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CTIS-文章详情页顶部

商誉减值“吞噬”利润,博雅生物交出易主后最差成绩,非血液制品业务或继续被“砍”| 看财报

博雅生物或将重回“单腿”走路时代。

2021年11月,博雅生物(300294.SZ)易主后,业绩迎来向好局面。其在2021年、2022年营收、净利连续上涨。

只可惜,好景不长。业绩快报显示,博雅生物2023年实现营业收入约26.52亿元,同比下降3.87%;归母净利润约2.37亿元,同比下降45.06%。归母净利润创上市以来年度最大降幅,也是易主后最差的年报。究其原因,计提资产减值是拖业绩后腿的“元凶”。

钛媒体APP注意到,通过外延式并购南京新百药业有限公司(以下简称“新百药业”)等,博雅生物上市后逐渐从单一的血液制品业务拓展到糖尿病、生化药、化学药等多个领域。然而,近几年,受疫情、集采等多重影响,博雅生物非血液制品业务承压明显。2023年净利润下滑主要是对新百药业计提了近3亿元的商誉。

而血液制品业务作为博雅生物第一大营收来源,在2023年保持了营业收入和净利润稳步增长。博雅生物也曾明确:聚焦血液制品业务的发展,针对非血液制品业务,将适时进行剥离或者处置。

但整个血液制品行业来看,是存量竞争。博雅生物与天坛生物(600161.SH)等行业龙头尚存差距,与丹霞生物的整合也迟迟未落地,博雅生物冲击第一梯队的挑战不小。

商誉计提减值近3亿

博雅生物2023年归母净利润出现大幅下滑,主要系计提收购新百药业形成的商誉减值准备及其他资产减值准备影响,其中商誉减值占主要。

新百药业专注于生化领域药品的研究开发,是全国最早一批重点投建的制药企业。新百药业逐步形成了 “以生化制药为主、以化学药为辅;以注射剂为主,其他剂型为辅;以多肽类药物为主、其他类药品为辅”的发展格局。新百药业涉及骨科、肝炎、妇科及免疫调节等多个用药领域。

2015年,博雅生物作价5.2亿元收购了新百药业83.87%的股权。而后,为避免交叉持股,博雅生物决定退出懿康投资并撤出全部出资1亿元(博雅生物为懿康投资有限合伙人),懿康投资则拟向博雅生物转让价值1亿元的新百药业股权作为支付。此后,新百药业成为博雅生物的全资子公司。

懿康投资曾承诺新百药业2015年度、2016年度、2017年度净利润分别不低于3500万元、4500万元和5500万元。实现情况来看,新百药业业绩承诺期内均“擦线”完成对赌。

2020年受新冠疫情的影响,新百药业的收入、净利润现下滑苗头。此后,医药市场竞争加剧及地区“集采”政策因素的叠加下,新百药业主要产品销量出现一定下滑。

博雅生物在公告中直言,受集采政策及国家医保目录调整等市场综合因素影响,新百药业近几年业绩持续下滑,2023年其重要产品纳入集采,存在减值迹象。根据商誉减值测试,对新百药业资产组商誉计提减值准备金额为29841.34万元。

2023年,博雅生物对江西博雅欣和制药有限公司计提固定资产减值准备1379.46 万元;对西他沙星项目计提减值准备1270万元。综上,博雅生物2023年计提相关资产减值准备合计32965.99万元。

业绩的利空,快速反映在股价上。3月14日,博雅生物收27.93元,下跌2.85%,总市值为140.8亿元。

华润的版图扩张与博雅生物的业务收缩

2012年,博雅生物成功在创业板上市,这被普遍认为是国内第一家由私募投资基金控股并成功运作上市的公司。

上市之后,在原控股股东深圳市高特佳投资集团有限公司主导下,除了收购新百药业,博雅生物还并购了不少资产。

博雅生物在2013年底控股天安药业后,2015年又以14757.63万元的价格收购了天安药业27.77%股权。

2017年9月,博雅生物以21812万元收购复大医药82%股权。2018年1月,对复大医药进行增资。

为了拓宽在生物医药领域布局,博雅生物2019年12月收购了罗益(无锡)生物制药有限公司11.68%股权。随后又计划以发行股份和可转换公司债券及支付现金的方式购买罗益(无锡)生物制药有限公司48.87%股权,但后者遭到证监会否决。

通过外延式并购,博雅生物上市后逐渐从单一的血液制品公司,转型为一家集血制品、生化药、化学药、原料药等多种业务于一身的综合性医疗产业集团。

作为老牌央企,大健康业务板块是中国华润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华润”)发展过程中的重要业务板块,也是其在资本市场最为活跃的业务板块。

博雅生物是国内血制品行业不多的上市公司之一,是华润此前未曾涉足的业务领域。为了弥补血液制品业务空白,华润瞄准博雅生物。2021年11月,博雅生物公告,华润成为公司实际控制人。公开数据显示,华润前后累计耗资近48亿元拿下博雅生物控制权。

据华润官网显示,目前旗下拥有华润医药(03320.HK)、华润医疗(01515.HK)、华润三九(000999.SZ)、华润双鹤(600062.SH)、江中药业(600750.SH)、东阿阿胶(000423.SZ)、昆药集团(600422.SH)博雅生物等医药上市平台,大部分都是通过并购的方式纳入华润体系。

2023年半年报显示,博雅生物主要收入构成来源于血液制品业务、糖尿病业务、生化药业务、药品经销业务、化学药业务。上述业务分别由母公司华润博雅生物、天安药业、新百药业、复大医药、欣和药业成员企业经营。

钛媒体APP注意到,受集采影响,博雅生物的糖尿病业务、生化药业务和化学药业务的业绩均出现下滑。

2023年半年报显示,博雅生物旗下糖尿病业务(天安药业)的营业收入同比下降40.81%至5989.83万元,净利润同比下降60.11%至738.06万元;生化药业务(新百药业)营业收入同比下降11.43%至1.85亿元,净利润同比下降23.25%至1511.64万元;化学药业务的欣和药业则因原料药品种生产尚未实现规模化,销售毛利不能完全消化固定资产折旧,仍处于亏损状态,营业收入同比下降48.47%至496.96万元。

一方面非血液制品业务表现不佳,一方面为解决控股股东之间的同业竞争问题,博雅生物分别于2023年9月、10月转让了复大医药和天安药业的股权。复大医药、天安药业分别在2023年10月、11月出表,致使博雅生物2023年总营收出现下滑。

去年9月,博雅生物披露的投资者关系活动记录表中提到,公司已明确聚焦血液制品业务的发展,针对非血液制品业务,将适时进行剥离或者处置。这也意味着,博雅生物或将“一条腿”走路。

针对新百药业资产后续如何处置的问题,钛媒体APP致电博雅生物进行咨询,但电话未有人接听。

血液制品行业头部效益明显

近年来,我国采浆量逐年增长,根据国家卫健委数据,至2022年我国采浆量已达10181吨,未来随着浆站数的增加,采浆总量有望实现进一步提升。由于我国对血液制品行业严格监管,供给端受限于献浆,我国年采浆量仅占全球采浆量的约16%。根据米内网数据统计,2022年我国公立医疗机构血液制品销售额约为464亿元,对比欧美成熟市场我国血液制品行业成长空间巨大。据前瞻产业研究院统计,2027年中国血制品行业市场空间有望提升至780亿元左右,2022至2027年复合增长率为11.6%。

目前我国约30家血液制品企业,形成了以天坛生物、山东泰邦、上海莱士(002252.SZ)、华兰生物(002007.SZ)为行业龙头的竞争格局,2022年前四家公司采集血浆均在1000吨以上,合计采浆占国内血浆采集量60%以上,头部效益明显。

一位医药行业人士告诉钛媒体APP,血液制品行业的核心是单采血浆站,单采血浆站数量多少决定了其市场规模并产生规模效益。

天坛生物2023年半年报显示,公司所属单采血浆站总数达102家,浆站分布扩大至全国16个省/自治区,其中:在营单采血浆站数量76家,筹建浆站26家。从整个血液制品行业来看,博雅生物14座的单采血浆站数量并不突出。

上述人士提到,血液制品行业是存量竞争的局面。自2001年后我国不再新批血液制品生产企业,现在整个血液制品行业处在存量企业之间进行并购重组的过程。

2023年以来,血液制品行业并购整合速度持续加快,行业集中度持续提高。2023年3月,派林生物(000403.SZ)披露其实际控制人将变更为陕西省人民政府国有资产监督管理委员会。2023年6月,卫光生物(002880.SZ)披露称中国生物技术股份有限公司成为其间接控股股东,实际控制人将变更为中国医药集团有限公司,以及海尔集团拟收购上海莱士控股权。

华润在入主之初的股权转让协议中,曾用了大量篇幅约定对丹霞生物的安排。其表示“将尽最大努力推动对丹霞生物的收购,并大力支持丹霞生物的发展(推动浆站的续证)。”

据公开资料,2019年,丹霞生物共有25个单采浆站点,大部分位于广东,年采浆量305吨。当时有分析称,血制品行业具有非常明显的资源品属性,采浆站类似于“矿山”,血浆类似于“矿石”。如果顺利整合丹霞生物,博雅生物有望迈入千吨级序列,很有希望冲上第一梯队。

去年9月,博雅生物曾透露,未来,丹霞生物生产经营、财务状况得到改善和提升,在符合上市公司监管要求的前提下,经交易双方协商后,公司将适时启动并购整合工作。目前,丹霞生物与博雅生物的整合工作尚未有明确的进展。(本文首发于钛媒体APP,作者|刘凤茹

转载请注明出处、作者和本文链接
声明:文章内容仅供参考、交流、学习、不构成投资建议。
想和千万钛媒体用户分享你的新奇观点和发现,点击这里投稿 。创业或融资寻求报道,点击这里

敬原创,有钛度,得赞赏

赞赏支持
发表评论
0 / 300

根据《网络安全法》实名制要求,请绑定手机号后发表评论

登录后输入评论内容

扫描下载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