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CTIS-文章详情页顶部

贾玲与《李焕英》为什么珍贵?

她们成了这个春节档最温暖的存在。

文丨首席人物观,作者丨丸子,编辑丨江岳

这个春节,贾玲的电影《你好,李焕英》,看哭了很多人。

贾玲用这部电影来纪念自己去世多年的妈妈李焕英。在电影里,她扮演的贾晓玲是一个不擅读书、有些自卑的小胖妞,妈妈李焕英经常被老师叫到学校。贾晓玲经常想,“如果我妈生的不是我,过得应该比现在幸福吧。”

一次,李焕英带着贾晓玲骑自行车,遇到了车祸。在医院,贾晓玲通过一台旧电视机,穿越到了1981年,来到了妈妈当年上班的化工厂,看到了年轻时妈妈的样子。

她和妈妈朝夕相处,一起买电视,一起打排球,一起喝酒,她甚至还想撮合妈妈跟厂长的儿子,在这个过程中,笑料百出。

贾晓玲一心只想让妈妈高兴。而妈妈告诉她:“我未来的女儿,我就让她健康快乐就行了。”

是的,健康快乐,就这么简单。

这么简单的要求,让李焕英成为了一个非典型的中国母亲,也让《你好,李焕英》成为了一部非典型的亲子电影。

01、催泪电影

很少有反映母女关系的电影,像《你好,李焕英》这样一票难求。目前,《你好,李焕英》的总票房已经突破8亿。

这部电影堪称催泪大片。一位观众看完电影后,边逛超市买东西,边看网上对这部电影的评价,眼泪流了一路。

“贾玲以年代穿越设定+温情喜剧的形式,为自己离开的母亲打造了一场缅爱的仪式。笑梗包袱,不仅是裹住内在情感的调和剂,也是一种回望心中伤口时的疗愈方式。”一位观众在豆瓣上评价。

贾玲很喜欢周星驰,也借鉴过周星驰的表演手法。周星驰的作品都是笑中带泪,《你好,李焕英》也是如此,有观众评价,前半场笑,后半场哭。

在这个很多人就地过年的春节,它触及了中国人内心最柔软的角落。

大年初二,“你好李焕英口碑”这个词,登上了新浪微博热搜。

大年初三,《你好,李焕英》在豆瓣上的评分已经达到了8.3分,比头一天的8.1分有所提高。而《唐人街探案3》的评分则从头一天的6.1分,跌到了5.9分。现在,《你好,李焕英》已经是贺岁档电影里,评价最好的一部。

《你好,李焕英》说的,是贾玲的妈妈李焕英的故事。真实生活中,李焕英是一个化肥厂工人,在48岁时因为一场意外去世。

那一年,贾玲19岁,在北京读书。赶回老家,她只来得及到殡仪馆见了妈妈最后一面。

“都到殡仪馆了,我还觉得,不可能,没有的。”在一次节目中,贾玲哭着说,到去世时,她妈妈都没见过她演出。

“妈妈走了,我这一辈子都不会快乐,我这辈子的快乐都缺一角,人生不完整了。”她告诉姐姐贾丹。

而贾丹则告诉妹妹,不要忧伤,不要总是活在忧伤里头,“因为忧伤有时妈妈看得见”,要快乐地生活下去,因为你快乐地生活,妈妈也看得见。

为了纪念妈妈李焕英,2016年,贾玲演了一个小品,名字就叫《你好,李焕英》。这个小品,后来又衍生出了同名电影《你好,李焕英》。

“《你好,李焕英》每次笑着笑着就哭了,这应该是贾玲小品里面的巅峰之作了。”一位网友评价。

在这部小品里,贾玲穿越到了1980年代李焕英年轻的时候,和当年的妈妈成为了朋友。

她也做了那些当年她没能对妈妈做到的事情。

“妈,我给你买了一个冰箱,双开门的。”

“妈知道。”

“妈,那件绿色的皮衣我也给你买了。”

“妈知道。”

“妈,你怎么那么爱笑啊?”

“因为妈生了你啊。”

“妈,我已经是喜剧演员了,好多好多人喜欢我。”

“妈知道。”

而在电影《你好,李焕英》的结尾,贾晓玲开着当初许诺给妈妈买的敞篷车,只是副驾驶上已经没有妈妈了。

02、李焕英为什么珍贵?

“我性格挺像我的母亲。很要强,很善良,很随意。”贾玲曾经说,妈妈没有对她有过太多要求。

在这个意义上,李焕英是一个伟大的母亲——她和大多数中国母亲太不一样了。

传统的中国母亲,信奉的育儿经是“虎妈”式的:吃得苦中苦,方为人上人。一句“我是为你好”,就可以打败子女的自我。

在北京从事媒体工作的黄英,就生长在这样的环境之下。她现在年过三十,单身,前段时间,妈妈从老家来北京照顾她生活,矛盾也由此而来。

前几天,她刚跟妈妈大吵一架,起因很简单:从她家出门后,往左和往右走都能坐电梯,她往右走,结果妈妈在楼道里大喊,非要她往左走。“其实两个电梯距离差不多,但她非觉得左边那个近。”

那一瞬间,她崩溃了。

“从小到大,只要在我妈身边待上10分钟,她就可以挑出我5个以上的毛病。牙刷没放回原位,关门力气太大,早晨起来没喝热水……一些可有可无的小事,在她眼里都是十恶不赦的滔天大罪,都要被严厉指责,顶嘴会被打。她希望我完美,完美到像一个产品说明书那样活着。”

名校硕士毕业,一出校门就进了全国知名的媒体集团,在外人看来,黄英优秀且专业。但在她的印象里,妈妈从来没有表扬过她。

原因是,“我怕你骄傲”。

于是,坐在电影院里看《你好,李焕英》时,黄英从头哭到尾。

当然,她没带妈妈去,“怕尴尬”。

她曾经试图解决问题,比如在北京参加心理研究所的讨论会,结果跑去一看,现场全是控诉原生家庭的中年人。

她也有遇到类似困境的朋友。

一个朋友曾在北京一个著名高中当老师,也在北京房价很低的时候买了房。结果,刚买房,父母就从老家过来和她同住,一住就是很多年。

她的妈妈文化不高,却极端强势,事事都要女儿照着自己说的做,不然就大吵大闹发脾气。

最后,为了逃避父母,朋友辞掉工作,逃到欧洲去留学,至今也没回来。

社交媒体上,类似吐槽也比比皆是。《有一个强迫症的老妈是一种什么样的体验!?》,《母亲是个控制狂怎么办?》,知乎这些帖子的讨论区,留言者众多。

黄英很羡慕电影里的贾晓玲。

在“虎妈”式挑剔中生长的孩子,总是不容易快乐。比如黄英,总认为妈妈的爱是有条件的,“只有做到了某一件妈妈希望我做到的事,妈妈才会爱我,我才是有价值的”。

她总在追求外界的肯定,而忽视自身的真正需求。为了被肯定,她会耗尽一生,就像不停逐日的夸父一样。

”如果我是李焕英的孩子,应该不会这么缺乏安全感。”黄英感慨。

在电影里,小时候的贾晓玲总是拉裤兜子,李焕英会一边给她清理,一边宽慰她:

“我女儿怎么总是拉裤兜子呢?那是因为小。那咱年纪小为什么还能跟哥哥姐姐们一个班呢?是因为我女儿最聪明了,是不是?”

这样的宽慰,黄英没有从母亲那得到过。

“如果我妈生的不是我,过得应该比现在幸福吧。”在电影里,贾晓玲这样感慨。

结果,李焕英告诉她:“我未来的女儿,我就让她健康快乐就行了。”

那一刻,黄英在黑暗中落泪了。

03、说不出口的爱

看完《你好,李焕英》,作家侯虹斌在微博写下了这样的话:

实际上,在电影里,李焕英还是在牺牲和奉献。

她先于贾晓玲穿越,然后叫着“我宝”,接住了从天而降的贾晓玲,代价是被砸晕,手肘被砸出血。

对一切了然于心的她,却配合着女儿去抢电视、去打篮球,演完了接下来的戏。

贾晓玲也在牺牲。为了妈妈能有更好的人生,她宁可帮着她和厂长的儿子拉红线,宁可自己不出生。

如果一开始,李焕英就告诉贾晓玲自己也穿越了,她们是不是就能以母女的身份,说说之前没有说过,之后也再也没有机会说的知心话?

“妈,我好爱你。”这句话,是渗透整部电影,但贾晓玲却没能说出口的一句话。

这也是很多中国人,打死都说不出口的那句话。

爱在中国家庭中是无法直诉的,有的话说出来,仿佛都是一种羞耻,比如“我爱你”。

尽管无法直接表达爱,中国人又是世界上最爱孩子的——中国父母愿意为了子女无条件牺牲自己,愿意吃糠咽菜供孩子上大学,愿意拿出平生积蓄帮孩子交首付,愿意退休之后帮孩子带娃。

但这份爱,有时也过于厚重。

“小时候,父母是你的全世界。长大后,你是父母的全世界。”有人春节回老家,在飞机上看到这句广告语,第一反应不是感动,而是不寒而栗。

实际上,王小帅电影《地久天长》描绘的亲子关系,比《你好,李焕英》里的更为典型。

在《地久天长》里,刘耀军和王丽云的儿子刘星不幸溺水身亡,刘耀军和王丽云不愿再留在伤心地,于是远走异乡,又从福利院收养了一个叫周永福的孩子。

但他们每天都叫周永福:“星星”。

这个家庭没有欢笑,气氛让人窒息。在这种环境下长大的周永福,易怒,叛逆,成了混社会的青年。

当周永福准备离家时,刘耀军说了这样一句话:

“爸爸妈妈非常感谢你,这么多年来一直把你当星星,你也一直把自己当星星,让我们高兴。”

没人能承担这样的人生。

现实生活中,刘耀军很常见,李焕英不常见。

正因为如此,《你好,李焕英》成了这个春节档最温暖的存在。而这份照进现实的温暖,最终也照亮了票房。

贾玲,成功了。 

本文系作者 首席人物观 授权钛媒体发表,并经钛媒体编辑,转载请注明出处、作者和本文链接
本内容来源于钛媒体钛度号,文章内容仅供参考、交流、学习,不构成投资建议。
想和千万钛媒体用户分享你的新奇观点和发现,点击这里投稿 。创业或融资寻求报道,点击这里

敬原创,有钛度,得赞赏

赞赏支持
发表评论
0 / 300

根据《网络安全法》实名制要求,请绑定手机号后发表评论

登录后输入评论内容

扫描下载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