喜马拉雅 PC端文章详情页顶部23-26

赴美留学第11谈:对话17岁的美高学生 vs 中国高中生,你愿意交换人生吗?

两位分别在中、美两地学习生活的高中生,会如何看待学业、生活和自我成长?

【本专栏系硅谷教育机构 7EDU 创始人刘君在钛媒体开设的独家专栏,专注于赴美留学行业和教育方法论。】

钛媒体注:本文系钛媒体「赴美留学谈」独家专栏的第十篇,关注作者「刘君老师」即可订阅专栏更新。作者刘君老师同时也是“钛刻专家”平台上首批入驻专家。上篇专栏可点击链接直达:《赴美留学第十谈:漫长假期,到底该不该给孩子“补课抢跑”?》

本期专栏,我想和大家聊点不一样的。

我邀请了两位分别在中美两地的高中生接受采访,聊了聊他们的自我、学业和生活。作为拥有中美两地教育经验的我,给出了一些相应的点评和建议。

其实,这两个学生有着相似的起点和终点:中国长大、接受义务教育;最终希望能进入美国大学。不过从初中开始,他们的人生轨迹有了差异——小A在上海的私立初中读完三年后,来到位于加州的美高完成学业;小B则在当地一所优秀的中学完成了初中学业、刚刚进入公立高中高二。

在这两个孩子对生活、对自己的学习生涯的自我剖析中,我们其实很容易可以看到,这些年轻的灵魂在自我探索中有着惊人的相似性;然而不同的生活经历,也让他们有了更多属于自己的观点。

【学业篇】

问:你现在上学的学业压力大吗?和初中时候比有差别吗?

A:我初中在中国读。初中是一家私立国际学校,待了7年,一切都比较熟悉。到美国来了以后,因为我在这边上的10年级,学习压力肯定是有变大,但是我觉得最主要的压力来源是考大学,学校的学业本身并没有特别特别难,更多的压力来自于考大学。

因为美国考大学自由度、不确定性很大,中国就是高考那一场考试,但是美国就有很多其他的。比如说头疼SAT、ACT,这有点类似于高考,是硬性的分数,很重要但是又不能考太多次;更多的是这边考大学不只是看成绩,还要看很多校外的做的事情,这种要求很少,但是自己准备的要比较多。肯定会有家里的压力,但是这要看不同的家庭,和家长对每个同学的期盼有关系吧,我的压力没有那么大,但还是有。我之前在公立初中只上过一年,但是我觉得要比的话,做题的话肯定是公立的更多,但是现在私立初中后面是实行IB,IB要学的东西又很多,所以我觉得到了高年级压力都挺大的。

B:现在上学的压力比较大。和初中比的话是要大很多,因为初中的科目都比较简单,现在自学的成分就比较大一些。高一其实不知不觉就玩过去了,高二开始为了出国做准备,但是也没有特别的紧迫感,现在要准备SAT考试,然后夏校在美国,也是节奏很快,所以压力还蛮大的。

我上的初中是当地很好的一家中学,外语教育很专业,也给我们很多自由探索的空间。相对来说高中阶段的目的性会更强一些,因为离申请大学时间更紧张了,所以肯定是有更大压力。

问:面对这些压力和变化,你如何做出调整?

A:在学校的学业方面,如果遇到特别难的课,或者自己不喜欢但是必须要上的课程,做出的改变就是只要有时间就去找老师问问题,这边大部分老师都有office hour,如果没有专门的一节课可以问问题,你也可以下课去找他问问题。还有多跟上过这门课的同学沟通,了解一下成功案例。

考大学的话更多的是时间规划,可能目标要稍微明确一下,比如你想在什么时间做什么事,最终想要申请的时候,想要拥有什么东西放在申请里面,规划比较重要。比如我们学校有规定,要做社工,社工规定有10小时在教堂里面,我会在教堂里面当拍摄、录像;我还在当地图书馆里自己策划一些活动,不管大人或者小孩来参加。

相比于中国,美国这种community(社区)感觉更强烈一点,社区服务非常多,很多都是给青少年的,我以前住在上海,没有太多职位、实习是给高中生设计的,这个美国机会多一点。

B:我自己个人主要调整的就是心态吧。原来认为学习的目的就是单纯取得一个好的成绩,现在学习更多的是选择自己最感兴趣的去学习,是因为热爱而去学习,主动性就会高上不少。对于一些自己并不是很喜欢的学科,我也会去努力学习啦,因为毕竟要平衡各个学科,从不喜欢的学科之中也能发现一些有意思的东西, 所以慢慢学会去真正热爱自己所学的东西,可能是我做出的最大的调整。

另外因为学业压力大,现在睡得更少来补上一些进度,尤其夏校的时候,最紧张的时候晚上只睡三四个小时。还有跟同学多沟通交流,身边的同学有很多都是非常优秀的,既有才能又很努力,我也不想落下。不过除了夏校以外,平常在学校其实还好一些(也可能是之前我不够上心)。毕竟我想去我这个专业比较好的大学,又没有在最开始的时候就做好规划(我是在进入高中念了一段时间后才确定要申请美国大学,转来国际部的),可能就是需要付出一些额外的时间来达到自己想要的结果,也算合理吧。

Jun老师点评:

在学业上,“压力”和“竞争”是两地的孩子都绕不过去的问题。不过对于美国申请来说,除了标化考试成绩以外,孩子有更多的机会和支持来准备“成绩外的那一面”也是非常重要的。如果学业压力太大,导致孩子更多是一个只有纸面成绩好的“纸片人”,反而有可能在申请中泯然众人。

进入高中(或美国相应的十年级),孩子的学业、兴趣、社区活动等都需要尽早地规划。而这件事情最需要的还是孩子自己的主观能动性。作为家长和老师,在这个过程中可以引导孩子为自己的决定付起责任,做好时间规划,并且在重要的时间节点给予建议和提醒。

另外孩子毕竟对真实社会里的分工、专业不一定有最全面的了解,这时候我们往往需要尽可能地帮助他们。比如我曾接触过的一个学生,一开始对电气工程非常感兴趣,我们给他安排了一些真正上手的EE(Electrical Engineering)项目,在这个过程中,他发现比起动手和偏工程类的内容,他对做研究更感兴趣。于是我们给他安排了一个在大学里协助教授一起做研究的项目。由于学生本身的兴趣很浓厚,主动付出了很多时间,最后在一个国家级刊物发表了论文,也在大学申请时更加坚定了走研究这条路,最后选择了材料学专业。

【学校篇】

问:在中国/美国上学,你最喜欢什么?

A: 美国的话,比较惊讶到我的是老师和学生之间的距离非常小,真的互称为朋友,双方下了课可以唠嗑,讲看的电视剧,或者说有的学生家庭上遇到一些事情,我不能说所有老师都能当朋友,但是有很多老师愿意当你的人生导师;以前在中国,即使是国际学校的老师,和学生的界限分得也比较开,也不是说他们对你不好,就是有威严在,没有那么多机会。美国比较大的一点是成绩不决定一切,它会带来压力,但它也给很多人更多的机会。

(成绩不代表一切是你很喜欢的一点?)我觉得虽然我的一部分觉得作为亚洲人可能比成绩非常好,但是从未来来看,它给更多人提供了更多的机会,它看的是一个人的持续的努力,而不是一次性爆发的成绩,比较人性化。我也不是觉得高考完全不好,因为对于某些人来说,如果大家经济水平参差不齐的话,如果要看校外的那种,他去了什么什么活动,这对那些经济条件不太好的人不有利,所以我觉得要看社会现状吧,说不定有时候高考才是比较公平的衡量标准。

中国初中的话,我觉得比较好的是中国的传统思想,大家都有这样的特质,中国的教学更专注于实际,教大家比较实际的想法,思考会更细腻,不像美国更鼓励的是人们去说这个事情,不一定正确,它都鼓励你,这个可能会听到一些不切实际想法,但它们依旧被鼓励着。

B:最喜欢的应该是同学们对于学习的热情(中国)。不论是在夏校还是在中国,中国同学们对学习本身永远都抱着很高涨的热情。在学习文学的夏校之中,每天缠着教授问问题的也是中国学生,我们课后也一起讨论一些学术话题。这种学习的热情会鞭策着你前进。同学、老师都对学习有很大热情的时候,整个学习环境感觉是很纯粹美好的。

问:在中国/美国上学,你最不喜欢什么?

A: 在美国的话,作为中国人来美国,可能还是要面对一些对中国的偏见,但我觉得有趣的是,你可以听到双方对同一件事情的理解,有一些时候在美国不一定是政治上、新闻怎么说,但就是不管是老师还是学生,都会因为媒体对中国的塑造而对中国有一些偏激或者是和实际不太符合的观点。也不是说歧视,但是有的时候你肯定还是会觉得有偏见。还有一点说,美国高校、藤校会控制亚洲人或者中国学生的比例。

在中国的时候,学习比较公式化,比较注重于做题,可能在中国备考一些考试的时候,大家去培训机构,可能是好也是坏,有时候它就不太鼓励那些比较异想天开的想法。

B:最不喜欢的是大家对于集体学习的抗拒。对我本人而言,我其实还是比较喜欢集体学习的。但是挺多学生还是喜欢自己做事,但我和别人一起完成学习的时候,还可以学到如何与人交往,我觉得这也是很重要的技能。

另外我不太喜欢高中之后比较僵化的学校,学校领导对学生的行为有很多不合理的限制。感觉很结果导向,压抑学生的天性。

我们有很严格的不能带手机进校的规定,而且每个教室都有监控,感觉会有点不舒服。学校食堂包出去了,价格比较高也不好吃,但是学校又规定不能叫外卖,所以需要和保安斗智斗勇才能吃到,经常是要在学校百米冲刺拿外卖。

Jun老师点评:

中美的高中是完全不同的生态,也很难做一个直接的比较。

值得一提的一点是,美国的高中更像“大学预科”,学生有机会自己选课、提前体会自己的兴趣跟未来所学的专业是不是契合,而中国则是和大学学业相对割裂的一套系统。

而且我一直在说的就是,美国更像是悄无声息中完成“两极分化”,老师的确push地更少,但是有些学生可能就这样懒散下来了,直到来不及的时候才幡然悔悟——在这种情况下,我建议家长密切关注孩子自己的主动学习能力和自控能力,在培养这些能力的同时,选择合适的时机再“放手”。

不过2020年后,中国新高考面临着各方面的改革,从某种意义上来说是在往美国的这个方式靠近的,希望能探索出一个适合中国国情、又给孩子更多选择机会的选拔制度。

刘君给家长及学生讲解SAT/ACT考试经验(图片由钛媒体作者提供)

【人生篇】

问:假如人生有自己选择+重来一次的机会,你想出国还是在国内?

A:如果这题能折中的话,我一定会选择先在中国学习,然后再到美国学习,先在国内读完初中,再出国读高中。

我还有身边人的经历,这不是绝对的,一般都是读完初中,正好去美国读高中,会有更全面对美国生活的体验,融入得更快;读完高中再去美国读大学,可能这个时候你的很多思想、习惯就沉淀下来了,可能到了大学,接触一个新的环境,可能就融入得没有那么快。

我觉得中国教人传统文化是比较好的,如果是中国人的话,还是在中国待一段时间,才能对这个国家、文化真正有所理解、认同,在美国长大的华裔,爸爸妈妈是中国人,但他们自己在这边长大,那些人是对中国可能就没有太多的感情,我觉得是挺可惜的。国外的大学比较好,我觉得美国整体来说,思想自由,大学生有很多机会。

B:我希望在国外。但是有个有意思的事情,我一些念美高的学长学姐中文退步得很厉害。如果不能在国外读书,美国的学习体验也是很珍贵的,可以通过参加夏校、国内学校的国际部也相对来说跟国外接轨地比较好,所以这方面的体验我觉得也是有一些补充。

Jun老师点评:

出国还是不出国?对于很多大人来说,这都是一个很艰难的抉择。对于年龄尚轻的孩子,现在问他们这个问题的确也可能是为时尚早了。不过作为有多年经验的教育者,我还是建议家长:假如有让孩子来读美本的打算,在有条件的情况下尽量让孩子在美国读高中。

一方面,这样孩子能够有机会在上大学之前就熟悉美国的教育系统和环境,相对平缓地度过适应期。毕竟来到美国后,过去那种“只要学习成绩好久会受欢迎”的规则一下就不适用了,美国的老师不太会因为成绩而对孩子区别对待,有一些残疾、疾病的孩子也不会被学校拒之门外或遭受歧视。然而如果是性格孤僻的“学霸”,倒真有可能遭遇社交滑铁卢。早一些进入这个系统,可能就能更好地适应。

另一方面,在美高读书,对于大部分中国孩子来说申请美本的难度量级会降低:美国大学是按照读书的地方来分申请池的,比如一个美籍小孩在中国长大,TA是跟国际学生放在一起筛选;中国孩子在北美念的高中,则是和本地生源一起进行遴选。

【自我篇】

问:上学以来,你觉得自己最大的改变是什么?

A:我觉得最大的改变,意识到了成绩、大学这些比较硬性的东西,既重要也没有那么重要,未来真正有用的可能是人际关系、处理事情的态度,要认真,花时间规划好。

从中国到美国,我还有一个很大的改变,原来在中国的时候,不觉得对中国有多大的感情,因为一直待在那里,但来到美国之后,因为是少数,就有很强的民族认同感,变得越来越爱国,关注国家事务,为了自己的双文化特别骄傲。

B:从最小时候开始吗?我是比较内向的人,学校让我有更舒服的环境和同学交往,还在学生会担任了比较重要的职位,提升了最与人交往的能力,然后逐步地去了解自己,性格和为人处世都有了影响。

问:在学习和生活中,你觉得是老师/学校还是父母的影响更大?

A: 我觉得是父母。因为最基础的价值观、以后的目标,更多的是在家和父母讨论出来的,他们作为一直陪伴你的人,也会一直不停地给你很多建议。老师对你的改变可能是精神性的,可能不是基础性的,可能因为一个老师喜欢上的一个新的东西,但是你未来的方向、你做的事情,更多的还是父母影响比较大。

B:这个很难去比较,我会觉得都很多,可能最根本的还是来自父母吧。我父母都是上个世纪的大学生,小时候就会比较鼓励我读书,也比较开明。父母对我的影响是方方面面的。我遇到的老师大部分都是讲授专业知识的,教会学习办法的老师已然不多,真正传授做人道理的老师基本就没有遇上过啦,但爸妈对于我的影响是方方面面的,从学习到生活。

问:你觉得你自己最大的优点是什么?它是怎么形成的?

A:我觉得我最大的优点是大部分情况下,我不太害怕说或者回答问题,比较勇于说,比较愿意和别人讲话,愿意了解别人的一些事情。这个是从小形成的,可能和性格有一点点关系,但我觉得更多的是小时候发表意见没有被打击、被攻击过,所以在这方面我就没有觉得我的想法很糟糕,我一直都觉得没有太大关系,我也没有讲的比别人差。小的时候比较爱讲,家里父母有鼓励,但更多的鼓励是来自于学校,在课堂那种环境下,我说话大部分是被鼓励的,一而再,再而三,我就不太害怕这个事情。

B:我比较容易和人共情吧。主要是我个人很喜欢读书,我也很喜欢学习心理学,去理解别人在想什么,在上学的时候也比较喜欢和别人交流,所以我会比较理解他人。

问:你觉得你自己最大的缺点是什么?它又从何而来?

A: 这个很真实,我最大的缺点就是时间管理。我换了很多不同的学校,学业也从来没有压榨到我一分钟都不剩,尤其是美国的作业很多都不是明天必须交,可能一个星期后交,做的时间很长,就有一种错觉:还有很多时间。

比如申大学的时候,很多东西要写、要改,但是一看那个时间表,还有140多天才交。这时我就缺乏动力去立刻完成。我觉得考试周的时候,都是我最不务正业的时候。考试周复习就是很虚无的东西,也可能是因为平时积累,也可能是因为我上的高中也不是美国Top5,可能学习压力相对来说没有那么那么大。

我觉得中国学生通病就是太容易拖延。我觉得拖延的原因在于没有一个作业让我觉得压力特别大,我可能对自己能力有很高的判断,这是一个不太好的循环,不管我是浪费了多少时间,我的确是完成了,但是往回看的时候,我会觉得我一天也可以完成,那我下次也可以这样。就是说,一个人本身水平是挺不错的,但是他还可以变得更好,但是因为拖延,他就没有变得更好,但是他也没有变得特别差。

B:还是有点爱玩和散漫吧。也许是父母没有特别高压?比如之前我想着时间还多,很多学习的内容和应该提前了解的东西都没有抓紧去了解,到现在压力就很大,所以很后悔,有时候很希望能马上退回一年前。不过不是说做一件事情最好的时间有两个,一个是十年前、一个是现在嘛?所以现在了解了也不错。

之前做事情感用事大于理性用事。随着我逐渐长大,我也开始慢慢学会用理智处理事情。但可能是因为我从小是独生子女,做事比较顺着性子来,所以比较容易情感用事。

Jun老师点评:

不管是学业还是家庭,最后孩子身上映射出来的都是过去多年经历的影响。从他们的答案中也可以看到,虽然十几岁的孩子并没有经历过太多的事情,但是他们对自我的定位、家庭、学校的想法,都在随着时间不断的变化。作为家长和教育者,不要去过度干预这个过程,但是始终保持一个比较畅通的沟通渠道是非常重要的。

--------------

敬请关注

刘君老师即将登陆钛媒体第 76 期 EDGE Class 「前沿课堂」

分享最新话题——「全球疫情之下,如何看待出国留学的机遇和挑战」

 

本文系作者 刘君老师 授权钛媒体发表,并经钛媒体编辑,转载请注明出处、作者和本文链接
本内容来源于钛媒体钛度号,文章内容仅供参考、交流、学习,不构成投资建议。
想和千万钛媒体用户分享你的新奇观点和发现,点击这里投稿 。创业或融资寻求报道,点击这里

敬原创,有钛度,得赞赏

赞赏支持

喜马拉雅文章页评论上方

发表评论
0 / 300

根据《网络安全法》实名制要求,请绑定手机号后发表评论

登录后输入评论内容

扫描下载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