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CTIS-文章详情页顶部

社交斋戒:腾讯做的一场关于微信的实验

技术的最终走向,不是技术发明者所能掌控的。技术的善恶,取决于我们人类自身的利用。

1999年9月,有人策划了一个叫“网络生存72小时”的活动。

受试者12人,被发配到酒店中。酒店仅提供起居设备、沐浴设备、一台空冰箱以及厕纸,没有生活饮水、电话、电视等电器,与外界的沟通,只是一台可以上网的电脑。

当时的测试者们,人人都经历了诸如饿得前胸贴后背之类的感受。

2016年6月,又有人策划了一个叫“72小时无网络生存”的活动。

受试者6人,被分为两组。第一组按照“无网络”原则,只保留语音和短信通讯方式;第二组则是对照组,只能使用手机的移动互联网,而不能使用其他的传统通讯方式。

结果是:网络组该干什么干什么,无网络组,则是四个字:度日如年

2016年年底,腾讯研究院组织了一场为期15天“社交斋戒”的实验。

参与实验者85人,22人为质化研究,其余则被分为实验组32人,控制组31人。

质化研究组与实验组,均实施社交斋戒,控制组正常使用。并均有前测后测。

所谓社交斋戒,理论上是断舍离,考虑到具体情况,被定义为:每日使用微信不超过30分钟。

腾讯研究院的目标研究问题是:

1、社交网络对幸福感的影响;

2、社交网络对疏离感的影响;

3、社交网络对工作/学习投入的影响。

我很敬佩腾讯研究院的这项工作。作为腾讯这几年股价腾飞的重要助推器,研究院依然直面微信对人们的正负面影响,并进行严谨的研究,得出了几个未必有利于微信使用时长的结论。

据说,研究院也在研究游戏到底上不上瘾之类的问题。

这个实验,研究院最后形成了一本175页的纸质报告,其中包括八位参与者的心路记录。

在公号“腾讯研究院”里能够找到如何购买,价格人民币98元。

多嘴提醒一句:得稍稍找找。不要抱怨用户体验不好,怎么找不着?

有点耐心。

正如一位受试者所说:经常浅阅读刷朋友圈,我担心我们对事物的了解趋于表面。

坦率地讲,如果以一些名著纸质书为对照物,98元有点小贵。

如果你只是想看结论,该公号已经有文章披露。

如果你还想看点详细的,那就只好买纸质版了。目前没看到有电子版。

但话又要说回来,如果以一些所谓知识付费的栏目为对照物,98元是真心不贵。

无论是受试者,还是组织实验的腾讯研究院,都提到了“理性使用微信”之类的字样。

相信每一个人都会承认,微信中有对我们至关重要的信息,也有纯属垃圾的噪音。有机会,也有毫无意义的压迫与焦虑。

所谓理性使用微信,大抵上就是自己控制住自己,把注意力集中到重要的信息、含有机会的信息。

我的脑洞是:如果系统根据你常年使用的数据,进行挖掘与建模,做到了重要信息及时提醒,次重要信息不怎么提醒,毫不重要的信息被缩减到一个小区域,你可看不可看,大概就真能轻松“理性使用微信”了

但到了这一步,是不是就是AI在帮助我们筛选重要与不重要?

或者换一种说法。

AI在控制我们对重要性的排序。

或者再换一种说法。

AI统治了人类。

可能么?

最后,我想引用两句话。

技术的最终走向,不是技术发明者所能掌控的。技术的善恶,取决于我们人类自身的利用

将毛毛虫从它栖息的环境里清除掉,你得到的不是一个单纯减去毛毛虫的环境,而是一个新的环境:你重构了生存的条件。新技术不是什么东西的增减益损,它改变一切。

【钛媒体作者介绍:魏武挥,天奇阿米巴基金投资合伙人,执教于上海交通大学媒体与设计学院,微信公号ItTalks】

本文系作者 魏武挥 授权钛媒体发表,并经钛媒体编辑,转载请注明出处、作者和本文链接
本内容来源于钛媒体钛度号,文章内容仅供参考、交流、学习,不构成投资建议。
想和千万钛媒体用户分享你的新奇观点和发现,点击这里投稿 。创业或融资寻求报道,点击这里

敬原创,有钛度,得赞赏

赞赏支持
发表评论
0 / 300

根据《网络安全法》实名制要求,请绑定手机号后发表评论

登录后输入评论内容
  • 井底之蛙,我身边有不少不用微信的人,你们怎么不调查一下?

    回复 2017.07.13 · via pc
1

扫描下载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