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CTIS-文章详情页顶部

新华联“突然”盈利,酒店资产竟然是“首席功臣”?

钛度号
2024,旅企正当“瘦身”时……

图片来源@视觉中国

图片来源@视觉中国

文 | 空间秘探,作者 | 郑佳铌

日前,*ST新联发布2023年度业绩预告。据悉,2023年预计实现营业收入31.53亿元-47.27亿元;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3亿元-4.5亿元,仅仅在一年前的2022年,新华联还同期净亏损34.16亿元。短短一年,盈利还是让市场颇为意外。而春节前,不少上市旅企纷纷发布年度预营收,总体来说成绩确实不错,也有一部分旅企依然存在问题。2024年,旅企又将有什么样的发展趋势和相关动作?

新华联扭亏为盈主要靠卖酒店?

1月29日,*ST新联2023年度业绩预告,并表示2023年预计实现营业收入31.53亿元-47.27亿元;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3亿元-4.5亿元,上年同期净亏损34.16亿元。其中,公司因子公司因税收滞纳金、行政处罚等事项对归母净利润的影响金额为-7.2~-10.8亿元。因酒店等资产被处置产生资产处置收益3.8~5.7亿元;酒店资产被以物抵债等产生债务重组收益4.4~6.6亿元。

从濒临崩溃到扭亏为盈,新华联“涅盘归来”的背后,究竟发生了什么?

因新华联2022年度归母净资产为负值,2023年5月5日,新华联文旅股票被深交所实行退市风险警示,股票简称由“新华联”变更为“*ST新联”。 同年5月11日,*ST新联以不能清偿到期债务且明显缺乏清偿能力但仍具备重整价值为由,向北京一中院申请进行破产重整,并申请启动预重整程序。重整期间,*ST新联通过扩大二销品类、发展夜游经济、丰富体验项目等一系列经营举措,促使公司本期文旅收入较上年同期大幅增长。直到12月29日,据北京市第一中级人民法院送达的《民事裁定书》,裁定确认公司重整计划执行完毕并终结公司重整程序。重整完成后,公司的资产负债结构得到显著改善,形成约25.9~38.8亿元债务重整收益。

谈及新华联业绩预盈,以酒店资产缓解流动性压力无疑是新华联此次盈利的一大亮点。2022年,新华联出现债务危机后,便积极表示:“在非景区酒店及商业的大宗物业去化方面,公司将执行高位对接,全力推进,以求快速去化加速实现现金回流,以改善公司资产负债结构。”后续,新华联便频繁传出出售酒店资产进行“回血”的消息。

例如,2022年6月,银川新华联喜来登酒店被法拍,酒店评估价6.37亿元,4.45亿元起拍;同年7月第二次以3.5676亿开拍;10月以同样的3.5676亿第三次开拍。三次拍卖,在阿里资产拍卖平台上共吸引超过了3万人次的围观,但最终却无一人报名和出价,最终次次流拍。

2023年2月,新华联更是抛出了百亿资产处置计划。新华联回复深交所关注函时提出了百亿资产转让计划,拟转让旗下酒店、商业等大宗资产,用以偿还公司债务,化解公司流动性风险。彼时的新华联共计拟转让10家非景区酒店,包括北京新华联丽景湾国际酒店、上海新华联索菲特大酒店、银川新华联瑞景酒店、西宁新华联索菲特大酒店等。从官网的信息披露来看,均为其经典项目之一。

此外,同年6月,新华联发布全资子公司唐山新华联转让旗下铂尔曼大酒店等资产的公告。据公告显示,为优化资产负债结构,加快资金回笼,降低有息负债规模,新华联间接持有的全资子公司唐山新华联拟将其持有的铂尔曼大酒店等资产进行转让,受让方为唐山文旅。经友好协商,双方拟签订《资产转让协议书》,交易总价款3.95亿元。

可以发现,虽然一些非景区酒店未能获得资本青睐,但伴随资本市场开始重新审视旅游酒店板块,新华联也在从中得到“救赎”。

2023年旅游企业集体盈利

伴随上市旅企接连披露年度业绩预告,显而易见的是,在出行限制放开、国内旅游业火爆的当下,多家旅游企业营收与盈利皆出现显著增长。传统接待型的旅游景区、酒店、旅行社等大趋势旅企无不向市场在“报喜”。

过去三年,人们出行受限,传统旅游目的地被打击得最惨,相对来讲它们的营收反弹自然也最大。

比如,2月1日,复星旅游文化集团发布2023年业绩盈利预告。受益于全球范围旅行限制的放松及本公司战略的有效实施,复星旅文旗下各业务板块延续强劲的复苏势头。2023年预计集团旅游运营营业额1(以不变汇率计)相较2022年增长不低于15%;较2019年增加不低于25%,大幅超越疫情前表现。集团2023年归属于本公司股东之盈利预计将不低于人民币2.70亿元,较2022年归属于本公司股东之亏损人民币5.45亿元实现扭亏为盈。

同样,1月22日,祥源文旅发布公告称,预计2023年净利润1.45亿元至1.65亿元,与上年同期相比预计增长599.51%至696%,扣非归属净利润1.21亿元至1.41亿元,公司扭亏为盈。公司称,与上年同期相比,公司已完成重大资产重组,资产规模、销售收入大幅增加,经营业绩较上年同期重组前有较大幅度增长。

在各类旅游目的地的显著增长中,山水景区表现尤其突出,大多同比出现爆发式增长。

例如,1月30日,黄山旅游发展股份有限公司董事会发布“黄山旅游”2023 年年度业绩预盈公告。公告称,公司预计2023年年度实现归属于母公司所有者的净利润36,000万元到46,000万元,上年同期,“黄山旅游”归属于母公司所有者的净利润为-13,197.26 万元。归属于母公司所有者的扣除非经常性损益的净利润为-18,228.18万元。预计2023年年度实现归属于母公司所有者的扣除非经常性损益后的净利润33,500万元到43,000万元,公司将实现扭亏为盈。

不仅如此,随着长白山冰雪游迈入快车道,2023年长白山景区接待游客数量与上年同期相比有较大的幅度增长,公司营收与上年同期相比增长约4.34亿元。长白山预计2023年实现净利润1.36亿元至1.46亿元,同比增长336.99%至354.42%,扣非归属净利润为1.34亿元至1.44亿元,同比扭亏为盈。同样,天目湖预计2023年实现归属净利润1.40亿元至1.55亿元,同比增长589.42%至663.29%;扣非归属净利润1.30亿元至1.45亿元,同比增长946.86%至1067.65%。

除此之外,1月23日,三峡旅游发布2023年度业绩预告,预计实现净利润1.3亿元至1.7亿元,同比增长2898.64%至3821.3%,增长约29倍至38倍。三峡旅游表示,2023年以来国内旅游市场呈现强势复苏态势,两坝一峡、长江夜游游客接待量216.75万人,较2022年同期增长367.08%,较2019年同期增长75.17%,旅游综合服务业务收入和利润总额均大幅增加。

另外值得一提的是,旅游市场加速回暖,消费信心逐步增强背景下,多个主营旅行社的上市旅企也开启了“高歌”的发展势头。据众信旅游最新发布的业绩预告,众信旅游2023年预计实现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为2300万元至3450万元,同比扭亏为盈。除此之外,中青旅也预计在2023年实现扭亏,归属于母公司所有者的净利润达1.84亿元。

同环境下,旅企的“大进大出”之差

整体来看,被旅游复苏这股潮流冲击之后,扭亏为盈成为上市旅企的“主旋律”。不仅大型头部旅游企业开始业绩屡创新高,就连一度逼近触发退市警告的*ST新联,也扭亏为盈开始赚钱了。“喜报”背后,旅企盈利的秘密是什么?

一方面,从业绩变动原因来看,2023年旅游市场强劲恢复是主因。伴随着旅游业从疫情走向疫后恢复的阶段,旅游业的复苏重启也直接促进景区市场的景气。世界旅游论坛中国区战略顾问周鸣岐曾表示:“从2023年旅游市场整体表现来看,其中既有恢复性因素也有消费者补偿性情绪,旅游产品呈现多样化,平价类型与高端化定制服务并存。”

例如,1月24日,丽江股份发布的业绩预告显示,预计公司2023年实现净利润2.15亿元至2.4亿元,同比增长5735.1%至6413.6%。游客接待量明显回升,公司三条索道共计接待游客612.10万人次,同比增长215.67%。据丽江股份工作人员表示:“2023年实现较好的业绩,主要是游客数量的增加。同时,公司也在加大市场营销力度,加强营销管理,提升服务能力与品质。”

另一方面,多数旅企为响应战略、聚焦主业,以出售酒店资产作为核心收入来源。疫情导致旅游行业遭受重大冲击,而欠款问题进一步加剧了旅企们的困境。在此契机下,不少文旅企业开始加速转让酒店相关项目及资产。

比如,2023年6月,复星旅文与高盛集团签订股权转让协议,出售了Thomas Cook部分股权及Casa Cook、Cook’s Club品牌和海外业务。对此,复星旅文方面回复称,此次交易是为审视并优化其业务组合,以持续强化资产结构并将更聚焦核心业务板块的成长。实际上,自去年6月起,复星旅文便被国际评级机构质疑流动性疲弱、杠杆率过高。对于出售方而言,“忍痛舍弃”Casa Cook和Cook’s Club两大度假酒店品牌,或许也是对降低公司资产负债率、缓解流动性担忧的考虑。

众生相,2023年有人欢喜有人忧。文旅疯卷之下,不乏一些旅企迟迟未传出“捷报”,缘于对比,造成这些落差原因在哪?

对于主营旅行社的旅企而言,或许是因为出境游恢复缓慢。2023出境游虽重新启动,但相比国内旅游业的火爆,两者仍存在一定距离。比如,出境游龙头企业——凯撒旅业,截至目前,凯撒虽然还未披露2023年度盈亏情况,但观察2023年前三季度,可以发现凯撒旅业资产总计24.8亿元,总负债33.5亿元,净资产为-8.7亿元。考虑到在一季度内实现经营改善减亏或扭亏为盈并不容易,由此推测,2023年度或许还存在负资产的窟窿。

对于地方旅企而言,又或许是区域旅游市场不断堆积的负面流量,在一定程度上也影响了当地旅企的客流量。比如,2023年上半年,云南旅游市场黑导游、强制购物等负面新闻被频频爆出,口碑急转直下。据云南旅游发布业绩预告显示,与黄山旅游等企业详实披露客流量等经营数据不同,云南旅游在业绩预告中只用了“传统旅游业务复苏势头良好”这样的字眼予以搪塞。这也侧面说明了,景区客流量复苏力度相对不足,也成为业绩延续亏损态势的原因之一。

文旅企业2024年如何做好“瘦身”?

受“报复性出游”影响,国内头部景区大多业绩强势反弹,扭亏为盈甚至创下新高。值得注意的是,面对市场的变革和挑战,选择剥离非核心业务,聚焦主业的“瘦身”方式成为旅企盈利的主要方式之一。2024年,如何进一步通过“减、调、转、加”,扎实做好企业“瘦身”,或将成为文旅企业共同面对的新课题。

  • 由重向轻

近年来,由于对资产战略性重组和企业专业化整合的重视,不少旅企不断投入文旅项目的建造。但受限于大规模旅游项目投资重、回本慢的特质,无疑为旅企负债“雪上加霜”。对此,旅企“瘦身”可以从运营模式下手,加快企业从重资产向轻资产的蜕变和跃升。

以张家界旅游为例,因受到大庸古城折旧摊销及财务费用拖累,虽实现客流量与营收翻倍却未能扭亏。据深交所针对2022年年报问询函回复,大庸古城每年的资产折旧摊销、财务费用等成本费用,两年合计超2亿元,硬性成本数额巨大,严重拖累公司利润。作为一个投资累计超25亿元的重头项目,其盈利能力目前也难言乐观。2022年,大庸古城营收仅417.36万元,其中占比最大的是停车场服务收入192.25万元。相比为了投入资金,古城的收入根本是杯水车薪。2023年上半年,大庸古城的业绩也并未水涨船高。购票人数1.27万人,营业收入254.20万元,同比仅实现微增,难以产生质变。

  • 加速“退房”

曾经地产业务对于文旅企业的收益加成效应明显,以古北水镇为例,2018年古北水镇游客量虽降低,但净利润高达3.08亿元,较上年同比大幅增加169.84%,而净利大幅增长主要受参股房地产公司投资收益增加影响。现在随着地产行业的下行,这种模式难以为继,如今这些地产业务的存货也变成了负担。基于此,除了处理非核心资产外,旅企“瘦身”的目光或许更要聚焦在文旅特色小镇等重大政策导向的文旅项目发展中。

例如,2023年9月,中青旅公布,控股子公司乌镇旅游股份有限公司拟挂牌转让其持有的桐乡市濮院旅游有限公司37.24%股权,挂牌价格不低于评估值25427.47万元,并在公告中明确提及此举将“降低上市公司整体房产去化风险”。据悉,濮院公司同样包含开发销售住宅类房产业务,截至 2023年6月30日濮院公司房产存货37.89亿元。

  • 打造差异化资产

尽管旅企加快资产处置的步伐,但资产出售仍是难度重重。如银川新华联喜来登酒店历经三次法拍,最终流拍。而不仅仅是酒店资产,不少旅企出售旗下股份时也会面临困难。

以西安旅游为例,2021年,西安旅游曾计划将公司持有的迭部县扎尕那生态旅游文化发展有限公司全部股权及迭部县扎尕那康养置业有限公司全部股权,以评估价9104.03万元做价转让,但甩卖资产的计划最终被搁置。在这其中,除了高成本、高税负带来的出售困境,资产同质化问题也构成了难以逾越的障碍。因此,旅企在输出方面,做好资产差异化也有利于旅企“瘦身”。

综上,历经三年的深度萧条,2023年整个旅游市场相比于2022年恢复态势明显,市场也表现出“盈利者众”的现象。与此同时,风光背后是一些旅企的“亏损依旧”。但不论是盈利者还是亏损者,无不传递着主辅业分离、出售重资产为主要方式修复资产负债表的信号。从长远看,面对逐步改善的宏观环境与旅游企业自我调整的经验,空间秘探对2024年旅企们的发展将保持着乐观期待。期待个体在创新中迎接繁荣,整体则在保持“盈利者众”的同时,实现“亏损者寥”。

本文系作者 空间秘探 授权钛媒体发表,并经钛媒体编辑,转载请注明出处、作者和本文链接
本内容来源于钛媒体钛度号,文章内容仅供参考、交流、学习,不构成投资建议。
想和千万钛媒体用户分享你的新奇观点和发现,点击这里投稿 。创业或融资寻求报道,点击这里

敬原创,有钛度,得赞赏

赞赏支持
发表评论
0 / 300

根据《网络安全法》实名制要求,请绑定手机号后发表评论

登录后输入评论内容

扫描下载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