喜马拉雅 PC端文章详情页顶部23-26

看完《复联4》,一起来盘点“电影预见科技”的硬核瞬间

本文无剧透,可放心享用。

钛媒体注:《复仇者联盟4》于今日凌晨完成了首映,结束后无彩蛋,但电影中每一幕都像一个彩蛋。我们熟悉的人物与前21部相关电影在这一部影片被串起,庞大的漫威宇宙终于完整展现在大家眼前。不同的年龄段,不同的国家与地区,身处21世纪的我们一起见证了这段影视记忆的句号。

感慨之余,你是否知道,“漫威电影”们除了其在影视行业的影响力,还给科技行业带来了灵感,甚至让很多互联网大佬“蹭热点打起了硬广”,“科技与文化跨界”逐渐成为了一个风口?

本文作者为极客电影创始人李东东,内容节选自她在钛媒体【72问】知识专栏上发布的《影视+科技的跨界营销秘籍》音频课程,文中无剧透,可放心享用~

以下为部分文字内容,如果想要查看完整音频内容可以点击这里

从2008年的第一部《钢铁侠》到现在已经11年了,整整一代人在漫威超级英雄的陪伴下从青涩的孩子变成了成年人;美国队长、雷神、绿巨人等等这些角色,好像就是我们熟悉的朋友一样,漫威电影宇宙已经和真实世界融为一体了,成了很多人、特别是年轻人的一种生活方式。

漫威宇宙创造者斯坦李老爷子,图片来源于视觉中国

电影,其实是一种非常神奇的东西,也是大众传播中“核武器”级别的存在。甚至可以说它改变了科技行业,为什么这么说呢?全篇我会通过三个部分来阐述:

一、基本概念的科普,什么是“极客”“极客文化”以及“极客电影文化”;

二、美国如何通过电影来建立起“极客电影文化”,并在全球建立起科技软实力国家品牌的——这里面,漫威电影真的起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三、在中国,以我们这几年的持续观察,哪些人是“用电影传播科技”的突破口和节点?在市场层面有什么机会?未来哪些趋势,为什么说“科技与文化跨界”越来越有风口?

一、极客文化”与现实科技的碰撞

“极客”这个词这几年很流行,它来源于英语Geek的音译,这个词最早被理解为“古怪、怪异的人”,其实是个贬义词来的。

上世纪五六十年代,随着美国在科技领域的崛起,极客这一称谓在美国流行起来,它的涵义演变成“痴迷于技术或某种亚文化、在社交上特立独行、不合群的人”。因为当时被称为极客的这个群体,把大量社交时间和精力花费在计算机和互联网新技术上。

而随着2000年以后计算机和互联网对生活方式的颠覆,极客的意义焕发出了“精英亚文化群体”的特征,这群人活跃在新经济、尖端技术和时尚风潮的前沿,成了推进社会电子化的一股中坚力量。

美剧《生活大爆炸》里的理论物理学家“谢耳朵”,就被认为是极客的代表。
《生活大爆炸》中的谢尔顿

《生活大爆炸》中的谢尔顿

现在已经被证明,目前我们所处的就是一个极客引领的时代。微软的比尔盖茨、苹果的乔布斯、Facebook的扎克伯格,再比如中国的马化腾、百度的李彦宏等等。

极客文化这个说法起源于美国,它经历了大几十年时间的酝酿,电影是它形成和发展的重要催化剂。

为方便大家理解,我梳理了一条美国科技发展与影视相互作用的时间线,从时间点、科技发展的里程碑、随之形成的文化思潮、还有代表性的影视作品,来论证电影和科技的呼应关系。

首先,上世纪50年代二战后,美国国防工业对电子产品有大量需求,使得硅谷成为技术基础设施建设的基地。所以在文化上,关于科技的联想多跟军事和战争有关,比较偏负面;1951年有一部著名的科幻电影叫《地球停转日》,讲的就是外星人入侵的故事。

进入60年代,集成电路被发明出来了,半导体工业急速增长,Intel、AMD等著名科技企业都是在这个阶段出现的;70-80年代,科技进一步市场化、消费化,英特尔发布了第一个微处理器,个人电脑开始出现,微软1986年上市,苹果等商业技术公司开始引领风潮,硅谷又走到了前面。

60-80年代是好莱坞科幻或科技类电影的一次井喷期,很多我们现在看到的经典IP都是那个时候原创出来的。比如对美国极客们影响最深的电视剧《星际迷航》系列、《人猿星球》、包括第一版73年的《西部世界》(这个电影值得研究,它的编剧迈克尔克莱顿是是哈佛医学院的博士,本人是个理工男,是典型的极客)
《西部世界》

《西部世界》

因为冷战时期的太空军备竞赛和1969年阿姆斯特朗的登月,所以这个时期诞生了“太空科幻”电影类型,从1968年库布里克的《2001太空漫游》开始,一堆太空片都出现了;

进入90年代,科技界的气氛完全不一样了。1993年万维网创立,世界进入互联网时代,比尔盖茨95年正式成为全球首富。“极客”开始被众人仰视,程序猿和工程师引领的极客文化、也就是我们现在指的极客文化开始形成。

这时候大家对科技的认知是“去中心化、自由和有无限想象力的”,当然也有一些对互联网的恐惧和反思。这时的电影比如《网络惊魂》,还有《潜行者》Sneakers,比如《楚门的世界》等等。

2000年以后,随着互联网产品不断颠覆生活方式,出现了一批重塑世界观的极客影片,比如《黑客帝国》系列、《V字仇杀队》等等。

2008年全球陷入金融危机,科技互联网成为了救赎,半科幻半奇幻的超级英雄电影登上历史舞台,比如漫威的《钢铁侠》、《蜘蛛侠》等等,科技正式被娱乐化、大众化;

2010-2014年,资本成为科技的推手,谷歌、苹果、Facebook等公司被推到商业的风口浪尖上,随着Elon Musk等科技企业家的成功电影借势,极客真正成了新性感,所以这个时期电视剧《生活大爆炸》、《硅谷》,和电影《社交网络》成了题材上的宠儿,进一步加强了这种趋势。

2015年以后,硅谷创新开始出现疲态,整个科技圈都在回溯人类进步的本质,开始回归基础科研,寻找下一轮本质上的创新。这时一些关于科学家的影视作品纷纷出现,比如爱因斯坦的电视剧《天才》、比如霍金的《万物理论》,关于图灵的《模仿游戏》,关于爱迪生的《电力之战》。
《模仿游戏》剧照

《模仿游戏》剧照

2016年有个有意思的现象,反映NASA里黑人女科学家故事的《隐藏人物》获得了奥斯卡三个重要奖项的提名;互联网题材的美剧《黑客军团》的男主演拉米·马雷克获得了艾美奖最佳男主角奖,这说明“极客”审美已经影响到美国电影电视行业的主流专家,而且获得了他们认可。

二、美国如何利用“漫威大片”打造科技实力的硬广告?

美国的“极客电影文化”,经过了系统性的发展和几次迭代,培养出整整一代“极客”影迷。很多现在引领技术趋势的科学家和公司创始人们,都是看这些电影长大的。

创造阿尔法狗的谷歌旗下人工智能公司Deepmind创始人戴密斯·哈萨比斯说,自己就是因为年轻时看了《银翼杀手》才选择人工智能这个发展领域。可以说,电影为美国科技乃至整个社会的变革提供了文化基础。

回看20和21世纪的重大科技进步,都是沿着这种模式——最先在影视作品里出现,进而引发社会范围内对这个领域的关注,进而启发了现实中科研人员和科技从业者把电影变成现实。

我们可以来看这几个例子:

1968年的科幻电影《2001太空漫游》中最引人注目就是高智能电脑哈尔9000,它常被用来类比2016年战胜围棋世界冠军李世石的人工智能电脑AlphaGo,甚至在影片中就直接出现过计算机打败人类国际象棋选手的情节。此外这部电影中航天员所使用的平板电脑,也直接启迪了苹果公司创始人乔布斯开发iPad平板电脑的创意。

上世纪七八十年代的经典科幻剧《星际迷航》,其中主角柯克船长的黄金翻转通讯机,引出了1995年世界上第一款翻盖手机——摩托罗拉8900的诞生,两者几乎长得一模一样。

1990年影片《全面回忆》中由全息虚拟司机“驾驶”的无人车系统,现在已经开始在道路上展开测试了

2005年由同名科幻小说改编而成的科幻电影《银河系漫游指南》,片中塞入耳朵就能听懂其他星球语言的“巴别鱼”,就是今天翻译器的雏形。

2010年上映的《盗梦空间》中“把梦境植入大脑”这种创意,驱动法国工业物理与化学学者尝试在小鼠大脑中植入有意识记忆的实验。

2015年科幻电影《查派》中,人类记忆可以用电脑存储,随时下载上传;2017年硅谷创业者埃隆·马斯克宣布创立脑机接口公司,借助本片情节向媒体描述自己“在人脑中植入细小电极,用来上传和下载人类思想”的大胆创意。

说了半天科技产品,我们再看看美国科技企业家是怎么借助影视来创建个人品牌的。

拿刚才说的埃隆·马斯克为例,大家有没有印象,当SpaceX成功发射了猎鹰重型火箭的时候,全世界主流媒体都在刷屏报道,为什么他的一举一动,没花广告费就能轻易占据这些媒体的头条?
马斯克

埃隆·马斯克

他最聪明的一点是经常借势“电影梗”,来给自己个人品牌、自家产品和自己的企业提升想象空间。

有人随便提了一嘴“埃隆·马斯克有点像钢铁侠”,他立刻嗅到机会,削尖脑袋去客串《钢铁侠》电影,虽然是个酱油角色;他一有机会就让自己跟超级英雄扯上关系,连自传的名字都用《硅谷钢铁侠》。

我们知道SpaceX是马斯克创立的公司,他生产的第一艘火星殖民飞船叫“Heart of Gold”。这是科幻电影《银河系漫游指南》中由“无限不可能”驱动的太空船。

“猎鹰”(Falcon)系列可回收火箭是他创立的SpaceX的拳头产品,这个名字就来自《星球大战》里韩·索罗和楚巴卡驾驶那艘“千年隼”(Millennium Falcon)。

这种“电影彩蛋”不胜枚举,在别的公司都在强调技术和参数的时候,马斯克通过这些“电影跨界”提供了更高一筹的产品——“更有意思的三观”。所以他做什么,媒体和公众的视线就聚焦到哪里,哪个行业的估值就看涨,公众寄托了太多超级英雄般的美好愿景在他身上——这就是电影的力量。

三、中国的“极客影迷”什么样?

美国用70年的时间来证明,电影是科技最好的朋友。说了半天美国,我们进入第三部分,中国的“极客影迷”到底长什么样呢?

在美国,“极客”这个群体已经被定义的非常清楚了,而在中国,这群人从2013-14年才刚刚被定义出来。

根据2017、2018两年,极客电影在自己粉丝群体做定量和定性的跟踪调研,国内的“极客影迷”主要具有以下几个共性:

男性居多,比例能占到70%左右;他们大多数生活在较发达的城市里;而且工作大都跟科技互联网相关,这类工作的从业者在我们的粉丝群体里占到一半左右,其中产品技术人员占到29%,公司管理职占15%;

占比第二的是学生群体,占17%,影视行业从业者占11%,接下,金融投资行业和公务员各占9%左右;

他们中间拥有本科及以上学历的,占92%,属于典型的高知人群;月收入在1-3万这个段落中的占60%左右,有意思的是月收入在10万以上的居然占到10%,收入差异有点大,我们内部分析认为,科技互联网行业的收入存在两极分化的现象,过去几年很多“一夜暴富”;

这批人对技术和产品体验都特别在乎,这部分受众愿意为新的技术和独特的体验付溢价。

中国的“极客影迷”大概可以分为两大类别。

第一类,我们称之为“硬核极客”,他们是深受90年代美国互联网思潮洗礼的70、80后,他们对极客电影的理解大多是从《黑客帝国》开始的;这批人小时候通过录像带VCD等方式受到了了美国七八十年代的那些科幻经典的冲击;像《铁血战士》《终结者》《异形》等这些科幻都反映了他们的审美;

第二类,叫“ACG极客”,也就是深受动画、漫画和游戏影响的85后90后、甚至95后,他们出生在互联网产品环境里,熟练掌握互联网产品,有自己对互联网的理解,最重要的是,开始有了文化自信,这批人的审美跟“硬核极客”不太一样——当然也有共通的地方,这些人对“娱乐”和“内容”的理解已经超越了目前的行业分类。

我们再从社会影响力层面来看,“极客影迷”一共分成四层,我们可以把它理解为一个金字塔形状:

第一类,处于顶层的是正在用科学技术改变世界的科学家;

第二类,我们俗称大V。他们有的在科研单位,有的在科技企业,在术业有专攻之余,还喜欢分享,有非常大的粉丝数量和很强的社会影响力;

第三类,我们称之为“意见领袖”。他们可能不从事相关专业,但平时喜欢研究科技趋势,在普通人群里能辐射周围几十上百号人,在特定范围内的基层老百姓里很有影响力;

第四类人在数量上最大,他们是对科技、未来的生活方式很感兴趣的追随者和爱好者,他们认同极客文化,渴望极客的生活方式。

所以你可以看到,在信息的传播上,这个金字塔能以极高效率把信息从上到下层层传递给大众。这就可以形成稳定的“垂直类细分文化场”,一旦形成文化,就可以去影响更多人,影响他们对世界的认知、消费和生活方式,从而改变整个社会的整体文化。

国内这种科技与影视跨界的思路现在还处于萌芽期,但最早行动起来的是国家。

政府机构从前年就开始研究“用影视来传播科技”的方法论,并且组成了专门的课题组和专家组,极客电影就是这个由科协挑头主办的“科技与影视融合课题组”的初始成员。今年,随着年初《流浪地球》在票房和口碑上的双丰收,“科影融合”也正式发展成国家级的策略。低头赶路、抬头看天,国家级策略就是最大的风口。
《流浪地球》

《流浪地球》

除了国家,国内科技企业都开始尝试借助“影视娱乐”来传播晦涩的科技,结合影视故事来讲自己的故事、和自己家创始人的故事。特别是人工智能等高科技领域,因为过去这些产品都很不好表现,所以电影给了他们一个现成的营销思路。

用自己的产品做主角,想个好故事,再以适当的方式展现出来——中国科技企业、不止科技企业,中国的企业也正在“开窍”中。这个速度比我预想的还要快。(本文首发钛媒体,作者/李东东,编辑/棉签、小黄鸡)

本文节选自自极客电影创始人李东东在钛媒体72问知识专栏上进行独家分享的音频课程《影视+科技的跨界营销秘籍》。如果你想听完整内容,请点击链接:https://www.tmtpost.com/askcourse/3898975 

【嘉宾介绍】

李东东:“科技与影视娱乐跨界”商业领域的探索者。2015年创立“极客电影”,是国内最早专注于科技与影视跨界垂直领域的新媒体和社群,目前已成为此垂直领域头部品牌。

本科毕业于中国人民大学新闻学院,后留学英国莱斯特大学并取得大众传播硕士学位。李东东本人在社交平台拥有近40万粉丝,是科技与影视娱乐产业跨界意见领袖,多次原创并发表过有行业影响力的内容。

【订阅指南】

想订阅更多72问音频课,登陆一趟知识之旅?正确打开姿势:

1.下载钛媒体App--打开“72问”页面,更多精彩课程等你订阅

2.打开微信,关注钛媒体微信公众号(taimeiti)查看分享

3.扫码下方二维码或点击链接马上进入钛媒体【72问】

4.音频课程合作可添加微信号进行咨询:小钛(taitanbai0)

转载请注明出处、作者和本文链接
声明:文章内容仅供参考、交流、学习、不构成投资建议。
想和千万钛媒体用户分享你的新奇观点和发现,点击这里投稿 。创业或融资寻求报道,点击这里

敬原创,有钛度,得赞赏

赞赏支持

喜马拉雅文章页评论上方

发表评论
0 / 300

根据《网络安全法》实名制要求,请绑定手机号后发表评论

登录后输入评论内容
  • 以果推因,联系真牵强。中国有什么极客,充其量就是业余爱好者,商业假冒者。

    回复 2019.05.03 · via iphone
1

扫描下载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