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CTIS-文章详情页顶部

欧盟对国产车发难,中国制造腹背受敌,该如何接招?

钛度号
跨境人出海,只能看人脸色么?

图片来源@视觉中国

图片来源@视觉中国

文 | 大数跨境

在我们欢度国庆的时候,10月4日,印尼和欧洲分别为我国跨境界整了个大新闻。

一个是震惊电商界的TikTok Shop受当地政策影响退出东南亚最大市场印尼,一个是欧盟发布公告,宣布对来自中国的电动汽车正式开启反补贴立案调查,主要针对九座以下的动力电池汽车。波及上汽、比亚迪、吉利及上海产的特斯拉等众多品牌,而且要求上报的信息范围广泛又细致,从直接补贴到建厂买地的优惠都有。


其实,早在9月中旬欧盟领导人就宣布了即将启动对中国电动汽车的反补贴调查,在此次正式启动前,也准备好了《净零工业法》、《外国补贴条例》、《新电池法》等层层屏障,想把海外车企排除出欧洲的心已太过明显。

这仅仅是车企行业的危机么?从近期不断新增的保护主义政策新闻我们也能看出,中国制造在国际上正面临着更为复杂的环境。

然而,出海是企业想要做大做强的必由之路。所以,我们有必要对此次事件做分析探讨,出海人需要找到如何“顺势而变”的答案。

反补贴调查,又是针对中国的双标?

欧洲此次调查给出的理由是,产于中国的新型纯电动汽车由于受到补贴,使得受补贴进口产品在欧盟的市场份额迅速增加,给欧盟工业造成了伤害。

国内市场分析认为,这个理由十分牵强。为期十年的国内新能源汽车补贴,在2022年12月31日就已经结束,正式进入市场主导时代。

反观欧盟,各个国家对新能源汽车的补贴反而层出不穷。例如法国,售价低于4.7万欧元的,补贴可达5000欧元,如果是置换,最高能到6000欧元,在税收上也提供50%~100%的税收豁免。德国对售价低于4万欧元的新车补贴6750欧元,英国最高补贴可达2500英镑,电动汽车免税。

而且,同样的车型,中国车企也并未在海外市场低价倾销,而是以高于国内的售价出售。像蔚来ET5,国内售价29.8万元起,欧洲则是46万元起。

图源:海外报道

显然此次调查缺少实据,背后的“保护主义”色彩浓厚,也凸显出欧盟有些慌了,毕竟在新能源汽车赛道,中国发展的确实猛。

2022年,中国成为全球第一大新能源汽车出口国。欧盟海关统计,中国前7个月中国电动汽车出口量增长了112%,在欧洲的市场份额升至8%。有欧洲研究机构指出,在汽车强国德国,今年上半年中国制的汽车也占到了11.2%。

上个月的慕尼黑车展上,我国参展企业数量仅次于东道主德国,其总理奥拉夫·朔尔茨甚至还发言鼓励当地车企“你们应该被激励,而不是被吓到。”

图源:推特

单看市场份额可能并没有那么夸张,但是在新能源基础设施建设和相关配套产业链建设上,欧洲确实没有跟上中国速度,充电桩数量、动力电池产能,都不及中国。

传统石油车赛道,全球只知德系、日系、美系。在新能源车赛道,中国制造迎头赶上,但老牌工业强国地区,并不太想将宝座拱手让人。欧盟需要为自己的新能源汽车产业链赢取发展时间,那么除了资金投入、政策扶持,为当地产业链清除一批强大的敌人,也是手段之一。

所以就算是我们技术好、价格好,也难受当地政府“待见”,反而成为被调查的对象。

中国制造出海难,不止在新兴行业

如果说新能源汽车行业是出于当地发展需要而被欧盟拽住在全球扩张的步伐,那么传统制造行业在全球原有的覆盖范围,也正在被别人想办法慢慢侵蚀。

中国各类物美价廉的产品遍销全球,高性价比是“中国制造”最大的竞争优势之一,这一优势正在被一些地区削弱。

各国保护本国产品最为常见的策略之一,就是关税大棒。以全球最大消费市场美国为例,彼得森国际经济研究所的数据显示,2018年之前,美国对从中国进口产品的平均关税仅为3.1%,加征关税后上升到了19.3%。成本在那儿,增加的税收自然被加到了售价上,那么国产产品的价格优势就被削减。

产业链转移,也是中国制造出海难的原因之一。越南、印度、墨西哥等国家,有着更为廉价的劳动力、原材料,能生产出更为便宜的产品,对中国制造形成替代,承接了部分原本属于中国的订单。同时,以美国为首的国家,也出台相关政策,鼓励相关企业、地区,将供应链从中国迁出或不从中国采购。

政策上的围堵则更为赤裸裸,现今有印尼禁止TikTok Shop开展电商业务与100美元以下跨境商品的在线售卖,早期也有欧洲一波波针对中国产品的反倾销调查,甚至连打火机这种小商品都不放过。

为什么中国制造出海就变难了呢?其他国家不需要中国制造了么?

其中除却政治因素外,还有供应链安全、本土保护主义的原因。

一方面,由疫情带来的供给风险,让一些地区意识到,供给分散布局的重要。像疫情期加征关税后,很多卖家就提高了价格,但卖方市场下你不买也要买。单一依靠某一国家供应链的业态,对于国内供给稳定来看,也并不有利,所以一些地区开始分散供应链选择,把鸡蛋放在多个篮子里。

另一方面,一些想要发展本土经济的小国家,自然要想办法为本土供应链留下发展空间,把更为强大的供应链挡在门外。

多层面被针对的“中国制造”, 到了变革时刻

无论是新能源汽车这种新赛道,还是传统制造业,都在承受着国际环境中越来越多的压力。危机环伺之下,“中国制造”何去何从?

上文提及的“你们应该被激励,而不是被吓到”,同样也适用于现在的跨境人,在这种激烈竞争下,也是倒逼企业进行迭代、更新、升级时刻。

首先,多市场布局,是跨境人规避风险的策略之一。这世界上总有能做生意的地方。像新能源汽车,欧盟虽然想要“搞事情”,但我们还有东南亚、中东市场。

避免被排挤在门外的另一策略,是加深产业与当地的联系。国内一些企业已经在把产业链转移到其他地区,不仅能为当地提供就业岗位,带来产业升级,还能降低生产成本、规避政治风险。比亚迪已经在泰国、巴西投建汽车厂。也有一些小商品制造商,将供应链转移到墨西哥,以墨西哥制造的名号再出口,享受一些税收优惠。

对于出海品牌来说,想要真立于不败之地,科技是第一要义。最为典型的就是近期大热的华为以及拥有行业领先技术与高性价比的大疆,就算因被加税而加价,依旧是消费者第一选择。哪怕是欧盟正在致力于将中国新能源汽车排挤出去,中国在电池及充电桩上的产能、效率、技术与成本控制,也使得其不得不与中国合作。

而孵化出中国的国际大品牌,也能给国内供应链提供更多稳定的订单,不用担心品牌受政策影响而中断合作。

国内的产业链也正迎来升级转型的攻坚时刻。目前,在高性价比道路上,还没有其他地区可以替代,这也为产业链升级争取了时间。我们也不能总做低价值的产品,赚点下游的薄利,也是时候赚赚高利润了。

本文系作者 大数跨境 授权钛媒体发表,并经钛媒体编辑,转载请注明出处、作者和本文链接
本内容来源于钛媒体钛度号,文章内容仅供参考、交流、学习,不构成投资建议。
想和千万钛媒体用户分享你的新奇观点和发现,点击这里投稿 。创业或融资寻求报道,点击这里

敬原创,有钛度,得赞赏

赞赏支持
发表评论
0 / 300

根据《网络安全法》实名制要求,请绑定手机号后发表评论

登录后输入评论内容
  • 出海也面临着更为复杂的环境和不断新增的保护主义政策

    回复 2023.10.16 · via pc
  • 真的太难了,步履维艰

    回复 2023.10.16 · via pc
  • 针对欧盟对国产车发难和中国制造在国际上面临的挑战,企业需要认识到出海是企业做大做强的必由之路

    回复 2023.10.15 · via h5
  • 在当前的国际贸易环境下,中国制造需要加强自主创新和技术升级,提高产品质量和竞争力

    回复 2023.10.15 · via iphone
  • 中国制造在国际上正面临着更为复杂的环境,这不仅仅是车企行业的危机

    回复 2023.10.13 · via android
  • 对于欧盟对来自中国的电动汽车正式开启反补贴立案调查,相关企业需要做好充分的准备和应对

    回复 2023.10.13 · via android
6

扫描下载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