喜马拉雅 PC端文章详情页顶部23-26

怎样才能不做“背锅侠”?CIO冲出数字化转型黑暗面的5大法宝

在今天的数字化创新过程中,陷阱和黑暗无处不在。大多数创新的结果都是头破血流。作为技术变革的引领者,CIO、CTO却成了这场失败的“背锅侠”,因为背后有这5大黑暗面。

“数字化转型是个伪命题。”

在7月27、28、29连续三日的2017IT价值峰会暨中国企业级技术峰会上,听云CEO张涛一上台就如是说。他认为,数字化转型并不是企业的终极使命,因为不管是CIO、CTO,还是公司CEO、CFO,最终着眼的目标都是为了提升企业效率,降低成本,优化用户体验。

在今天的数字化创新过程中,陷阱和黑暗无处不在。每一次创新都是企业对不确定性的一次探索和实践。然而,大多数创新的结果都是头破血流。作为技术变革的引领者,CIO、CTO却成了这场失败的“背锅侠”,为什么?张涛认为,背后有这5大黑暗面:

第一,  因为搞创新,企业业务和应用的复杂度会高度提升;

第二,  因为复杂,也就意味着客户体验在某种程度上会有一定程度的下降;

第三,  因为复杂,所以产品运营,以及运维研发的效率会大幅下降;

第四,  业务系统如此复杂,业务与系统的拓扑可视化能力不足。

第五,  怎么用数据度量的方式去提升数字化的领导力,而不仅仅是数据化的能力?

至于如何破解?张涛也给出了自己的建议。

以下是张涛在2017IT价值峰会暨中国企业级技术峰会上的分享内容,略经ITValue编辑整理:

今天一切的行业都是服务业。所有用户都在强调要提供好的服务。但是我觉得数字化转型是个伪命题,在座的CIO、CTO有没有想过,当你的预算都是亿级、10亿级、百亿级时,数字化转型并不是你的终极使命。数字化转型的目的是什么?不管是企业的CEO,还是CIO、CTO、CFO、CMO,做事的最终目标其实都是为了提升企业效率,降低成本,优化用户体验。

在我看来,企业数字化转型的核心有四点:第一连接用户;第二员工赋能;第三提升企业运营效率;最后一点比较重要,就是不断地去做产品整合。

当今CIO面临的不仅仅是云计算、移动信息化建设、大数据BI、以及AI自动化等技术潮流,更重要的是需要正视这些技术投入对真正企业生产力的影响有多大?新技术与创新投入是否会带来一些创新的黑暗面?

  • CIO、CTO沦为“背锅侠”的5大陷阱

我们来深入分析一下企业数字化转型与企业增长的关系。关于数字化转型,想必在座的各位都耳熟能详,数字化转型意味着技术投资的增加,Gartner做了一项全球CEO调研,调查CEO在企业管理中最关心的高优先级问题(《CEO Top Business Priorities for 2017 and 2018》),可见增长是最重要的问题,占比58%,而IT-related也从之前的19%优先级上升到了必须关注的top2,即31%。对于企业管理者来说IT创新已经与涉及到增长的企业营收、新市场开拓、客户管理到达同样的重要地位。

右侧的图,我特地将IT-related这一项拆分出来,都是大家非常熟悉的,包括数字化转型,IOT,云,Digital marketing等等。既然企业管理者更在乎增长,为什么还要关注IT?因为IT是当今企业增长的最主要动力。

有数据统计,中国企业能活过三年的不超过70%,能拿到D轮融资的更是微乎其微,可能只有99.95%以外的那部分幸运儿。大多数创新最后都是头破血流,而CIO、CTO都成了背锅侠。为什么?其实背后有这5个黑暗面。

首先,因为搞创新,企业业务和应用的复杂度会高度提升;

在2000年及更早,应用的架构大都是简单的3层,从用户的访问,到服务器处理请求,再到后端的数据库。随着企业数字化转型,云与移动业务的拓展,要求技术必须适应更迅捷的变化,产品的迭代速度和效率变得更快,应用的复杂性发生了爆炸式的增长,随之而来,新时代的应用也变得更加难于管理。IT部门面对的,新生的应用管理方面包括:

1.     SOA:面向服务的新架构;

2.     云资源的利用率:类似私有云和AWS EC2,公司的It资源已经演变成为一种云计算能力;

3.     大数据:巨大而复杂的数据来源,引发了大数据分析浪潮,技术上更多倾向于NOSQL技术,例如Hadoop, Memcached和MongoDB;

4.     移动应用:业务上,几乎所有的用户流量,IOS和安卓都会占据一半以上;

5.     敏捷开发:业务的变化越来越快,随之要求开发团队采用更灵活的架构来适应;

新业务、新架构不断变化,唯一不变的,是对关键业务流程稳健运行的要求。如何保障关键业务流程方方面面的继续稳健运行,实现反脆弱系统的搭建,是数字化转型的第一个潜在黑暗面。

第二,因为复杂,也就意味着客户体验在某种程度上的会有一定程度的下降。

对于一个靠客户体验来生存的企业来说,用户体验关系着企业的兴亡。比如钉钉和微信,他们的成功都是抓住了场景传播的三大脉门:自带口碑,第三方能力的口碑,病毒式口碑。据调查,有89%的客户遇到用户体验问题时会立即停止使用,而用户非常乐于分享糟糕的不好的用户体验到其个人的人脉圈里面,对于一个产品来说,会降低净推荐值与辛苦建立起来的口碑。

一个完美的使用体验操作背后隐藏了无数的性能问题,有的暴露出来失去用户,有的还在隐藏着,随着数字化转型,业务逻辑越来越复杂,产品迭代速度越来越快,这些问题积累的就越来越多,直到彻底爆发之前,你可能都无法发现。

第三,IT运营效率的降低。

几乎所有的数字化转型对其运营效率都会有影响。数字化转型的目的是为了最终的商业转型,但大多数CIO们只做到了run the business,只做到了基本的风险预警与MTTD。也就是说,只是不断地查找问题,发现问题,保证系统能够正常运行。

然而技术发展到今天,更多的CIO、CTO关注的是企业收入,以及用户忠诚度。当你跟老板汇报工作时,聊的更多的是货币化的价值。IT什么地方出了问题?如何快速诊断快速效应?IT帮公司节省了多少成本?克服了多少收入障碍?

到第三阶段,也是今天大家的一个理想,即IT怎么去实现业务转型,把业务和尽可能多的用户及供应商连接起来。这是一个与时间赛跑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你每天都要思考,怎么以最快的速度在用户投诉你之前去发现问题,投诉过后怎样快速诊断问题,改善用户体验。

第四也是所有CIO、CTO们面临的一个重要陷阱—缺乏拓扑和发现的可视化工具。移动信息化高速发展的今天,移动APP,WebAPP、H5、Hybrid APP等应用深入业务中心,这些都会加深调用链的复杂度。中国的网络环境下,可用性、劫持等等更加加剧了这个复杂度。中间件、系统层、存储、数据库以及警报等功能元素都需要一个完整的业务链调用拓扑来发现,使数据快速整合并具有可视化,从而规避缺乏拓扑发现而带来的生产率降低。

第五,数字化转型缺乏度量。据调研显示,有超过50%的数字化转型都没有一个合适的统一度量工具,而剩下比例中,有接近20种不同的回答,分别就企业目标,营收增长,客户管理,敏捷等有度量工具,非常复杂。

  • 听云的破解之道

作为企业的重要决策者,大家每年都要制定自己的战略规划。企业的多元化决定了每个企业、每个角色在每个场景里面关注的指标都是不一致的。对于一个引领企业数字化转型的CIO和CTO来说,重点关注的是两件事,一个是最基础的也即传统IT信息,包括网络能力、应用能力、终端能力、基础架构的能力等,这些能力都会形成一定的数据输出,基于数据和算法,就可以去做一些AI的东西。

CIO还要关注的另外一点就是企业用户画像。基于用户行为建立起它与业务和IT之间的关联度。下面这张图是听云对业务应用的调用链拓扑发现的,这是实时的图,每分钟都在进行刷新展示,都是真实的客户架构,听云可以快速拓扑并发现所有复杂的调用链情况,帮助IT运营人员与CIO梳理业务。

利用听云用户体验分析模块可以看到网站的所有URL,以及每个URL对应的PV、完全加载、白屏、首屏、可交互、JS错误率、慢页面占比、慢页面次数等等指标,然后可以基于各项指标排序,例如基于PV排序,才是访问最大的URL排序,用户可以点击查看访问量大的URL页面PV、完全加载、白屏、首屏、可交互、JS错误率、慢页面占比、慢页面次数等指标,并且点击可以进入用户体验详情,查看每个指标的趋势和问题详情;也可以基于白屏、首屏、慢页面等排序。

听云是国内唯一完整的一体化的智能监控及运维平台,在全国服务了72个行业,2000多家付费用户,10万个免费用户,同时覆盖全国6亿个终端,基于这些数据,就可以形成基于大数据的行业基线指标。你可以看到我的能力缺失在哪里?今天的我的移动应用在行业内是一个什么样的水准?所有推动业务驱动增长的指标和数据都可以从这去采用。

过去常说运维最容易下岗,如果CIO不去尝试数字化创新,不和业务去结合,未来将面临很大的挑战。对此,Gartner对未来的APM定义了三个维度,第一是数字化用户的体验监控,这是最核心的;其次是应用的发现、深入追踪和诊断;最后就是自动化的分析。

听云是一个400多人的小公司,中国互联网70%的企业都是听云的用户,我们见证了他们十年的发展,很荣幸我们也是中国第六家进入Gartner魔力象限的一个具有竞争力的公司。

最后总结一下,企业数字化转型如何成功?首先,一定要关注企业的战略目标、关键目标,以及关键目标背后的关键指标。第二,协同研发运维产品和市场,实现部门间的协同和高效。第三,一定要关注内外部用户的体验;第四产品要整合,不要多元化。

查看更多2017IT价值峰会暨中国企业级技术峰会的精彩报道,请扫描下图二维码,进入合集回顾页面。

本文系作者 胡江路 授权钛媒体发表,并经钛媒体编辑,转载请注明出处、作者和本文链接
本内容来源于钛媒体钛度号,文章内容仅供参考、交流、学习,不构成投资建议。
想和千万钛媒体用户分享你的新奇观点和发现,点击这里投稿 。创业或融资寻求报道,点击这里

敬原创,有钛度,得赞赏

赞赏支持

喜马拉雅文章页评论上方

发表评论
0 / 300

根据《网络安全法》实名制要求,请绑定手机号后发表评论

登录后输入评论内容

扫描下载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