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CTIS-文章详情页顶部

“新质生产力”将全方位升级和支持各种产业|钛媒体财经风云对话 第一期

如何看待两会提出2024年经济发展目标?“新质生产力”的提法有何深意?“发行超长期国债”等措施又如何助力经济目标的实现?

政府工作报告中定下了2024年GDP 增速为5%左右,城镇新增就业 1, 200 万人以上,城镇调查失业率 5.5% 左右,居民消费价格涨幅3%等目标,如何来看待这些目标呢?“新质生产力”的提法有何深意?“发行超长期国债”等措施又如何助力经济目标的实现?

首期《钛媒体财经风云对话》,主持人钛媒体副总编辑胡润峰,特邀华创证券研究所副所长、首席宏观分析师张瑜,中国政策科学研究会经济政策委员会副主任徐洪才,就两会涉及的重要问题一一探讨。

重要观点提炼:

1、关于5%左右的GDP增长目标,徐洪才认为,这是基于政策本身的稳定性和连续性,各地方政府上报的数据以及到2035 年中国经济要基本实现中等发达国家水平的中长期目标这三点考虑作出的,而且认为该目标是具备合理性、必要性和可实现性。

张瑜表示,从实际可操作性上对5%的目标进行了数据拆分,有非常大的概率是能够顺利完成的。

2、对于就业和物价目标,徐洪才认为,食品价格下降反映出供给充足,是利于百姓的,但工业生产品下降反映出了消费需求不足,这个问题在今年还会延续。

3、张瑜认为,工业生产品上中下游出现明显分化,2024年的中国通胀将走出前低后高,缓慢上升的趋势。

4、对于连续几年发行超长期特别国债,张瑜表示,中央发债效果比地方政府发债更好,此外超长期特别国债能更好匹配国计民生建设。

5、徐洪才认为,新质生产力对应全要素生产率,科技创新催生新产业、新模式、新动能,因此成为新质生产力核心要素。

张瑜认为,“新质生产力”明确了从“供不应求”、“内循环优化”和“需不明但先布局”三个方向产业着手进行全方位支持和提升。

6、在春节消费方面,出行人员的增加和结构的改变、新消费的产生等带动了消费复苏,但高端消费修复偏弱;“设备更新”将提高企业质量,同时使整个产业链升级获利;供需转型、基础建设升级、中产阶级的崛起将为中国投资和消费提供新的支持力量,构成中国经济的新动能。

7、张瑜认为,两会后投资主线可分为三条,一是消费补贴,二是设备更新,三是未来科技相关的新兴产业。

5%的GDP增长目标是大概率能够完成的

胡润峰:两会政府工作报告中所提到2024年GDP 增长的目标为5%左右,在总理看来也并非易事,两位嘉宾怎么看待 5%左右的 GDP 发展目标?

徐洪才:5%左右的 GDP增速目标主要是基于三点考虑,第一就是政策本身的稳定性和连续性,2023年目标5%左右,但实际增长5.2%,所以今年的5%左右与去年大体量上是一致的;第二个方面,各省市的两会已经开过了,经过各地方政府上报的数据看,全国的加权平均预期目标是5.4%,可见各地方政府干劲很足,中央层面保持稳健提出了5%左右的目标,我觉得这也是相适应的;第三个方面也是最为重要的一点,基于中国中长期的目标, 2035 年中国经济要基本实现中等发达国家的水平,相比于“十三五”末,GDP和规模总量翻一翻,达到 200 万亿,人均收入按照美元计价要达到2万亿美元以上,因此按照这个目标,未来十几年的年均经济增速将不低于4.7%,且由于前两年疫情因素有所耽误,所以接下来几年增速将有所提高,这样到 2030 年以后,实现目标的压力才能更小。总体来看,2024年的宏观政策都是给力的,积极的财政政策和稳健的货币政策使这一增速目标是符合实际的、可行的、必要的并符合预期的。

张瑜:我和徐老师的观点一样,过去许多年中国有一个基本的规律,一般地方两会目标增速可能会比全国目标增速高0.4%至0.6%,所以地方加权如果大概在5.4%左右或者5.5% 左右的话,那么对应到全国目标应该是5%左右,这中间留有一部分冗余度。再者,我们从实际可操作性上对5%的目标进行了数据拆分,有非常大的概率是能够顺利完成的。

2023年消费贡献率非常高,GDP三项中消费贡献率大概高达百分之八十多,一部分原因是基数低,但这依然是一个非常好的数据。2024年的消费贡献率可能会往正常年份的数值回归;2023年资本性支出的GDP贡献率差不多是1.5%,今年我们觉得有望回到1.9%,这就能贡献0.4 %正向影响;2023年出口拖累很严重为-0.6 %,今年预计这块能够略微收窄。资本性支出和进出口贡献率两项合并就可以贡献近小0.8 %左右,消费在今年回归正常均值后,三个部分累加,我们基本上认为增速大约是5%左右,这个数值的胜率是非常高的。

2024年的中国通胀将走出前低后高,缓慢上升的趋势

胡润峰:政府工作报告中也提出了,城镇新增就业 1, 200 万人以上,城镇调查失业率 5.5% 左右,居民消费价格涨幅3%等目标,这几个主要的经济工作目标,两位嘉宾怎么看?

徐洪才:对于物价指数,过去长期就是定在 3% 左右。今年 1 月份和2 月份的CPI 依然是负增长,主要受食品价格的拖累,食品价格下降说明供给充分,这就意味着普通老百姓的日常生活的成本没有受到物价的影响,还分享了低物价的红利,但是这同时也产生了通货紧缩的隐忧。有人说现在处在通缩的边缘或者有潜在的通缩风险,而这更多体现在出厂者价格指数(PPI)上,PPI负增长已经明显收窄,但是依然在-2%以上。作为一个工业制造业大国,不管是产能过剩或是总需求不足,归根到底是消费需求不足,而这个问题今年还会延续。

考虑物价更科学的指标是 GDP 的平减指数,该数据可由PPI 加上 CPI 除以2粗略推算,而这个指标今年明显收窄。中国作为一个新兴经济体发展的国家,无论是面临通胀还是物价低迷,我们将目标定在3%,这个数字具有比较大的弹性和包容性,可讨论性较低,应该将重点工作重心放在扩大内需上。

张瑜:新增就业1, 200 万这个数据有其可实现性和必要性,必要性体现在每年新增的千万级别应届毕业生,可实现性体现在在于,根据历史经验,一般一个点的 GDP 在不考虑经济结构变化的情况下,它约能带来200万左右的就业岗位,所以5%差不多对应1, 000 多万新增就业岗位。

两会制定的通胀目标3% 在过去七八年都极少进行调整,它代表的含义更多是这是整个经济目前的发展阶段认定的相对舒适的通胀水平。今年的通胀形势,整体数据可能比去年表现稍微转好。无论是从工业的产成品价格角度,还是真正的需求角度来看消费者物价指数,2024年还将整体处于低通胀、低物价的状态,但是背后的原因和结构是不太一样的。 第一点,对于老百姓来讲,正如徐老师所言购买力还是比较实在的,CPI 相对较稳定,但是 PPI 更多与全球贸易相关,2023年中国的中游工业品价格与全球中游的价格走出了不同的趋势。一个原因是,中国制造国、生产国的身份更重,因此价格可能比海外更低一些。PPI 偏弱,详细拆分结构数据会发现它所告诉我们的宏观故事是不同的,比如 PPI 的上游价格很稳定,2023年下半年螺纹钢、原油价格好几次上冲,南华期货期货指数的几次异动,是因为上游在整个期货大宗中国内定价类的大宗商品库存较低,在2015-2016年的供给改革后,这类大宗商品没有出现过供给的无序扩张,供需均衡,库存低,产能利用率高,所以它整体价格相对健康。对于下游来说,经历了旅游需求释放,现在整个服务业价格弹性也相对较好。对于中游制造来说,现在处于相对库存较高,产能利用率较低,冗余供给较多的状况,因此体现在中游供给大于需求的情况更鲜明。中游制造对应的是全球需求,外需在整个过去两年中,经历了加息浪潮,出现外需逐渐回落,这个背景之下,中国供需不均衡的问题更严重一些,所以中游产品的价格相对更弱。

上中下游结合最终体现在合成价格层面上是PPI 为负的状态,我们预测整体今年的CPI、PPI 价格走势可能是前低后高,慢慢向上,且斜率不会太陡峭的趋势,整体维持低物价的状态和判断,所以对于今年和明年的宏观经济来讲,我觉得可能很重要的一个点是什么时候价格弹性重新回来。

发行超长期特别国债是“天时地利人和”

胡润峰:两会上拟定今年赤字为3%,并表示连续几年发行超长期特别国债,专项用于国家重大战略实施和重点领域安全能力建设,在 2024 年先发行1万亿元,2023年年底是临时增发了1万亿的国债,而今年变为连续几年发行超长期国债,对于这样的安排,两位老师怎么看?

张瑜:我觉得在这个点上去做这件事情是“天时地利人和”的。第一点在资本市场中,过去半年中国的超长期国债利率下行非常快,30 年、50 年几个月下行几十个BP,这意味着需求大于供给,所以才会造成利率下行如此之快,它体现出中国真正的优质主权性资产是非常稀缺的,所以从这个背景上来看,中国发行超长期特别国债本质上是提供主权信用优质资产的供给。第二点利率低,对于政府而言,利息成本较低,处于一个发债的好时间。第三个点是对于一些重大项目在之前可能也是用一般的预算内资金或者专项债的方式去满足这些项目的需求,但是现在可能会用特别国债去置换一部分。我觉得这样做三个有很大的好处,一是期限更匹配,用中央信用替换了地方信用,地方政府这两年整个债务的压力较大,导致发行地方债动能承压,置换为特别国债来完成这些项目是非常匹配的,因为很多国家重大战略和一些安全能力建设的项目,收益率不能较快展现,更多是偏向于注重国计民生,所以用超长期的债券去匹配才是正确的。第二个是特别国债成本低。第三个就是主权信用,中央政府信用比地方政府信用更好,因此整体发债成本更低。本质上来讲今年先发1万亿,对今年无论是资本形成还是固定资产投资都会形成很好的效果和拉动。

“新质生产力”将全方位升级和支持各种产业

胡润峰:今年的政府工作任务列在首位的是大力推进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新质生产力”是一个新的名,大家也都非常关注,请两位老师谈谈各自看法?

徐洪才:这是一个全要素生产率的概念。传统的劳动资本、投资拉动和进出口拉动不给力,那么发展就转向了迎接新一轮的技术革命和产业革命的变革的过程。比如大型农机装备的使用,将农民的劳动生产力进行了提升。

高科技产业这些领域的发展也受益于数字化活动,产生了颠覆性的影响,因此无论是投资、消费发展还是产业发展等等都看得见服务质量的提升、效率的提升、单位 GDP 能源消耗下降和碳排放的下降。作为一个制造业大国,中国未来的高质量发展经济规模要具备一定的规模,同时强调新质生产力其实还是鼓励大家创新。

胡润峰:从实操的角度,新质生产力这个概念对应的是哪些行业、哪些板块、哪些主题?

张瑜:从实际层面来讲,新质生产力对应的行业可能不是一个简单的新旧概念,按照市场供需,我觉得应该分为三部分,一部分是需求非常明确但是目前供给还跟不上,这一部分只要能生产出来便是新质生产力,比如高端科技、被海外市场卡脖子的短板。还有一部分是经济本身循环得很顺利但需要它变得更好,比如上游企业要进行低碳化改造,降低能耗;中游企业要进行能效的提升,重点用能设备能效,包括服务业里新模式和新业态;下游企业进行数字化改造,包括数字上云,物联网等等。在中间本身已有供需的基本循环当中所诞生出来的新模式、新业态,都可以算是新质生产力。最后三部分属于目前需求尚未明确,比如说脑机接口、量子力学、人工智能,可能目前需求端尚未打开,但是这些方向都是非常确定的未来全球科技主战场,也是未来非常需要的颠覆性技术,不管是空间物理、量子物理,还是脑机接口、人工智能、生物医药、前沿新材料、与人工智能相关的通信基础设施等市场的全球需求业态尚未成熟,但在供给端可能要先进行摸索,搭建相关的基础设施。例如算力、人工智能,如果没有事先建设算力中心,把降低整体算力成本,后续就难以生出蓬勃的业态和新模式。

新消费带动消费复苏,但高端消费修复偏弱

胡润峰:由于种种原因,之前有人对经济有一些偏消极的看法,但是春节期间的消费的数据表现让人振奋,所以有人觉得这体现了中国经济的韧性,张首席怎么看待?

张瑜:我觉得春节数据有非常多的亮点。第一个最亮眼的是看人流量,增长表现极佳,体现了居民出行欲望很强。第二个是整个出行结构中可以看到私家车相比于其他客运手段增速是非常高的,大约30%的同比增速,这意味新的自驾短途或者家庭开车自驾行的交通方式出现了。第三个是一些省份统计出来的人均消费额也恢复到疫情前的水平,体现出,不仅人出来了,消费金额也跟上了。第四个是今年出现了非常多的下沉新业态,例如现在不管是乡镇、县级市,电影院都建设起来了,春节看电影成了一个新的下沉的消费业态,特别是对于乡镇的老百姓来说,这可能就是消费升级和改善。从数据来看,今年票房增速结构上最快的是三四线城市。第五点是就业上出现了新的模式,例如一些斜杠青年,人们可能从事更多的、更灵活的职业,在网络上以一个种交叉的业态出现。

整个春节有很多数据的亮点,但永远没有全是好的数据,部分数据也彰显出一些其他的问题需要后续格外注意。比如今年快递收揽量下滑,海南等离岸地区人均消费免税额有所回落,可以理解为真正的高端消费恢复还不是很好。

此外,还有春节期间一些消费的新变化,比如说一些尾部城市存在去品牌化的零食批发,可以把它称之为零食界的拼多多,又或者是消费降级,但是我反而觉得这可能是因为商品质量更好了,品牌效应打薄了,这是对消费者更有益的,但同时也反映出高端消费修复偏弱,所以我觉得整个春节的数据亮点是以变好为主,其中包含一些细节数据也需要后续经济运行当中我们再做观察。

“设备更新”具有“一箭三雕”的作用

胡润峰:政策推动下新一轮的大规模设备更新和消费品的以旧换新,大家也都很关注这会带来哪些新的产业和投资方面的机会,请张首席谈谈对此的看法。

张瑜:我们觉得要从动态的角度去看待设备更新,放在整个宏观里面可以从两个角度去看待,第一个从行业格局来看,它不仅是简简单单的财政补贴,而是整个国家标准能耗能效的提升,比如说 2023 版的国家能耗新规, 2024 年 1 月份刚刚发布的能效新规,推动整个中国社会更新,这既有财政的补贴和支持,同时也有国家标准的提升。所以这一拉一推,可能会产生的行业格局优化比较快的结果,可以理解为在这个过程当中对企业的优劣分化进行了加速。如果这个企业综合的运营能力较弱,在国家设备能耗能效的新规下,准入门槛提高,这一部分企业就可能会被市场淘汰。其次就是拉动效应,为应对新的国家标准、应对国家的导向,企业要进行设备更新,从而拉动零部件、资本品等细分公司和行业。

第二个从产业升级来看,我觉得它同时具有“一箭三雕”的作用,现在中国的经济可能有三个诉求,第一个是我们要做高质量产业升级现代化,第二个是不得不否认现在低通胀、低物价的现状,第三个是我们要完成就业等稳增长目标,在这种诉求下,制造业投资就不能下滑,从目前看制造投资本身是需求,但是投资完成后形成产能就变成未来的供给。当下在一定行业里供给已经大于需求,技改是能满足三者的政策抓手,因为一方面它通过技改的量保持住制造业的投资增速维持高位;另一方面是它不是新产能,也不是产能的扩支,设备更新可能对目前低物价,行业快速出清,从而达到未来均衡是有好处的,最后一方面是它符合产业化升级的高质量要求。

房地产造成的缺口目前尚没有找到其他产业进行弥补

胡润峰:徐老师怎么看待目前的房地产与地方债的风险?

徐洪才:房地产的问题其实反映过去长期实行的土地财政和房地产开发模式不可持续了。中国房地产业实际上是制造业。现在供求关系出现了剧烈调整,购房需求不足,产能严重过剩。相关政策也做出了调整。从需求这个角度,银行体系金融降准降息、降低融资成本是治标不治本的。整体从宏观经济的角度来看,房地产传统的买地、开发缺口、投资缺口、消费缺口和政府收入缺口,这些缺口目前尚没有找到其他产业进行弥补,目前看到了一些政策的方向性的东西,比如2023年我们提出找到三大工程,三大工程是在做增量,例如城中村改造,无非是创造一些新的商机,但这并不足以弥补房地产的剧烈调整,导致的缺口。此外2023年年底的中央工作会议也提出来了,2024年开始可能在全国规划10个左右高水平银发经济产业园区,带动生命科学经济落地。第三个是数字中国,全面推动数字化。

供需转型、基础建设升级和中产阶级增多将成为经济增长新动能

胡润峰:2023年我们有三样增量产品大放异彩,汽车、光伏、锂电池,大家称之为新三样,中国未来经济增长的新动能还有哪些呢,张首席能谈一下看法吗?

张瑜:我觉得有三块,第一点是针对供需,对有需求没供给的,供需基本循环的和没有需求但供给必须先进行产业铺垫的这三类都蕴含着各自的投资机会。第二点是从整个中国经济的空间布局上看,不均衡依然是一个非常重要的问题,实际上过去几年呈现出了不同的、新的空间经济的特征和城镇化特征,比如中部城市的崛起,像成渝圈、西安、合肥,这些城市配套的新基建、基础设施,相比于以前还有一部分发展空间,所以空间经济的不均衡问题是释放潜能的一个非常重要的点。第三点是中国消费的潜力太大了,这个潜力在于中产阶级,而且未来中产阶级的人数其实还会增加,对消费释放的动能也是非常强的。如果我们未来的个人均收入随着 GDP 能够正常生长,那么我们会进入高收入群体和高收入国家的队伍,这个消费空间非常大,我们未来可能成为全球最大的单一国家拥有如此庞大的中产阶级群体。同时,我们之前的居民资产配置当中对房地产的配置比重是非常高的,至少占 40%-50%的平均体量,在全国的居民资产列表中总资产 600 万亿,地产大概占 270-280 万亿,这部分未来无论是往投资上转,还是往消费上转,空间都是非常大,简单来说就是中国居民资产的长期再配置的意愿和空间都是非常大的,这可以看作是中国未来非常大的潜力和回旋韧性。

胡润峰:张首席能够预测一下两会之后的投资主线吗?

张瑜:我觉得两会之后投资主线可能会分为三条,第一条是消费补贴,家电,车等,具体看后续消费补贴的情况。第二个是设备更新,之前提过的行业格局自身优化的机会,以及拉动一些投资和中间品。第三个是整个两会中提到的创新高质量产业现代化,包括科教兴国等所有跟面向未来科技主战场的相关的新兴产业,它们的机会一直都是永恒存在的。(本文首发于钛媒体APP,作者|李婧滢,编辑|刘洋雪)

更多宏观研究干货,请关注钛媒体国际智库公众号:

更多投资干货,扫码关注牛钛师公众号:

转载请注明出处、作者和本文链接
声明:文章内容仅供参考、交流、学习、不构成投资建议。
想和千万钛媒体用户分享你的新奇观点和发现,点击这里投稿 。创业或融资寻求报道,点击这里

敬原创,有钛度,得赞赏

赞赏支持
发表评论
0 / 300

根据《网络安全法》实名制要求,请绑定手机号后发表评论

登录后输入评论内容

快报

更多

2024-05-12 22:42

全球首例猪肾移植患者去世,异种移植活不过2个月?专家发声

2024-05-12 22:26

招商局与辽宁省签署产融合作系列投资协议

2024-05-12 22:15

中国汽车动力电池产业创新联盟2024年度主题大会将于5月30-31日在北京召开

2024-05-12 21:58

下周(5月13日-19日)市场大事预告

2024-05-12 21:24

日本一架波音747货运飞机因液压系统故障返航

2024-05-12 21:03

深交所对牧原股份2023年年报下发问询函

2024-05-12 20:34

中金公司:中国资产关注度继续提升,当前A股市场机会仍大于风险

2024-05-12 20:20

下周将有61只股票面临解禁,合计解禁市值为399.79亿元

2024-05-12 20:09

GBTC自比特币现货ETF推出至今累计净流出超176亿美元

2024-05-12 20:07

新闻联播:各地一批重大工程项目建设加快推进

2024-05-12 20:07

黑龙江省首个超大规模智算项目落户鸡西

2024-05-12 20:04

5月12日新闻联播速览21条

2024-05-12 19:46

我国小麦抗赤霉病育种取得新突破

2024-05-12 19:27

美国麻省理工学院研究团队:部分人工智能系统已学会如何欺骗人类

2024-05-12 19:24

辽宁:坚持科技报国勇于科技攻关,加快培育和发展新质生产力

2024-05-12 19:18

首创证券:股东城市动力拟减持不超过1%公司股份

2024-05-12 18:37

联华超市获百联集团3.6亿元增资

2024-05-12 18:20

多地证监局出手,头部券商被密集采取监管措施

2024-05-12 17:48

杭州萧山区、临平区发放新一轮购车补贴,共计7000万元

2024-05-12 17:48

李强致电祝贺米舒斯京连任俄罗斯联邦政府总理

扫描下载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