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CTIS-文章详情页顶部

不跟风大模型的帆软,为什么提出AI for BI?

企业优质的数据土壤+BI产品的强大功能=AI的扎实地基。

当大模型的“火”烧到BI,是“虚火”还是“真火”?

过去几个月,大模型的热潮从“Chat”迅速蔓延到每一个领域,BI也不例外,外界对大模型存在一种无所不能的认知误区,似乎通过“+大模型”可以重塑产品、弯道超车,尤其BI和AI本来就天然相近。

市场上不少厂商推出了“大模型BI产品”,既有务实的路线,也有炒作的噱头,帆软是坚定的“不跟风”派,但最近也提出了AI for BI,大模型BI路线应该如何走?

大模型带来的想象空间

BI(Business Intelligence,商业智能)为企业提供了数据分析的能力,将数据转化为有用的信息,辅助企业做业务经营决策,AI的三要素之一也是数据,并且在算法层面更强,理论上AI+BI可以实现更自动化的数据分析、更精准的预测结果以及更易用的产品体验。

但实际上大模型到来之前,AI+BI基本处于“理想很丰满现实很骨感”的状态,当大部分企业连基本的BI还没有完全掌握,更逞论对AI的投资和关注,企业客户和技术供应商投资AI+BI的性价比并不高。

数据分析和AIGC,这两个关键词单拎出来都是技术和投资领域的热词。2019年6月份,谷歌宣布完成26亿美元收购商业智能软件和大数据分析平台Looker,这是谷歌历史上第三大收购案。

当月,Salesforce宣布以157亿美元的价格收购数据分析平台Tableau,从而加强企业在数据可视化以及相应工具方面的实力。两笔大交易足以证明数据分析的价值。

AIGC领域的投资在今年迅速上升,2023年6月,Databricks以13亿美元收购AI初创公司MosaicML,汤森路透以6.5亿美元收购AI法律初创公司Casetext,金融自动化平台Ramp收购Cohere.io。

BI企业自然会联想到自己的处境,虽然国内外融资并购环境不同,但数据分析和AIGC概念的结合看起来是一门稳赚不赔的生意,何况微软已经率先把Copilot融入到Power BI,国内厂商没理由不跟随,国内帆软、Smartbi 、网易数帆、观远数据等厂商,也先后把大模型相关能力融入到产品中。

Gartner高级研究总监张桐表示:“大模型有潜力为各类自然语言用例中的应用提供增强效果,因此将在垂直行业和业务职能中产生深远影响。它们可以提高员工生产力、实现客户体验自动化和增强,并能以经济高效的方式创建新产品和服务,从而加速数字化转型。”

传统BI的局限

传统BI通常耗时耗力,整体所能够服务的场景相对比较少,很多企业都有大数据团队,但是大数据团队能支持的应用比较少,而且优先支持高层需求,一线业务人员想做更多分析的时候,往往缺少资源和人力支持。

企业客户实施BI也存在复杂性,首先是发现有用的数据很难,一家集团公司的数据报表相当庞大,可能有数万张数据表且指标庞杂,想要使用数据也很难,做一些深度的数据洞察需要做各种各样的数据治理,才能够把业务和数据表的一些操作联系起来,一旦有新的指标维度,又要花费很长时间开发。

大模型的出现带来了全新的视角,它可以通过对话的方式代替程序员写SQL,以前是管理层下一个需求,研发人员需要几天才能把数据表拿出来,理想情况下,现在只要领导说一句话,大模型自己完成查询数据、生产图表、给出结论等过程,而且可以进一步追问不同的问题。

帆软旗下自助分析产品FineBI产品总监王佳东表示,当企业的数据质量很差,甚至连数据本身都没有,那这时候AI能力再强,它也不能无中生有。因此,想要用好AI来处理数据,除了BI厂商需要做好产品力的提升,企业自身也需要做好数据质量的提升。

百度智能云技术委员会主席、百度智能云应用产品中心总架构师孙珂也提到,“BI可以认为是现在大模型‘天花板’级别的应用能力。它可以把自然语言可以翻译一段文本,也可以翻译成控制机器人的代码,或者控制各种各样系统能力的代码。以前这种‘翻译’能力只有人才能做得到。”

大模型可能为BI领域带来革命性改变,但需要警惕的是,不要让大模型成为融资和炒作的噱头。目前来看,大模型在BI领域的应用要一步步走,行业对于AI和BI的观点还没有趋于一致,虽然大家都认可大模型的价值,但或激进或稳进的分歧,决定了不同的态度和路线。

AI与BI的关系

“好比现在我们没法指望汽车能够完全自动驾驶一样,在BI领域也是如此,我们还没法指望AI能彻底取代数据分析师,一句话就能完成对数据的自助分析、洞察与决策支持,可以说AI仅能提供一定的辅助与参考工作。”王佳东说。

王佳东表示,目前市场面上大部分的BI产品有两种能力,一种是可视化能力,一种是分析能力,可视化能力让数据的价值被看到,这是BI早期所实现的能力,现在很多企业都把可视化做出来了,而且做的很好看,而帆软认为,分析能力才是决定企业数据价值的大小。 

因此,帆软也给出了他们的观点,“AI For BI”是对AI与BI配合模式的最佳形容,企业优质的数据土壤+BI产品的强大功能=AI的扎实地基。

AI将帮助简化使用者的工作流程,降低技术门槛并减少机械和重复性的任务,对于企业客户和BI厂商来说,眼前更重要的事情是需要把地基给打牢,把基础的事情给做好,在做好这些事的同时,关注等待AI的成长,届时才有能力衔接大模型能力。

帆软在最新的产品更新中也贯彻这一思想,推出了三大能力组件和五大AI价值场景。三大组件分别是数据编辑能力、模型构建能力、分析函数能力,在实现可视化能力和分析能力并行的同时,进一步降低数据分析的使用门槛。

以分析函数能力为例,在企业日常的数据分析需求中,因为业务逻辑的千变万化,简单的加减乘除根本无法描述业务的逻辑,这就需要非常复杂的计算才能得到分析结果。但是指标越复杂,业务人员想要实现自助分析的难度就是指数级增长,一个复杂指标的学习成本往往需要一天甚至更久。

现在,企业通过FineBI发布的def分析函数,即可实现任意复杂逻辑指标的分析,让BI数据分析和Excel公式一样简单高效,业界有名的“十大表计算场景”、“15大详细级别表达式”等等均可实现。

五大AI价值场景分别是智能数据编辑,可以按照用户的描述进行数据编辑;智能生成公式,根据用户的问题,由AI撰写复杂的def函数或其他函数;智能生成图表:根据用户需求,生成图表;智能解读,将已有的分析结论,自动生成「分析文档」供阅读;智能美化,AI辅助进行仪表板布局、样式调整。

大模型在BI领域的应用还比较早期,不论是大模型本身的进化,还是企业数据体系的构建,都会影响企业使用数据的方式和效果,在展望大模型的美好前景之前,企业不妨先培养数据思维。

(本文首发钛媒体APP 作者|张帅,欢迎添加作者微信mr3right交流)

转载请注明出处、作者和本文链接
声明:文章内容仅供参考、交流、学习、不构成投资建议。
想和千万钛媒体用户分享你的新奇观点和发现,点击这里投稿 。创业或融资寻求报道,点击这里

敬原创,有钛度,得赞赏

赞赏支持
发表评论
0 / 300

根据《网络安全法》实名制要求,请绑定手机号后发表评论

登录后输入评论内容

扫描下载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