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CTIS-文章详情页顶部

源科创新:固态存储待爆发

在固态存储这个待燃的市场,拥有自主技术和军工基础的源科创新堪称根苗正红,潜力无限。

2009年7月, 源科创新这家专注于固态存储产品研发和制造的企业,拿到了湖南高新创业的数千万元人民币的投资,这是国内风险投资在固态存储领域投下的首笔资金。

和这个公司名字同样陌生的还有整个行业。尽管世界上第一块固态硬盘出现在1989年,但因为它的天价,只有一小部分人认识它。直到最近的3年,CPU的升级已经不能给市场带来更大的兴奋,四面八方都在觊觎着某项重量级的革新技术能为市场再掀一阵巨大的浪潮。恰恰在这个时候,固态硬盘的成本下降到已经能够取代原有的传统硬盘了,越来越多的知名厂商开始将固态硬盘应用在笔记本电脑和上网本上。

固态硬盘(SSD)到底是什么?它会给生活带来什么改变?

作为现代生活必需品的PC一直在不断演进。“摩尔定律”让CPU从10MHZ频率的8086,发展到现在的2GHZ双核,速度增加了570倍。但是PC不可或缺的存储,除了不断的扩充容量, 读写速度只增长了20倍。这是由于传统硬盘在读取及写入数据的时候,硬盘磁头需要花费时间转动并找到数据所在的位置。

固态硬盘则没有这种延迟问题,因为它是无需移动的固态电子元件,可以直接进行数据读取。具体量化的概念就是,一台笔记本电脑在使用传统硬盘时可能需要等待36秒才能让操作系统完成启动,而现在如果使用固态硬盘,则只需等待不到9秒钟。与此同时,基于这种高性能硬盘的协同工作,CPU的运行效率也会提高,其节省能耗的优点足以使电池延长15%的寿命,而且它更加抗震和轻便。

而在这场即将点燃的变革中,原本由英特尔、三星等存储巨头控制的市场,多了一个中国企业的身影,这是一家区别于以往山寨形象的中国企业。源科创新正在用自己的智慧和玩法参与其中。

从军工到消费

“很多技术都是从军用开始普及到民用的。”源科创新CEO吴佳说:“过去由于固态硬盘的相对高价格,一般领域根本不可能接受它。因此,军工领域成了固态存储发挥强大性能的阵地,比如航空、军舰和武器装备内的定制化产品。”

但是随着技术的进步和成本的降低,SSD已经逐渐得到工业和商业领域的认可。比如,百度公司就是国内首家大规模采用固态硬盘的互联网企业,它每天需要负载数以万计的点击访问检索,而直接影响搜索速度的就是硬盘的读写功能,让固态硬盘代替原有硬盘,极大地提高了数据检索的速度,给用户带来最大限度的体验。据说,谷歌美国总部也正在进行固态硬盘的替换工作。

而在消费类领域。随着英特尔、三星、SanDisk、Micron等存储界的巨头高调进入SSD行业,存储界纷纷开始了自己的圈地运动,各大芯片公司加速开发SSD主控,甚至大名鼎鼎的苹果公司也推出了支持SSD的系列机型。

的确,产业中的许多人都在眉飞色舞地宣扬固态存储设备的崛起。英特尔的销售主管Winslow曾公开表明:“我们认为到2010年或者2011年,固态硬盘将成为技术市场内最热门的技术之一。”而据市场研究公司Web-Feet Research报告显示,SSD一定将进入主流市场,并且该技术的高性能和高移动性将推动SSD市场规模,到2011年全球市场会超过140亿美元。同时,SSD固态硬盘全球的销售额将年均增长70%,供货量也将超过76%。

源科创新正是在这样巨大的产业机遇下跳进国人视野的。从起先靠为军工领域提供定制化产品,比如航天领域大家熟悉的黑匣子硬盘,到今天参与戴尔笔记本、华硕上网本等消费类产品,这家创立于2007年的企业如今已经达到500%的年增长率。

难得的“中国技术”企业

据最新数据显示,目前全球固态硬盘厂商一共155家,市场已经被日韩企业和欧美企业瓜分。长久以来,中国企业成为“部件搬运工”的惯性思维让很多人质疑国内厂商是否具备分这杯羹的实力。

但源科创新黑马式的亮相,似乎即将改写全球固态硬盘市场的格局。全球电子硬盘和固态存储权威研发机构Storage search发布的2009年第1季度及第2季度排名,源科创新位于全球155家固态存储厂商的第5位。业内专家指出,厂商在核心技术领域的专利和专有技术从一定程度上代表了该企业在固态存储领域的竞争优势。

据《商业价值》记者了解,固态存储产业分类大致有3种:第一类是芯片设计型企业(也就是拥有核心技术)。目前全球总计不到10家,主要集中在美国、韩国和台湾,著名的有三星、英特尔、Indilinx;第二类是应用设计型企业(主要是改变核心技术的算法)。目前,全球专业从事电子硬盘开发、生产和销售的企业主要有5家:STEC、FusionIO、源科创新、BitMICRO、忆正;第三类是模组供应商,这类厂商主要采用第三方成熟电子硬盘产品解决方案,批量生产和销售电子硬盘产品,全球总共有大约一百多家。

源科的核心竞争力乃是其研发创新能力,目前已获得专利20余项以及各种国际认证。它依托于国防科技大学的雄厚背景,大部分研发人员拥有国防科技大学的硕士、博士学位。源科在军工领域内能做大做强还有两个原因:一方面军工在国外的产品标准化较多,国际大公司生产都是按规模量产,而国内市场需要定制化的产品,源科抓住了这一需求;另一方面,国内小公司因成本太高或者没有大型的技术储备,也没办法与源科竞争。

据了解,源科自主研发的“一键销毁产品”得到了国际普遍认可。这个专利可应用在各种装备中,只要触动按钮,硬盘里的全部数据将在数秒内完全销毁并无法进行恢复。目前美国、以色列、巴基斯坦等国的军用领域都已经批量使用这种产品。在源科的主营业务里,仅占20%比重的军工产品,却创造了60%的利润来源。“掌握核心竞争力的企业将拥有未来固态存储领域的核心价值链,预计我们2009年仅军工产品,全球销售额将突破2000万美元。”面对源科的飞速发展,吴佳自信地说。

“立足军工,完善产业链条,树国际品牌”,基于自己的核心竞争力,源科的意图显然不只停留在细分市场,而是要打响自己的品牌。源科创新总经理范凯称,2009年7月的这次融资之后,源科将可以借助资本的推力来实现自己的品牌梦想,开始自身品牌的建设。

B和C的对立统一

“目前,消费类市场还在等待爆发的临界点上。”吴佳说。在山寨技术还没有一窝蜂兴起,国际品牌还没有大量进入国内之前,源科看准这是树立品牌的绝佳时机。在这个庞大的供需关系里面,存在着“2B和2C”两种不同的方向。简单说就是,一方面,硬件供应商可以通过和PC品牌厂商的合作,为笔记本电脑和上网本提供定制化的固态硬盘产品;另一方面,则是将终端直接延伸到消费者,让他们购买固态硬盘对自己的PC进行升级。

业内人士表示,面对这两个完全不同的市场,按照传统硬件供应商以往的做法,通常会将前期力量分配在与前者谈合作上,这样做不但能通过大规模量产达到利润最大化,同时还能利用厂商的品牌效应扩大自己的知名度。而后者作为辅助的购买力量,尤其是在产品还未形成爆发性增长的节点上,更多地完成概念普及、引领风潮以及品牌在大众消费者中的推广的工作。

但是作为一个新兴的企业,源科创新这次却把玩法颠倒过来。

“我们反而要率先切入最终用户。”吴佳说,与国际知名品牌相比,源科创新还是一个小企业,目前以自己的名气,还很难和大品牌厂商进行“合作谈判”。而先通过打入DIY市场,通过各种广告、产品测评等,让更多的发烧友和专业人士会使用和感受产品,再通过他们(2C)的口碑和力量来带动更大(2B)的消费人群,才是源科正在使用的市场策略。吴佳告诉记者,这并不是冒险为之,而是得益于海外的一次经验。

源科在此领域的第一笔生意是来自美国。据范凯回忆,选择先在海外开辟市场多少有点儿无奈。一直以来,国人对于国内自主IT品牌都有一个惯有的思路:“见到国产品牌,不由分说就觉得你是山寨,是贴牌。”2008年10月,负责海外市场的吴佳接到一笔大的订单,希望源科可以帮助华硕上网本提供升级的固态硬盘。令吴佳惊喜的是,这笔生意恰恰缘于消费者们的“无意帮助”,据说华硕注意到源科,正是由于客服人员接到几名消费者询问 —— “你们怎么不用更快速的固态硬盘?有个叫源科(Runcore)的就不错”。

尽管用“2C”来撬动“2B”的市场的方法并不简单,但源科已经获得了成功。据了解,目前戴尔和惠普两个重量级品牌商都是源科的客户。

但是,随着今年7月源科7大系列消费类固态硬盘产品正式进军国内固态存储市场。比同等容量普通硬盘价格高出20倍,则让源科在推广中遇到了阻力。吴佳告诉记者,占公司主营业务总额60%的消费类产品,其实毛利率相当低,只有10%左右。 “三星的芯片1年间涨了近1倍。我们用他们的芯片,压力也很大。”吴佳告诉记者。在本身SSD的成本价格和垄断商提价的双重胁迫下,源科体会到了消费领域扩张的重重困境。

同时,也许市场还在犹豫。三星和英特尔等厂商似乎也在提价中酝酿产业内的洗牌格局,“但我们不会使用降价策略”,吴佳表示。在消费类产品等待爆发的节点上,市场需求正在点燃,但量产的规模尚小,根本没有成本优势,“我们希望用差异化产品来撬动客户”。吴佳坚信自己的策略──真正的消费电子产品,只要最先找到客户需求并提前别人两个月出现,利润就能达到最高。

目前,源科创新面对“2B”和“2C”的市场,每年都会研发出一定数量的差异化新品试探市场的反应。虽然SSD市场的成熟还有多远,没人能准确预测,但这家公司正在用自己的产品测量着这个市场的“水深”。在他们看来,更深更宽广的“蓝海”应该已经不远了。

本文系作者 孙彤 授权钛媒体发表,并经钛媒体编辑,转载请注明出处、作者和本文链接
本内容来源于钛媒体钛度号,文章内容仅供参考、交流、学习,不构成投资建议。
想和千万钛媒体用户分享你的新奇观点和发现,点击这里投稿 。创业或融资寻求报道,点击这里

敬原创,有钛度,得赞赏

赞赏支持
发表评论
0 / 300

根据《网络安全法》实名制要求,请绑定手机号后发表评论

登录后输入评论内容
  • 还没有投产,还是………

    回复 2013.10.11 · via pc
  • 还没有成品………

    回复 2013.10.25 · via pc
2

扫描下载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