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CTIS-文章详情页顶部

「钛空人物志」|废墟还是诗意?他是中国城市里的非主流“文人建筑师”

从狂傲不羁到埋头造房子,他想把建筑之美长久地留在历史中。

本期钛空人物志

 “我首先是一个文人,接着才是造房子的人”。 

本期「钛空人物志」我们要给大家介绍的是首位中国籍获得建筑界“诺贝尔”普利兹克奖的建筑师——王澍。 

十一国庆节「钛空人物志」特别策划,“时代践行者”系列,鉴往”才能“知来”,看人物故事,观精神内核,三位名人故事,向升华善意,弘扬美德的践行者们致敬。

「钛空人物志」

格林尼治标准时间之外,是否每个人都应该有一段只属于自己的“钛空时间”?而在这段时间里,不屈的执拗、平凡的匠心、灵动的智慧、透彻的安然......总有一个就是那个被困在时间里的你。

“我们不可能拥有一百种人生,但我们可以去认识一百个灵魂。”

为彷徨的自己树立一种新思路、开拓一种新眼界、开启一种新人生,与另一种可能性的人生相遇!给自己世界找到“最优解”!

​2012年一个在获奖之前没有出版过作品集的建筑师,一个只在中国做建筑的建筑师,一位自称为业余的建筑师,获得了普利兹克奖,奖项一出,便在中国建筑界引起轰动。

这个建筑界的最高奖项,自成立33年来,第一次将奖座颁给了一名中国籍建筑师——王澍。

王澍生于1963年,在新疆长大,他的特别,或许是与生俱来的。

父亲是剧团的演员,每天和剧团的朋友们谈论艺术和文学。王澍从小耳濡目染,知道了什么叫文采飞扬,什么是文气。

母亲做过图书馆管理员,所以他看书也很早,从小在同龄人之间便总显得格格不,别的孩子还在嬉戏玩闹的年纪,10岁的王澍却只喜欢泡在图书馆里,通读了无数的海外文学译文,基本上在那个年代里,所有能接触的书他都看过了。

童年生活给予了王澍很多学识上的养分和灵感,也给予了王澍孤傲的底气。

从小学四年级开始,他就沉迷于书法,以至于考进了大学,其他同学都在午休,他还在练字、临帖。

到了大二那年,王澍的独特表现得更加的突出,他饱读各类书籍,尤其是古书,他对中国画的浓墨淡彩如痴如醉。所以在大二的时候,他就公开向老师宣布:“没有人可以教我了。”

叛逆与孤傲,贯穿了王澍整个学生生涯。

特立独行的作风,与老师直接辩论。他不想被困在条条框框之中,于是背上行襄,沿着沈从文的《湘行散记》,开启了一场为期3个月的旅行。

在此期间,他既没给房子拍照,也没进行土地测量,只是单纯的体验路过的每一个村庄,全身心地去感受当地的风土人情。

行程过后,因为认为商业效果图过于失真,于是他集结几名同学与老师讨论,几个回合之后,教授们选择了尊重学生们的想法,南京工学院建筑系成立70年来的首次破例,让学生们的作业从此可以自由的表达。

在他的身上一直有许多争议的声音,但他的作品却有一种强烈的文化符号,可以超越争论,超越时间,呈现出传承性和延续性。

90年代开始,中国到处都在兴建高楼大厦,是建筑行业赚钱的黄金时期。而在这个时候,王澍却选择隐退,他看不惯抄袭外国建筑的行业乱象。

王澍想要寻求一种中国文化与现代建筑之间的平衡,想要寻求一种中国现代建筑清晰的表达方式,但他想不清楚,于是他决定停下,而这一停就是7年。

王澍曾表达,这7年是一段难以忘却的时光。他抛开建筑学书本上的东西,去贴近生活本身,抛开外界的各种诱惑,去想清楚一个问题的答案。

但这期间他也没有放弃中国建筑,他想走一条更接近于自然的道路。他认为,造房子应该是造一个世界,就像中国山水画那样,建筑与自然是密不可分的。

2001年,王澍接到了中国美术学院象山校区的项目。校长许江欣赏王澍,不顾他人反对,坚持把项目交到王澍手中,但提出条件:造价只有市场价的一半,而且要在3年内完成。

王澍同意了,而他只提出一个要求:不要干涉我的设计。他沉寂了那么多年,想借着象山校园,表达自己对中国建筑的看法。

王澍放弃传统校园的格局,把校园当作一座城、一座村来设计。他采用中国传统的合院式布局,同时在建筑与山水之间,留出大片空地,保留了溪流、鱼塘、农地。他把这称之为一个世界的建造,这个世界里有房子、有万物,人在生活,万物在成长,合在一起,才是建筑。

王澍一直坚持在中国建筑里筑进文化符号,他希望建筑能与自然更好地融合,让人们找到一种更诗意的生活方式。他希望中国的建筑能经得起时间的考验,长久地留在历史中。

而他也的确成功了,象山校园让王澍拿到了普利兹克奖,而他也并未停下自己的脚步,他开启了“抢救乡村建筑文化”的工作。他用自己的方式留住那些老建筑的美好并表达出一种平静而真实的生活状态,让人们感动。

这么多年来,王澍用中国山水画、园林艺术和传统工艺,慢慢形成自己的建筑语言,向人们重现表达了中国现代建筑的方向。

而他自己也将对于建筑文化的理解整理在了这本《造房子》一书中,书中从宋代山水画的意境,到明清园林的审美情趣,作者深入剖析中国传统文化、艺术,更以建筑的角度,从中探寻传统文化、东方哲学的美学价值。

从设计开端、建造过程,直至建成后续,王澍用深入浅出的语言,还原作品的诞生历程。从中,我们看到他对于“好的建筑”以及“如何做出重返传统的当代建筑”的深入思考。

宽博士独家领读《造房子》,通过剖析作者书中的审美情趣,理解它背后是一整套哲学和美学体系,重新认识悠久深厚的中华文脉,并融会到我们的日常工作和生活当中。

点击加入「宽博士书友会」,观看《造房子》完整版精读视频,重新认识悠久深厚的中华文脉!

点击阅读宽博士全年书单推荐!

 点击阅读原文进入,十一国庆节「钛空人物志」特别策划,【时代践行者】系列!

转载请注明出处、作者和本文链接
声明:文章内容仅供参考、交流、学习、不构成投资建议。
想和千万钛媒体用户分享你的新奇观点和发现,点击这里投稿 。创业或融资寻求报道,点击这里

敬原创,有钛度,得赞赏

赞赏支持
发表评论
0 / 300

根据《网络安全法》实名制要求,请绑定手机号后发表评论

登录后输入评论内容

扫描下载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