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CTIS-文章详情页顶部

资本市场大手笔加注,科技赛道是否迎来黄金时代?

钛度号
科技赛道还能“涨”多久?

图片来源@视觉中国

图片来源@视觉中国

文 | 摩根商演所

10月12日举办的“2023科创大会”上,证监会有关部门表示,未来将“适时出台资本市场支持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的系列政策”。

消息传出后,A股半导体、消费电子、储存芯片等科技相关板块,都迎来了显著的上涨。部分细分领域头部企业,更是收获了多个涨停,“黄金时代”来临的呼声越发高涨。

尽管这一利好政策尚未公布具体落地时间,但结合当前科技市场状况,我们认为对目前主流科技赛道而言,也不尽然全是好事。

例如以下三个热门领域,在黄金时代即将开启之前,或许仍有一段坎坷的路要走:

1.随着华为突破芯片封锁,正在快速拓宽赛道边界的通讯、信息安全、消费电子等传统科技领域。

2.百度、科大讯飞、云从科技等企业的高强度迭代竞争,引发持续概念性火爆的人工智能领域。

3.“九章三号”国产量子计算原型机面世后,再度引发投资市场关注的量子技术领域。

“常青树”再发新枝,芯片破局后传统科技的机遇和挑战

相较于前沿科技而言,商业路线清晰明确的传统科技,其常青树价值,正在随着技术研发的日新月异,焕发出新的活力。

尤其是刚刚在芯片领域取得突破性成就的华为,以一己之力打破了科技圈层的限制,为所有科技企业打开了一片“新地图”。

尽管华为仍将保持长周期的芯片市场细分优势,但与芯片存在强关联的上下游产业链,摆脱外部因素的阻拦和限制后,已然展露出新的发展机遇。

芯片上游设计领域中,可以预见,在证监会新政策落地后,具备CPU研发优势的中科曙光、澜起科技、中国长城等,以及GPU细分领域较为突出的景嘉微,面对科技研发对算力性能的高需求,订单、合作也会进入快速增长阶段。

下游企业同样也将涌现一大批备受投资者信任的企业,例如存储芯片赛道的深科技、东芯股份、国科微等;射频芯片赛道的卓胜微、三安光电、紫光国微;数字芯片赛道的晶晨股份、乐鑫科技、瑞芯微等等。

同时在摩根商研所看来,华为带来的生态转变,在通讯、信息安全、消费电子等实际应用场景的影响也会更加显著。

芯片供需体系实现自给后,中高端通信设备的成本或将迎来大幅度缩减,进而拉升设备销售的下限,以及国产通信技术的上限。从基础网联设备到物联网架构,越来越多的高新信息业务都将直接受益。

根据三家基础电信企业近期公布的数据,截至今年8月,云计算、大数据、物联网、互联网数据中心等新兴业务,累计实现收入约2392亿元,同比增长18.9%。其中主要的增长势能,来源于同比增速分别为35.4%和44.8%的云计算和大数据。

因此可以推断,算力需求的提升,以及落地设备性能的提升,正在快速拉高通信企业的增长空间。即便没有新政策的催化,以中兴通讯为首的国产通信企业,也正在迎来一次新的腾飞机遇。

与之相应的,随着互联网逻辑的不断完善,以及物联网结构的快速铺设,信息安全的重要性也在水涨船高。

公开数据显示,我国信息安全产品的市场规模在2021年就达到了1825亿元,同比增长幅度维持在21.83%。以此推算,预计到2023年,市场规模可能会达到甚至超过2294亿元。

以近些年较为活跃的360为例,仅是近三个月以来,就先后与华为、中国信通院、上海睿中等头部企业和机构达成合作。随着科技生态进入上行,信息安全市场需求同步增长,类似的合作信息也可能会更加频繁。

而且在艾媒金榜发布的《2023年中国信创信息安全企业TOP15》中,位列前三的深信服、奇安信、亚信安全,也展露出在专业领域,大部分国产信息安全企业已经拥有着不逊色于华为、360、腾讯、阿里云等互联网大厂的技术势能。

行业平均技术水平的抬高,有利于提升投资市场对行业商业价值的评估,尤其是在人工智能大规模进驻后的新互联网业态中,更离不开信息安全企业的全面跟进。

相比之下,已经导致闪存市场陷入新一轮价格争端的消费电子领域,虽然增量想象力仍有不足,但也展露出结束漫长寒冬期的走势,下游市场拐点或许即将浮现。

国产芯片的破局成功,凭借低运输成本、快供应节奏等优势,在产品质量和价格的驱动下自然吸引了大量国产企业的采购。对闪存需求较高的消费电子产品,更是其中表现最为明显的领域。

这也导致了三星、海力士等国际半导体企业,为了维持中国市场份额选择大规模降价。半导体的行业性“让利”下,国产消费电子企业未来长时间内都将迎来低存储成本的优势期,无疑为市场营销策略的制定,提供了更为灵活的可操作区域。

国产闪存采购热潮中,下游需求低迷的状况或将迎来转折,至少短期内,作为物联网的终端场景设备,消费电子产品迭代更新的速率会有所上升。新政策打开新的融资窗口后,立讯精密、海信等头部企业大概率会有新动作问世。

值得关注的是,随着智能汽车销量上涨,车载显示细分市场,也在京东方、深天马A等头部企业的努力下,快速拔高国产车载显示产品的国际市场份额。

不过在为赛道的未来可期欢呼之前,我们认为还是需要先给自己泼一盆冷水。

毕竟在许多业内人士的认知中,至少在目前阶段,传统科技领域大部分细分赛道,仍存在难以忽视的行业性困顿。对上述细分市场而言,其包含但不仅限于:

手机、路由器等末端场景设备的供需结构已经发生变化,C端销售市场增量难寻。当科技市场竞争重心再度回归B端市场,诸强林立的大环境下,如何打破各个细分赛道的寡头格局,将继续考验通信企业的软硬实力;

信息安全领域管理和技术人员较为缺乏,在部分关键技术上,仍无法满足当前互联网的复杂环境需求;

消费电子市场格局牢固,马太效应显著,各个细分市场都很难为新玩家提供更多突围机遇;

至于华为成功激活的芯片领域,更是以高精技术门槛和长周期投入闻名于世。我们不得不正视,在概念火热的同时,还应当做好充分评估、把控投资风险的准备。

人工智能加速落地,盈利模型成最后关卡

不同于传统科技的工业限制,依托于互联网和云技术的人工智能相关产业,很难准确描述其行业上限所在。

根据技术成熟度,以及商业化落地规模来考量,现阶段最受瞩目的人工智能项目,主要以AI大模型和智能驾驶为主。

AI大模型的热度不言而喻,自ChatGPT让所有人看到AI技术已经基本满足落地需求后,国产AI大模型产品项目就如雨后春笋般,被各大科技企业和机构推出。

仅是2023年上半年,就有复旦大学的“MOSS”、澜舟科技的“孟子”、百度的“文心一言”、清华大学的“ChatGLM-6B”、360的“360智脑”、商汤科技的“日日新”、阿里巴巴的“通义千问”等大模型项目公布。

等到上半年追赶热度的喧嚣散去,下半年的AI大模型赛道虽然略显沉寂,但也展露出头部企业用实际产品“亮肌肉”的势头。

例如科大讯飞在8月中旬发布了讯飞星火V2.0,9月下旬又和华为联手开启了“双子星”计划;百度则是在9月初公布文心一言大模型开源后,10月17日的2023百度世界大会上,又发布了文心大模型的4.0版本。

头部企业“你追我赶”的良性发展循环,加速了AI技术的研发和应用速度。照此下去,或许唯一能够限制行业上限的,就只剩下性能、算力等硬件基础。

随着芯片短板的填补,这一限制也会慢慢消除,如果证监会新政策释放了更多融资渠道,不必担忧资金压力的研发环境下,等到AI大模型产品对行业结构的冲击平缓度过,商业落地高速发展窗口指日可待。

同样是人工智能的商用场景落地,智能驾驶的商业化落地显然要更进一步。

就像百度的萝卜快跑,已经实现了全无人自动驾驶出租车落地测试,目前已经覆盖国内三大一线城市部分区域,2023年更是Apollo量产落地大年;滴滴基于自动驾驶技术搭建的KargoBot,也逐步落地自动驾驶卡车在大宗运输领域的规划。

随着新能源汽车的销量达到增长瓶颈,智能汽车的行业大趋势已经形成。自动驾驶、智能座舱对技术力的追逐,也在快速增长中,释放更多市场增量空间。

尽管两大细分领域的发展各具特色,但摩根商研所认为,相对统一的是,二者距离大规模商业落地,目前都欠缺着稳定的盈利模型。

人工智能如何变现,早已是整个行业的困扰。面对动辄数亿、数十亿的研发投入,大部分企业都缺乏商业回报支持,以及短期内自我造血的能力,甚至大部分企业都倒在了盈利前的“黎明”。

这一点在智能驾驶领域显现的淋漓尽致,进入2023年以来,Argo AI、Embark等大型自动驾驶企业相继宣告破产。国内方面,今年5月份更是有消息传出,阿里达摩院已经解散自动驾驶团队,并放弃自动驾驶研发。

AI大模型企业的处境虽然更为宽容,但因为目前产品和服务定价较高,2C消费迟迟没能找到收费切入口。2B业务反馈中,许多对人工智能有需求的制造业,也因为成本费用支出过高的原因,采购意愿并不强烈。

未来科技近在眼前,量子技术变现回报仍需5年?

近期最火爆的科技信息中,除了华为,大概就要数“九章三号”了。

作为我国研制量子计算机道路上的最新成果,“九章三号”求解高斯玻色取样数学问题的速度,比目前全球最快的超级计算机快一亿亿倍。

在这份差异巨大到夸张的数据对比之外,更令人惊叹的是,2021年才刚刚研制出“九章二号”和“祖冲之二号”,从光学和超导两条技术线上为中国建立了量子优越性。仅仅两年过去,我国量子技术研发就取得了新突破进展。

这不由得令人为量子技术的商业化,充满期待。毕竟新型量子计算机的研发成功,其意义丝毫不亚于芯片领域的行业性突破。

即便尚处于原型机阶段,国盾量子、玻色量子、华翊量子等垂类企业,已然获得了更多的投资关注。华为、阿里、百度等科技大厂,也在该领域有所布局,未来市场竞争格局值得期待。

据相关数据统计,量子计算产业化正进入爆发式增长阶段。IDC报告预计,全球量子计算市场将从2020年的4.12亿美元增长到2027年的86亿美元,6年复合年增长率超过50%。

不过量子计算机目前仍处于研发和理论阶段,商用价值尚未体现。根据行业现状,摩根商研所粗略估计下,量子赛道最少仍需要5年的沉淀时间。

国产量子计算机的原型机,距离向商用版本演变还需要长周期的技术迭代。按照国际科研机构的普遍预估,迭代周期可能有5-10年,即便国内研究团队进展飞快,能够把最高时间缩短一半,或许已经是极限了吧?

通过天眼查也能发现,与量子技术相关的企业和机构信息数量已经超过了8万条。这或许也在暗示着,量子技术在充分证明商业落地价值之前,赛道中早已拥挤不堪。

当前头部量子技术企业,还处于积攒实力的蓄势阶段,资本市场的鼓励和推动可能会缩短这一时间,只是仍需要担忧,资本市场的加注,是否会带来“拔苗助长”的情况?

这或许也是每个科技赛道细分市场,都需要谨慎思考的问题吧。

本文系作者 摩根商研所 授权钛媒体发表,并经钛媒体编辑,转载请注明出处、作者和本文链接
本内容来源于钛媒体钛度号,文章内容仅供参考、交流、学习,不构成投资建议。
想和千万钛媒体用户分享你的新奇观点和发现,点击这里投稿 。创业或融资寻求报道,点击这里

敬原创,有钛度,得赞赏

赞赏支持
发表评论
0 / 300

根据《网络安全法》实名制要求,请绑定手机号后发表评论

登录后输入评论内容

扫描下载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