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CTIS-文章详情页顶部

净利差下降、让利实体经济,银行业绩承压或将继续 | 2023·大复盘·银行业市场篇

2023年让利贯穿始终,银行业绩整体表现平庸,2024年或压力依旧。

2023年,全球经济复苏缓慢,通胀高企,各国复苏分化。中国经济逐步走出疫情影响,国内需求持续修复。这一年对银行业来说,热点不断,如多家大行“换帅”、银行多次下调存款利率、房贷利率下调、提前还款等,银行股也在走出两波行情后一路向下。

回顾2023年银行市场,可以发现银行业绩表现总体表现平庸,让利贯穿全年,展望2024年,银行作为我国金融业的主体,仍要肩负起服务实体经济的重任,践行中央金融工作会议“五篇大文章”的要求,这就需要银行业在整体让利要求下,提高运营水平,保证国家使命与自身盈利的平衡。

1、银行股“一波三折”

从wind银行指数来看,截止2023年12月29日,银行股票在今年走出了三波行情但终究以下跌收尾,全年跌幅1.22%。银行股不被市场看好的主要原因有四,一是,国家采取多项经济政策包括降低房贷利率、降准降息等都会影响银行的收益;二是,全球经济不景气,国外银行爆雷事件,如硅谷银行等一系列中小银行破产让市场对银行板块信心不足;三是,年末基金“赎回潮”压力下,A股表现整体下滑,银行股在市场中也无法独善其身;四是,金融科技的发展,中小银行业务受到挤压。

此外,上市的银行三季报业绩表现不及预期,导致银行股估值下滑。据统计,13家上市银行中,前三季度营收仅有4家银行同比小增,第三季度营收仅有3家同比增加,其中只有中国银行和浙商银行保持增加。此外,今年中小银行危机暴露,据统计,自今年11月以来已有5家中小银行被就地解散,以及以河南地区银行为首的二三线城市村镇银行出现“爆雷”事件,无不是对银行股的再一次打击。

*图片来源:wind

相较2022年仅兰州银行一家银行上市,2023年银行业IPO几近停滞。自从年初全面注册制落地后,多家银行排队上市,但均未成功登陆A股,包括广州银行、东莞银行、桂林银行在内多家银行推迟IPO进程,甚至传出有银行欲赴港上市的消息。

2、银行高管变动频繁

2023年是银行高管变动年。据不完全统计2023年至少有20家银行的董事长职位出现变更。国有大行中,4月25日葛海蛟就任中国银行董事长、执行董事。股份制银行中,中信银行、浦发银行、光大银行、浙商银行、恒丰银行、渤海银行董事长职位均出现变动,其中,6月,恒丰银行新任董事长辛树人的相关任职得到监管部门获准批复;8月,中信银行新任董事长方合英、行长刘成就任,浙商银行新董事长陆建强的任职资格获批;10月,渤海银行则于10月份正式收到新任董事长王锦虹的任职资格批复;11月,浦发银行发布公告称选举张为忠为该行董事长,同日,光大银行公告称选举吴利军为该行董事长。中小银行中,据不完全统计,上海银行、苏州银行、天津银行、齐鲁银行等地区银行均于2023年迎来新任董事长,辽宁农商银行、青岛农商银行、武汉农商银行、中邮邮惠万家银行、招商永隆银行新任董事长皆已就任。据公开信息,多家银行高管变动的主要原因是到龄退休和工作调动。业内人士分析,目前正值银行高管密集退休期,老一辈银行家卸任,也意味着银行发展进入新阶段。

新老交替之际,国有大行、股份制商业银行,高管团队仍是60后占主流,但银行管理层中“70后”乃至“75后”的中坚力量开始登场,而在城商行、农商行群体中,“80后”也逐步成为中流砥柱。据不完全统计,截至发稿,目前“75后”上市银行行长达13位,较22年增加了5位。这一波大规模的“换帅”无疑给了市场考察的时间,股东以及股民都需要从多维度考察“新人”对公司的经营、发展、战略等层面的影响,反映到股票层面,“换届缓冲期”市场也处于观望期,这也是整体银行股表现较弱的原因之一。

3、银行经营情况稳中持健

据国家金融监督管理总局(下称金监总局)统计,2023年前三季度商业银行净利润同比增长1.6%,增速水平环比上半年下降1个百分点。分机构类型来看,前三季度国有行、股份行、城商行、农商行净利润内部分化趋势明显,同比变化+1.8%、-1.8%、+8.2%、+164.5%,环比变动+0.85pc、-2.44pc、-1.05pc、158.87pc,农商行业绩增速较高,主要由于去年风险暴露下拨备计提力度加大,基数较低;城商行业绩增速略有下行,但整体较具韧性,结合其他指标来看,预计得益于规模稳扩张;国有行业绩有所改善,股份行依旧承压。据公开的三季报数据显示,营业收入和利息净收入表现前25名的银行中,仅有11家,不及半数的银行营收同比为正;在“银行让利”的大背景下,25家银行中仅有9家手续费及佣金净收入同比为正,北京银行和华夏银行同比分别下跌41.59%和36.9%;值得庆幸的是,归母净利润同比仅有3家为负,可见头部商业银行经营依旧保持稳健。

*数据来源:wind

据金监总局统计,2023年11月商业银行总资产同比增速10%,国有行、股份行、城商行、农商行增速分别为13.6%、6.3%、12%、8.9%,环比变动 +1.56pc、 +0.96pc、 +1.03pc、 +0.67pc。总负债同比增速10.3%,国有行、股份行、城商行、农商行分别为14.1%、6.3%、12.2%、8.8%,可见国有行、城商行贷款增速明显高于总资产增速,股份行基本相当,农商行贷款增速低于总资产增速,国有大行和城市行信贷投放相对强劲,股份行信贷投放依旧偏弱,可能主要依靠金融投资、同业等非信贷资产扩表。

*图片来源:国家金融监督管理总局

金监总局数据显示,2023年前三季度商业银行净息差为1.73%,延续下行趋势。分机构类型来看,国有行、股份行、城商行、农商行净息差分别为1.66%、1.81%、1.60%、1.89%。

资产端收益率持续下降,负债端则因为存款成本刚性以及资金面紧张,导致主动负债成本或有明显上行,净利差收入持续收窄,特别是农商行,收窄幅度远大于其他类型的银行。只有民营银行是其中的另类,达到4.21%,在降息潮中保持高利差,但它们也付出更高的代价,而支撑它们承受更高成本的主要原因在于其零售业务的特殊性,能够拉大放贷利率与存款利率间的差距。

近日,四季度的“降息”也如约而至。12月22日,多家国有大行同步下调存款利率;12月25日,多家股份制银行跟进下调存款利率。2024年,预期LPR利率仍有下调空间、实体融资需求不足、特殊债券发行支持修复以及地方政府债“一揽子化债方案”逐步落地,预计2024年银行净息差仍面临一定的下行压力。

*数据来源:wind

金监总局统计数据显示,三季度末商业银行口径不良率为1.61%,二季度该数据为1.62%,不良率有所下降,从排名前25的银行看,大行中的邮储、股份制中的招商和部分城商行远低于均值,甚至部分不及均值的50%。三季度商业银行口径拨备覆盖率为208%,环比上升1.76%,拨贷比环比持平3.35%,行业风险抵补能力持续夯实。分机构类型来看,国有行、股份行、城商行、农商行不良率分别环比变化-2BP、+1BP、+1BP、-7BP,内部分化趋势明显,大行和农商行不良率环比有所改善。拨备覆盖率分别为251.3%、219.4%、186.1%、142.9%,环比分别变动+1.56pc、-0.63pc、+0.26pc、+3.47pc,股份行拨备覆盖率略有下行,预计是出于对业绩和资本周转的考虑。于此同时,伴随金融机构应大力支持地产等利好地产政策的出台,地方政府一揽子化债方案的逐步推进,整体金融行业虽利润摊薄但风险有所缩小,银行端不良因素持续下降,预计2024年银行资产质量将稳中求进。

*数据来源:wind

4、提前还款热度不减

在利率下降的年代,提前还款不可避免成了“有余力”居民的首选。2023年仍是房贷利率下调年,为了节省房贷利息,很多消费者选择提前还房贷,房贷作为银行优质的长期业务受影响巨大。2023年房地产市场的持续低迷,背“贷”居民开始主动“去杠杆”进行提前还款。 其实提前还款不是最可怕的,那只是存量问题,更甚的是增量问题,因房地产市场复苏不及预期,出现了降价滞销的情况,从而导致银行在批准了部分提前还款后却得不到及时的补给,此外这也同样影响到了车贷等其他中长期贷款。近年来,很多银行开始向零售转型,消费贷也愈演愈烈,但由于未来收入的不确定性,从数据上可以看到个人贷款市场增长的动能减弱,据已知数据的20家银行看,仅有宁波银行的个人贷款占总贷款比例增加,整个行业消费贷等短期贷款的增量有限。因此2023年也成了银行地位转变的一年,以往贷款批准都要经过多层资料审核,筛选资质,控制额度,而今年却成了“银行人人皆销售”,个个背负着贷款指标。同时,银行在意识到“提前还款”的问题之后,也开始对其限制,包括提前还款次数限制、提交申请周期、还款金额量等。尽管如此,下半年“提前还贷”的热度并未消退,部分客户预约的提前还款时间甚至排到了明年。

最直观的传导是,年内按揭贷款投放不及预期,从而影响零售转型的推进,又进一步影响到银行资产收益回报乃至净息差表现。穆迪投资者服务公司副总裁、高级信用评级主任诸蜀宁表示,尽管“提前还款”现象不会给银行造成信用风险问题,但这意味着银行可能面临再投资、重定价的风险。

*数据来源:wind

5、理财和个人养老金业务

2023年初,受上年“赎回潮”惯性传导,银行理财的整体规模仍受到不小的冲击,下半年全行业规模和收益预测企稳回暖。银行业理财登记托管中心发布的《中国银行业理财市场半年报告(2023年上)》显示,截至2023年6月末,银行理财市场存续规模为25.34万亿元。中国证券投资基金业协会公布的数据显示,截至2023年6月末,公募基金总规模达到27.69万亿元。中国理财网历史数据显示,截至2022年底,银行理财市场存续规模为27.65万亿元,2021年未为29万亿元。

北银理财有限责任公司董事长步艳红在12月8日举办的“2023全球财富管理论坛”表示,银行理财规模出现企稳回升的良好态势:一方面,截至11月末,银行理财存量规模环比增长386亿元,达到27.66万亿元;另一方面,银行理财投资者数量持续增长,从2022年年末的9700万增长到今年三季度末的1.09亿。

根据普益标准数据统计,从今年2月以来超过85%的产品均能为投资者带来正收益,其中3-8月正收益产品占比更是超过90%。受股市下跌和债券市场波动的影响,9-11月银行理财市场收益有所下滑,实现正收益的产品占比整体有所下降。

拆分理财产品结构,除现金管理类产品备受推崇外,在“债牛”和美元升值背景下,固收类和外汇类产品占比也在稳步上升。由于市场仍存在降息预期,投资者倾向于锁定现有利率,投资者对结构性存款中中长期低风险的封闭型产品关注度明显上升。不过,下半年权益类市场表现不佳,股票型或者偏股混合型产品出现一定程度的收益萎缩,权益类产品规模保持稳定,仍保持极低占比。

与此同时,银行的“减费让利”一定程度上冲击了银行资管部门,今年以来,“卷费率”的浪潮席卷至银行理财,多家头部银行陆续宣布阶段性下调部分理财产品服务费率。对于减费让利是阶段性还是永久性,业内人士也众说纷纭。部分认为是阶段性调整,在经济复苏阶段,银行给予市场更多的支持,实行费率的优惠或免除,可强化理财公司和客户利益协同。但另一部分人认为,理财行业进入红海市场,“价格战”是在所难免的,未来也很难回归以往的高费率时期,这将不利于行业长远发展。

理财行业另一积极因素来自养老理财。从22年开始推崇的个人养老金制度在2023年逐渐步入正轨,2月份开始陆续推出个人养老金理财产品,根据最新消息,个人养老金理财产品总只数达到23只,理财登记中心已支持6家理财公司成功发行个人养老金理财产品,目前市场上共有16家商业银行代销,投资者累计购买金额超12亿元,可见个人养老制度建设成效初显。

*数据来源:wind

结语和展望

回顾2023年银行业的发展,“降准降息,减费让利”、“维护市场流动性,防止资金空转”、“大力支持房企民企和实体经济”成了市场主线。中国银行虽然业绩小幅下滑,但在全球银行业的大环境中表现可圈可点,年中出现的几家中小银行危机事件也得到了妥善处理,总而言之,我国银行业整体保持了平稳发展,筑牢了维护金融稳定的“压舱石”作用。

展望2024,银行依旧是调控经济的重要抓手。基建、制造业、信贷投放以及宽松的资金面景气度有望延续,房地产类融资需求有望企稳改善。市场降息预期依旧存在,净息差或持续下行,明年一季度各行的年报陆续发布,预计业绩不及预期的可能性增加,2024年,银行业依旧面临让利支持经济发展和维持自身盈利的双重压力,且看谁能在这样的环境下脱颖而出

(本文首发钛媒体APP,作者|李婧滢,编辑|刘洋雪

更多宏观研究干货,请关注钛媒体国际智库公众号:

转载请注明出处、作者和本文链接
声明:文章内容仅供参考、交流、学习、不构成投资建议。
想和千万钛媒体用户分享你的新奇观点和发现,点击这里投稿 。创业或融资寻求报道,点击这里

敬原创,有钛度,得赞赏

赞赏支持
发表评论
0 / 300

根据《网络安全法》实名制要求,请绑定手机号后发表评论

登录后输入评论内容

快报

更多

15:30

康龙化成:目前没有看到生物医药法案对获客的影响

15:29

香港财政司司长:“五一”假期预计将有超过80万旅客访港

15:28

1-3月上海社会融资规模增量为3293亿元,对实体经济发放的人民币贷款增加4054亿元

15:26

两部门:2024年拟支持不超过20个城市开展现代商贸流通体系试点

15:24

3月末上海本外币住户存款余额同比增长11.5%,增速同比回落12.6个百分点

15:21

海峡两岸航运交流协会促请台方恢复两岸海上客运直航

15:18

3月末上海人民币房地产贷款余额2.75万亿元,同比增长2%

15:14

韩江发生今年第3号洪水,水利部启动应急响应

15:10

四部门联合召开大规模设备更新和消费品以旧换新金融工作推进会

15:05

问界回应山西运城M7事故:碰撞时速远超AEB触发范围

14:53

大摩下调IBM目标价至179美元

14:52

通义千问开源千亿级参数模型

14:46

中汽协:比亚迪、理想、路特斯、合众新能源、特斯拉、蔚来等6家企业76款车型符合汽车数据处理4项安全要求

14:43

七部门:加快矿山智能装备核心零部件、传感器、关键控制单元和操作系统的研发应用

14:42

七部门:到2026年,全国煤矿智能化产能占比不低于60%

14:36

中央网信办部署开展“清朗·打击违法信息外链”专项行动

14:14

京津冀市场监管部门:“五一”期间严厉查处价格违法行为

14:11

国家移民管理局:允许参加“琴澳旅游团”人员多次往返琴澳

14:11

国家移民管理局:内地签发赴澳门1年多次“其他”类签注,就医允许有1至2名陪护

14:10

国家移民管理局:内地居民赴港澳商务签注停留期限延长至14天

扫描下载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