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CTIS-文章详情页顶部

聚焦出海、回收、数字化,两会代表建言构建更有韧性的锂电产业链|2024全国两会

产业链行稳才能致远。

(图片系AI生成)

(图片系AI生成)

随着国内锂电产业的快速发展,锂电池、电动汽车已经与光伏产品一道成为出口“新三样”,并首次被写进政府工作报告。3月5日,国务院总理李强作政府工作报告时就指出,一年来,推动外贸稳规模、优结构,电动汽车、锂电池、光伏产品“新三样”出口增长近30%。

据海关总署数据,2023年,中国电动载人汽车、锂电池和太阳能电池等“新三样”产品合计出口1.06万亿元,首次突破万亿元大关。

另据工信部数据,2023年,全国锂电池总产量超过940GWh,同比增长25%,行业总产值超过1.4万亿元。同期,锂电池出口总额4574亿元,同比增长超过33%,在“新三样”出口中占比高达到43.15%。 

但靓丽的数据背后,从矿端到锂电池再到回收各环节,锂电全产业链发展仍存在着一些掣肘,产能过剩与洗牌正在上演,构建更有韧性的锂电产业链已然成为产业共识。钛媒体APP注意到,正在召开的两会上,多位代表就围绕锂电产业发展建言,其中,出海、回收和数字化等话题被重点聚集。

抱团出海,有序竞争

全球锂矿资源分布不均,尤其各地区的禀赋差异较大,叠加各矿区开采难度不同,导致在需求爆发期供需失衡。以锂资源量为口径,南美“锂三角”地区(玻 利维亚、智利、阿根廷)合计占53%,美国、澳大利亚分别占12%和8%,中国位列全球第六,约7%。

而随着新能源地位不断抬升,各国逐渐将包括锂在内的关键资源列为战略资源,国内企业出海拿矿更趋艰难。全国人大代表、赣锋锂业(002460.SZ)董事长李良彬在两会上就谈到,矿产资源开发是我国企业海外投资的重要领域,这类产业投资也是风险高发区。

对此,李良彬认为,“我国有必要加强官方涉外法律服务体系,进一步完善外国法查明机制以及涉外司法机制,同时帮助企业开展海外投资合规培训。建议国家建立健全涉外工作法务制度,健全域外法查明机制,完善涉外司法机制,提高企业合规意识。”

李良彬还给出具体建议,比如通过在东道国建立矿业联合会、加入更多区域经济合作组织的形式,设立双方政府与企业的长效沟通机制;设置以非洲、南美等资源密集国家为代表的区域性投资银行,为企业对外矿产资源投资提供金融、信贷、风险投资、保险等服务;对“一带一路”等重点区域,结合货币互换等政策,为中资企业的成长提供更多便利,从政治、经济两方面促进稳定境外矿产资源开发环境和格局。

出海拿矿的同时,在产能过剩、价格剧降带来的“内卷”下,产品出海已经成为2023年锂电产业链上企业的集体动作。根据行业咨询机构统计,2023年中国锂电池产品海外装机量已超过100GWh,产业链企业海外产能投资合计超过2000亿元人民币。

同样的,面对中国锂电产品与产能的大举涌入,美国、欧盟等开始举起“排异”大旗,国内锂电企业出海面临诸多风险。

全国政协委员、宁德时代(300750.SZ)董事长曾毓群在提案中就给出多项建议,包括企业在走出去时要有序竞争,防止中国摩托车在东南亚市场的“一哄而起、一哄而散”的惨痛教训再次上演 ;深度参与国际标准制修订工作,提升国际标准影响力等。

李良彬则建议,“促成新能源产业链联合出海,并推动全面电动化,多举措降低海外政策对中资企业的影响;加强外交合作,与当地国家或区域形成更多战略合作关系,构建稳定高效的外部投资环境;加强引导或设置明确对外投资规则,以合作共赢替代无序竞争,促进产业健康发展。”

全国人大代表、华友钴业(603799.SH)董事长陈雪华也就企业出海给出建议,“鼓励和支持有条件、有实力的锂电材料企业积极开展国际产能合作,尤其是与共建‘一带一路’国家开展合作,在项目审批、金融政策等方面给予大力支持,在锂电材料国际产能合作中实现‘中国制造’向‘世界制造’的转变。”

壮大电池回收主体,攻关回收利用技术

3月7日晚间,磷酸铁锂正极材料生产商龙蟠科技(603906.SH)官宣一体化布局锂电回收领域。其公告称,拟以1.01亿元收购实控人石俊峰旗下龙蟠国际控股有限公司持有的山东美多科技有限公司100%股权,并在收购完成后对其增资5000万元。

实际上,随着近些年新能源汽车和储能的爆发式增长,动力电池装机水涨船高,大规模的动力电池“退役潮”也将到来。据新能源电池回收利用专业委员会预测,到2027年,动力电池累计退役量将达114万吨。

在这样的背景下,不只是龙蟠科技,全国两会期间,也有不少代表将目光聚焦至电池回收。

全国人大代表、中国移动(600941.SH)浙江公司党委书记、董事长、总经理杨剑宇就指出,近年来我国电池回收产业发展很快,但也存在市场机制不健全、跟踪溯源难等问题,大企业干不过小企业,合规的干不过违规的,严重制约行业的健康发展。我国新能源汽车动力电池的规范化回收率不足25%。

对此,杨剑宇呼吁,“积极扶持壮大具有电池回收利用资质的市场主体,通过专项资金补贴、税收优惠等多种方式,鼓励各类车企、电池材料企业参与电池回收行业。”

他同时认为,要鼓励支持电池材料回收利用的研发,推动组建行业技术交流平台和产业联盟,提升资源回收利用率。此外,要加强行业秩序整顿,开展电池回收专项整治,推行电池梯次使用的强制性检测,减少污染物的排放和环境风险,规避重大安全事故。

在曾毓群看来,在动力电池回收利用环节,落实生产者责任延伸制度则难度较大。一方面,市场端收集的退役动力电池多以拍卖、价高者得的方式进行销售。另一方面,我国动力电池回收责任主体是汽车生产企业,但电池回收利用涉及多个交叉学科,工艺链冗长,技术复杂,汽车生产企业从事动力电池回收业务技术上存在短板。

所以,其建议,进一步明确动力电池回收利用各方责任义务,优化责任分工。“汽车生产企业或其授权的售后服务网点负责车辆维修环节的退役电池收集。汽车报废拆解企业负责车辆报废环节的退役电池收集。上述主体收集到的退役电池应转交给电池生产企业,由电池生产企业对其安全、寿命、性能等指标进行科学评估后,再分类处理。”

陈雪华则从产业链安全发展的角度来看电池回收,他认为,在欧美等区域相继发布电池法案后,我国从其获取废旧电池及再生材料的难度加大。作为全球最大的锂电材料出口国,如果不能实现资源的持续回流,将会使我国能源金属长期处于“净流出”状态,进而给我国锂电产业链的安全发展、持续领先带来重大挑战。

其建议,应该关注海外废旧锂电池资源,尤其是“以海外废旧锂电池为原料制成的氢氧化物中间品”的进口问题,通过调整相关进口政策、构建全球回收网络等方式加以改善。

陈雪华还建议,鼓励国内有条件的锂电循环企业出海构建全球废旧电池拆解材料回收网络,持续获取海外废旧锂电池初级材料资源,通过循环再造的方式将这类资源导入国内锂电产业链、再出口高附加值材料产品,提升产业链中再生原料的占比,构建更具韧性的供应链。

数字化赋能,信息共享

此外,针对产能过剩、供需失衡等问题,诸多代表就锂电产业链全产业协同发展、数字化建设等建言献策。

“我国作为全球最大的新能源汽车制造国和消费市场,在产业链上游镍、钴、锂等能源金属领域,依然存在着对外依存度高、供应链不稳定等问题,这制约了我国新能源产业从‘实现领先’到‘保持领先’的跃升。”在陈雪华看来,需要建立预警机制,构建更有韧性的锂电产业链。

陈雪华强调,锂电材料行业的产能过剩问题亟需解决。他指出,由于投资过热和同质化建设,该行业在2023年面临严重的产能过剩。产能过剩的解决需要政策指引和国际合作,陈雪华建议政府及时发布产业信息,建立预警机制,引导企业合理投资。同时,他提倡锂电材料企业积极开展国际产能合作。

全国人大代表、天能控股集团董事长张天任也建议,构建动力电池全生命周期的生态体系,强化溯源体系数字化建设;建立动力电池碳足迹标准体系,加快产业链绿色低碳转型;加强规范性企业的资质审核,加大对白名单企业的政策扶持;完善再生原料标准体系,扩大优质再生原料进口规范和规模,保障资源供应;规范引导动力电池回收行业信息的公开化,防止资本无序重复扩张。

对于锂电产业链上下游协同不足的问题,全国人大代表、中国铁塔(00788.HK)党委书记、董事长张志勇则给出三点建议:一是实现锂电池实时监管全覆盖。由政府部门统筹,构建涵盖储能电池、自行车锂电池在内的一体化信息监管平台,实现锂电池全生命周期溯源管理,建立分级管控与动态监测预警体系,实现产品运行状态安全实时监管,提升安全保障水平。

二是强化现有平台建设对接,深度挖掘数据价值。加强统筹规划,进一步完善现有平台体系架构,实现各领域平台的有效对接,提升监管治理能力水平。同时,统筹制定技术要求、数据标准,实现产业链各企业的数据调用和共享,使数据价值最大化。

三是压实市场各方主体责任并鼓励联动合作,强化行业数字化保障。进一步明确锂电池产业链不同主体企业的责任和分工,鼓励上下游企业联动合作,协同创新回收商业模式和共享回收渠道,推动产业链上下游之间的数据和信息共享,提升锂电池生命周期中产品的智能化识别、溯源和追踪能力,畅通产业链循环,实现全生命周期精准溯源和循环利用。(本文首发于钛媒体 APP,作者|苏启桃)

转载请注明出处、作者和本文链接
声明:文章内容仅供参考、交流、学习、不构成投资建议。
想和千万钛媒体用户分享你的新奇观点和发现,点击这里投稿 。创业或融资寻求报道,点击这里

敬原创,有钛度,得赞赏

赞赏支持
发表评论
0 / 300

根据《网络安全法》实名制要求,请绑定手机号后发表评论

登录后输入评论内容

扫描下载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