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CTIS-文章详情页顶部

逃离职场的年轻人,开始搞“一人公司”

钛度号
这个时代职场之外年轻人的生存哲学。

文 | 商隐社,作者 | 阿空,编辑|浩然

这几年,各行各业都比较卷,“职场内耗”成为被广泛讨论的话题,去年末上映的《年会不能停!》更是让很多人看到了职场中的自己:做着一些荒谬的事,意义感丧失,背锅是常态,找不到工作的价值。

很多年轻人对职场产生了倦怠,选择了辞职,再加上很多大厂加大了裁员力度,所以现在自由职业者越来越多。

这些自由职业者很多厌倦了职场,辞职或被裁后也没有急于找下一份工作,而是开始作一些职场之外的探索,利用自己能让别人付费的专长来养活自己。

人类学家卡丽·莱恩在她的新书《一人公司:失业潮中的高新技术工作者》中把这种情况叫做“一人公司”,不是法律意义上那种单一股东的公司,而是一个人离开职场后,个人开始为自己的职业生涯负责,做自己的后勤与财务,把自己当作商品来推销,当作一家“一人公司”来经营。

在把自己当作“一人公司”经营的过程中,如何对抗风险?如何评判自己的价值?如何在利他的同时利己?如何与不确定性共处?

商隐社与几位离开职场后自己一个人做得还不错的年轻人聊了聊,试图了解这个时代职场之外年轻人的生存哲学。

01 “真不想上班了”

跟妈妈坦白想要辞职创业的那一刻,小马试探性地问妈妈:万一要是失败了怎么办?妈妈说:失败就失败,反正还年轻。

当时小马站在窗边,看到外面的电线杆上有很多喜鹊,就对妈妈说:“妈你看外面有好多喜鹊。”

妈妈说,“你做了一个很好的决定,所以才能看到这么多喜鹊。”

但那真的是喜鹊吗?不会是乌鸦吧?小马有些不确定。

妈妈接着说:“你快辞职吧,现在看到好东西你都不敢相信了。”

后来小马真的去查了一下,才敢确认那是喜鹊,之后提交了离职申请。

想要离职的原因有很多,现在回想起来,最重要的是当时直属领导说过的一句话。

小马是个经验丰富的职场人,六年里待过四家行业头部公司,同时也是一位小有名气的职场博主,非常善于处理职场中遇到的各种情况。

在最后一家公司时,小马和很多人一样遇到了职场PUA。领导是空降来的,总是试图让小马按照她的作风行事。在一次例行沟通中她对领导说:你如果让我这样做的话,我就觉得不像我自己了。领导回:在这个公司谁会在乎你是谁?

“虽然她紧接着说的是这公司也没人在乎她是谁,但这对我的冲击实在太大了。我是一个自我意识比较强的人,我是谁当然重要,为什么不重要?”一年多过去,小马依然无法跟这句话和解。

小马是一个东北女孩,又是家中独女,她说:“我家人都很重视我,身边的朋友也觉得我是一个很棒的人,我也觉得自己还不错。当有一个人仅仅是因为工作关系就来否定你作为一个人的存在意义的时候,这件事太具有毁灭性了。”

小马策划的活动创意:“不必跟随社会时钟,可以自己选择你的生命进程”

小王实在太懂这种没人在乎的感觉。虽然在互联网大厂做产品经理,拿着令人羡慕的工资,但做的都是类似换按钮颜色这种小修小补的工作,执行的是领导的意志。

后来她意识到一个残酷的真相:她这个年纪的人进入大厂是碰上了一些时代红利的,但想要升职的时候刚好卡住了。现在反过头来看,能不能升上去,其实早就注定了。一开始做的是什么项目,已经决定了能不能晋升。

但现实并不是那么有得选。领导往往会押宝很多项目,刚开始谁都不知道究竟哪个能跑出来。

升职无望的同时,工作带来的成就感被慢慢冲淡,期望的回报渐渐变少,直到有一天感觉除了发工资没有其他成就,小王就待不下去了。

小张形容在广告公司上班的日子像是在做丫鬟,要看主子的喜好。而且加班多,不被人尊重,每天都过得提心吊胆,害怕被裁,更怕被甲方投诉。

有一次小张出去玩碰到一个甲方,对方说,周天你怎么出来玩了?言外之意就是你们广告公司不是一直在加班吗?怎么能有时间出来玩?她还经常周末收到甲方的需求,一直工作到晚上12点,没拿电脑时还得去网吧。

导火索是因为疫情那段时间,小张一边切换抢菜群痛苦地抢菜,一边收到工作群疯狂艾特她的消息:“我那时就想,世界都这样了,我都已经没有饭吃了,你怎么还在让我上班?”

那段时间,小张气到乳腺结节发痛,然而公司并没有像她设想的那样体谅员工,减少工作量,也没有给到任何鼓励和安慰。她索性没等解封就辞职了。

二丁目的职场经历只持续了短暂一年,从央媒裸辞到创业公司内容主管,再到资产管理公司新媒体经理,确实没经历过太多职场捶打,每一份工作老板也十分器重她,答应表现可以未来可以有机会升合伙人。

然而她很清楚这不是她想要的生活:“做一级市场的投资,需要漫长的等待周期,通常5到10年甚至更久的周期才能拿到回报。而且投资人只是给钱、给方针、给策略和指导,哪怕项目成功了跟我又有多大关系呢?毕竟还年轻,我更希望用这些时间找适合的赛道深耕一个项目,并由我来做成。”

跟老板沟通过后,老板劝了她三次:经济形势不好,千万不要创业。抱着犹疑的心情,去年9月份,二丁目跟朋友去了一趟“杭州天下第一财神庙”。朋友让她抽个签,她脑子里只想着一件事:究竟是自己创业还是跟着老板等着升职加薪。

她抽中了上签,六六大顺,签文的意思是钱财莫向外求。她像是得到了指引,回来第二天就跟老板提了离职,“我说我要出去创业,他问你创什么业,我说我不知道,但我一定要去创业了。”

二丁目抽到的上上签

02 失控、焦虑、改变

离职虽然避免了上班带来的痛苦,但也没那么舒服,各种挑战接踵而至。

首先是生活失去秩序。上班无论是朝九晚五、双休,还是996、大小周,起码能让人有稳定的生活节奏,让人知道一天、一周、一月需要做什么,每月也有工资按时到账。

秩序感是能够带来安全感的。不用上班以后,小张每天在家里刷手机。每天啥也不想干,知道自己应该干一些,但是又做不到,就会很难受,很痛苦,很讨厌那个状态下的自己。

小马有一段时间也觉得人生非常失控,她通常会选择学英语、看书和做运动来恢复自己的控制感,用最小单位的进步确定自己是有掌控力的。

其次是社会身份的困扰。步入社会以后,我们总是习惯用职业来建构自己的社会身份,用薪酬来评定自己的价值,失去工作以后,很难找到自己在社会中的位置。

小王认为工作其实是一个知道自己是谁的手段。每个人都在找自己是谁,答案总不能是一个歇着的人。

小张深有感触。有一次去医院,有人问她带社保卡了吗,她问已经两个月没交了可以吗?她清楚地记得,对方瞪大了眼睛,用非常同情的眼光看着她:你没工作吗?

那一刻小张感到极其丢脸,伴随着强烈的羞耻,才意识到没有工作是很严重的事情。

于是她动身去了位于浙江安吉的数字游民公社,试图寻找身份认同。在那里,她搞了一个茶摊,每天卖奶茶和咖啡,一杯10块钱。茶摊的原始资金是每人200元募集来的,后来把钱挣回来还给大家,此后再没干过体力活。

这让她知道,脱下孔乙己的长衫去做轻体力的活,快乐是快乐,但腰实在承受不住。

做了很长一段时间快乐但不赚钱的事情以后,坐吃山空也不是办法,小张开始认真考虑能让自己赚钱的事。

辞职以后,她在小红书记录自己的生活,把“裸辞小张”这个账号做得有声有色。很多人都来问她数据怎么这么好,于是她开始考虑是不是可以付费教大家做账号。

“裸辞小张”的小红书账号

一开始面临很多意想不到的心理障碍,比如谈钱焦虑、不配得感以及不好意思营销自己。

谈钱羞耻是大家从职场到自己单干必经的心态转变,很多人都会觉得除了拿工资以外,其他方式赚来的钱都很奇怪。而且自己也不是多有影响力的人,会怀疑做这件事是不是不够格。

小马认为,我的价值给到你,你当然应该给我钱。开口跟别人要钱,先要有一套明码标价的标准,价格就代表了产品和服务的价值。她甚至不太会接受砍价,“如果大幅度砍价就意味着对方不太认可我的价值,那你也不要成为我的用户,我就会放弃这一单。”

而且从更商业的角度来讲,这种用户都非常难搞。对方犹豫了只有两种可能,一是他没想清楚,二是嫌贵。这两种可能都不是特别优质的用户,价格也是一种筛选机制。

营销自己也是特别大的一个坎,虽然小张之前在广告公司做的就是营销,营销别人的品牌没什么,但当开始营销自己的时候真的拉不下脸,发完朋友圈疯狂刷,看有没有人点赞,要不然就删了。

最开始小张试水的价格只有399元一个月,提供一对一服务,很细致,甚至有一些讨好型。但比较幸运,学员反馈效果很好,有的还接到了广告。这也给了她很大的信心,对比过同类的价格后,她将陪跑营正式价格涨了许多。

小马的产品服务收费也都不低,不纯粹是为了盈利,也是为了找到合适的客户。

03 与市场做交换

在火锅店当过服务员,也在服装厂充过棉花,在大学城摆过地摊,也去工厂做过流水线女工,发过传单做过家教,也考上了985研究生,进过央媒,也做过投资人。这些年的经历让二丁目越发清楚地意识到,能让她活下去的,不是名牌大学的学历,不是光鲜亮丽的工作,而是赚钱的能力。

流水线的工作也好,高大上的工作也罢,都是为了维持公司运转。只要认真执行,结果就摆在眼前,人会被工资禁锢住,始终待在舒适区。

在她看来,如果脱离了一家公司、一个平台、一个组织,只要自己赚不到钱,就没有赚钱的能力。而这个能力最重要的就是要被市场所接受,跟市场做交换。

二丁目在做的全球独家项目一群同行的伙伴

工作的本质也是交易,我们用自己的时间和才能,通过一家公司与市场交换金钱。

根据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科斯的理论,公司产生的原因就是人们自己直接与市场交易成本太高,公司能给大家省点劲。也就是说,当你跟公司交易,比你直接跟市场交易还费劲时,就可以离开这家公司过更好的生活。

对大部分人来讲,打工的过程是必要的,不仅可以习得必要的技能,积累资源和人脉,也能在这个过程中越发清晰地知道自己想要什么。毕竟在组织里通常比个人更安全,裸辞前要先想清楚存款够不够,赚钱的能力怎么样,否则不要轻易冒险。

不上班的前提是技能得到市场的高度认可,这需要反复验证。小马提及,她目前比较核心的技能,比如写作、表达沟通、项目统筹、商务合作等,都是在过往的工作中锻炼出来的。“赚钱是世界上最辛苦的事,如果用你擅长的、喜欢的方式赚,可以抵消掉一部分疲惫。”

年末做活动的时候,她反复想起第一份工作失误时领导骂她的话:作为一个PM,一个操盘者,不应该沉到任何一个环节里去做具体的事,这样出现问题才能及时补位。活动结束后她立马联系当时的领导:姐你当年说得真对。

小王认为,人不应该找工作,而是应该找事做。一个人在职场的目标不应当是升职加薪,而是努力成为一个靠谱的人。她目前很多客户都是之前的合作方。

这些开“一人公司”的年轻人有一个共同点:在上班时都比较“折腾”,不安于当下的一份工作,不断探索自己的多种可能性。他们为了对抗风险,至少有三种收入来源,不把鸡蛋放在一个篮子里,这边不赚钱,那边就可以补上。

小王上班的时候为了给自己确立一个里程碑式的事件,就在微博运营了一个名为“后厂女工小王”的账号,成为了职场搞笑领域的大V,偶尔会有一些广告收入。

辞职后有一个月小王完全没有入账,她感到有些焦虑,心想必须开发一个挣钱的业务。以前在工作时她会分析竞品,写了很多产品文档。于是她开始在小报童平台写《小红书运营手册》专栏连载,售价499元一份,已经有1500多人订阅了。围绕小红书运营展开的咨询产品和培训业务,是她现阶段的一个重要的收入来源。

这就是她为了避免上班给自己找的一件事,下一件事是什么,现在她还不知道。

04 重新认识自己

裸辞后,经历了很长一段时间碌碌无为且自我厌恶的日子,小张试过禅修、看书、向人生教练求助,企图自救。

《精力管理》一书中提及,每个人的精力都是波动的。她开始有意识地记录自己一天的时间到底是怎么用的,以及状态如何。通过建立自己的大数据,小张发现自己月初特别有干劲,能持续七八天,二十多号是最低迷的时候,整天啥也没干。

她不再试图让自己变得特别自律,而是接受自己是个什么样的人,适应自己的精力曲线。

对于精力充沛的小马来说,她也是在创业的第一年才知道自己是会累的:要不停地见人,不停地讲话,每个项目的需求不一样,还要不停切换身份。

职场的评判体系是单一的,而且容易受到权力结构的压迫。自己当老板以后,才有了更多的纬度认识自己,比如内容数据、客户反馈、家人朋友的评价,也让人更清晰地认识到自己的优势和劣势。

小王承认自己有很大短板,但她同时认为,一个人是靠优势活着的:“以前在公司的时候,领导总说你什么方面需要补齐,是要你做一块哪里需要哪里搬的砖。如果脱离了企业直接跟市场交换,反而不需要成为六边形战士了,只要长板特别长就行。”

但也不能完全不学,全部外包,那样会付出更大成本。有些事情可以不干,但得知道怎么干。

小马表示把自己当成一家公司非常显性的表现,就是会列人生表格,包括目前的状态,好的地方是什么,坏的地方是什么。在赚钱这件事上,存款有多少,主要盈利是哪来的,每个月支出多少。

同样也会进行降本增效,时间管理上应该怎么做,精力重点会放在哪,什么事情是一定要亲自做的,哪些是可以找别人合作的,哪些是可以花钱交给别人做的。这主要取决于单位时间的收益和成本。

一人公司通常会通过建立个人IP扩大影响力,这个过程要尊重个性,真诚地展现自己的喜怒哀乐,这样才更容易完成从被看见到信任和转化的闭环。

如今,他们面对的不再是一个冷冰冰的机构,而是一个个鲜活的人,以往工作中缺失的成就感和意义感悄然浮现。

小王作为产品经理的终极梦想就是做一个自己真正爱用的产品。

之前她焦虑过,抑郁过,甚至第二天都得哭会儿才能上班。她曾听说每天记录好事,不开心的时候再来看这些好事有助于建立自信。因为人往往对坏消息更敏感,总是想起不好的事、尴尬的事,但不太能记得发生过的好事。

小王起初用文档记录,发现确实可以缓解焦虑,但这个工具不是很好用,也不够美观。于是她拉上一位设计师和一位工程师朋友,合作开发了一款名为“好事发生”的App,产品理念就是不管大事小事都是有意义的,都值得庆祝,也都值得记住。

“好事发生”App

“好事发生”成为了一款可以跑通的商业产品,同时也帮到了很多人,这成为小王离职的底气。有人给她写信,说自己有抑郁症,用了这个产品后改善了很多。还有人对她说,希望你们团队继续好事发生,遇到你们点亮了我的人生。

这些反馈让小王觉得这事特别有意义,她想一直做下去。刚开始只是想证明自己,并没有强烈的驱动力把这当成终身事业,只是做了之后才发现挺值得。这也顺应了她一贯的理念:犹豫要不要干的事,一律先干,干了再说。

“好事发生”用户见面会

小马同样是个敢想能干的人,想到一件事立马去做,管它行不行,不行就拉倒,再换下一个。

去年底,她在短短半个月内策划了一场专为30岁的人打造的的跨年活动,她收集了100个有关30岁的故事做了一场展览,也分享了自己30岁这一年发生的故事,更让很多人重新审视了自己的30岁。每个参与的人都表示很开心,有用户参与后说“这个活动让我没那么恐惧30岁的到来,原来是有人陪我一起长大的”。小马终于觉得自己不再是“屎上雕花”的乙方,而成为了100分的她自己。

小马策划的“看见100种30岁生活”展览,图为其母亲50岁的潜水照

裸辞后她复盘所有做过的副业,包括考研咨询、求职咨询,发现内核都是陪伴。而且大家来找她,除了刚需性的帮助,还希望找个人倾诉一下。虽然有的人加了好多年都没说过话,但也会冷不丁跑过来跟她说,她的某条朋友圈很有力量。

于是她成立了“北京好玩”这个品牌,定位陪伴社交,把之前做过的求职、考研、相亲等业务放在一起。同时为B端企业服务,做好玩的事件营销。

未来小马想聚焦在全生命周期的陪伴,多做一点利他的事,不管是对用户有利,还是对合作伙伴有利,她会因为团队小伙伴喜欢传统文化,就想办法让他用传统文化赚钱,这样也能让他更有干劲。

“以前我会觉得利他是一件很虚伪的事情,人都是自私的,要先利己再利他。但我真正赚到的大钱都是不期而遇的。只有为他人创造价值,自己才能获得价值。”小马表示。

辞职后,二丁目成立了一档名为“宝藏女孩”播客栏目在小宇宙平台播出,希望能传达新时代的女性力量,同时也是为接下来创业寻找项目。

二丁目辞职后创办的“女性百人创业者大会”

幸运的是,她在第三期节目就找到了她未来十年想要一直去做的事情:成为RCI·TourMasters兔大师国内经销商,推广全球度假旅行的生活方式,做度假产业引领者。

她始终觉得,人生没有白走的路,每一个经历都在无形中给未来播种。

05 新个体时代:为了更好,而非更多

在我国,个体户并不新鲜。跟《繁花》中离开外滩27号外贸局自己开公司的汪小姐一样,上个世纪90年代初,也有数十万体制内官员下海,同样被人视作冲动鲁莽,但却成就了王石、冯仑、潘石屹等知名“九二派”企业家。

同样是90年代,东北工业失落,大批国企工人下岗,被迫自力更生。如今短短三十年过去,大公司同样在瓦解,在裁员和失业的阴影下,劳资相互忠诚的时代早已远去,很有可能一去不回。

人们不再相信大公司的神话,而将所有希望寄托于自身。他们始终坚信,市场最终会对他们的价值予以回报。一如《漫长的季节》里的那句台词:往前看,别回头。

现在的年轻人不再像老一辈那样艰苦卓绝地创业,他们对金钱、地位没有那么强烈的渴望,只想更好地平衡工作和生活,按自己的意志存活。

小王觉得自己作为一个独立开发者,能在没有花钱做投放的前提下,吸引到付费用户,还在持续开发新版本,已经竭尽全力了。她并不指着“好事发生”能让自己财务自由,只是希望它能活得久一点,创造更多可能性。

一人公司明确地知道让自己生活无忧需要多少资本,并认为达到这个数字后就不需要再积累更多的财富了。在商业领域,他们关注的是变得更好,而不是赚得更多。

并非所有的扩张都是有益的,他们希望在拒绝盲目增加员工、拒绝难搞的客户、减少工作压力的同时,增加收益、提升愉悦感和客户忠诚度,实现个人工作和生活的平衡。

小马也没有那么着急赚钱了。眼下可以不赚钱,但要对以后有帮助,且不能赔本。赔就意味着这个事多少有点失败,做不下去肯定是哪里出现问题了,她坚信好的东西应该被付费。

以前她有一个非常远大的财务目标,但她发现赚钱容易让人沉沦,感到人生虚无,不赚钱则会特别焦虑崩溃。妈妈劝她,不要把人生目标建立在赚多少钱,钱是没有止境的,永远有比你有钱的人。只有真的开心快乐,身体健康,才能持久生活。

小马策划的活动中手绘的愿望

翻看小时候的日记,小马发现自己一直在朝着自由地赚钱,物质和精神富足,同时结交更多有意思的人的方向努力。她很庆幸自己没有走上一条违背自己意志的路。

然而,那些无穷远方的无数人们呢?

本文系作者 商隐社 授权钛媒体发表,并经钛媒体编辑,转载请注明出处、作者和本文链接
本内容来源于钛媒体钛度号,文章内容仅供参考、交流、学习,不构成投资建议。
想和千万钛媒体用户分享你的新奇观点和发现,点击这里投稿 。创业或融资寻求报道,点击这里

敬原创,有钛度,得赞赏

赞赏支持
发表评论
0 / 300

根据《网络安全法》实名制要求,请绑定手机号后发表评论

登录后输入评论内容
  • 爱了爱了😁

    回复 3月1日 · via android
1

扫描下载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