喜马拉雅 PC端文章详情页顶部23-26

不好笑、不科幻、不感动,《独行月球》到底好不好看?

钛度号
近年来,“含腾量”几乎成为了大众衡量一部电影尤其是喜剧电影好坏的标准之一,虽是调侃,但也可以看出沈腾对剧本的把控能力和电影出品质量的稳定,拥有极大的票房号召力。

文 | 文化产业新闻

近年来,“含腾量”几乎成为了大众衡量一部电影尤其是喜剧电影好坏的标准之一,虽是调侃,但也可以看出沈腾对剧本的把控能力和电影出品质量的稳定,拥有极大的票房号召力。

疫情之下,电影市场疲软,暑期档电影无论从质量还是数量上都远不比疫情前暑期档的数据。而“沈马cp”再度携手,在暑期用一部《独行月球》,上映初豆瓣评分7.2,让电影市场再度有活跃的趋势。

上映两周,《独行月球》票房已经突破23亿,远超同期上映电影,但是其豆瓣评分持续走低,目前已跌至6.8分,猫眼上的评分也从9.6跌至9.3。

票房的火热与好坏参半的评论以及持续走低的评分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含腾量”百分百的《独行月球》是好是坏?口碑如此两极化的原因又在何处?

《独行月球》质量到底如何?

《独行月球》点映时票房就已经近1亿,截至本月13日,其累计票房已经突破了23亿,开局评分7.2,实属喜剧片里质量上乘、口碑良好的作品。可以说,在已经过半的2022年里,《独行月球》像是一颗重磅炸弹,用自身话题热度和质量打破了电影市场死气沉沉的局面,是近年来兼具社会意义与商业属性的喜剧电影之一。

《独行月球》改编自韩国漫画家赵石的同名作品,讲述了人类为抵御小行星的撞击,拯救地球,在月球部署了月盾计划。陨石提前来袭,全员紧急撤离时,维修工独孤月(沈腾 饰)因为意外,错过了领队马蓝星(马丽 饰)的撤离通知,一个人落在了月球。不料月盾计划失败,独孤月成为了“宇宙最后的人类”,开始了他在月球上破罐子破摔的生活的故事。

这是一部非常“开心麻花”式的喜剧电影,利用科幻与喜剧元素的混搭打造出一部反差感相当大的影片。主人公独孤月的种种荒谬行为在自带“搞笑buff”的沈腾身上变得分外合理,用各种情理之中意料之外的小倒霉、小惨剧制造出各种笑料。

《独行月球》在邀请当下流量较高的明星吸引观众的同时,注意打造适合明星的角色,弥补其短板,保证影片的质量。黄子韬在其中饰演的在行星撞击下失去工作的、“由一线艺人变成一号线艺人”的角色,可以说是本色出演。既符合了观众一贯对黄子韬的本身形象,在剧情中又显得合情合理,让走进影院的观众觉得钱并没有白花、花得值。

观看门槛低、笑点密集、剧情逻辑自洽,作为一部商业喜剧片,在引人发笑这一点上面,《独行月球》显然是一部合格甚至优秀的影片。

另外,从制作上也可以看出制作方的用心。开头的定格动画、金刚鼠这一角色高度还原的皮毛质感、极其逼真的宇宙特效,都可以看出,制作组在为了营造真实、不让观众“跳戏”这一方面下的苦功夫。

这样的《独行月球》,若是用不合格去评价,确实有点有失公正。

口碑两极化的原因在哪里?

但评分口碑和单日票房持续走低也是事实。

这其中必然有外界因素存在,如热度逐渐消散、新上映电影的冲击、观众逐渐增多,可究其根本,仍是《独行月球》并不是一部纯粹的喜剧片,犯了“既要又要”的错误,最后落得一个观感不好、差评增多的现状。

在近3年的疫情里,反复的封控不可避免地造成了电影市场的疲软,2022年清明、五一档期的冷清凸显了当下电影市场的困境:没有好片可看,更没有轻松的好片。所以当《独行月球》出现的时候,获得了媒体和观众的一众期待。

作为我国喜剧片的“扛把子”,开心麻花加上沈腾马丽的合作必然拉高了观众的期待。《夏洛特烦恼》《羞羞的铁拳》《西红柿首富》等佳作在前,人们希望再次在电影院看到能够让人们纯粹解压的、能够放肆大笑的喜剧片。

但是《独行月球》企图在搞笑中掺杂进人类命运的宏大叙事,希望在其中宣扬人类彼此拯救的正能量,既想要宏大叙事,又想要单纯的搞笑。有这种想法不是错,一部片子若只是单纯的搞笑而没有价值内容的升华无法算是佳作。

问题在于,最后的价值升华与煽情过度生硬。

电影前半段一直在塑造独孤月是一个“中间”的人,意味着他非常的普通,甚至可以用平庸来形容。观众本以为这是开心麻花所擅长的小人物的故事,后面的剧情却会让所有人意识到:普通的只是我自己,不是独孤月。

因为独孤月是能够单打独斗在月球上生活数年,徒手修宇宙飞船的、学富五车的高材生。这与最开始他想死又怕痛苦,心心念念甚至有些猥琐地喜欢舰长马蓝星的反差过于大、反差过于不合理,给观众一种脱节的感觉。独孤月的人物设定,远不如《夏洛特烦恼》《西虹市首富》那样接地气、那样容易引起观众的共鸣。更不要提最后独孤月手持核弹牺牲自我炸掉小行星碎片的剧情,既不符合前半段轻松快乐的氛围,也不符合它作为合家欢喜剧片的定位。

疫情之下,观众走进影院,选择购买《独行月球》的电影票,是因为想看喜剧片,想看能让自己大笑的喜剧片,而不是一部催人泪下的宏大叙事、被迫接受令人喜爱的英雄必然牺牲的影片。

其实当拍到独孤月因为地球上无数的光束重振生的希望,摆脱以往颓废作风那一刻,制作方想要表达的人类彼此拯救、世界必将美好的主题就已经传达给观众了,剧情的起承转合和带给观众的情绪起伏在这里恰到好处。若电影在这里“急刹车”,设置一些虚惊一场的小波折,最终让独孤月顺利回到地球,塑造一个合家欢的大团圆结局,或许都会比现在的观感要好一些。

此外,电影令人诟病的点还有套路式的笑点、男主一如以往一见钟情的“舔狗”人设。经过好几部开心麻花下来,部分观众已经对这样制造笑点的套路感到审美疲劳。

开心麻花在制造笑点上也初露走进模板化的瓶颈期。

由此可以看出,在当下的电影市场,强行的煽情或刻意地拔高作品的高度并不是一条好的道路,赚了观众的笑声和眼泪不一定能够赚到好的口碑和评分。不同的电影有不同的受众,社会大环境也在不断的变化,电影制作方若想一个套路横行电影市场、批量产出优质作品是天方夜谭。哪怕有高话题度、高质量的演员加成也于事无补,甚至起初的热度只会反噬电影本身。

评分走低的《独行月球》为何能在暑期档继续“独行”?

令人疑惑的是,哪怕《独行月球》的口碑和评分持续走低,但在暑期档里它依旧能够以极其漂亮的成绩“独行”,难觅对手。

虽说《独行月球》瑕不掩瑜,但是本质上它不是一部真正意义的大片。

与《独行月球》性质类似的《西虹市首富》《夏洛特烦恼》,总票房也不过25亿和14亿,而《独行月球》在票房持续走低的情况下,猫眼对其票房预测仍有34亿。这一成绩既有电影本身的努力,同时也有电影市场疲软、难出好片的现状所致。

电影播放的载体电影院反复受到疫情的冲击,影院接连倒闭,甚至出现的倒闭数量多于新增数量的情况。

电影产业下游的颓势导致了生产端优质作品的减少。

近年来无论是产出电影的数量还是质量都远不如疫情之前。疫情带来的成本上升和风险的增高,投资方与制作方都更加谨慎。除了主旋律、高热度或者有高票房号召力的演员坐拥的项目,其他的电影都难以获得向过去那样的支持与看好。

另外,在疫情冲击下,大众走进电影院的心情远不如之前。不断增加的经济压力和反复的封控,使得大众逐渐丧失走进影院的习惯,转为更为方便、廉价的线上观影。2019年的贺岁档由徐峥执导的《囧妈》跳过线下上映,选择了直接在网络播放平台上映就是这一趋势的标志性事件。虽说暂且没有再出现像《囧妈》这样的电影,但是不得不承认,在现在的电影市场下,直接和播放平台谈合作,一次性将播放权售卖出去,是一种有效减少损失同时便利了观众的举措。

2022年的暑期档是幸运的,出现了《独行月球》这样一部质量可观、能够带动市场的票房。但是,在如今疫情遥遥无期、全国乃至全球经济下行的情况下,下一个档次是否还能有一部这样的电影呢?

这一切都还是未知数。

 

本文系作者 文化产业新闻 授权钛媒体发表,并经钛媒体编辑,转载请注明出处、作者和本文链接
本内容来源于钛媒体钛度号,文章内容仅供参考、交流、学习,不构成投资建议。
想和千万钛媒体用户分享你的新奇观点和发现,点击这里投稿 。创业或融资寻求报道,点击这里

敬原创,有钛度,得赞赏

赞赏支持

喜马拉雅文章页评论上方

发表评论
0 / 300

根据《网络安全法》实名制要求,请绑定手机号后发表评论

登录后输入评论内容
  • 开心麻花在制造笑点上也初露走进模板化的瓶颈期

    回复 2022.08.16 · via pc
  • “含腾量”几乎成为了大众衡量一部电影尤其是喜剧电影好坏的标准之一

    回复 2022.08.16 · via h5
  • 又搞笑又煽情,制作方面还可以, 老一套的煽情,总是催人泪下。 还可以的片子

    回复 2022.08.15 · via qq
  • 电影产业下游的颓势导致了生产端优质作品的减少

    回复 2022.08.15 · via android
  • 没看过是不是和火星救援一样的剧情啊?

    回复 2022.08.15 · via qq
  • 一部低俗喜剧烂片!

    回复 2022.08.15 · via qq
  • 真的很一般

    回复 2022.08.15 · via qq
  • 影评人是不是没有看过电影就下评论啊

    回复 2022.08.14 · via netease
  • 没有科幻细胞,非得跟风

    回复 2022.08.14 · via netease
  • 全家一起的,挺好看

    回复 2022.08.14 · via netease
更多评论
20

扫描下载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