喜马拉雅 PC端文章详情页顶部23-26

腾讯京东入股万达商业,背后是中国两大商业力量的汇流

两大商业力量对同一种逻辑的认可。

1月29日,万达集团发布消息,腾讯、京东、苏宁、融创将以340亿元入股万达商业。一石激起千层浪,行业巨头、投资金额、当事企业现状、明星企业家境遇,这条消息集合了太多吸引眼球的新闻要素。

但我们认为,这是近几年中国商业格局不断重构的一次典型体现。互联网和房地产可以说是新世纪中国最引人注意的两股商业力量,是明星企业家、首富、争议、新概念的诞生地。在新年伊始,两股力量开始大规模汇流。

为什么是这个时间点?又是什么样的原因驱动互联网和房地产龙头的联手?未来两股力量将如何实现融合?他们的合作是否如想象的那般完美无瑕?

地产商的被动转型

很多分析认为,万达和王健林处于多事之秋,与这几家的合作属于被迫无奈。当然,在经历了海外投资核查、酒店等资产变卖、敏感传闻之后,万达选择开放,有引入外部增援的动力。但如果从整个行业的视角来看,这或许只是一味催化剂,即使没有这样的遭遇,万达迟早也要面对产业升级问题。

先来看一下1月份,房地产行业的两条新闻。1月25日,北京两宗住宅用地出现流拍,纵观2017年整年,也仅有两宗流拍,而2018年第一个月就达到了这个数字。1月12日,央行公布了去年12月末和2017年全年的信贷数据,个人住房贷款余额增速比上年末回落14.5个百分点。如果我们再结合目前的金融监管风暴,去管道化、缩表成为关键词,这意味着对于长期以来依靠信托、资管产品、委托贷款等银子银行形式融资的地产商来说,资金断流风险加大。

从整个大环境来看,此轮房地产降温已成事实。如果说去年还有人幻想这是暂时性休克的话,现在可以说他们低估了最高层的意志力。2016年末,老大已经明确指出,房子是用来住的,不是用来炒的。按照目前的形式,在这个与政策高度关联的行业,未来几年很难再出现2012年以前越调越热的怪相了。

回到万达、融创、苏宁这样的地产企业,很长一段时间,其模式可谓简单粗暴,即融资、买地、盖楼、卖房。更多属于一种一锤子买卖,但当市场出现变化,横向扩张难以为继,必须寻找新的商业模式。

其实,早在5、6年前,SOHO已经率先进行了转型。潘石屹开始侧重持有和运营物业,在去年的半年报交流会上,小潘满面春风,在业绩大增的同时大谈轻资产模式、平台化共享经济模式等新词。去年12月份,苏宁+融创+恒大再次引发市场对于地产商转型的关注,智慧零售成为地产商口中的高频词。

如果熟悉互联的的朋友都知道,以往这些新词多出现在互联网行业,如今已经开始跨界。某种程度上,不得不说,BATJ这样的互联网巨头确实引领了一个商业时代,并且正在逐步实现价值和模式的跨界输出,比如“生态”。尽管贾跃亭现在已经被骂的体无完肤,但也得承认其“生态化反”对商业各领域的概念普及。融创的孙宏斌曾经应该就是信徒之一,其接手乐视,看重的也是其电视、内容对于房地产生态的补充。

互联网模式的核心就在于“轻资产、重运营”,做的不是一锤子买卖,而是通过各种场景和入口将用户圈进来,然后进行深度运营,提供更多的服务进行变现。在时间和空间上进行了高度关联,相对传统地产商的横向模式,互联网更像是一种纵向上的连接。不仅形成多层次的盈利点,并且有助于其新产品和服务的深度再造。

这种模式也被引入了汽车产业,比如当下最火的自动驾驶。汽车厂商以前的模式也基本是生产+销售,一旦售出,基本与自己的消费者处于“失联”状态。而自动驾驶汽车的理念,更多是一种实时在线,通过互联网、物联网等科技手段,即使在卖出一辆车后,依然与用户保持高度连接。无论国外的宝马奔驰,还是国内的比亚迪蔚来,都在从一个纯粹的汽车制造商向“制造商+运营商”的角色转变。

房地产领域,转型的切入点,现在来看商业地产更容易。因此,此次发布的消息中,万达商业明确了将地产开发剥离,更名商管集团,是其成为一个轻资产的运营集团。

万达目前拥有235个万达广场,已开业商业面积达3151万平方米,覆盖数十万上百万商家,年客流量31.9亿次。相比住宅地产,商业地产的场景更加集中,需求更加明确和多元,这就为运营提供了基础条件。在这个商业形态中,营销、支付、金融、技术、供应链、物流等等环节,都存在改造升级的空间。

值得注意的是,一直被视为阿里盟友的苏宁,此次却与京东腾讯抱团。撇开江湖恩怨,苏宁同样作为一家集地产和商业零售为一体的集团,其也在寻找新的商业模式,从这个角度来看,苏宁的加入,并不意外。

互联网的主动出击

如果说地产商的转型动力源于行业变革,那么互联网对线下的觊觎却是积极主动,尤以电商类互联网平台为积极。

电商平台发展至今,整个行业也在发生变化。通过十年的发展,前端聚集了庞大的用户群,后端整合了强大的供应链,中间层形成了各类技术工具和平台,比如云计算、大数据等等。

自2016年开始,前端的流量红利逐渐消失,但后端和中间层的实力大增。在这种背景下,电商平台的逻辑便是——能力输出。需要为富余的技术和供应链寻找更多的场景,由此弥补纯线上的流量困局。并且,由此也将发展处一种新的商业形态和赢利点,在市场层面,出现新的增量空间。

阿里从去年开始大力推其盒马生鲜,自己建店,输出营销、支付、技术、物流等能力;京东也推出7Fresh,与阿里不同的是,其整合进了自己的供应链能力,一条供应链向线上线下同时输出。当然,阿里京东对传统零售商业的渗透并非现在开始,而是从入股银泰、永辉这样的传统卖场入手,但是相对于非控制场景的改造,显然力不从心,而从自建盒马、7Fresh这样的实体切入,更加可控,就像一块试验田,一旦成功,即可复制。

并且从战略布局上来看,以资本方式入股传统商业卖场(自建并不现实),同时自建更灵活的小店,形成了从中心商圈到社区的全覆盖。

在这里,腾讯是比较特殊。自腾讯电商起,作为一家社交帝国,始终没放弃对零售商业的追求。不仅入股了京东、唯品会,还接微信的小程序(针对线下消费开发的侧重交易和服务的工具)发起了新一轮进攻。在零售这个最大的商业领域中,腾讯试图以技术能力分一杯羹。

上面已经提到过,互联网的核心在于轻资产、重运营。因此,他们现在最需要的就是线下场景,那么像万达这样在全国拥有现成消费场景的企业,如果时机成熟,当然不会放过。

前几年,缺少这样的机会。首先,地产行业热火朝天,地产商转型的压力并不大;其次,地产商不缺钱,试图自建运营团队,比如万达的飞凡。当行业拐点来临,自建失败后,双方有了合作的可能。毕竟,互联网模式并不是有钱就能搞定的,传统商业需要借助互联网升级,互联网需要传统商业拓展更多的市场。

互联网与地产商两股力量中的龙头汇合,这是新时代下,不同行业对同一种逻辑的认可。正如京东提出的“无界”零售,零售行业的玩家们通过优势互补,资源整合,让消费变得无处不在。

但值得警惕的是,一旦形成一统天下,是否会出现寡头经济?

本文系作者 字头社 授权钛媒体发表,并经钛媒体编辑,转载请注明出处、作者和本文链接
本内容来源于钛媒体钛度号,文章内容仅供参考、交流、学习,不构成投资建议。
想和千万钛媒体用户分享你的新奇观点和发现,点击这里投稿 。创业或融资寻求报道,点击这里

敬原创,有钛度,得赞赏

赞赏支持

喜马拉雅文章页评论上方

发表评论
0 / 300

根据《网络安全法》实名制要求,请绑定手机号后发表评论

登录后输入评论内容

扫描下载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