想从猪身上赚钱,那么这只“猪”够听话吗?

对于像养殖产业链金融这样的模式来说,如何让那只猪“更听话”,或许才是我们真正应该关心的。

【本文正在参与钛媒体最新一期话题竞拍《养猪理财到底靠不靠谱?》,奖励丰厚,如有不同观点,欢迎投稿来辩!】

畜牧产业链金融正在成为一块全新的受人瞩目的高地。这项在几千年前便参与了人类进化迁徙进程的老旧产业,在近几年里与“互联网金融”这个新事物产生了化学反应。

从养殖、出栏到贩卖,这两个看似风马牛不相及的东西正在通过激烈的方式撞出火花,同时延伸出了包括投融资、理财在内的多重产品。近日,一些由私人牧场和互联网金融平台打造的“养猪理财”刷新了很多人眼球。

那么,在今天这个“来去皆匆匆”的创业社会,这头被互联网化了的“猪”,是否真的能听话起飞,“养猪理财”可改变的未来又在哪里呢?

一、第一次的尴尬

实际上,早在2011年,许多金融机构就开始对畜牧业产生了兴趣。

畜牧这个大产业,在近几年表现出的弱态成了这些金融机构试图介入的关键。在他们眼里,这显然是一块“资产黄金地”。

虽然在三十年里,部分养殖企业已实现了规模化、标准化养殖,但对于大格局而言,中国畜牧养殖仍处于以个体养殖户为主的初期。日益昂贵的饲料价格、从业人数的缩小,以及处在劣势的话语权,让养殖户的利益处于链条的底层,也致使这条产业链从一开始就陷入了被动。

如此一来,养殖户积极性不高,养殖技术提升缓慢,但也正是金融机构介入的最根本性机会。

早期的合作模式主要是以当地的农村合作社会中转站,集养殖、收成以及成品贩卖等一整套流程为大循环。用个人或集体信用、抵押物、订单等作为切入点,由金融机构给养殖户提供资金和其他金融服务。

但这种快马加鞭式的切入,却并没有带来应有的效果。虽然设有农资经销商、农村合作社这样的中转过滤机构,但风险可控性仍成了其中最大障碍。

1)道德风险

由于合作社在进行谈判的过程中,与养殖户达成的往往是无风险协议。养殖户只要完成养殖任务即可,但农村合作社则需要承担商品经营风险、自然风险赔付以及防控养殖户违约等责任。所以,在实际操作过程中,养殖户某一个环节的问题,就会导致整个流程的失败。

2)自然风险

许多养殖户都有过这样的体会,哪怕用完全同样的方式喂养猪仔,前一年和后一年的差别也依然巨大。“猪舍温度、水质、饲料质量、噪音都对猪的发育成长有着很大影响。”一位养猪专业户表示。而除此以外,市场猪肉价格走向也对猪的养殖产生着深远影响。

“虽然任务下的是一回事,但实际的产出和销售情况却是另一回事。”某位养殖合作社负责人说。所以自然风险这个问题,始终是整个产业链条中久攻不下的难点。它既不受养殖户意志影响,也不受其他因素控制。与其他风险相比,这都将是过去和未来里最难把控的一点。

3)产品设计风险

由于和其他产业链金融服务相比,养殖产业链金融需要同时熟悉特定农产品情况、农村实际社会情况、金融专业技术、互联网技术,于是对从业人员的要求非常之高。

但现实情况是,市场经济下最顶尖、最优秀的人才都积聚于回报最为丰厚的行业,养殖业产业链金融模式不完善,金融从业人员风险管理能力不足。

而为了应对这样的困境,许多金融机构也常常把最要紧的风控步骤交由下面的养殖合作社进行。这无疑使得金融产品本身的信息披露程序发生了断档。而一旦金融机构所得到的风控信息不是第一手,也就意味着转嫁到平台那端投资人身上的风险就会进一步加大。

种种的难题,让养殖产业链金融遇到了“尴尬的困境”。

二、做一只“更听话”的猪

那么,是否像“养猪理财”这样的产业链金融理财产品就一定不靠谱呢?非也。

实际上,如果去除掉一切前缀,就会发现它最终还是一款我们老生常谈的“理财产品”。而既然是理财产品,我们就要回归到它的本质核心——风险控制。底层资产是否优质、信息通道是否舒畅、应对风险发生的各种保全手续,都是任何一款理财产品需要基本达到的基本要素。

虽然像第一章节里我们所说的散户模式,并不能达到我们所说的优质理财产品的要求,也颇有“挂羊头卖狗肉”的噱头。但假使我们能让这只“猪”更听话,那么“养猪理财”成为一款大众理财产品,也并不是没有可能。

1)拉长纵深

如果要将整个产业链剥离清晰,实际上我们可以从中看到好几层互相牵制的关系。这些关系都是整个产业链中的风控要点,而每个环节的联系性,也是预防风险环中必不可少的要素。

图片来源:知乎

所以如何去建立一个集约化或者是企业化的运作,而不是像之前那样将风险只维系在单个养殖合作社身上,就十分重要。

我们知道养殖业的产前环节包含了生产规划、采购、育种;产中环节包含了养殖、场况管理、技术跟踪;而产后环节则由收购、加工、批发零售等不同职能组成。产前、产中部分原本由养殖户独自负责,散落在不同养殖条件下,并不具备绝对的可控性。但如今,我们可以通过企业化规模运作解决这一问题。

也就是说,养殖场地由企业统一管理,而养殖户可作为员工形式入驻,分为专门负责不同门类的养殖组,并由这些人对养殖过程的质量担起主要责任。

这样做的好处就是,能够首先缓解我们之前提到的道德风险以及自然风险。譬如企业对采购数量进行统一的批复、管理及入仓,防止单个养殖户在采购数量和质量上动手脚;而在遇到自然条件的突变时,企业所提供的标准化的养殖场所也将比养殖户自己的简易棚更易抵御风险的来临。这些都是因产业链纵深拉长后的触点变化所导致的风控点的消除。

显然,如果企业化规模运营,从产前、产中、产后,以集约化的方式进行管理、生产、销售等多样的延伸模式,那么相对应的“养猪理财产品”的资产风险可控度也将会大大增加。

以农牧业理财投资平台“牧芽”为例,其负责人就曾明确表示,“互联网养猪”模式对合作牧场的资质和水平有着很高要求,倾向于选择规模比较大的企业。这背后的原因在于,猪的养殖、屠宰、分割、包装、运输、销售等各个环节皆由牧场负责,只有实现企业化、规模化运营的牧场才有实力把控风险,保护投资者收益。

2)保障介入

我们时常在其他P2P产品中提到“大数据”、“信息披露”、“履约险”这样的概念,实际上,由于养殖业本身所具有的不确定性,“养猪理财”这个产品更需如此。

在企业化运营的同时,平台那端的投资人有权利知晓资金对应的资产是什么。也就是说,投资人究竟买了哪只猪、这只猪的养殖过程如何、最终的去向和所换取的收益,都是产品信息披露范围内的一部分。这与我们所说的“贷前”、“贷中”、“贷后”概念十分相似。

但这对大数据的存在提出了很高的要求。如何借助可溯化的数据模块,来让这只猪仔从出生一开始便具有独立的“数据链“。再根据每日的成长过程和最后的出售结果,来不断扩充这条数据链的内容,然后以可视化的方式让投资人获得及时的详情资料。

这一整个体系的形成,才能被称作是完整的“信息披露”。但到这一步仍不能算得上完整。还有一种必需被加入的保障要素就是“保险”。

也许我们会说,P2P本身并不提倡“信用中介”这样的概念,那么为什么“养猪理财”这样的产品要特别强调第三方的保险介入呢?这主要因为养殖业具有天然的风险,即便是在产前已对各环节做过完整确认,但仍难以防止高温、台风等自然灾害的发生。所以第三方保险的介入,在“养殖理财产品”中起到的不仅是保障,还有稳定整个产业链运作的作用。

同样以“牧芽”平台为例,其给每头小猪都购买了保险。若出现个例死亡,牧场会免费再提供一头健康猪,而一旦出现大规模疫情的情况,保险公司会加大赔付比例。另外畜牧业作为与民生紧密相关的行业,也会得到政府的大力帮扶,投资者的本金也将得到保证。

3)投资人教育

关于“投资人教育”这点,只要读完以上两条,便可理解它的存在意义。“养猪理财”这样的产品,最大的不确定性就是风控,那么自然,它的收益也应当在可浮动的区间内。

现在国内有一些专门从事养殖理财的平台,就在逐步实施比方5%-9%这样的收益计算方法。由于受到自然灾害或者猪肉市场价格的影响过大,这些平台用这样的方式使得风控与收益之间的信息更加对等平衡。

这种计算方式的优越性就在于,企业不必在猪肉小年里担忧溢价的收益,也不会担心资金链的运作情况,从而让企业能够以更良好的状态给投资人创造收益。

所以,当投资“养猪理财”这样的产品时,我们也应当接受跟随市场大现状浮动的收益现状,这或许是一种全新的方式,但也是一种值得应用在P2P身上的对待风险和收益的态度。

那么,说了那么多后再回头看,“养猪理财”这种产品,究竟值不值得投呢?

这个答案虽然最终还是要每个人自己定夺,但我们应当起码明白这样三点——对风险的预估、对信息的知悉以及对收益的理性。

这三点也许不仅仅可用在“养猪理财”身上,对待其他互联网金融产品,也同样受用。而对于像养殖产业链金融这样的模式来说,如何让那只猪“更听话”,或许才是我们真正应该关心的。

【钛媒体作者介绍:七月的MiuMiu,微信公众号:江湖Miu论】

本文系作者 七月的MiuMiu 授权钛媒体发表,并经钛媒体编辑,转载请注明出处、作者和本文链接
本内容来源于钛媒体钛度号,文章内容仅供参考、交流、学习,不构成投资建议。
想和千万钛媒体用户分享你的新奇观点和发现,点击这里投稿 。创业或融资寻求报道,点击这里

敬原创,有钛度,得赞赏

赞赏支持
发表评论
0 / 300

根据《网络安全法》实名制要求,请绑定手机号后发表评论

登录后输入评论内容
175
164

扫描下载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