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CTIS-文章详情页顶部

问鼎港片年冠,《梅艳芳》成救市之作?

最近十年,《梅艳芳》是香港市场第三部突破5千万的港产片。

文 | 毒眸,作者|陈镔,编辑| 张友发

12月第一周,《梅艳芳》在港票房突破5千万港元。

公映近4周后,《梅艳芳》便闯入年度总榜前三甲,并有望追击《尚气与十环传奇》的冠军宝座;在这一进程中,《梅艳芳》为本地院线的复苏注入强劲动力,让港产片迎来久违的高光时刻。

《梅艳芳》赶超好莱坞,高口碑助长线放映

自11月12日正式公映以来,《梅艳芳》便展现出稳健的票房走势。

据HKTDC统计,《梅艳芳》首周(含优先场)共进账1176万港元,为今年首部开画破千万的港产片。以此计算,《梅艳芳》的单日票房达到392万港元,甚至超过《毒液2:屠杀开始》(358万港元)和《哥斯拉大战金刚》(267万港元)等好莱坞大片。

进入次周,《梅艳芳》的掘金速度未见减弱,单周票房上涨至1912万港元,每日收益仍维持在273万港元。用时仅10天《梅艳芳》便突破3千万港元,轻松碾过年初的《拆弹专家2》(1939万港元),问鼎港产片年度冠军。

接下来两周《梅艳芳》均稳守票房榜首,即便《超能敢死队》、《魔法满屋》和《古驰家族》等新片轮番登场,《梅艳芳》依然完成了三连冠的霸业,累计更一举超过5千万港元。在漫威巨制《蜘蛛侠:英雄无归》于月中亮相前,《梅艳芳》预计将维持充足的市场竞争力,有望冲击《尚气与十环传奇》的年冠位置(6311万港元)。

若与同样超5千万港元的好莱坞影片对比,更能看出《梅艳芳》的绵长后劲。《尚气与十环传奇》前四天共斩获1822万港元,次周收益则微涨至2千万港元;但从第三周开始《尚气与十环传奇》便与《梅艳芳》高低互现,由此领先优势被逐步缩小。相形之下,虽然《007:无暇赴死》和《永恒族》首周均超2千万港元,但两片的下跌曲线也更加陡峭,与《梅艳芳》不可同日而语。

这与《梅艳芳》的高口碑紧密相关:在本地购票网站WMOOV上,《梅艳芳》的平均分仍维持在8分以上,与公映之初相比几乎没有变化,而其他多数影片均出现分数下滑的现象。《梅艳芳》在另一家平台HKM上也高达4.6颗星,风评同样坚挺。

事实上,《梅艳芳》已迈入影史最卖座的港产片行列:2016年,《寒战2》以6624万港元闯入当年卖座电影前三甲,同年《美人鱼》也席卷5524万港元;纵览最近十年的榜单,《梅艳芳》仅是第三部突破5千万的港产片。考虑到《梅艳芳》的主类型为传记,并非警匪或喜剧等传统上的强势片种,这一成绩的含金量更加令人瞩目。

在《梅艳芳》的长线助推下,香港大盘票房连续四周突破3千万港元,上一次出现如此情况还要追溯至2019年暑期档。自9月以来,随着《尚气与十环传奇》、《毒液2:屠杀开始》和《永恒族》等片接连入市,本地院线经历了强劲的复苏进程,对比去年同期的涨幅接近1倍,而《梅艳芳》更成为最强劲的引擎之一。

在得知《梅艳芳》的票房胜绩后,导演梁乐民表示:“我们拍这部电影,最想是将梅姐这位歌后传奇一生,带给观众,不单是经历过的一代,最开心是在戏院见到不少90后00后都入场欣赏,见到好多观众带埋爸爸妈妈入场,这是好窝心的事。”

电影《胭脂扣》 梅艳芳饰如花

港产片份额陷低谷,《梅艳芳》引领复苏潮

《梅艳芳》创造了港产片近年罕见的票房佳绩,仿佛让市场也感受到片中着墨刻画的蓬勃时代。

在上世纪70年代后期,港产片的市场占有率便稳定在50%左右。从1982年直到1994年,港产片迎来黄金时代,这一期间持续占据了市场六成以上的份额,并在1992年触及94.6%的历史峰值——当年最卖座的席位均被本土影片包揽(其中周星驰一人便囊括年度前五名),而外语片在排行榜上几乎难觅踪迹;这一波热潮也带动香港整体票房触及15.5亿港元的高点,然而随后市场便进入缓慢盘整期,直到20年后才重回15亿线。及至上个十年,香港高票房的排名已被好莱坞影片全面接管,港产片的市场份额也跌至不足三成。

这与整个院线市场的起伏态势相一致。据统计,早在1987年香港的票房即以突破10亿港元,戏院数量达到122家,港产影片的市场份额更是突破70%,此后便步入香港内容和渠道相互成就的“黄金十年”,在整个东亚地区可谓一枝独秀。

但在经历高位发展的阶段后,香港市场在内容和渠道上同时遭遇打击,本土影片份额缩水至50%以下,近年更是只有两到三成;戏院数量也从1994年的176家急剧萎缩到2008年的47家,虽然银幕数依旧维持正向增长,但涨幅甚微。

据香港影业协会统计,港产片的年度产量一直徘徊在50部左右,而进口片的数量则居于200部以上,两者相差约4至5倍;去年在全行业遭受剧烈震荡下,港产片和进口片分别下滑至34和184部,与整体大市的跌幅相一致。随着年初院线逐步恢复运转,公映影片的数量有望向2019年以前靠拢。

从市场份额来看,近年来好莱坞影片的优势在逐步扩大:2015年,好莱坞的票房占比接近72%,港产片则为5.5%。随后好莱坞逐步攀升至80%以上,港产片更一度低于日韩等引进电影,陷入谷底之中。

去年在多轮影院歇业的冲击下,港产片的整体表现极度低迷。除了年初享受到“春节档”红利的《乜代宗师》外,整个下半年仅有《幻爱》累计破千万港元。而自今年暑期档以来,《怒火·重案》和《妈妈的神奇小子》均成功撞线,再加上屡创纪录的《梅艳芳》,本土观众的回流呈加速之势。

在目前的市场环境下,香港市民的观影热情与日渐凋敝的放映行业并未合拍:一方面,由于戏院不再归于文娱设施而被列入商业零售设施,因而由特区政府编制的《香港规划标准与准则》不再强制执行“每1,000人口需有38個戏院座位”的规定,戏院业失去政府层面的支持力量。

另一方面,日益高企的租金和不占优势的回报率也让新型戏院的扩张速度放缓,即便多厅影院的建设让银幕数未因旧戏院持续关张受到影响,但现有硬件设施的相对欠缺却有目共睹,这也是促成香港戏院商会发出“重新将戏院纳入地区规划文化设施之一”倡议的原因。

在这种情况下,《梅艳芳》以破5千万刷新近年的港产片新高,为上下游的放映或制作行业注入了一剂强心针,也让复苏之年留下了独特的本土印记。

本文系作者 毒眸 授权钛媒体发表,并经钛媒体编辑,转载请注明出处、作者和本文链接
本内容来源于钛媒体钛度号,文章内容仅供参考、交流、学习,不构成投资建议。
想和千万钛媒体用户分享你的新奇观点和发现,点击这里投稿 。创业或融资寻求报道,点击这里

敬原创,有钛度,得赞赏

赞赏支持
发表评论
0 / 300

根据《网络安全法》实名制要求,请绑定手机号后发表评论

登录后输入评论内容

扫描下载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