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2903字,约5分钟

00:00 / 09:26

并购《中国奇谭》《大闹天宫》背后IP运营公司,上海电影要加速了?

钛度号
最近股市上最靓的仔是谁?答案毫无疑问是TVB。

图片来源@视觉中国

图片来源@视觉中国

文 | 文娱商业观察,作者 | 浮萍

最近股市上最靓的仔是谁?

答案毫无疑问是TVB。这家老牌港剧公司首度开启直播带货模式,因旗下拥有众多港星资源,因此杀入直播带货的想象力不容小觑,很有可能成为下一个东方甄选,完成传统企业的华丽转身。

这样的故事,资本市场怎能不爱。TVB在港股的母公司广播电视(HK:00511)股价开启狂飙模式,短短一周时间直接涨4倍,市值暴涨至55亿港元。

TVB母公司股价的暴涨效应传导到A股,也带动了相关影视公司股价的走高,其中搭上传媒股和国企混改双快车的上海电影,股价更是在3月8日直接涨停,3月9日也接连封板,摇身一变成为A股最靓的仔。

在文娱商业观察看来,上海电影最近的利好不仅有TVB概念的带动,更有自身自身业务结构的调整,让外界看到了老牌院线公司积极求变的迹象。

3月7日晚间,上海电影发布公告称,欲以6120.24万元的价格,收购上影元文化 51%的股权,而后者正是岁末年初爆火的动画电影《中国奇谭》的IP运营方,以此切入IP运营赛道,也向外界清晰传达出上海电影想要业务多元化的决心。

手握《大闹天宫》《中国奇谭》等IP,上影元文化是谁?

上影元文化是谁?这是很多人看到收购公告的第一反应。

其实,上影元文化这家公司是非常年轻的,由上影集团和上海美术制片厂联合于2022年10月18日成立,所以成立时间至今不足半年,主要业务则是IP版权运营。

资料显示,上影集团将旗下大部分电影内容IP的独家运营权限打包到新公司, 《庐山恋》《三毛从军记》《阿Q正传》《巴山夜雨》《阙里人家》等 ;而上美则将旗下众多动画IP的独家内容运营打包到新公司,包括 《大闹天宫》《葫芦兄弟》《黑猫警长》《九色鹿》《天书奇谭》等。

除了独家的IP版权运营,上影元文化还拥有 《中国奇谭》《没头脑和不高兴》《小蝌蚪找妈妈》等内容IP的普通许可运营,这意味着上影元文化是上影系内容IP的专营公司。

这样一家年轻的公司,在经营业绩上自然不甚理想。公告资料显示,截止2022年底,上影元文化营业收入为68.49万元,净利润4668.59元,基本上处于运营初期。但是上海电影收购给的估值约为1.2亿元(6120.24万元占股51),这个估值合适吗?

这取决于怎么看的问题。如果短期来看, 上影元文化的财务数据表现并不会很好,成立时间又短,给出过亿元的估值并不合适,而且上影元文化是上海电影母公司上影集团的控股子公司,这个并购涉及到关联交易,因此有质疑的理由。

如果从长期来看,这样的估值并不高,可以说是收购很值得。因为装进上影元文化的上海美术厂动画IP站在国潮复兴的潮流上,《大闹天宫》《天书奇谭》《中国奇谭》之类的动画IP频频收好评,成为IP授权的大热门。

尤其是今年最新出品的动画《中国奇谭》,充满中国风的视觉特效,植根于中国传统文化的故事章节,再一次擦亮了上海美术制片厂的品牌,受到年轻观众的追捧,也获得了奈雪的茶联名。

并且官方也推出了一系列周边衍生品,在各电商渠道销售。数十款产品涵盖套娃、温变搪瓷杯、纸巾盒、便利贴、香囊、木刻版画、摆件、冰箱贴等产品,产品品类颇有创新,结合剧情和角色的创意设计,让动画人物更生动地变成实体产品。

这些都能够给内容IP带来极大的商业想象空间。

摆脱院线单一业务困境,上影急需上影元文化注入想象力

上海电影选择此时收购上影元文化,很大程度上是自救。

很多人听到上海电影的时候,误以为这是家电影制作上游公司,恰恰相反,上海电影只是上影集团内院线资产的打包上市,附加上小部分电影宣发业务。

以2021年的年度财报数据为例,院线业务的电影放映、广告和卖品收入合计6.27亿元,占总收入7.31亿元的比重为85.77%;而包含版权在内的发行业务收入4779.06万元,占总营业的收入约为6.5%,从这个数据我们也看到影院相关的收入占上海电影总收入的绝对大头,业务单一化的现象比较严重。

以影院重资产经营为主,上海电影过去疫情三年来的经营现状可想而知。根据财报资料显示,2020年和2021年-4.31亿元和0.22亿元,2022年业绩预计亏损3.25亿元到3.9亿元之间,可以说是经营相当困难。

业务单一化导致上海电影的抗风险能力比较差,遇到疫情这样的特殊情况会出现比较严重的亏损,而且这几年资本市场的逻辑也变了,不再热捧重资产的影院资产,更加青睐轻资产行业。

所以上海电影必须要自救,注入一些优质资产以改善公司业务结构,一方面是增加抗风险能力,更重要的是增加公司业绩,提升估值想象力,不然公司股价长期被低估也很难受。

上影元文化就比较符合“轻资产、高毛利”的要求,又是上影集团体系内的资产,按照市场价划拨调整的操作难度也很小,所以这样的并购并不让人意外。

并且上影元文化2023年及以后表现会相当可观。因为不仅《中国奇谭》爆火带来IP衍生品的大卖,后续第二季已经在开发中,新项目《新雪孩子》《新邋遢大王》《斑羚飞渡》等院线电影项目已经启动,并有望在两年内完成制作。

这些动画电影一旦成功上映,一定会为上影元文化的IP运营带来新的增长空间。

院线公司集体求变,2023年会更好吗?

院线公司积极求新求变不止上海电影,事实上其他院线公司都在行动。

最早开始实质并购的是万达电影。这个被称为“中国院线第一股”的公司从2016年开始,就强烈的希望将旗下电影制作、宣发;电视剧制作和游戏等几块业务装进上市公司体系,以撑起摇摇欲坠的院线公司估值。

虽然经过几次拉扯之后,万达影视最终注入到上市公司体系,使得万达电影是A股市场上唯一的包含影视内容制作、发行和下游放映业务的上市公司,期间《唐人街探案3》等爆款电影也给万达电影带来了丰厚的营收。

但是总体上来说随着行业的不景气,加上陈思诚等核心创作人员的渐行渐远,万达影视的资产价值也在降低,给万达电影带来的收益也在逐渐衰退,所以对万达电影估值本质上利好不大。

跟随万达的脚步,横店影视也开始在主业外积极谋求业务多元化。2020年末分别以2054万元和1.02亿元,共计1.22亿元的价格购买横店制作和横店电影两家公司100%的股权,在横店集团体系内进行资产的重组。

2022年横店影业陆续参与出品《熊出没·重返地球》、《李茂扮太子》、《最初的梦想》、《四海》、《人生大事》等影片,虽然目前主控作品比较少,但是整体的发展趋势在向好。

而金逸影视到目前虽然没有任何资本上的并购动作,但是出资7.92亿元设立了文化产业投资基金,围绕影院为核心的上下游关联产业进行投资,可以看做是另一种形式的业务协同。

从目前影院的复苏情况来看,虽然疫情已经成为过去式,但是观众的观影意愿还不是很强烈,3-5月份有多达20多部影片陆续定档,但是缺少真正的头部项目,处于仅有量而质不足的状态,所以一直到暑期档开始之前,市场的气氛难以拉动。

所以电影行业的真正强势复苏要到下半年,希望经过暑期档和国庆档两个大档期的带领下,能够早日帮助中国电影回春。

本文系作者 文娱商业观察 授权钛媒体发表,并经钛媒体编辑,转载请注明出处、作者和本文链接
本内容来源于钛媒体钛度号,文章内容仅供参考、交流、学习,不构成投资建议。
想和千万钛媒体用户分享你的新奇观点和发现,点击这里投稿 。创业或融资寻求报道,点击这里

敬原创,有钛度,得赞赏

赞赏支持
发表评论
0 / 300

根据《网络安全法》实名制要求,请绑定手机号后发表评论

登录后输入评论内容

快报

更多

14:32

教育部等十八部门:逐步推动实现每所小学至少有1名具有理工类硕士学位的科学教师

14:27

教育板块快速回升,方直科技大涨10%

14:23

教育部等十八部门:探索利用人工智能等技术手段弥补优质教育教学资源不足的状况

14:20

西南证券:长线维持看好黄金大周期

14:14

港股生物医药板块走弱,康诺亚-B跌超21%

14:10

祥祺集团承认出现阶段性现金问题,正出售部分资产的部分股权

14:02

日经225指数收盘涨1.03%,报31233.54点

14:02

比亚迪:愿意免费分享PHEV核心技术,接受行业专家分析与研讨

13:54

东星医疗:目前相关产品尚未搭载AI技术

13:53

江苏:力争到2025年实现数字人民币账户规上工业企业基本覆盖

13:51

阿莱德:公司产品可应用于光模块和CPO的相关硬件

13:46

百亿私募仓位连续四周站上80%大关

13:41

C919载客飞抵成都,开启常态化运营

13:41

汽车板块港股跌幅扩大,长城汽车H股两周跌超20%

13:36

生态环境部:区域生态破坏问题仍不同程度存在,将出台生态质量监督监测工作方案

13:32

海天瑞声:OpenAI目前不是公司的客户,公司也并未向其直接提供训练数据集产品或服务

13:31

英伟达和软银表示,双方将合作使用Grace Hopper超级芯片用于生成人工智能和5G/6G技术

13:27

社科院报告:预计到2030年,互联网保险保费收入规模将比2022年增长近6倍

13:27

上海气象局:徐家汇站气温36.1℃,打破百年来五月气温最高纪录

13:25

恒生科技指数跌幅扩大至1%,此前一度涨1.6%

17
0
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