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CTIS-文章详情页顶部

东方审美正复兴,“缃叶色”开启2024年度色彩美学

这场活色生香的美学盛宴重新定义新时代的色彩魅力,而这个魅力属于东方。

(2024年度东方美学色彩发布会现场,来源:茅台供图,下同)

《周礼》载:“画缋之事,杂五色。”何谓五色,即青、赤、黄、白、黑。

中国古人对色彩的认知源自于大自然,又不止于自然。华夏先民从观察天地运行、日出日落和时序更迭的自然景色中,得出青、赤、黄、白、黑为滋生万物色彩的五种基本色调,提炼出“五色观”;再融阴阳、五行、方位、声音、伦理等为一体,逐渐构建起中国独有的具哲学理念的色彩理论,在浩浩历史中独树一帜。

而五色中,尤以黄为贵。

“黄色起犀表,紫绶照金章”,黄色古来即在中国传统色彩中占有重要地位。中国的人文初祖为“黄帝”,华夏文化的发源地为“黄士高原”,中华民族的摇篮为“黄河”;在“五行”中属于“中黄龙”;中国封建朝代从宋朝以后,明黄是皇帝专用颜色。

无论是黄龙还是黄袍,在中国历史中,总被赋予神秘的形象,是以为尊。

这意味着,自古以来,中国的传统色彩就不单单只是色彩,它是来自天地万物的具象,是古人心境的意象,是蓄入情感并与文化相融而形成的中国人独特的审美语言。而正是这种包含了集体意志的文化认同和表达,把千千万万中国人凝聚到一起,让中国历史绵延五千年。

2024年1月1日,当新年橙色初旭照亮海岛三亚时,一群人出于对东方美学色彩的认同和共识相聚于此,在一场名为“东方美学色彩发布会”的盛会上,将一种神秘的东方色彩——缃叶色,作为“2024年度东方主题色”进行发布。

惊艳在历史文化里的东方色彩

色彩是我们感知周遭世界的基础,是情感传递的载体。无论是东方还是西方,都因有色彩美学而鲜活。

但相较于更注重物理特性和科学理论、倾向于将自然科学原理运用到色彩之中的西方色彩而言,中国传统色彩更重视意向,追求的是“随类赋彩”、“以色达意”。

中国古人从观察自然运行开始,逐渐融五行、方位、伦理、哲学甚至中医养生等为一体,形成青、赤、黄、白、黑五正色,然后在此基础上按照五行相克的规律演化出瑰丽繁复的诸多间色。就如孙子兵法云:“色不过五,五色之变,不可胜观也。”

中国人给颜色取名,常“观物取意”,既是记录山川日月的风雅,亦是融于生活的诗意。雨过天晴,谓之“霁色”;黎明时分高空天色,曰“东方既白”;太阳快落山、烟雾交织又被夕阳透过来,叫做“暮山紫”;由上百种草烧完后附于锅底中所存的一层跟霜一样轻柔的烟墨是“百草霜”,实际就是锅底灰……

当然,中国历史浩瀚,每个朝代有每个朝代的“主打色”,例如夏朝尚青色,商朝人尚白色,周朝尚红色,秦朝人尚黑色。而随着朝代的更迭、色彩应用的丰富,色彩广泛存在于诗歌、典籍、史书、佛经、服饰、器物、饮食等载体中,在不同的文化认同下,拥有着不同的色彩秩序。

比如,春秋第一霸主齐桓公为了彰显齐国实力,一改前代的赤色为尊,直接穿紫袍上朝。这引起孔子的不快,也是孔老夫子那句“恶紫夺朱”的由来。实际上,紫色虽不在五正色之列,却仍然显贵,象征天帝的居所紫微星,明清皇宫叫“紫禁城”即由此而来。

而由于正色最为纯正,因此象征着高贵和权威,是皇族的专有色;间色的地位低于正色,是大臣贵族的颜色;平常百姓则只能使用饱和度比较低的颜色。其中,黄色五行属土,象征中正帝统,汉以后的历代王朝,黄色为皇家专有色彩象征,自宋以后,黄色更是进阶为皇帝专有色,以黄为尊。

单一的颜色崇尚,到汉代基本上就不存在了,后世的颜色应用更加丰富。在唐的敦煌壁画中、在宋的纸卷画作中、在明清的故宫建筑里,都能找到独特的东方色彩美学。而在民间,色彩的运用也同样成熟和娴雅,在人们的容妆与服饰上也都能看到东方传统色的基本特征,忽而艳丽,忽而又变得雅致含蓄。

在现代不同的艺术与生活场景中,人们也会见到这种传统的中国色彩审美取向。它不是杜撰出来的,而是中国传统文化和美学的沉淀。

中国传统色彩美学正复兴

中国,大概是世界上最早懂得使用色彩的民族之一。古人对于色彩的讨论可以追溯至2600年前齐桓公不经意引发的紫色大流行。中国色彩专家、《中国传统色》系列图书作者郭浩在色彩发布会上与现场嘉宾分享到:“在当时,有责任心的官员做了正面研讨和引导,这种紫色我们今天称为‘齐紫’。”

然而,由于经济的落后和工艺的局限,在建国初期,中国人曾一度停留在几个单一色调上。例如在老照片依稀可见的土布蓝、土布灰,显出那个年月的朴实无华。

且很长一段时间以来,西方潘通色卡上的色号定义着国际时尚的风向,成为潮流人士和普罗大众追捧的流行标志,导致中国传统色彩应用在现代设计美学中缺失。那些以雅致名字极致了中国文化之美的传统色彩,长久地被遗忘在故纸堆和历史长河里了。

好在,随着社会的发展,局面一点点被打破,上世纪80年代中国陆陆续续露出了五颜六色的模样,人们在时装与家电中点缀出了灵动的色彩。

在世纪之交,“中国红”作为传统色调在国内和国际大型活动中广泛应用,成为中国文化和国家形象的代表色,甚至日后也成为国潮时尚的起源色,为人们所推崇。

近几年,以《延禧攻略》《长安十二时辰》《清平乐》等为代表的一众古装剧配色还原中国古色频频登上热搜,都一度引发观众对中国传统色彩的惊叹与向往。

2023央视春晚《满庭芳·国色》创意演绎一经播出就受到高度关注;《中国传统色:故宫里的色彩美学》一书,让中国传统色彩成为时下热点……

很明显,在国潮风引领下,东方色彩美学又重回大众视野,“东方审美”正强势崛起。

在回顾中国色彩的复兴过程中,中国流行色协会会长朱莎对“中国红”的一度流行仍记忆犹新。同时她也指出,“近年来,传统的青色调也‘复活’为一种时尚元素,这种色调经常运用在家居装饰、服装设计等领域中,展现了独特的中国风格。”

如是所言,中国传统色彩生长在中国文化里,是中国美学独特的审美,不管是什么色彩和风格,往往与西方的表达迥异。以绘画举例,无论是水墨还是山水画,中国传统绘画在色彩使用上非常节制和含蓄,注重象征性的表达和情感的表达;而西方绘画常常运用高饱和的颜色进行表现,用明亮的颜色表现光影对比,表现出发散、自由、明朗之感。这体现的是中国山水画与西方油画泾渭分明的表达之一。

就如生长在不同的文化和语法下的中西方诗歌和音乐,虽然可以中英互译、将“宫商角徵羽”换成“哆来咪索拉”,但总是有一些个中韵味不可能去等价转化。这意味着,要让中国传统色彩持续释放其独特魅力,不至于落入艺术意义上的“翻译腔”,大抵仍任重而道远。

可喜的是,面对长期处于失色状态的华夏审美文化,有越来越多的人愿意深耕这片原野,在商业品牌、艺术创作中不断挣脱那种刻板的艺术自我定位,以中华五千年之文化自信和激情,不断探寻属于我们自己的色彩话语和表达。2024年伊始,在海南三亚举办的这场“国色天香——2024年度东方美学色彩发布会”即是其中的有益探索。

缃叶色”里的2024

1月1日,2024年度东方美学色彩发布会在三亚海棠湾海滩启幕,中国流行色协会发布2024年度东方主题色“缃叶色”。

“缃,桑也,如桑叶初生之色也。”其色彩呈浅黄带绿,呈现出春意盎然的勃勃生机,是中国色彩审美的代表色,具有物质色相,又有色彩情感。

会上,中国流行色协会与茅台集团还联合发布《国色天香——东方美学色彩》概念宣传片,让在场嘉宾更深入地走进东方美学色彩世界,并在晨曦微露的意境中,沉浸领略中国古色,在自然中感悟中国人独有的诗意生命美学。

郭浩在会上表示:“年度东方主题色的首次发布是一个里程碑意义的事件。”作为中国传统色的整理者和推广者之一,郭浩多年来一直在从事传统色彩美学的研究、普及和创作,助力推动“中国传统色的体系复建”。

在东方美学色彩体系的项目推进过程中,郭浩进行了细致的考证工作,而对于此次的色彩发布,他用了两个“源”字加以肯定:一是从学术上尊重了中国传统色的“正本清源”,也就是说,它不是主观臆造出来的仿古风色,而是真实地考证出来的;二是从情感上尊重了中国传统文化的“饮水思源”,它是一种回到滋养我们自己文化母体中的不懈探寻。

专家们考证发现,传统的缃叶色在历史长河中极为“活跃”:它映现在祭祀蚕神的礼服上,浮现于酿酒制曲的麴尘中,跳跃在采桑女子的裙裾间,出现在书籍装帧的封套上……郭浩给缃叶色做了一个小总结:“既出得礼仪的庙堂,又入得百姓的厅堂,还装点了读书人的书囊。”

郭浩认为,选择缃叶色作为主题色,代表着当代中国人的美学觉醒,是中国人第一次以我们国家、我们民族的色彩来引领时尚潮流,倡导流行趋势,讲述中国故事。

“缃叶色”代表了中国人所独有的“传统色”。作为中国人看待世界的方式,中国传统色既有独特的美学特质,也有独特的民族特性。它强调天地四时之美、工匠技艺之美,与人的传统生活息息相关。而这与茅台所探索的“时间之则、时节之律、温度之法和技艺之美”在美学上也有着高度的契合。

朱莎在发布会上还谈到,此次中国流行色协会启动“东方美学色彩计划”,通过平台的联合,资源的互补,融科技与人文,民族与世界于一体,为中国传统色彩的美学体系,添一笔新的浓墨重彩,抵达一个新的风格境界,开启一个新的应用世界。

据悉,中国流行色协会与茅台等多方在未来将联手共进,用实际行动去阐释东方色彩之美。茅台、瑞幸、网易等企业正着力推动,将年度东方主题色运用于不同的产品。

值得一提的是,主题色不同于年度大众流行色,它包含更丰富的内涵。作为一个有待开启的中国黄,“缃叶色”只是万千东方传统色彩中的一色,在其背后,还有一整个传统色彩“体系”待挖掘与建构。

换句话说,东方主题色的发布,有望成为“国色之源”。向未来,东方传统色彩将逐渐展现自己的勃勃生机,通过中国的文化、中国的艺术作品以及中国的品牌,不断将中国传统色彩之独特审美和“语法”表达发扬光大。

转载请注明出处、作者和本文链接
声明:文章内容仅供参考、交流、学习、不构成投资建议。
想和千万钛媒体用户分享你的新奇观点和发现,点击这里投稿 。创业或融资寻求报道,点击这里

敬原创,有钛度,得赞赏

赞赏支持
发表评论
0 / 300

根据《网络安全法》实名制要求,请绑定手机号后发表评论

登录后输入评论内容

扫描下载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