2024CTIS-文章详情页顶部

4家国有行同时下架智能通知存款,“高息揽储”已成往事?|钛媒体金融

加强对“高息揽储”的监管,中行、交行、农行、邮储行于5月15日同时下架智能通知存款。

中国银行深圳分行,农业银行、交通银行、邮储银行发布公告称,于2024年5月15日下架智能通知存款,工行、建行虽未明确发布公告,但在手机银行端也查询不到“智能通知存款”这一功能,此外还有招商、平安、光大、中信等股份行也于今日停止和下架该项业务,这也预示着,智能通知存款业务的时代将成过去。

今年的智能存款下架潮可以追溯至3月份,3月1日,福建省农村信用社联合社发布《关于“富利宝”智能通知存款产品终止的公告》,福建地区的福州农商行、厦门农商行、连江农商行、三明农商行等农商行相继下架了该产品,随后广发银行、渤海银行包括多地农商行也开始发布公告下架该产品。

智能通知存款是介于活期和定期存款之间的产物,也是各行的揽储“利器”

智能通知存款是指存款人在将钱存入银行的时候并不确定这笔钱需要存多久,只需要在支取前提前通知银行约定支取存款的日期和金额。一般来说,通知该产品都是1/7,代表了需要提前通知银行支取这部分钱的天数,通常有5万元的门槛。

智能通知存款是一种介于活期和定期存款之间的存款方式,一般具有灵活性高、利率高的特点,对于银行而言是揽储“利器”,因为这种产品在允许储户在保持资金流动性的同时,还享受到比活期存款更高的利率,其较高的利率增加了金融机构的负债成本,在净息差逐步缩小的当下,下架也是意料之中。

与理财产品不同的是,智能通知存款保留了定存的计息方式,它的标准计息方式是在客户按照约定进行支取时,存款才进行计算利息,不会发生自动滚存的情况。

智能通知存款这十五年

 2009年,兴业银行上线了智能存款的雏形业务,它无需客户提前预设存期,系统自动根据存款时间智能选择最合适的存期类型。

随后伴随支付宝等互联网理财的出现,传统银行存款产品承压,真正意义的智能存款诞生了,体现在该产品可以向用户提供活期存款的高流动性与定期存款的高收益性。

2017年至2018年进入了智能通知存款的蓬勃发展期,定存门槛并不高,有的银行50元即可起存,最高利率甚至可以超过年化利率4%,对于提前支取的金额也没有进行过多限制。

直到2018年末央行开始多次对于开办智能存款业务的民营银行展开窗口指导,才出现后近年来的智能存款业务出现了最低购买金额、利率上限、不同档位不同利率等多方面进行限制。

2023年5月,银行监管有关部门发布通知,自2023年5月15日起,要求各银行控制通知存款、协定存款利率加点上限,其中,国有大行加点上限不能超过10个基点,其他金融机构不能超过20个基点;同时,停办不需要客户操作、智能自动滚存的通知存款,存量自然到期。

当时部分中小银行的协定存款利率是在基准利率上加35个基点甚至更多,此番加点幅度下调规定发出后,各银行机构开始相继下调利率、停止销售或下架此类产品。

这边解释一下为什么智能存款业务整改了一年才在今年的5月15日集中下架,监管要求停办不需要客户操作、智能自动滚存的通知存款,存量自然到期,而一般这类协议有效期是1年,因此在规定发布后的一年,即2024年5月15日这些银行集体公告该业务的彻底下架。

2024年4月市场利率定价自律机制向成员和机构下发了《关于禁止通过手工补息高息揽储 维护存款市场竞争秩序的倡议》,文件指出了部分银行高息揽储的不良现象,要求市场严肃定价授权管理,规范利息支付;要求银行应严格规范自上而下的存款利率授权管理,确保利率定价、利息支付、核算统计等工作合规有序,将手工补息纳入监测管理范围,完善系统建设,确保补息可追溯至相应单笔业务;严禁银行通过事前承诺、到期手工补付息等方式,变相突破存款利率授权要求或自律上限。这也是算是监管机构下发的“最后通牒”,因此出现了四五月份各行踩着最后期限下架智能通知存款。

智能通知存款是时代的产物,如今却给银行带来净息差压力

智能通知存款产品被下架主要是因为净息差压力下的选择。

某股份行理财经理向钛媒体APP透露:“智能通知存款产品本身的设定是没问题的,属于银行的贴息行为,对客户来说是好事,因此可以达到揽储的效果,但对银行来说却是压力。”

从两个角度看为什么产品没有问题却要被下架:第一,从银行自身的角度看,近年来让利实体经济倡导下,贷款利率持续下探,造成银行息差持续收窄。为了缓解负债成本,近两年来银行持续下调存款利率,从国家金融监督管理总局的数据看,2023年一季度国有大行净息差从一季度的1.69%下降至四季度的1.62%,股份制银行从1.83%下降至1.76%,城商行从1.63%下降至1.57%。此外,相比定期活期产品,受影响幅度更大的是高息存款产品的期限、额度、利率,以此来调整平衡银行的净息差,因此,下架智能通知存款产品可以视为银行降低成本的手段。

第二,从行业竞争角度看,随着金融市场的不断发展,政策不断完善,银行间的竞争日益激烈,为了争取更多储户,部分银行存在高息揽储的现象,通过在智能通知存款上“超加点”达到“以量换价”的不良竞争,这些不良竞争隐藏的是风险的堆积。

光大银行金融市场部分析师周茂华表示,智能通知存款存在高息揽储嫌疑,并可能干扰存款市场正常竞争秩序。因此,展业需要符合监管的相关要求;同时,从银行自身情况来看,近年来银行净息差压力较大,银行下架这些产品有助于缓解整体负债成本压力。

某银行业内人士表示,诸如智能通知存款此类产品属于历史阶段性产物,但不排除未来以另外一种更合理的形式存在,例如目前各行都有“天天盈”、“日开”等T+0或T+1的灵活理财产品,与其称他们是理财产品,不让说它们是“高息”活期,风险值为最低的R1,只要不发生金融系统性风险,也可以获得年化近3%的收益。

素喜智研高级研究员苏筱芮表示,叫停此类特色存款背后确实存在多样化的因素,既与政策原因有关,也与银行机构针对业务现状所做的调整有关,结合近期部分长期大额存单额度吃紧的现实状况,银行机构在负债成本调整层面的步伐已有所加速。

总体来说,监管机构叫停银行此类存款产品主要是维护存款市场正常竞争秩序,避免部分银行存在高息揽储、增加银行负债成本的现象,这可能会增加银行本身甚至整个行业的风险。

当然,智能通知存款的下架并不意味着高息存款产品的消失,只是它们会以更合理的方式存在。

开源证券研报《存款成本高企背后——防资金空转视角的观察》中表示,“存贷利差收窄时,易催生资金空转,阻碍政策利率传导,大量流动性供给体现为高息定期存款。”文章中提到了资金可能发生空转的形式包括“小行开银承+高息保证金存款+大行贴票”;企业开信用证,银行表内买入福费廷;大企业享受溢价权,对公活期中隐含超自律存款,手工补息;理财绕道保险,存入银行协议存款,趴账活期;此外,还因为债券市场融资利率低,企业可能通过超短融获取资金,再转手买理财。以上提及的产品都可能挤压银行净利差收入,它们不仅“利用了”金融让利实体经济的概念,还模糊了各种产品、借贷款人之间的界限,增加了银行的监管难度,这与银行高质量发展要求并不匹配,因此后续或将出台相应的政策对以上所提及的方面加强监管。

未来高息存款将更趋于服务化,中小银行内依旧可能存在高息揽储现象

智能通知存款产品的下架并不意味着高息存款产品的消失,相反,随着金融市场的不断创新和发展,高息存款产品可能会以更加多样化、个性化的形式出现。

市场预计未来调降存款利率或将成为常态, 2024年商业银行的存款利率可能会再迎来多轮调降。对于长期依赖高息存款产品获取稳定收益的储户来说,这意味着他们需要寻找新的投资途径,引导一部分资金进入实体经济的消费场景,一部分进入股票、基金、债券的金融市场,从而盘活市场的流动性。

要想留住客户,银行需要深入了解客户需求,更加注重客户的体验,真正把握客户的痛点和期望,为客户提供更加精准、个性的服务。同时,监管层面也要发力,推动创新的高息存款产品往更加合规、可持续的方向发展。

从国家金融监督管理总局的数据看,2023年国有大行、股份行、城商行的净息差从一季度到四季度都是下降的,但农商行从1.85%上升至1.90%,民营银行从4.11%上升至4.39%,中小银行的净利差不仅没有收窄反而在扩大,“高息”依旧是它们主要的揽储手段,需注意智能通知存款产品的下架后,中小银行后续是否会发行类似产品进行替代。(本文首发于钛媒体APP,作者|李婧滢,编辑|刘洋雪)

更多宏观研究干货,请关注钛媒体国际智库公众号:

转载请注明出处、作者和本文链接
声明:文章内容仅供参考、交流、学习、不构成投资建议。
想和千万钛媒体用户分享你的新奇观点和发现,点击这里投稿 。创业或融资寻求报道,点击这里

敬原创,有钛度,得赞赏

赞赏支持
发表评论
0 / 300

根据《网络安全法》实名制要求,请绑定手机号后发表评论

登录后输入评论内容
4

扫描下载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