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CTIS-文章详情页顶部

“松弛感”玄学:越追求,越缺失

钛度号
越追求“松弛感”,越容易南辕北辙。

图片来源@视觉中国

文|来咖智库,作者 | 蓝猫,编辑 | G3007

近两年来,“松弛感”成为了一个热度极高的网络流行语,尽管没有明确定义,但“松弛感”显然与与紧绷、紧张、焦虑、内耗等状态对立,而与淡定、自洽、从容、情绪稳定等词汇相关,“拥有松弛感”成为了一种“高级的审美”,社交平台上关于“如何获得松弛感”的讨论众多,随之还涌现出了“松弛感穿搭”、“松弛感妆容”、“松弛感家居”等一系列衍生讨论。但也许,努力追求“拥有松弛感”的过程并不那么具有“松弛感”,过度追捧的结果是南辕北辙。认清“松弛感”的底层逻辑,才是真正拥有“松弛感”的关键。

我们所追求的“松弛感”,很多时候只是冰山一角

“松弛感”这个词的爆火,来源于2022年的一条微博,博主讲述了他在机场的一段见闻:一家人开开心心地准备出去旅行,其中一个孩子的证件过期了无法登机,于是妈妈决定留下来照顾孩子,其他人正常去旅行;但由于一家人的行李托运都是绑定的妈妈的机票,导致其他人的行李也不能一起上飞机。不能一起旅行显然是一件扫兴的事,但这家人并没有因此沮丧,更没有相互责难,而是开心又自然地讨论到达目的地之后需要买什么东西应急。

在这条微博下,很多网友对这样的松弛的家庭氛围表示极其羡慕,对于大多数人来说,如果自己家里遇到这种事,不爆发争吵和指责已是万幸,这个故事看起来就像一个陌生又遥远的温暖神话,因此这个故事连带“松弛感”这个词一起火遍全网。

根据千瓜数据《2023“松弛感”生活十大趋势数据报告》,仅2023年1-5月,小红书平台的“松弛感”相关笔记互动总量已超千万。尽管“松弛感”并无官方定义,但从大家所谈论的内容方向来看,松弛感显然是与紧绷、紧张、焦虑、内耗等状态对立,而与淡定、自洽、从容、情绪稳定等词汇相关,同时,“松弛感”还意味着对工作生活的掌控感和节奏感。

尽管这个词近年来才开始爆火,但从文艺作品中我们可以看出,在“松弛感”方面,古人的精神状态比我们遥遥领先。

· 孔子曾问几个弟子的志向,曾皙答道“莫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风乎舞雩,咏而归”,引得孔子长叹道“吾与点也!”

· 《晋书》中记载,王徽之隐居山阴时,某年冬天,夜雪初霁,月色清朗,想起自己的好友戴逵(戴安道),便连夜乘舟前往拜访,拂晓方至,但到了戴逵家门口不进门就返回了,旁人问他为何,他答道:“本乘兴而行,兴尽而反,何必见安道邪!”

· 苏轼赶路遇雨,“同行皆狼狈,余独不觉”,写下千古名句“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

尽管这几个故事的主人公处于不同时代、个人境遇也各不相同,但这些故事之所以流传至今,在于其内心的平静与自由、不受世俗束缚的旷达、随遇而安处变不惊的从容、内心的平静与自由,可以称得上“松弛感”先驱。

如果说大多数对“松弛感”的描述还停留在讲故事和举例子,那么,现代科学已经对“松弛感”有了更科学的解释。有美国心理学家指出,松弛感是一种腹侧迷走神经活跃下的心理状态,在这种腹侧迷走神经系统主导和活跃的状态下,人会更具有安全感,可以与别人进行协同调节和自我调节。而在这样的理论支持下,如何激活腹侧迷走神经就成为了获得“松弛感”的路径,这也从科学的角度解释了为什么跑步、瑜伽这些运动可以在一定程度上缓解焦虑——因为这些运动可以使腹侧迷走神经处于活跃状态。

无论是文艺作品还是现代科学理论,都描述了“松弛感”的存在和可获得。但如今互联网语境下的“松弛感”显然有了更多的意味,比如“松弛感穿搭”、“松弛感妆容”、“松弛感家居”等,“松弛感”成为了一个定义模糊但被广泛使用的形容词,从一种淡定从容的心理状态衍生成了一种可以通过模仿他人而达成的外表展现。

这个词的被滥用使得其背后蕴含的深层次含义变得不重要。大多数时候我们在讨论“松弛感”的时候,“松弛感”这个词就像冰山露出水面的一部分,真正使一个人或一件事呈现出“松弛感”状态的底层原因很少被真的“看见”。

23年初,一位明艳系女明星在一次活动亮相中以其标志性的慵懒感长卷发和一袭白裙冲上热搜,被誉为“松弛感大美人”,但这样的“松弛感”显然是普通人学不来的。看上去松弛的造型,细分下来,是其高挑的身材、舒展的体态、自信明媚的笑容,以及背后造型团队的精雕细琢。

回到前文提到的带火“松弛感”一词的旅行一家人的故事,在面对旅行出现周折的时候所表现出来的处变不惊,显然不是这一次才有的,而是来自家庭成员之间长期的互相尊重、互相信任和互相体谅。至于文艺作品中古人的“松弛感”故事,更多的是来自故事主人公淡然超脱的性格和精神上的富足。

有钱有闲的人先享受松弛?

在2023年,有一句话在网络上爆火,那就是“勇敢的人先享受世界”。很多博主在喊出这句口号的同时,配上自己gap、裸辞、旅行等视频和图文,壮丽的自然风光和煽动性的文案,使人忍不住想要立刻去看看世界。但现实是,“勇敢”的背后是没有被提到的附加条件,因此也有网友回怼道“不是勇敢的人先享受世界,而是有钱的人先享受世界”。同样的逻辑放到“松弛感”这件事上,也许是有钱有闲的人先享受松弛。

在“松弛感”这个词爆火之前,就有不少学者对与之接近的“休闲文化理论”进行过深入的研究和探讨。我国著名学者于光远对“闲”的定义是人在社会生活中不得已的劳动与非不得已的劳动在时间上的分配状况,也就是不自由的劳动与自由的劳动在时间上的分配状况,这种分配状况在某个社会、某一个时间作为既成事实,是不以我们当前的意志为转移的,它属于一个国家一个地区发展水平的范畴。他还指出:闲是生产的根本目的之一,休闲时间的长短与人类文明的发展是同步的。

作家和菜头曾讲过一个故事,他小时候去一个同学家里做客,才知道在有的家庭里,孩子打碎了碗父母是会先关心自己是否受伤,而不是先指责自己犯了错(打碎碗)。他提到,这件事虽然小,但在不同家庭氛围里长大的小孩儿在成年后进入社会、面对困难的时候就会表现出来不同的气质。在一个打碎了碗首先被关心是否受伤的家庭里长大的小孩儿,在面对社会的时候会更加自信和游刃有余,知道很多事情的结果并没有想象中严重,知道遇到困难先保护好自己不受伤再去解决问题。这种气质,也属于现在大家提到的“松弛感”范畴。

然而,深究起来,之所以小孩打碎碗会被指责,既有父母个人性格和家庭氛围的原因,也有物质匮乏的原因。即使家里并不缺买一个新碗的钱,但过去物质匮乏造成的阴影早已深深地刻在一代人的大脑深处,甚至在明显已经宽裕的时候,这种匮乏感仍然会跳出来作祟。“松弛感”的一部分底色,其实是“不匮乏”。

在千瓜数据《2023“松弛感”生活十大趋势数据报告》中提到的“松弛感穿搭”中,对“松弛感穿搭”的关键词包括“慵懒”、“简约”、“老钱风”、“舒适自在”等。追求穿搭中的“松弛感”当然也是对个人风格的追求,但普通人的生活毕竟与博主不同,对于大多数早出晚归通勤的普通人来说,“松弛感穿搭”更多的只是一种角色扮演。

《红楼梦》中讲“三代吃饭,五代穿衣”,说的是一个贵族家庭要富过五代人才会在穿衣打扮上完全符合一个贵族阶层的审美。一个经典的例子,“老钱风”的穿搭中色彩更偏向浅色系,材质上更多真丝、羊绒等天然材质,这种色系和材质营造出来的“松弛感”普通人即使知道原理也很难效仿:且不说这种价格更贵,光是后续打理都要更下功夫,表面上看起来松弛,实际上更紧绷了。

越追求“松弛感”,越容易南辕北辙

1月中旬,#我国打工人每周平均工作49小时#的词条登上了热搜。根据国家统计局的数据,全国企业就业人员2023年全年的周平均工作时长为49小时,按每周工作5天来计算,平均每天近10小时。按照国际劳工组织统计的数据,在2022年有统计数据的167个国家里,周平均工作时长超过49小时的只有两个国家,中国排名垫底。

图片来源:微博

尽管社交网络上大谈整顿职场、反内卷、躺平,但冷冰冰的数据显然更接近大多数人的真实生活。在一个周平均工作时长49小时且仍然有上升趋势的大环境里讨论“松弛感”,多少有一些“何不食肉糜”的尴尬。

“松弛感”之所以被推崇,恰恰是因为做到真正的“松弛感”极其困难。而从另一方面来讲,对于“松弛感”的过度推崇,也会无意中伤害到一些对“松弛感”不感兴趣的人。

前些年网络上流行一句话:“你必须非常努力,才能看起来毫不费力”,被很多人奉为圭臬,但这句话在推崇努力的同时,也在宣扬一种价值观:看起来不费力才是好的。这样的价值观与对“松弛感”的过度追求殊途同归。展现努力并不羞耻,在强调“松弛感”的同时,也有必要为普通人保留“不松弛的权利”,维护其合理宣泄的空间。对于普通人来讲,推崇“松弛感”虽然是一种美好愿景,也暗含着讽刺意味:普通人的一生,从出生开始就在努力奔跑,事事要竞争,凡事都要争先,现在你又嫌弃我努力的姿势太紧绷了不够美?

在《奇葩说》幕后教练胡渐彪的新书《松弛感:成为有办法的人》中,他将“松弛感”阐释为有能力解决实际面临的压力和难题。这样的定义也许与网络上的定义差异很大,但正是这样的“心里有底”才是从容应对问题的关键。对于“松弛感”的追求,绝不应该浮于表面,简单的去效仿“松弛感穿搭”、“松弛感妆容”,而是理解其背后的真实意味,追求精神上的不匮乏。

结语

我们每天都生活在各种信息的洪流中,其中不乏大量为了吸引眼球而滥用的流行语料,这些流行语料大多定义模糊,但理解成本低,具有煽动性,因而得到大量的关注。对“松弛感”的过度追捧就是一个例子,“松弛感”本身是好的,但其定义的模糊性使得“万物皆可松弛感”,浮于表面、盲目追求“松弛感”恰恰是一件南辕北辙的事。

多一些对真实生活的触感,多一些解决实际问题的底气,多一些精神层面的“不匮乏”,才是真正获取“松弛感”的法门。

本文系作者 来咖智库 授权钛媒体发表,并经钛媒体编辑,转载请注明出处、作者和本文链接
本内容来源于钛媒体钛度号,文章内容仅供参考、交流、学习,不构成投资建议。
想和千万钛媒体用户分享你的新奇观点和发现,点击这里投稿 。创业或融资寻求报道,点击这里

敬原创,有钛度,得赞赏

赞赏支持
发表评论
0 / 300

根据《网络安全法》实名制要求,请绑定手机号后发表评论

登录后输入评论内容

扫描下载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