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视著名节目主持人、记者
《穹顶之下》的团队。既有原《看见》的范铭和郝俊英出身央视的铁磁闺蜜、新闻“三剑客”,也有资深制片人李伦,更有平面媒体、《南方周末》的资深记者等横跨电视、平面、网络等多个行...
《穹顶之下》的确是一个可以写进中国新闻或传播史里的现象级作品。这个视频是柴静“爆款”的一个产品,是她在沉寂一年以后精心打造的“产品”。离开央视的柴静,亟须靠一个好“爆品”...
任何优秀的传播品本质上就两个字:故事(story),而故事的四要素——对抗性角色,代入感很强的情绪,细节和悬念——也将决定着传播力度。
该纪录片将对中国的雾霾防治、环保事业起到怎样的推动作用值得期待,但毫无疑问的是,在传播领域,其必将扮演里程碑式的角色——尤其在新旧媒体交替,传统媒体和传统媒体人正为前路而...
一边是柴静做了一部片子,一边是一些道听途说可能为真可能为假的客观存在/抑或压根不存在。它们有没有相关性都不好说,遑论因果!荒唐得宛如关公大战秦琼式的大杂烩小说。一锅乱炖...
如无意外,关于柴静《穹顶之下》的文章最近两天将会大量涌出,从各个层面对它进行分析和评价。而我则想抛开制作技法、传播模型、情怀等角度任性一次,以自己油田子弟出身的切身感受,...
她给传统新闻学提出了一个问题,以及可能带来的趋势变化,那就是调查和深度报道除了专业性要求,能否代入记者情感?改变的,或许恰恰是过去百年来,我们最津津乐道的传统“新闻专业主...
柴静用一种深度调查的方法,配合多年央视工作经历练就的底线能力,以视频语言+个人演讲,将之表达出来,她的主题内容又是事关每个人生存,也就是马斯洛需求中的最底层。上述这段话,...
雾霾真相调查过去是老虎屁股摸不得,而今有人在努力打破这个黑箱子。要治理雾霾,必从经济发展的根子上入手,必须借助于互联网,唤起国民的环保意识,进而倒逼昏睡体制的觉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