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CTIS-文章详情页顶部

读懂马斯克下云,就读懂私有云为什么崛起?

钛度号
私有云崛起,动力来自于金融行业与央国企。

图片来源@视觉中国

图片来源@视觉中国

文 | 第一新声,作者 | 潇维

在云计算领域,姓“公”还是姓“私”,一直是业界关注的焦点。时至今日,既有声音说公有云乃是云计算的大势所趋,也有声音笃定认为私有云至少占据云计算的半边天。

虽然两种观点并存于市场已经很多年,但从市场份额上看,公有云已领先数年:根据中国信通院2020年5月的数据,2019年我国云计算整体市场规模达1334亿元,增速38.6%。其中,公有云市场规模达到689亿元,相比2018年增长57.6%,当年市场规模首次超过私有云,并保持至今。

不过,随着推特(现在的X)下云,云计算的“公私之争”又掀起了一波高潮,只不过这一次,私有云明显占据了上风。

在马斯克收购推特(现在的X)一周年的去年10月27日,推特(现在的X)的工程技术团队发布了一条帖子,其中“下云”(CloudExit)这个词的出现引起了云市场热议,直白点说就是:推特(现在的X)不跟公有云厂商玩了。

推特的帖子还披露了工程团队在优化了 X 平台,开始在本地环境运行更多工作后的对比效果:月度云成本降低了 60%;将所有媒体/ blob工件移出云环境后,云数据存储大小降低了 60%;通过技术手段将云数据处理成本降低了 75%。

最尴尬的就要数推特(现在的X)的供应商亚马逊了,手里的大客户丢了不说,反过头来还被数据打脸,吃瓜人士纷纷表示:云计算巨头亚马逊的产品都不好用了,那还有好用的公有云吗?

不过,业内其实更关注另一个事实:推特(现在的X)并没有放弃云计算,而是采用了类私有云的形式继续运转公司的业务,并取得了超过公有云部署的工作效果。

说到这里,真正的问题才浮出水面:私有云为什么崛起?

私有云崛起的动力来自金融与央国企

一个不容忽视的事实是:私有云崛起,动力来自于金融行业与央国企。

先看体量。据财政部数据,2022年全国国有及国有控股企业营业总收入达82.6万亿元,作为国民经济的重要支柱,国资央企和以国资比例极高的金融行业发挥着重大作用,而在云计算应用层面,国务院国资委于2020年8月印发《关于加快推进国有企业数字化转型工作的通知》,将国有企业定位为深度上云用云的排头兵,在这其中,国有金融单位对云计算的需求极为强烈。因此,私有云需求迅速增长,自然也带来私有云市场规模扩大。

再看驱动因素。私有云崛起的两大动力中,金融行业上云可谓各有节奏:因为我国金融机构数量众多、发展规模和服务水平各不相同,各个机构对上云这件事的认知理解不一:有大型商业银行积极完成金融云业务场景全覆盖建设,进而探索基于私有云架构下的业务数据融合创新;同时也有大量中小银行尚未进入私有云和信创云建设,云计算需求尚未释放。

但无论处于什么阶段,私有云在金融行业未来前景都值得期待。根据艾瑞数据,2021年中国金融云市场规模为394亿元,未来四年的复合增长率28.6%,预计在2025年,我国金融云市场规模将突破千亿。

在这片广阔的云计算市场中,与金融行业深度契合,是私有云快速增长的关键一步。“金融行业面临着快速变化的市场和技术环境,要求云平台支持快速开发和部署,支撑金融机构完成迅速响应,对数据隐私和安全有着严格的要求,同时也需要对基础设施的完全控制权,而私有云的主要优势在于其高度的安全性和可控性,确保数据安全和合规。此外,对于需要大量数据处理和存储的金融企业,私有云在长期使用中更经济高效。”第一新声对话博云科技首席运营官崔骥时,得到了以上私有云契合金融业务的观点。

再看央国企。相比于金融行业,央国企上私有云已经是进行时。据统计,国内大型国企已经开始广泛使用私有云:银行业的国内20家系统重要性银行(国有商业银行6家,股份制商业银行9家,城市商业银行5家)已超过80%使用私有云产品。证券业的交易所和十多家券商,南北两大电网公司,80%的航空公司也都是私有云厂商的客户。

实际上,如此多的央国企选择私有云的出发点,逻辑很简单:就是稳定经营,进而完成社会责任。易捷行云EasyStack的COO王瑞琳接受采访时认为从政策层面来看,安全性更高的私有云必然是央国企的首选,其次,云是要跟着数据走的,央国企数据的重要以及数据要素的业务价值决定了不会上公有云“为了实现对社会的责任,尤其是在信创热潮下,央国企对云平台技术、数据的控制要求极高,在百年未有大变局下,我们要实现民族的伟大复兴,企业数字化的独立自主需求已经放到了时代高度,央国企是这样,大型民营企业也这样,私有云在这一核心需求上是顺应潮流的。”

金融/央国企的业务支撑,需要更具创新性的数字底座

云计算的数字作用正在被市场、客户认可,那么适合金融/央国企的数字底座到底是什么样的呢?这就要从当下的市场来分析了。

据《财经十一人》报道,一位头部数字化企业高管总结当前中国云计算市场的打法就表示:集成、硬件、定制是政企市场敲门砖,“要先争取机会进场,再想办法通过二期、三期项目盈利”。

实际上,云计算行业的这一打法描述稍显笼统。一位从业超过十五年的行业老兵曾经向第一新声完整回忆过中国云计算市场所经历四个阶段的不同打法,总结起来可谓是:一路走路,全是教训。

第一阶段:项目定制打法。后来厂商发现版本碎片化、维护成本高持续赔钱不说,也沉淀不出产品,于客户而言僵死的版本没法升级,远远跟不上业务需求和新技术引入的需要;

第二阶段:硬件厂商兴起的投资建设运营云打法。主要集中在政务云领域,几年后发现也是客户和厂商双输的结果,厂商没赚到钱,客户业务得不到满足;

第三阶段:互联网背景的云公司造势兴起的“全栈”“大集成”打法,并借此做大营收,进而捆绑用户,结果是交付结果大跌眼镜,客户也只能打掉牙往肚子里咽,互联网思维入侵云计算行业最终大溃败;

第四阶段:抛弃集成,专注自有产品销售打法。这一过程始于去年开始,国内云公司集体达成的“共识”—拒绝项目制,坚持产品化交付。这才是产品型公司回归商业本质的正确姿势,也是产业开始走向成熟的标志。

那既然产业走向成熟了,我们还要探讨另一个需要直面的问题:为什么过往很长时间里,私有云服务没有很好的适应市场?答案很简单:私有云发展中留下了沉重的技术债务。

来看看都有什么技术债务吧:新技术导致底座割裂,进而形成虚拟化、超融合、IaaS、容器等各种功能孤岛;技术兼容贯通能力不足,最直观的就是系统组考虑不了网络SDN的需求和未来演进,更考虑不了开发测试组的容器需求;一味强调个性化定制吸引客户,却脱离了厂商产品主线,技术覆盖能力跟不上,后续的投入巨大不说,每次升级都是做小白鼠,苦了自己也苦了客户;运维能力制约顶层设计,说白了就是有心干,后勤跟不上,只能选择了保守过时的虚拟化或者超融合路线,走不到私有云路线,更支撑不了大规模部署;布局超过自身技术能力,总希望借助大厂商产品技术兜底,结果架构过重、成本过高不说,被全栈方案牢牢绑定。

实际上,金融及央国企客户的私有云扮演数字底座的角色,随着对云的深入使用和客户的技术能力提升,对私有云关注点的一定会从产品功能,转移到更关注架构技术路线、产品设计理念上来;从短期需求满足,转移到新技术、大规模场景兼容的未来扩展路径上来。整个业界的认知达到了这一高度,解决技术债务的方向也就出现了—系统设计和先进架构。

当然,架构要求的满足并不是一朝一夕可以实现的,但总有玩家可以走到趋势前沿。“拉长时间周期,从业务深度用云、放大建设规模的视角下,金融及央国企用户对选择私有云的关注点会很容易有共识:

1、开放的技术路线。避免被单一技术和单一厂商绑定,需要云平台具备接入开放生态的能力;

2、可进化的产品架构。在新技术和新需求引入或者大版本升级时,确保平滑升级,业务不影响、数据不迁移;

3、均衡的基础设施平台能力。产品可以实现虚拟化、超融合、分布式存储、云网络、容器、裸机等不同资源管理,兼顾X86和信创热潮下的国产架构,支持通用算力和GPU智算等不同硬件的能力;

4、轻量级和灵活性。能够从3节点平滑扩展到上千节点,部署和使用简单,轻运维;满足客户从小规模试点到大规模演进的周期,兼顾传统业务和新技术,兼顾投资与收益等经营维度。”王瑞琳认为技术架构的搭建,越底层做起,越能解决客户面临的实际问题。

对于架构的的趋势,青云科技产品方案及服务部高级技术总监傅帅给出了自己的观察:“我们观察,多元异构算力已成为行业大势,为了满足金融客户的需求,我们研发产品的关键词定位成了‘开放’与‘融合’:通过统一平台架构,做到向下兼容和对接不同的硬件、不同的 CPU、不同的 GPU,向上支撑各类应用,尤其是当下火爆的大模型,当前的私有云厂商在架构设计上都留有兼容余地。”

那解决私有云行业化场景化的问题后,能给客户带来什么价值呢?最主要的两个层面:降本增效和服务业务创新。

降本增效比较好理解。据王瑞琳介绍,过去金融/央国企客户部署云计算,“每当有新技术、新硬件想要加入原架构的时候,头都大了。因为好多云厂商为了增加壁垒,就不支持这些新东西。客户想要用这些,只能推倒从来。造成了资源浪费、成本浪费,很可能还要中断业务,效率极差。”

服务业务创新,最明显的还是大模型嵌入云计算。这里还要把大模型分成两部分:通用大模型和垂直大模型。从AI大模型的发展看,当下普遍认为垂直大模型的商业落地更具可行性,而公有云上发展的更多的是通用大模型,垂直大模型更多的在私有云进行实践。

大模型对客户业务的加成在哪里?一位百度智能云技术人士曾表示,大模型出现前,AI技术通用性差,定制化交付烦琐,只能变成项目制,毛利非常低。AI最被诟病、落地最难的是,实际产业环境场景碎片化。大模型出现后,客户只需要关注大模型平台。上层的软件平台有更强的通用、泛化能力。底层技术细节差异被屏蔽、封装了。AI落地时无需太多精调数据、训练轮数。时间成本、交付难度都大幅度降低。

数字底座安全,数据才安全

另一个不容忽视的问题是安全性。那公有云和私有云的安全性谁更好?先说观点:普遍认为是私有云更好。

安全性事件能造成多大的影响,不妨看看阿里云。据媒体统计,近6年来阿里云先后发生4次大事故:

1、2018年6月,阿里云出现持续近半小时的重大技术故障,导致部分客户访问阿里云官网控制台和使用部分产品功能出现问题。

2、2019年3月3日凌晨,阿里云疑似出现了宕机事故。不少华北地区的互联网公司受到波及,APP和网站全部瘫痪。阿里云根据SLA协议(服务合同),进行处理赔偿。

3、2022年12月18日,阿里云爆发香港Region可用区C大规模服务中断事件,导致多个香港及澳门站点受到影响。是阿里云运营十多年来持续时间最长的一次大规模故障。

4、2023年11月12日晚间,阿里巴巴旗下淘宝、闲鱼、阿里云盘、饿了么、钉钉在内的多款产品均出现故障,公司的B端客户也受到影响。有媒体指出,故障更波及包括中国内地、香港,以及印度、美国、英国、韩日等多个国家和地区。

连阿里云这样巨头都有各种问题出现,公有云安全性屡受质疑也就符合逻辑了。实际上,长期以来公有云安全主要集中在数据泄露、访问安全、接口安全、数据劫持、监控不足、网络攻击、数据丢失等层面。尽管厂商从各种途径都在努力解决问题,但要注意到这些问题几乎都广泛存在于公域网络中,而公有云就是架设在公域网络,这成为一个结构性问题。

除了结构性问题,云计算平台还有一个自主可控的合规性问题。2024年1月16日,习近平总书记在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推动金融高质量发展专题研讨班开班式上发表重要讲话,强调要建立健全自主可控安全高效的金融基础设施体系。云计算平台自然是金融基础设施中的重中之重。

所以,安全合规在当下的云计算市场中,是客户搭建部署之前的红线。有了这条红线,在产品选型的时候,基本上就会率先选择私有云。

为什么呢?首先,作为私有云是放在私有环境中的,比如企业、政府、组织等等自己在机房中建立的,或者是运营商建设好,但是整体租售给某一组织的。企业、组织、政府等之外的用户无法访问或无法使用;其次,私有云服务安全性高,服务稳定,管理方便。

以上特点,对于金融/央国企来说,非常有吸引力。私有云满足客户更高的数据安全性和隐私保护,确保客户敏感数据不会被泄露,机构核心数据不会被截取。“比如说,我们服务过的证券客户,它如果提供信息查查询类功能,那放在公有云上就没问题,但是它还有高频交易业务,对速度和安全性的要求都非常高,恨不得在两大交易所旁边就摆上服务器加强服务和监管,这就不可能放在公有云。所以,什么样的业务就决定了使用什么样的云,金融行业和央国企,数据具有极大价值,尤其对运营商、央企、政府来说,这种数据只能私有云来保存。”王瑞琳在从业经历中,十分了解客户对安全性迫切需求。

都说数据产生价值,其实应该还可以加以限定:安全的数据才有价值。这个价值在哪?别急,马上就有。12月15日,据国家发改委消息,国家发改委发布关于向社会公开征求《“数据要素×”三年行动计划(2024—2026年)(征求意见稿)》意见的公告。意见提出,到2026年底,数据要素应用场景广度和深度大幅拓展,在经济发展领域数据要素乘数效应得到显现,打造300个以上示范性强、显示度高、带动性广的典型应用场景,产品和服务质量效益实现明显提升,涌现出一批成效明显的数据要素应用示范地区。从安全角度理解这个意见稿,可以读出一句话:为业务深度融合创新保驾护航。

说了这么多,其实也从马斯克下云这件事延伸出来,下云肯定不是云计算的终点,读懂它其实也就读懂了未来私有云的发展路径,这比当吃瓜群主有意义多了。

本文系作者 第一新声 授权钛媒体发表,并经钛媒体编辑,转载请注明出处、作者和本文链接
本内容来源于钛媒体钛度号,文章内容仅供参考、交流、学习,不构成投资建议。
想和千万钛媒体用户分享你的新奇观点和发现,点击这里投稿 。创业或融资寻求报道,点击这里

敬原创,有钛度,得赞赏

赞赏支持
发表评论
0 / 300

根据《网络安全法》实名制要求,请绑定手机号后发表评论

登录后输入评论内容

快报

更多

2024-04-27 22:54

王毅同法国总统外事顾问博纳通电话

2024-04-27 22:47

中关村论坛机器人站C位迎宾,中关村论坛AI应用随处可见

2024-04-27 22:26

香港创新科技及工业局局长孙东:今年将推出“新型工业加速计划”

2024-04-27 22:08

新疆霍尔果斯口岸一季度果蔬出口增长690%

2024-04-27 22:02

惠升基金副总经理石岗离任

2024-04-27 21:52

国资券商有望再添一家

2024-04-27 21:26

国务院联防联控机制部署做好2024年“五一”疫情防控工作

2024-04-27 21:18

比特币价格上探63000美元以上,日内跌幅达2.3%

2024-04-27 20:44

广州天气:广州国家站4月雨量刷新历史纪录

2024-04-27 20:32

光大证券:预计中央以旧换新有望带动100-200万辆增量

2024-04-27 20:23

汽车以旧换新细则出炉,华泰证券:本轮政策覆盖约1800万辆存量乘用车,有望带来可观增量

2024-04-27 20:23

广州国家站4月雨量刷新历史记录

2024-04-27 20:20

北京支持超高清视听产业发展十大方向

2024-04-27 20:15

备战春耕备耕,河南设置980余条专用通道

2024-04-27 20:13

爱因斯坦探针卫星首批图像发布

2024-04-27 20:06

广州多区发生局地龙卷,启动气象灾害(雷雨大风)Ⅲ级应急响应

2024-04-27 20:02

4月27日新闻联播速览24条

2024-04-27 19:57

数据:比特币减半后多家比特币矿企股价上涨

2024-04-27 19:56

成都一季度GDP增长5%

2024-04-27 19:56

首批限额2000套,南京试点开展存量住房“以旧换新”

扫描下载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