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CTIS-文章详情页顶部

锦江酒店去年Q4在亏损边缘徘徊

钛度号
行业老大的锦江,强不强?

图片来源@视觉中国

文|酒管财经

锦江酒店发布净利暴增的业绩预告后,资本市场却给予了它超8%跌幅的回应。

排除A股基本面状态之外,上述公告隐隐释放出“第四季度或面临亏损”的信号,极有可能成为锦江酒店飘绿的主要原因之一。

按照公告,锦江酒店在2023年第四季度净利润为-0.3亿——0.8 亿元,业绩低于预期,境外主体卢浮集团亏损及财务费用拖累利润表现。

不过,《酒管财经》注意到,同竞品酒店集团对比,锦江酒店在第四季度的盈利能力、核心经营数据,并没有体现出本土酒店集团老大的强势。其对于内部的梳理、整合,或许需要进一步提速。

亏损边缘?

根据锦江酒店的业绩预告显示,预计2023年实现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为9.5亿到10.5亿元,与上年同期(法定披露数据)相比,将增加83651万元到93651万元,同比增长737%到825%。

单看这一数据,锦江酒店业绩的确是迎来暴增。但是对比锦江酒店前三季度数据来看,其在第四季度的盈利情况就略显难看了。

在2023年前三季度,锦江酒店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为9.75亿元。对比全年业绩预告,可知锦江酒店第四季度的净利润约为-0.3亿——0.8 亿元。说其在亏损边缘徘徊并不为过。

通常情况下,第四季度为出行淡季,尤其是在中秋国庆节之后,休闲需求明显下降。酒店集团在该时期出现盈利波动也属正常。但是,在2023年整年酒旅行业大爆发的背景下,锦江酒店Q4“赔钱赚吆喝”,多少有点让人不能接受。

或受此影响,2024年1月31日(业绩预告发布后的第一个交易日)收盘,锦江酒店股价下跌8.10%,报收25.29元。

站在行业的位置来分析,或许能够更加清楚看清锦江酒店的位置。

横向对比来看,不同于锦江酒店的亏损边缘徘徊,首旅酒店集团在第四季度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为0.9亿-1.5亿,盈利能力远超锦江酒店。华住集团暂未披露相关数据。

核心经营指标来看,锦江酒店境内酒店在2023年第四季度RevPAR 恢复至 2019年同期的100%。华住中国是恢复至2019年水平的120%。首旅集团(不含轻管理酒店)则是恢复至 2019 年同期的 100.3%。

不难看出,同为第四季度,锦江酒店的RevPAR 恢复程度依然不及竞争对手。

究竟是什么拖累了锦江酒店?

国金证券在一份研报中提到,Q4 为经营淡季,经营杠杆作用下业绩增速较收入增速受影响更大。欧元加息导致公司海外负债利息显著增加,预计同比 2022 年海外利息支出增加近 3000 万欧元;此外,境外业务人工、办公等费用亦有增加,对公司全年业绩造成负面影响。

东吴证券的研报表述更为直接,“Q4 业绩低于预期,境外主体卢浮集团亏损及财务费用拖累利润表现。”

锦江酒店在回应投资者提问时也提到类似原因。“2023年,由于欧元银行同业拆放利率上涨,导致境外企业的借款利息支出比上年同期增加。”锦江酒店方面表示。

境外企业,主要指的是卢浮集团。

自2015年被锦江收购后,卢浮集团在2017年-2019年的营业收入和归母净利润分别保持在5亿欧元和3000万欧元以上。

不过,在疫情出现之后,卢浮集团受到较大冲击,2020年亏损近1亿欧元。叠加欧洲通货膨胀提升和欧洲央行加息影响,卢浮集团的财务费用和人工费用大幅上涨,直至2023年前三季度,卢浮集团年内累计亏损2042万欧元,不过在第三季度实现盈利。

在很大程度上,卢浮集团成为锦江酒店的业绩“拖油瓶”。

如何定义“老大”?

从酒店数量和客房数量上来看,锦江酒店均为本土酒店集团第一。因此,外界总是习惯将锦江酒店称之为行业老大。

如果回顾锦江酒店成长史,收购是绕不开的一个关键词。2015年至今,锦江酒店先后收购法国卢浮酒店集团、维也纳酒店、百岁村餐饮、丽笙酒店、达华宾馆、上海齐程网络科技等。

 在一次次收购中,锦江酒店体量快速增长,其在全球酒店集团的排名不断上升。但是,随之而激增的还有公司商誉。

《酒管财经》注意到,2015年底,锦江酒店商誉为42.16亿元。当时间来到2023年9月底,锦江酒店商誉为116.84亿元。

116.84亿元是什么概念?截至2023年9月底,锦江酒店总资产为499.25亿元,净资产为175.91亿元,商誉占总资产的23.4%,占净资产的66.42%。

数据来源:东方财富Choice数据

通常情况下,企业商誉占比(公司净资产)超过30%,就需要注意商誉风险。而锦江酒店已经超过66%。

事实上,不谈资本维度而回归经营指标,很多数据背后可以发现,这个“酒店老大”仍有很大的提升空间。

从营收来看,华住已经连续多年位于锦江酒店之上,且营收差距越来越大。

《酒管财经》统计,2021年,华住营收127.8亿元,锦江酒店为114亿元,双方营收相差13.8亿元。

2022年,华住营收为138.6亿元,锦江为110.1亿元,双方营收差距为28.5亿元。

2023年前三季度,华住营收为162.98亿元,锦江酒店营收为109.62亿元,双方营收差距为53.36亿元。同期的首旅酒店营收为59.11亿元。

也就是说,在2023年前9个月,华住营收几乎为锦江和首旅之和。

若再比较核心经营数据,在2023年度,锦江酒店境内酒店整体RevPAR为167.14元/间,华住中国旗下酒店RevPAR为242元,首旅酒店(全部酒店不含轻管理)RevPAR为173元/间。华住处于领先位置,锦江酒店与首旅大致为一个水准。

ADR和OCC方面,最新可供对比的数据为2023年Q3。

该报告期的OCC,锦江酒店大陆境内酒店为71.67%,首旅全部酒店为71.50%,华住中国境内酒店为85.90%。不难看出,华住为第一档,锦江和首旅大致为一个水准。

该报告期的ADR,锦江酒店大陆境内酒店为265.6元,首旅全部酒店为258元,华住中国境内酒店为324元。华住为第一档,锦江与首旅几乎为一个水准。

另外,在大家越来越重视的会员方面,截至2022年底,锦江酒店有效会员数为1.82亿,华住拥有2亿会员,首旅酒店为1.38亿元。

在《酒管财经》看来,定义行业老大,最核心的要素是可量化的数据指标,比如客房数和酒店数。同时,该类指标应该更加多元和多维度。另外,还得兼顾该企业为整个行业做出的“普世贡献”,比如技术输出、管理经验输出等。

从上述角度来看,锦江酒店的确还需补齐很多功课。

从“做大”到“做强”

锦江酒店自身已经注意到这一问题。该公司领导曾多次在公开场合提到“要做强”。

锦江酒店前CEO常开创曾表示,“我们不再追求做大做强,而是致力于做优做强,全面实现高质量发展。早期锦江一直都是保持高速发展,主张先做大,再做优做强。现阶段我们要坚持高质量发展,运营、品牌、平台、技术、人才等方面都要做优做强。”

《酒管财经》注意到,多次收购的锦江酒店,一直都在对旗下品牌进行梳理。这种品牌之间、团队之间的整合和融合,是每一个靠收购起家的集团都必须面临的问题。各项资产要想形成合力,需要强有力的领导人来通盘考虑。

在日前,“铂涛系”元老王伟,接替“维也纳系”元老常开创,成为锦江酒店中国区的新的CEO。在她任职不久之后(2023年12月14日)发布的公开信中曾有如此表述:

“过去四年,我们不容易。从三个文化截然不同的法体一步步融合,加上行业受到三年的冲击,从上到下从内到外面临着巨大挑战···”

“就在11月28日(系2023年,编者注),改革领导小组成立,大家制定一个共同的目标:‘以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为前提,加强数字化能力建设,成为品牌强、会员强、运营强的锦江酒店(中国区)’。”

《酒管财经》高度认同上述“三强”(品牌、会员、运营)的言论,并认为,锦江酒店要想从大变强,从更加具体的角度来看,可以有以下抓手:

1、产品结构需做加法。

结构方面的升级体现在,中高端占比要提升。产品方面的优化,则体现在各个产品,从经济型到中端、高端等产品。在此背后,需要运营、管理、开发等方面的合力才能实现。

2、品牌数量需做减法。

据《酒管财经》不完全统计,锦江酒店中国区旗下的酒店品牌有30个左右。这个数字与万豪所有品牌数量接近,远超洲际的品牌数量。

品牌的梳理和整合,一方面体现在团队、调性、核心市场、开发节奏等,另一方面则体现在数量的精简。部分竞争力偏弱的品牌,完全有必要直接砍掉。将其精力集中于更加核心的产品身上。

3、门店赋能需做乘法。

这一块对软件、硬件以及人,都有很高的要求,其实就是王伟在上面提到的“强运营”。尤其是对于轻资产输出的酒店集团,运营好与坏,将直接影响一线门店的经营水平。此处,锦江的加盟商以及一线工作人员,可能更有发言权。

本文系作者 酒管财经 授权钛媒体发表,并经钛媒体编辑,转载请注明出处、作者和本文链接
本内容来源于钛媒体钛度号,文章内容仅供参考、交流、学习,不构成投资建议。
想和千万钛媒体用户分享你的新奇观点和发现,点击这里投稿 。创业或融资寻求报道,点击这里

敬原创,有钛度,得赞赏

赞赏支持
发表评论
0 / 300

根据《网络安全法》实名制要求,请绑定手机号后发表评论

登录后输入评论内容

扫描下载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