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CTIS-文章详情页顶部

“反向讨薪”常态化,是制度的完善,还是银行真的“缺钱了”?

银行内部风控和合规追责的体现。

“降本增效”、“反向讨薪”、“被迫休假”、“降薪”、“追回绩效”……这些现象先后在公务员、证券公司、会计师事务所等领域出现,如今开始传到银行业,这些词出现的领域往往意味着该领域生存压力大,也让人不自觉地认为这是普通员工受到“压迫”的表现,然而事实是什么样的呢?

“反向讨薪”是一种保护机制

“反向讨薪”并非一个新词,更早的时候“追溯“、”追责“等词便是“反向讨薪”的代名词,但在现在这个网络发达以及”强维权“时代,”反向讨薪“这个词特别吸引网友眼球,给人一种先入为主的员工的”弱势感“,从而导致网友无法理性全面地看待这个问题。可以先从以下几个例子理解“反向讨薪”。

某年银行完成了一笔大额贷款业务,方式包含信用、抵押等,从揽客到审批需要经过信贷经理、审查组员工、行长等层层审查,最终批准这笔贷款,或者可以理解为经办人和审批人两种角色,他们达到了对应的业绩指标并获取了对应的绩效奖金。但在2023年这家公司破产导致无法偿还贷款,无法偿还的部分包括银行变卖抵押品之后依旧无法填上的缺口便成了银行的不良贷款,一旦发生这种情况,合规等相关审查部门就要介入调查.

第一种情况是该公司的背景真实、各项资料手续齐全、流程合规、无任何违规操作,经办人和审批人进行了尽职调查,这种情况下,他们是免责的,只需按比例或者全额归还绩效奖金;第二种情况该公司的背景真实、各项资料手续存在缺漏,审批流程中存在不合规情况,但经办人和审批人选择进行无视依旧进行放款,这种情况下,他们不仅要归还绩效奖金还需进行尽职追责进行处罚,其中便包括罚款;第三种情况是经办人和审批人串通公司或者收取好处协助审批伪造信息资料等违规行为,进行的处罚则会更加严重,轻则追回奖金和缴纳罚金后被开除,重则可能形成金融诈骗被银行追求刑事责任。

因此可以说“反向讨薪”是银行的内部风控和合规追责,如果把绩效奖金理解成同步指标,那么贷款是领先指标和不良贷款为滞后指标,这么看来,还会觉得员工是受害者吗?这更像是一种保护机制,也是对储户资金的保护,防止内部人员伙同外部人员操作骗取储户的资金。

既然是一种保护机制,那为什么“反向讨薪”这两年特别受人关注呢?据钛媒体APP调查,业内人士表示这种现象频发主要有两个原因:第一是以往银行是个高盈利的行业,为了让每年的财报都“好看”或“稳增长”,会人为调节一部分绩效奖金,但如今净息差逐步缩小的背景下,银行面临较大业绩压力,因此银行开始考虑怎么把以前放出去的钱收回来;第二是伴随中国金融体系走向成熟,监管越发严格,一是追溯以往的坏账的标准越发严格,增长了追溯年限,二是追责标准有所提高,加大了罪责力度,可能以往只影响往期的绩效,而如今甚至会影响当期和未来的绩效评分。

欧美国家也有追回薪酬机制,国内相关法规不断完善

其实绩效薪酬追索扣回在别的国家也有案例,许多国家和地区的金融机构都已实施了相应的薪酬制度,施行这一制度的主要目的是为了维护银行自身利益和确保行业规范性,由于基层员工可能无法窥见事件全貌或者只是依照高层的指令办事,因此此类制度更多面向高管或关键岗位人员。

“反向讨薪”在整个金融行业属于常见现象,但是在不同国家实施起来也存在差异,例如,经历了金融危机后的美国在薪酬制度监管层面要求较严格,相比之下,澳大利亚对金融机构的监管要求相对较宽松,绩效薪酬追索扣回制度是近几年来才成为银行一大关注点。但是“反向讨薪”涉及到了员工个人权益问题,在极其关注人权主义的欧美国家,这成了限制制度执行的一大问题,金融机构需格外注意制度措施的合理性、关联性等问题。为此美国制定了相关的法律进行保障,例如美国《多德-弗兰克法案》表示,美国的银行和金融机构需要建立一个与绩效挂钩的薪酬制度;摩根大通和高盛等大型银行也制定了相关政策,以确保在风险管理和公司治理方面取得良好的绩效。

同样中国也有相关的法律保障,原银保监会发布《关于建立完善银行保险机构绩效薪酬追索扣回机制的指导意见》表示,进一步完善绩效薪酬追索扣回机制相关条款,并持续开展薪酬延期支付情况现场检查和评估;财政部公布《关于进一步加强国有金融企业财务管理的通知》再次明确提出建立健全薪酬分配递延制度和追责追薪机制,其中规定该项制度也适用于离职人员和退休人员;各家A股和港股上市的银行需披露高管薪资和对自家公司持股等信息;各家银行积极响应,纷纷提出并建立属于自己公司的绩效薪酬追索扣回议案,目前,中国已有95%以上机构已制定并实施了绩效薪酬延期支付和追索扣回制度。

然而,在实际操作中,由于不同银行的考核标准不同,对薪酬追索的频率和范围业可能因银行、地区、风险层级和监管环境等多种因素的差异而有所不同。对于这方面,银行和金融机构暂时无法统一监管标准,只是依据自身情况每年不断评估和调整相关的绩效薪酬追回制度,这种制度上的差异可能是接下来一段时间银行和金融机构需要努力的方向,应该从严监管,市场统一监管标准,避免不法企业利用这一不公平性钻空子,同时降低员工存在侥幸心理的可能性。

据钛媒体APP了解,近期披露的银行年报中,招行追回金额最多,涉及人数也最广,继2022年后再次大规模追回绩效奖金,此外,民生银行、广州银行、浦发银行、光大银行、上海银行等银行也存在此类事件,但部分银行并未披露具体金额或部分银行尚未发布财报信息。

不排除从员工身上压缩成本的现象

除了“反向讨薪”,银行年报还披露了延期支付薪水的信息,例如东莞农商银行实施绩效延期支付对象2460人,计提延期支付金额1.10亿元;瑞丰银行绩效薪酬延期支付金额合计8628.09万元……

该怎么理解“绩效薪酬延期支付”?主要是银行对风险控制的要求提高了,绩效薪酬不再一次性发放,而是改成延期发放,而且要求主要高级管理人员绩效薪酬的延期支付比例应高于50%,有条件的应争取达到60%。

图片来源@光大银行

图片来源@光大银行

近两年不乏存在银行通过裁员、降薪等手段来进行“降本增效”的现象,据钛媒体APP统计,裁员方面,前五大裁员银行在2023年合计裁员15,524人;降薪方面,平安银行高管总计29人,降薪幅度近42%,招商银行、民生银行高管降薪幅度在37%左右,此外还有重庆银行、渝农商行、邮储银行、工商银行、光大银行等银行的高管也降薪,虽然部分银行表示是因为人工智能替代了一部分重复劳动力或者因银行内部加强人员考核体系导致了人员的减少,但是也可以看出银行有从员工身上压缩成本的想法。

关于银行不发年终奖、拖欠工资等传言一直不绝于耳,例如浦发银行存在某些岗位年终奖延迟发放或直接清零现象,广州银行信用卡中心存在拖欠工资现象,此外还有部分银行员工被缩减或被要求退还餐补、公积金、休假补贴等补贴,银行岗位不再是人们眼中的香饽饽了,近几年如此大规模且集中地出现此类现象,更加凸显了需要加强行业内部监管及风险管理。

为了规范绩效追回的流程,银行应该作出更明确的规则,首先,对绩效进行更明确的规定,包括可能发生的现象以及后果进行规定,做到有据可依;其次,严格规定发放绩效奖金的时限和占比,防止出现影响员工工作积极性和无限拖延发放的问题。

当然据钛媒体APP了解,“反向讨薪”现象目前更多出现在银行中高层,对于本就高薪的他们一年扣个几万几千块影响并不大,但是对于普通的基层员工拖欠工资或是年终奖清零的事件则影响较差。(本文首发于钛媒体APP,作者|李婧滢,编辑|刘洋雪)

更多宏观研究干货,请关注钛媒体国际智库公众号:

转载请注明出处、作者和本文链接
声明:文章内容仅供参考、交流、学习、不构成投资建议。
想和千万钛媒体用户分享你的新奇观点和发现,点击这里投稿 。创业或融资寻求报道,点击这里

敬原创,有钛度,得赞赏

赞赏支持
发表评论
0 / 300

根据《网络安全法》实名制要求,请绑定手机号后发表评论

登录后输入评论内容
  • 银行是真的缺钱了啊

    回复 4月8日 · via iphone
  • 盛到碗里也吃不到嘴里

    回复 4月8日 · via pc
  • 经济下行真的好难啊

    回复 4月7日 · via iphone
  • 银行的铁饭碗不是铁打的

    回复 4月7日 · via pc
  • 薪酬追索扣回成为常态化啊

    回复 4月7日 · via android

快报

更多
5

扫描下载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