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CTIS-文章详情页顶部

“捅娄子”后宣布6亿美元回购,药明生物遭券商下调评级和目标价丨钛媒体焦点

中泰国际将其目标价从58港元下调至32港元,评级调整为“中性”;交银国际下调其评级至“中性”,并称“未来数月内股价仍有一定的下行风险”。

在给足市场信心之后,又亲手碾碎了预期,药明生物不得不花真金白银挽回市场信心。

此前两个交易日,药明生物股价暴跌33%,市值蒸发600亿港元。12月6日盘前,公司公告称将斥资不超过6亿美元于公开市场回购股份,股价闻讯询大涨,盘前一度涨超9%。

周一(12月4日)港股盘前,药明生物(02269.HK)发布关于2023年业务的内幕消息公告,开盘后公司股价大跌20%以上,10时49分跌幅达到23.79%,公司停牌应对。

药明生物在跌幅不断扩大之际“拔掉网线”,悲观情绪迅速向市场蔓延,CXO板块首当其冲,凯莱英(06821.HK)收跌10.91%,泰格医药(03347.HK)收跌9.73%,“一哥”药明康德(02359.HK)收跌8.8%。

究其原因,药明生物在4日发布了业务更新PPT,一方面调低了自己公司的业绩指引,称公司2023年整体收入或不及此前预期,收入增速放缓也将导致公司利润下降;另一方面,药明生物为整个CXO行业做出悲观预测,称受生物技术融资影响,行业在未来两年预期个位数增长。

一直以来,CXO都是大医药板块的风向标及预期支柱,受此影响,东财Choice数据显示,整个港股医药板块4日丢失1250亿港元市值。

5日,药明生物复牌,收跌8.45%。同日,中泰国际将其目标价从58港元下调至32港元,评级调整为“中性”;交银国际下调其评级至“中性”,并称“未来数月内股价仍有一定的下行风险”。

6日,药明生物发布回购消息,股价高开,收盘小幅上涨1.15%,报30.70港元。

“打脸”调低业绩指引,“倔强”定下新增长目标

今年年初,药明生物给予公司30%的增长目标。

与之形成鲜明对比的是,药明康德早在2022年年报中就下调了2023年的增长预期,调至5%-7%,并在今年三季报披露后,继续下调至2%-3%。

但是,药明生物直到今年10月,都未向趋势低头。

在10月28日的媒体沟通会上,药明生物CEO陈智胜在向外界披露:“年初制定的新增120个项目的目标没有发生改变。”

虽然CEO气定神闲,但事实不容忽视。彼时,公司新增项目数还不足90个,不到两个月的时间要完成30多个新增项目并不现实,要知道整个上半年,药明生物仅新增25个订单。

而这也体现在药明生物的股价上,自今年1月16日达到77.4港元的年内高点后,全年呈下滑态势,至此次“暴雷”前,已累跌43.80%。

在最新发布的“业务更新”PPT中,药明生物承认此前年内新增120个项目的的目标“显然过于激进”,截至2023年11月30日, 其新增的项目数量为91个。

药明生物预计药物开发(CDO)收入下降18%-20%,药物生产(CMO)收入下降15%-18%。而这两项业务贡献了药明生物约7成营收。

据此,药明生物称,由于CMO项目短期面临收入延期问题,新冠业务收入快速降低等因素影响,公司2023年整体收入或不及此前预期,收入增速放缓也将导致公司利润下降。

也就是说,药明生物将迎来上市以来首份下降的年度报告。

在“业务更新”PPT中,占比较小的药物发现(CRO)、药明合联(XDC)/药明海德(疫苗)符合预期。

不过,容易被忽视的是,药明生物在调低2023年预期的同时,又略显倔强的立下了新的增长目标——2024年收入、利润经调整后有双位数增长,2025年将提升到30%的增速。

药明生物能否完成新目标尚不可知,但CXO行业正面临下行困境,是不争的事实。这也是本轮板块跟跌的核心原因,在“业务更新”PPT中,药明生物直指“受生物技术融资影响,行业在未来两年预期个位数增长”。

从数据来看,对比去年,2023年市场在转好,但寒风仍凌冽。

西南证券数据显示,2023年前三季度,全球医疗健康行业融资额同比增长0.5%,融资事件总数同比下降2.4%,2022年增速分别为-52.8%、-26.2%,而国内一级市场医疗健康投融资活动强度仍在波动,景气度有望持续修复,前三季度融资额同比下降25.1%,融资事件数同比增长12.1%,2022年增速分别为-58.5%、-24.3%。

处于下行周期,即便放眼全球CXO行业,药物发现及临床前CRO龙头Charles River已下调并收窄全年业绩指引,IQVIA下调、收窄全年指引,Catalent也下调了业绩指引。

无论是海外领头梯队,亦或是国内“一哥”药明康德,其实都已在此前的业绩指引中向市场反馈了行业现状,行业景气度不佳的信号一直存在。

而药明生物此次指出行业增长放缓,更像是向趋势“低头”的行为,细想来不足为奇,但这一举止出现的时间点耐人寻味。

“保驾护航”猜想外,药明生物的底盘牢固吗?

2023年11月17日,分拆自药明生物的药明合联(02268.HK)在港股上市,距离药明生物7月份宣布分拆,仅仅4个月时间便成功登陆资本市场,募集资金总额约36.80亿港元。首个交易日,药明合联大涨35.92%。

药明合联专注于提供抗体偶联药物(ADC)等生物偶联药物端到端的CRDMO服务,自2022年起,10家就其ADC管线进行海外授权的中国公司中,有8家是药明联合的客户。

药明合联是药明生物与合全药业(药明康德旗下)共同成立的公司,上市前,药明生物持股60%,是其控股股东。

据此,有市场观点认为,药明生物在通过强调自身业绩的稳定性在提高投资者预期,进而为药明合联乘着ADC热点成功赴港上市铺平道路,吸引投资者入局。

从时间点上来说,确实有不少符合上述猜想之处,在药明合联上市之前,即便面对新增项目不及上年的境况,公司也未有对公司预期有过怀疑。8月份,CEO陈智胜还在公开表示发言,“我们行业并不太会与经济周期直接挂钩。药明生物已经生产了22个上市产品,其中20个都来自海外。”

再退一步讲,就前述公司管理层最为笃定的新增项目来说,根据最新披露的信息,截至三季度末,药明生物仅新增61个项目,才完成全年120个新增项目目标的一半,但公司并未在三季报中对业绩指引做出调整,反而是等到了最后一个月。

滞后的业绩指引调整确实引人遐想,但从另一个角度来说,这并不划算。即便药明合联身处热门赛道,但2022年营收规模不到10亿元,而同期药明生物收入达152.69亿元,而且,药明合联的背后还有持股49%的药明康德。

“保驾”药明合联猜想之外,另一值得关注的点在于三星生物(Samsung Biologics)今年以来的出色表现,似有分流药明生物海外订单的势头。

一季度,药明生物海外市场订单数量减少,而药明生物此前也公开表示,公司部分项目是韩国CXO企业三星生物以20%、30%的低价想抢的项目。

今年上半年,三星生物业务爆发。据不完全统计,三星生物年内已与辉瑞、诺华、BMS、罗氏、礼来、GSK在内的多家跨国药企达成生产扩大合作,交易金额累计超过24亿美元。

对比来看,可谓冰火两重天,曾在疫情期间反超三星生物的药明生物如今一脚踩上下坡路,而三星生物成为行业“逆行者”。

日前,三星生物将2023年业绩指引的最高指导线从15%-20%上调至20%以上,其在新闻稿中表示,“尽管全球CDMO行业的其他参与者要么停滞不前,要么降低了今年的增长预测,但我们很高兴基于我们无与伦比的竞争力和强大的管理能力向投资者分享好消息。”

不过,药明生物作为CXO板块的排头兵,除却突然调低业绩指引的路数令人不解之外,其本身的业务韧性仍在。与三星生物相比,其最大的劣势并非业务承接能力,而是国际局势变化之下的身不由己。2024年起,药明生物海外生产设施产能利用率的提升或会改善当前的竞争局面。

覆巢之下无完卵,生物技术赛道还没有走出资本寒冬,上下游企业过苦日子的准备就不能少。

(本文首发于钛媒体App 作者丨杨亚茹 编辑丨孙骋)

转载请注明出处、作者和本文链接
声明:文章内容仅供参考、交流、学习、不构成投资建议。
想和千万钛媒体用户分享你的新奇观点和发现,点击这里投稿 。创业或融资寻求报道,点击这里

敬原创,有钛度,得赞赏

赞赏支持
发表评论
0 / 300

根据《网络安全法》实名制要求,请绑定手机号后发表评论

登录后输入评论内容
  • 药明生基在2023年上半年就已经关厂了

    回复 2023.12.07 · via iphone
  • 一己之力带崩生物医药

    回复 2023.12.07 · via iphone

科股 · 一级市场更多投融资数据

日投融资总额(亿元)

IPO
  • 沪市主板
  • 深市主板
  • 科创板
  • 创业板
  • 北交所
更多
2

扫描下载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