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CTIS-文章详情页顶部

拒做“房地产的加工厂”,回首跨越30载的海南房产迷途

海南自贸港建设能否理清“管得住”与“放得开”的界限,时间会检验一切。

图片来源@视觉中国

图片来源@视觉中国

文丨闻旅

继近日《海南自由贸易港建设总体方案》(简称《方案》)正式公布后,6月8日,在国新办发布会上,六部委有关负责人和海南省有关领导集体介绍了《方案》有关情况。在谈到海南岛如何强化监管、以确保房地产平稳有序发展时,省委书记刘赐贵给出了如下答复。

“海南的房地产不是外面想要多少就建多少,成为房地产的加工厂。我们土地是有限的,经历过阵痛,所以在构建现代化产业体系方面不能是单一的,经过几起大起大落的风险,可以说,(这些风险)在自贸港政策发布后不会再出现。”

定位为我国内地最高开放水平的自贸港,海南省政府的这一表态,显示出对建设自贸港过程中避免“重蹈覆辙”的决心与自信。而其提到的“大起大落”,也将世人的思绪,再度拉回到海南岛曾经那段令人唏嘘的魔幻岁月。

1、首场狂欢

海南是中国最年轻的省份。1988年,海南岛脱离广东,海南省和海南经济特区同时成立。彼时,全岛处于待开发的农村状,基础薄弱,经济落后,为实现海南经济快速持续增长,发挥全国改革开放试验田和排头兵的作用,围绕产业发展方向的争论与摸索,地方历经了连续的起伏。

这其中,资本潮起潮落带来引发房地产泡沫破裂,让海南第一次体会到痛苦与迷茫。

作为全国最大的经济特区,难得的发展机遇短时间为海南带来资金、物流、人才的大量流入;1992年初,邓小平发表南巡讲话,随后,中央向全国传达了《学习邓小平同志重要讲话的通知》,提出加快住房制度改革步伐,以房地产为标志,海南建省和特区效应也因此得到全面释放。

客观而言,对于“一片白纸”且政策红利加持的海南岛,房地产繁荣本应是经济发展的自然结果,但由于地方规划调控能力薄弱,市场管理措施不力,炒地皮、炒项目、炒楼花等不正当经营行为泛滥,诸如“在1楼签房产买卖合同,到6楼加价就卖了“、“很多楼盘一拿到报建批文就登广告,连地基还没有开始打,设计图几经转手,价格就翻了几倍”.....整个生态变得越来越畸形。

根据《中国房地产市场年鉴(1996)》统计,1988年,海南省商品房平均价格为1350元/平方米,1991年为1400元/平方米,1992年猛涨至5000元/平方米,1993年达到7500元/平方米的顶峰。短短3年,增长超过4倍。而在房价高涨的背后,海口市地价由1991年的几十万元每亩,一路狂飙至680万元每亩。

与房价、地价同时飞涨的,还有海南房地产开发公司的数量。资料显示,彼时前来登记注册的公司络绎不绝,高峰时期时每天可达300家。具体到房地产,“当时海南省有18000家房地产公司,可海口当时本土人口不到30万”。

“感觉像天天过年,夜夜结婚”——以万通六君子潘石屹、冯仑等为代表,在众多耳熟能详的传奇故事中,海南岛的首波房地产盛宴,让野心勃勃的冒险家们挣到了第一桶金,但由于地方缺乏产业支撑和现实需求,在“造富神话”驱动的狂潮中,一场影响深远的行业震荡,最终在海南岛拉开大幕。

意识到系统性风险可能引发的严重后果,1993年6月,时任国务院副总理朱镕基宣布终止房地产公司上市、全面控制银行资金进入房地产业。次日,国务院发布《关于当前经济情况和加强宏观调控意见》,包括严格控制信贷总规模、提高存贷利率和国债利率、限期收回违章拆借资金等16条整顿措施,海南房地产投资急剧滑落,引发全岛经济“一地鸡毛”。

资料显示,在《意见》发布的当年,海口、三亚出现600多幢烂尾楼,仅700万人的海南省,积压房地产项目占到了全国的十分之一,455万平方米的空置商品房长期无人问津。1992年,海口市经济增长率达到惊人的83%,三亚也达到了73.6%,全省财政收入的40%来源于房地产业;而到1995年,海南经济增长率从全国第一跌入倒数第一。

金融风险方面,1998年底,工、农、中、建四家国有商业银行占压在海南空置房、半拉子工程和闲置土地上的资金有430多亿元(加上社会资金,积压总量达800多亿元),房地产信贷不良率高达80%以上并居高不下,全省房地产信贷陷入困境。

由于银行周转资金被压死,民间资金被套牢,大量房地产企业撤离海南。有的企业为逃债人去楼空,有的处于关闭、停产状态。到1998年,全岛曾经云集的上万家房地产企业,90%以上已经找不到人。

另据1998年底普查,全海南岛闲置用地猛增到2.38万公顷,大量建设用地被圈占闲置荒芜,计划上马的新项目却找不到土地开发,形成尖锐矛盾。由于面临资金、债务、土地资源三大桎梏,全岛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受到严重约束,海南经济陷入了长达数年的“停滞期”。

2、释压重振

客观而言,此轮楼市泡沫的破灭,确实给海南的经济特区建设带来了沉重打击,但痛定思痛,这也推动地方决策层对房地产无序化发展的进一步反思,即海南的发展须结合自身资源优势,找准差异化的定位,探索出真正的科学发展之路。

1996年初,海南省提出“一省两地”发展战略,即努力把海南建设成为中国新兴工业省和热带高效农业基地、海岛休闲度假旅游胜地。这一设想被列入了海南省“九五”计划和2010年远景目标纲要。至此,海南经济开始进入恢复性增长阶段。

与此同时,国家层面的政策纾困也在随之跟进,1998年12月,时任国务院总理朱镕基到海南视察,提议在海南开展处置积压房地产试点工作,解脱社会生产力发展的桎梏,为全国提供经验。

如上所言,由于彼时海南,积压房地产不仅数量较大,而且很多“烂尾楼”是“击鼓传花”式的多次炒作,重复抵押,产权、权属、资金等关系复杂,续建成本过高,系列烂尾项目的流转受阻对城市经济重启造成了巨大障碍。

以三亚为例,截止1998年底,其闲置超过两年以上的土地15345亩。这些土地主要分布在城市主要干道两旁、城市中心、重要景观地带和旅游度假区,严重制约了三亚的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

为此,1999年7月,国务院批准了海南省人民政府、建设部、财政部、国土资源部、人民银行制定的《处置海南省积压房地产试点方案》,通过组建海南省处置积压房地产工作小组办公室,利用经济特区优势进行系列法律政策、操作上的创新,推动“烂尾楼”复工。

依据《方案》,海南省分三个步骤:追索债务,明确产权;集中处置金融资产,同时出台并坚持实施包括追债、税费优惠、返还土地出让金等6项特殊政策,分类处置积压房地产;2002年底,国务院批复了《处置海南省积压房地产补充方案》,要求海南集中精力做好处置积压房地产工作,争取在司法查封和处置停缓建工程立法方面取得突破。

海南省有关部门多次召开博鳌房地产论坛等在内的研讨会,邀请行业专家、学者共同诊断房地产市场形势;司法部门加快积压房地产案件的审理结案、评估拍卖和处置进度;大举开拓省内外销路,就积压房地产流通制定了相关优惠政策,各市县加快城市环境整治,提升城市品位,吸引外地居民购房置业、休闲度假。

从1999年~2007年的8年时间,海南基本完成了全省“烂尾楼”复工建设销售、闲置建设用地盘活或回收和银行房地产信贷风险解脱;2007年6月,海南省处置积压房地产工作小组办公室悄然解散。

2008年1月,海口天邑大厦主体结构封顶,昔日“烂尾楼”以198米的建筑高度成为当时的城市地标,这也标志着,海南房地产泡沫遗留的“烂尾楼”基本消失。

3、泡沫再起

在系列问题得以妥善解决后,海南经济重振大幅提速,而在新一轮规划利好的刺激下,地方房地产进入全面复苏通道。

2010年1月,海南宣布建设国际旅游岛,房价再现新一轮大涨。仅5天时间,全岛商品房交易171亿元左右,为2008年全年总和,房价涨幅达全国5倍。而部分开发商再度“铤而走险”,以文旅、康养项目之名行房地产建设之实,各类违建项目泛滥,行业泡沫再度膨胀。

为打击违建,2010年7月,三亚市出台“铁锤行动”,着重打击在规划项目用地内抢建的违法建筑、非法买卖土地建设的小产权房、占用农业用地、填埋河道及挖山毁林违法建设的楼房别墅。2015年,铁锤行动达到高潮,三亚市共拆违7269栋/处,388.6万平方米。

尽管地方一直在传递强化监管、良性发展的信号,但事实上,地方对房地产始终存在惯性依赖,数据显示,2013年,房地产开发投资占海南全部投资的比重为49.8%,同比提高2.2%,对投资增长的贡献率为58%,同比提高6.7%。所以出于维系地方经济数据增长的目的,海南很难对其进行实质性打压。

以填海造陆为例,2008年以前,由于施工工艺及对填海造地管理不够严格,海南省填海主要以顺岸推填为主。2008年以后,海南岛坚持“保护自然岸线,延长人工岸线,提升景观效果”,严格控制填海造地项目占用海岸线资源,鼓励人工岛填海方式。但很显然,这一政策无益于地方生态的保护。

2015年,中央深改领导小组会议确定海南为省域“多规合一”的改革试点,要求其从规划源头上抓起。

2016年,海南实行“两个暂停”政策,地方着手对各类地产开发乱象展开自查自纠。

以恒大海花岛为例,2016年,儋州市海洋主管部门对这一巨无霸项目涉嫌违法用海行为立案查处,罚款7344.6480万元。但受制于房地产强大的裹挟势能,地方“刮骨疗伤”的决心与力度始终欠缺。

2017年8月,中央环保督察组对海南开展为期1个月的环保督察后指出,一些沿海县市向海要地、向岸要房情况严重,被房地产“绑架”,一批楼盘违规填海破坏海洋生态环境,造成了“难以抚平的伤痕”。至此,针对海南房地产开发乱象,国家层面展开了全面而彻底的整顿。

2018年1月,国家海洋局出台号称“史上最严”的“十个一律”政策,对众多填海项目规划进行纠偏。遵循政策要求,同年8月,海南省海洋与渔业厅公布《海南省贯彻落实国家海洋督查反馈意见整改方案》,研究出台《海南省围填海管控实施办法》,实施最严格的围填海管控政策,除国家重大战略项目外,全面停止新增围填海审批。加快处理围填海历史遗留问题,妥善处置合法合规围填海项目,依法处置违法违规围填海项目。

至于需求端,2018年4月,海南省发布《关于进一步稳定房地产市场的通知》,在已出台限购政策的基础上,要求全岛实施全域限购。并实行最严格的节约用地制度,实施建设用地总量和强度双控行动,确保海南建设用地总量在现有基础上不增加。

持续的管控加码,让众多冠以“文旅”、“康养”之名的地产开发商陷入煎熬。由于拿地便是以销售为核心,无心亦无力投入长期运营,另外,由于项目本身存在多处违规,难以熬过严苛的整改审批,众多超体量项目相继“折戟沉沙”

以海口的如意岛为例,该项目填海总面积716.34公顷。2014年,中弘股份实控人王永红成功募资30亿元,全部投向如意岛。彼时,中弘高层无一不对该项目抱有重望。但此轮填海整改风暴导致资金链断裂,项目全部股权遭冻结。2018年末,中弘股份因股价连续20个交易日低于面值黯然退市。

至于对标迪拜的三亚凤凰岛,从2002年开始填海到2010年1月开盘,这座占地1200亩的人工岛经历了16万每平的巅峰时刻。但因借国际客运港和邮轮港之名行房地产和酒店开发之实,导致三亚湾西部岸线遭侵蚀,项目受到中央环保督察组点名。尽管支出超过3700万元的生态补偿资金,但最终项目实控人意兴阑珊。2019年9月,三亚凤凰岛投资集团将以40.37亿元对价转让100%公司股权;

除上述明星项目外,包括融创万宁日月岛、鲁能山海天以及海航投资的三亚新机场填海项目等,也都因多项违规问题,遭遇了整改、罚款乃至关停等程度不一的处罚;而受此风暴影响,2019年1~8月份,海南房地产销售面积降低52%,房地产销售额降低50%。

4、新征程

时至今日,严控房地产的海南,仍处在产业结构调整的阵痛期,而自由贸易港的全新定位,则是海南岛实现自我蜕变的绝佳契机。

根据《海南自由贸易港建设总体方案》,“6+1+4”为主要内容。其中“6”是贸易自由便利、投资自由便利、跨境资金流动自由便利、人员进出自由便利、运输来往自由便利、数据安全有序流动;“1”是构建现代产业体系,特别强调要突出海南的优势和特色,大力发展旅游业、现代服务业和高新技术产业;“4”是要加强税收、社会治理、法治、风险防控等四方面制度建设。

按计划,总体方案的推进实施,将分为打基础和全面推进两个阶段。从现在起到2025年以前主要是打基础、做准备。突出贸易投资自由化便利化,推动各类要素便捷高效流动,形成早期收获,适时启动全岛封关运作。到2035年以前,全面推进自由贸易港政策落地见效,进一步优化完善开放政策和相关制度安排,打造我国开放型经济新高地。

据了解,自“4·13”重要讲话以来大概两年时间,海南省高标准高质量建设自贸试验区,为建设自由贸易港奠定良好基础。相关数据显示,期间海南省的市场主体增加了44.4万,增长了66%。其中企业14.4万户,增长了68%,岗位数增加了40万,新开工的1亿元以上的项目有572个,总投资5828亿元。

历经数轮的房地产大起大落,海南岛已然正式回归。作为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的产物,值此形势非常时期,海南自贸港肩负的时代使命非同一般,但其面临的风险与挑战也不言自明。

海南自贸港建设能否理清“管得住”与“放得开”的界限,在借鉴对标和引进的基础上,推进各类要素跨境自由有序安全便捷流动,最终形成具有海南特色的现代产业体系,为全国经济高质量可持续发展提供典型示范?

时间会检验一切。

本文系作者 闻旅派 授权钛媒体发表,并经钛媒体编辑,转载请注明出处、作者和本文链接
本内容来源于钛媒体钛度号,文章内容仅供参考、交流、学习,不构成投资建议。
想和千万钛媒体用户分享你的新奇观点和发现,点击这里投稿 。创业或融资寻求报道,点击这里

敬原创,有钛度,得赞赏

赞赏支持
发表评论
0 / 300

根据《网络安全法》实名制要求,请绑定手机号后发表评论

登录后输入评论内容
1

扫描下载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