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CTIS-文章详情页顶部

逐梦万亿空天信息产业,从应用端破局|行业风向标

商业化是必然。

(图源:视觉中国)

(图源:视觉中国)

信息技术经历了PC时代、互联网时代、移动互联网时代,正加速进入空天信息时代。

上周末,Space X的超重型火箭星舰第二次发射失败被聚焦,引发人们对商业航天的探讨;聚焦至国内,近日上海、重庆等多地接续发布政策、组建产业共同体等,纷纷发力布局和发展空天信息产业,赛道愈发升温。

11月20日-21日,钛媒体APP在重庆市人民政府主办的首届明月湖空天信息产业国际生态活动上了解到,随着空天及人工智能、大数据等科技快速发展,空天信息产业方兴未艾。业内预测,到2025年,空天产业规模将突破万亿元。但目前由于成本、应用等掣肘,产业经济性还较差,成熟的商业模式还尚待形成。

好消息是,在新型举国体制优势背景下,政府、央国企、民企等各参与主体整合、抱团、探索,空天信息产业化正在提速。业内人士纷纷建言,要对标国际水平,加强关键技术和核心零部件的研发攻关,持续降低成本,向C端发力加大应用,推动产业协同发展。

万亿赛道方兴未艾

所谓空天信息产业,是指运用空间基础设施和技术手段,收集、存储、处理和分析来自空天领域的信息并提供多样化服务的新兴产业,主要由卫星制造、天基运营、地面平台和下游终端应用等环节组成。

近年来,全球主要国家和领军企业加大力度布局和发展空天信息产业,抢占未来数字经济竞争制高点。据艾媒咨询预测,到2025年,空天信息产业规模将突破万亿元。

银河航天创始人、董事长兼CEO徐鸣在演讲中以一张全球在轨卫星数量走势图切入,指出全球空天信息产业呈现三大趋势:一是低轨化、规模化、低成本、星座化;二是摩尔定律上天,技术创新助力单星通信能力不断提升,工业化和批产化大幅降低卫星综合成本,加速空天信息产业发展;三是在苹果、华为、高通等地面电信厂商的推动下,验证了手机直连的多个典型模式,卫星面向消费级市场爆发,空天产业前景广阔。
(全球在轨卫星数量,来源:钛媒体APP拍摄)

(全球在轨卫星数量,来源:钛媒体APP拍摄)

徐鸣进一步拆解空天信息产业规模表示,“传统航天制造市场规模为百亿级,星座建设运营为千亿级,而空天信息应用则达到万亿级。”

及至国内,从国家顶层设计到各地出台支持政策,空天信息产业发展一触即发。

举例而言,北京明确“南箭北星”产业布局,将卫星互联网定位为经济新增长极;海南依托文昌国际航天城、三亚遥感信息产业园等载体,已形成卫星遥感、北斗导航、卫星通信、运载火箭、测控等一体的商业航天产业链;重庆则提出,到2025年将创建国家级卫星互联网产业创新中心,到2030年建成卫星互联网综合应用示范区,推动3-5家企业上市,引进培育上百家“专精特新”企业,并形成千亿级空天信息产业集群;上海则在本月20日最新发布的《上海市促进商业航天发展打造空间信息产业高地行动计划(2023—2025年)》中提出,到2025年,实现空间信息产业规模超2000亿元……

“中国已成为世界上少数能够独立设计、研制大容量通信卫星国家之一。”中国航天科技集团总工程师李忠宝在会上表示,目前我国已发射各类同步轨道通信卫星近50颗,建成了较为完备的广播、固定、移动三大类民商用卫星通信服务体系。

航天宏图(688066.SH)高级副总裁、首席品牌官刘东升展示的数据显示,到2025年,中国卫星导航与位置服务业务市场规模(年产值)可达9819.3亿元,年复合增长率达19.6%。

当然,在国内,空天信息产业主体目前仍以政府、军队、央国企等为主。比如,李忠宝谈到,航天科技集团在卫星通信领域着力打造“星频站网端”全链路核心竞争力,通过构建天地一体化高通量卫星网络,推动测控、运营和市场营销等各类业务平台建设,打造亲民终端,拓展航空和航海信息服务等新的应用场景,实现“卫星运营服务、网络系统集成与服务、综合信息服务”三大主业协同发展,加速推动我国进入卫星互联网时代。

需要注意的是,中国自2015年开放商业航天准入以来,诞生了一大批商业航天公司,包括多家头部火箭制造商以及数百家供应链企业,他们也成为推动行业向前的越来越重要的力量,且部分公司已经实现上市。根据《2022商业卫星产业蓝皮书》报告,从2016年到2021年,我国商业航天市场规模增速每年都超过22%。

以航天宏图举例,据刘东升介绍,2025年前,航天宏图着力建设的女娲星座要发射54颗卫星,其中44颗雷达卫星,10颗高分辨率光学卫星。在2027年前再发射60颗,共完成114颗卫星,建成全球领先的通导遥一体化星座。

商业化任重道远

一个赛道要发展,商业化是必然,但商业化的基础是具备经济性,成本和盈利模式成为关键。但就如徐鸣所言,商业航天一词的重点应该是“商业”,因为航天本身就难以实现“商业化”,所以更需要用“情怀、勇气、信任”来驱动商业航天发展。

方兴未艾的空天信息产业,依然面临诸多困难和挑战。

蓝箭航天创始人兼董事长张昌武从基础设施建设角度指出,低成本、高频次、大运力的运载火箭仍然是我们国家建设空天基础设施亟待解决的一个瓶颈问题。

“虽然随着技术进步,近几年卫星制造和发射的成本不断下降,但成本还是很高的,不管国内还是国际上,很多卫星运营主体都是处于亏损状态。”在首届明月湖空天信息产业国际生态活动现场,一位不愿具名的业内人士向钛媒体APP坦言,其实Space X的发射失败对商业航天来说是好事一件,一方面可以提高大众尤其是投资人对商业航天的容错率,另一方面也推动国内从业者思考如何降本增效。

中国宇航学会副理事长兼秘书长王一然则提到,当前空天信息产业成为了众多省市和区域产业发展的关注热点,且大多聚焦在产业链上游及其配套,一定程度上弥补了部分供给不足的问题,成为了国家队的补充力量。但与此同时,也带来了多地多区域发展布局的趋同甚至重复的问题,出现了上游发展拥挤,下游发展不成比例的现象。

钛媒体APP注意到,除了成本和资源配置重复分散的问题外,行业的牵引动力不足是业内人士谈得最多的掣肘。

“当前,每天产生的卫星数据很多,但应用的比例远低于1%,应用远远不够。”国际空间大学航天工程学教授、国际宇航科学院通讯院士孙功凌向钛媒体APP直言,而应用不够又成为空天信息产业商业化进程的主要因素之一。

孙功凌表示,影响空天信息产业商业化进程的因素主要有几方面:一是开发与应用割裂,合作机制不健全。比如上游卫星设计、制造、发射时没有考虑下游的数据应用,导致数量庞大的数据没有得到应用。二是处理数据的技术或手段不够。怎么把有用的数据挖掘出来给有需要的人,提高数据利用率是急需解决的问题。三是应用场景建立后市场化推广和盈利的问题没打通。以卫星导航为例,主要是国家建立起,大家使用,并未有付费使用的习惯。

值得一提的是,由于下游数据应用盈利模式和场景还待厘清,资本对相关领域的关注度也还不够,一定程度上也影响了空天产业商业化的进程。

应用是关键

如何解决?

技术爆发迫近,以技术实现降本增效,激发更多应用是根本。

徐鸣建议,要瞄准国际先进水平,支持相关企业加强关键技术和核心部件研发攻关,持续降低成本,加大应用推广力度,进一步拉长产业链条。

“就低轨星座技术方面,国内还属于跟跑、学习阶段,但国内研制、生产能力都很强,我们可以快速跟上,实现降本。”孙功凌也向钛媒体APP表示,且结合现在的人工智能等技术,可以拓宽应用边界。

而以重庆为代表的地方政府,已经在空天信息产业场景方面发力。在此次的活动上,重庆正式发布首批15项应用场景,需求方分别来自于重庆市下属的公安、自然资源、交通、应急、林业、能源等多个领域的政府机构及相关单位。据介绍,本次发布后重庆市政府将引导相关企业针对首批应用场景开展建设和应用,并对参与场景建设单位提供资金支持、示范推广及产融支持。

实际上,更多将空天信息产业的应用向C端拓展,已成行业共识。孙功凌谈到,要推动更多贴近老百姓生活的应用,进一步提升在大众应用市场规模和服务能力。

上述的业内人士也向钛媒体APP表示:“如果卫星数据只用于政府、军队或机构,经济性肯定是不够的,也难以持续。只有将卫星数据应用于C端,用户数足够大才可能实现规模化、工业化,并反过来促进企业技术进步、降本增效,实现产业的良性循环。”

张昌武预测,2028年前,中国商业航天的发射能力将有望达到发射100次/年、有效载荷质量1000吨/年、单价2万元人民币/千克的全新水平。

另外,加强产业链上的交流互动,推动产业协同发展是发展趋势也是业内正在做的事情。此次活动上,中国航天科技、中国航天科工等12家单位共同发起设立空天信息产业国际生态联盟,就旨在打造全球空天信息产业力量聚合平台和协同创新平台,推动政、产、学、研、投深度融合。

同期,总规模为1000亿元人民币的空天信息产业基金群成功发起,未来该基金群将围绕空天信息基础设施建设以及通导遥空天大数据的运营和应用关键环节重点企业进行股权投资。(本文首发于钛媒体 APP,作者|苏启桃)

转载请注明出处、作者和本文链接
声明:文章内容仅供参考、交流、学习、不构成投资建议。
想和千万钛媒体用户分享你的新奇观点和发现,点击这里投稿 。创业或融资寻求报道,点击这里

敬原创,有钛度,得赞赏

赞赏支持
发表评论
0 / 300

根据《网络安全法》实名制要求,请绑定手机号后发表评论

登录后输入评论内容

扫描下载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