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CTIS-文章详情页顶部

制造业回春,日本经济逆转的底气在哪?

钛度号
为什么日本经济低迷了30年,制造业依然能够长盛不衰甚至绝地反击?四分仪智库系统梳理了日本1981-2023年制造业发展脉络,总结出其在经济低迷中逆势崛起的三个秘密。

图片来源@视觉中国

文|四分仪Quadrant,作者 | 靳淇,编辑 | 孙迩溪

从历史周期的视角来看,当下全球宏观格局的产业、资本、经济,正在经历新一轮颠覆式变化。而这轮变化中,曾经被称为“迷失”、“失落”的一个经济主体,正出乎意料地回到亚洲市场的C位。

它就是日本。

今年以来,日本经济、产业和楼市、股市都在重现昔日辉煌,在全球经济整体下行的大背景下尤为显眼。

股市上扬,今年4月以来,日经225指数刷新1990年代以来新高;

楼市复活,住宅用地、商业用地上涨、所有用途土地的基准地价,均连续2年上涨;

资本涌入,以巴菲特为代表,新加坡资本、美国资本等外国投资者持续进入;

产业流入,全球最大半导体代工企业台积电,正在日本九州熊本县建厂;

全球第二大NAND存储器芯片制造商铠侠(Kioxia),在日本三重县四日市建成Fab 7闪存工厂;

……

诸多最新迹象表明,日本正在虹吸全球产业、资本、人才,并重新走向一个强增长周期。

2015-2023日经指数趋势  数据来源:百度股市通

巴菲特黄金搭档,伯克希尔·哈撒韦公司副主席查理·芒格在其近日的播客首秀中,深刻表达了其对日本经济的看好:“伯克希尔对日本商社的投资,是显而易见的投资机会。即使你像沃伦·巴菲特一样聪明,在一个世纪内可能也只会碰上两到三次这样显而易见的投资机会。日本的利率在10年里每年只有 0.5%,这些商社都是根深蒂固的老公司。”

11月17日,伯克希尔·哈撒韦公司发行了价值1220亿日元的日元债,这是该公司今年第二次发行日元债。

当我们回顾日本经济“失去的30年”,再抽丝剥茧地分析日本此次经济重振的原因,不难发现:无论如何迷失,日本经济的底色中有一个重要元素从未改变,那就是其难以撼动的制造业基础优势。

由日本经济产业省、厚生劳动省和文部科学省共同撰写的日本2023年版《制造业白皮书》显示,截至2021年,制造业约占日本GDP的20%,仍发挥着支撑日本经济核心产业的作用;而根据日本财务省发布的《企业统计调查》,2021年日本制造业整体营业利润约为18万亿日元,为近10年来最高,2022年制造业整体营业利润约为19万亿日元,超过上一年。

纵观全球社会进入工业化文明的历次兴衰崛起,各国都在为打造核心工业化能力而不断角逐:第一次工业革命成就了英国经济的强势增长,第二次工业革命成就了德国、美国、日本的国力跃迁——每一次的新兴经济体崛起都源于其强大的工业化能力增长,及其背后低成本、高效率的制造业优势。

为什么日本经济在过往历经了30年低迷期,却还是能够依靠制造业复兴而实现绝地反击?四分仪智库为此系统梳理了日本1981-2023年制造业发展脉络,总结出其突破经济低迷周期的三个关键秘密:

1.拥抱全球化,主动融入国际产业链;

2.资本环境下滑时,向内寻求能力突破;

3.瞄准细分市场,寻找生存空间。

过去、当下和未来交织映射,理解他者,也是理解自己未来的路。日本在过往“失去的30年”中所历经的路径与挣扎,对当下的中国制造企业具有特别的参考价值。

拥抱全球化,积极融入国际产业链

“全球化”三个字,与其说是日本制造业的发展经验,倒不如说是其过往收获的产业教训。这其中的典型案例,就是日本的电子产业和半导体产业。

日本电子产业发展的黄金期约在1970-1985年之间,以出口为主导;1985-2000年,日本国内需求一定程度上拉动了其总体产值,但贸易收支开始减少;2000年以后,该产业总值开始出现明显衰退,贸易转为赤字。

日本无线通信设备产值、进出口情况 图片来源:《日本电子产业兴衰录》

日本电子产业由盛而衰的重要转折节点,在于日本被美国制裁后决意自建技术体系,争夺全球标准制定权,从而形成逐渐封闭的国内市场,并开始脱离全球产业链。萧条下滑的结果是:迁回国内的夏普被富士康母公司鸿海精密吞并;而采用水平分工生产的苹果公司,则成长为全球市值第一的电子科技企业。

据《平成时代》所述,日本过往产业活力下滑的最大问题在于事实上漠视“全球化”,过于依赖国内生产体系,没有真正且充分融入全球化供应链,进而导致日本工业产品的竞争力下降。

总结来看,一些日本跨国公司没有适应全球化分工的外包模式,这是工业产品竞争力下降的一个重要原因;而与此相反,那些积极拥抱全球市场的日本企业,则不断取得技术革新,赢得更广阔的全球市场。在“财经十一人”统计的历年“内阁总理大臣”奖的部分企业和技术中,大金工业株式会社,即我们熟悉的大金空调,就是依托全球市场、实现技术革新的典型。

当时业界普遍认为日本的国内产业环境不适合空调制造,但大金同时实现了环境友好、高附加值、低成本、海外市场开拓这几个看似互相矛盾的目标。在90年代后期进入稳定发展期后,大金提出的全球化经营策略成果开始显现,海外收入开始成长为公司成长的重要动力;进入2000年后,受益于全球化战略,大金某种程度上脱离了日本经济困顿期,实现逆势增长。

反观美国,其多角度链接全球化的脚步从未停止。《帝国定型:美国的1890—1900》一书中提到,1890年的美国正在走上一种新型帝国之路。它并不直接掠夺海外领土,而是以强大的生产和贸易能力控制世界。

事实上,在全球经济已高度金融化、资本化和网联化的大背景下,制造供应链已经通过各类外部连接的方式实现更快的更新周期,产业链玩家们或被动融入来参与分工,或孵化出商业创新模式来优化分工,或通过突破式创新来革新分工,在产业的语境中探索多种弹性和开放的融合共创之路。“主动和世界做生意”,这不仅是近期日本产业重振的关键动作,更是当下环境中中国制造业及世界其他地区制造业长期不变的关键所在。

足够弹性、足够柔韧、足够灵活的身段,才能够在不断变化的迷雾中找到更多生存空间。

资本环境下滑时,向内寻求能力突破

明治维新之后,日本一直在追赶欧美的制造产业发展和工业技术路径,到20世纪80年代,其主要产业已实现基本追平,并迎来相对优势最高的90年代。2000年之后,日本开始陷入经济低迷,一些产业领域被周边国家赶超,但对于核心技术能力的追求和创新从未停止。

11月6日,世界知识产权组织发布2023年版《世界知识产权指标报告》。报告显示,中国、美国、日本、韩国和德国是2022年全球专利申请数量最多的国家。其中在2022年,中国专利申请量约158万件,美国约50.5万件、日本约40.5万件、韩国约27.2万件,德国约15.5万件。

2022年专利申请区域分布图  数据来源:《世界知识产权指标报告》

除了专利技术数量上的相对优势,在精益生产和精密制造的质量管理方面,日本企业的技术突破也充分体现其一直以来引以为傲的工匠精神和长期主义的投入理念。

据产业媒体统计,日本制造大奖中获奖企业的技术和产品都是在1990年之后研发的,其中有产品研发时间长达25年。第五次日本制造大奖的获奖得主索尼半导体株式会社,推出了世界首个背面照射型CMOS图像传感器的开发和量产,就是依靠专研技术和持续突破而带来重大成果。

而在日本半导体产业面临衰落的过程中,一些产业链细分领域如CMOS图像传感器、功率半导体、车载半导体等,则一直在技术精进和持续升级的道路上,确保了其几十年屹立于产业链不倒的核心竞争力,索尼公司的CMOS图像传感器技术就是一例:其过去的产品结构是表面照射型,而索尼研发出背面照射型,在同样的加工精度下,比原来的感度提高了2倍。

在微笑曲线中,研发设计、营销转化的两端为产业攫取了最高利润,而制造生产环节的利润则为最低。中国制造业过去几十年的发展依靠于规模代工,在全球获取了极高市场份额,但“有规模无利润”的现实处境则成为了掣肘制造企业们持续成长的负面因素。

而在经历国内经济高速增长,城镇化进程快速提升后,中日两国过往以投资拉动为主的旧经济增长模式,都在面临转型。和当初的日本类似,当前中国政府正在大力进行产业转型,实行供给侧改革,将产业政策扶持的方向不断转向高精尖高科技制造产业。

绝大多数经济学家曾认为:不断增加的资本存量(机器、厂房和其他固定资产的数量)是生产率提高的主要来源。但1987年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罗伯特·索洛的研究则表明,生产率提高主要来源于创新、发现、革新管理理念,或仅仅是旧想法的清晰化。事实上,绝大多数这类思维创造的来源并不需要大量资本支出或者更高的储蓄基础为依托,而更多的是需要创意、勇气、战略魄力、务实研究和出奇制胜。

在如今的资本寒冬里,国内制造业可以借鉴日本同行的路径在于,不断摸索并定位出适合自身发展的优势思维,并不断精细打磨和升级,进而走向智造转型,不断降低生产成本,提高生产率,获得更多利润。

瞄准细分市场,寻找生存空间

近几年产业观察者们热衷于将中国和日本进行比较,是因为此时的中国和彼时的日本具有相似的宏观经济放缓背景;而电子信息产业也同样是两国产业政策中获得关注的重点领域。

值得注意的是,在过去电子产业整体衰落的过程中,日本在电子产业细分赛道和若干技术环节中却保持着无可替代的优势,尤其是在电子元件、基础材料和精密设备市场的储备实力强劲,具有较大优势和从始至终的领导力位置。

2016 年日本厂商电子元件市场份额 数据来源:智东西

而在经济低迷时代,很多中小智造企业只有瞄准细分市场,“死磕”技术突破,提升能力门槛,才能保有继续生存的空间。比如日本“专精特新”的代表马尼公司。马尼公司成立于1959年,是生产医疗用的手术缝合针和牙科用的根管治疗器的企业。该公司几十年来一直致力于部署清晰的技术和经营战略,并提出了四项明确的取舍标准:

(1)不碰医疗行业以外的产品;

(2)只以全球第一的品质目标而研发产品;

(3)不碰生命周期短暂的产品;

(4)不碰非细分市场(即每年销售额在5000亿日元以下的市场)

在细分领域做高品质的产品,获取尚未被关注到的市场份额,是马尼这类公司经营战略的法宝,也在被日本其他类似企业所共享。更典型的是在第二次日本制造大奖中获奖的株式会社长濑INTEGREX,这是一家岐阜县关市的地方性小企业。

长濑公司开发了超高精度位置控制机床,可以进行复杂的非曲面加工,将之前需要在一年时间完成的作业缩短到了一个月。作为机床大国,日本的工作机床行业人才济济,长濑这家企业当下并不知名。但作为后来者,它依靠在细分领域不断进步,实现细分技术环节的突破式创新,成功获得了大量增长的市场份额。

哈佛大学商学研究院迈克尔·波特提出的“竞争优势”理论中,公司业务的专一化能够以更高的效率、更好的效果为某一狭窄的战略对象服务,从而超过在较广阔范围内竞争的对手们。波特认为,这样的公司可以使其赢利的潜力超过产业的普遍水平,并能通过建立细分领域优势来保护企业发展,抵御各种外部竞争力量的威胁。

而在如今中国企业所面对的全球化市场中,除了已经成功走出国门的智能手机、电动汽车、光伏新能源等大产业,还有无数细分赛道的隐藏机遇,如何寻得细分市场中的蓝海机遇,建立起属于自身发展的壁垒优势,将是未来中国智造企业在全球化市场中制胜的一个关键。

相比于曾经的日本制造产业下滑周期,中国制造业的长期乐观依赖于更广阔的国内腹地市场和更综合的消费产业链条延伸,除了技术模式突破,服务模式突破、平台思维突破、软件思维突破、营销创意突破等各个维度的全面打通,则成为了中国制造企业寻求生存活力和不断成长的崭新空间。

世界不断变化,机遇和艰险共存。

重振之路,不止一条。

参考资料:

  • 财经十一人  《GDP低迷三十年,日本制造业欺骗了全世界》
  • 米宅  《在东京见过了资深的日本经济专家,久久不能平静……》
  • 西村吉雄 《日本电子产业兴衰录》
  • 吉见俊哉 《平成时代》
  • 徐弃郁  《帝国定型:美国的1890—1900》
  • 智东西 《揭秘日本电子行业的兴衰!历史惊人相似,中国能学到什么?》
  • 迈克尔·波特 《竞争策略》
本文系作者 四分仪Quadrant 授权钛媒体发表,并经钛媒体编辑,转载请注明出处、作者和本文链接
本内容来源于钛媒体钛度号,文章内容仅供参考、交流、学习,不构成投资建议。
想和千万钛媒体用户分享你的新奇观点和发现,点击这里投稿 。创业或融资寻求报道,点击这里

敬原创,有钛度,得赞赏

赞赏支持
发表评论
0 / 300

根据《网络安全法》实名制要求,请绑定手机号后发表评论

登录后输入评论内容

扫描下载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