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CTIS-文章详情页顶部

中概股频频私有化的五大推手

2011年以来,美股港股私有化中企已超过30家。盛大总裁邱文友认为背后有五大力量推动:企业价值被长期低估; 企业战略转型需要; 海外监管机构偏见; 大股东和管理层希望产生额外经济利益; 财务投资人和投行的热钱作用。

2011年以来,美股港股私有化的中企已超过30家。盛大总裁邱文友认为有五大力量推动私有化:企业价值被长期低估; 企业战略转型需要; 海外监管机构对中企偏见; 大股东和管理层希望在下市过程中产生额外经济利益; 五是财务投资人和投行的热钱作用

 

 

【范俊杰/钛媒专栏】在经济不景气时,全球资本市场私有化都是一个普遍发生的现象。但中国概念股最近两年的私有化尤其频繁和明显。从2011年,全球私有化数量达到了105个,2012年这个数量又破了记录。其中,如果仅看在美国和香港的上市中国公司私有化,2011年以来,私有化的公司,中国企业已经超过了30家。

盛大总裁邱文友在12月15日举行的首届i美股中概高峰论坛上,对上述数据做了总结,同时认为如果把私有化的定义更加放大,数量可能会更多。严格来讲,阿里巴巴并不包括在这30家里面,因为私有化是属于个人投资者或财务投资者透过杠杆方式去收购在外流通的股份,阿里巴巴则是母公司买了子公司,所以在严格定义里甚至没有把阿里巴巴包括在里头。

2011年10月17日,盛大公司宣布董事会收到公司董事长、CEO兼总裁陈天桥提交的私有化建议书。 2012年2月14日,盛大私有化完成。各方都对其私有化原因做了猜测,邱文友说,盛大私有化完全是战略考量。他说,其它的公司稍稍不太一样的地方在于,盛大的战略考量不是从单一公司,而更多的是从整个集团的布局。盛大私有化的第一个目的是希望在互联网这个行业快速变化的同时,能够在第一时间迅速作出正确的反应;第二个原因是希望透过私有化达到所谓的短期和长期利益的平衡,第三个是希望能够平衡股东和员工的利益。

在上述全部中国企业私有化的30个项目里,2011年私有化项目基本完成,而2012年在已经公告的10个项目里目前只有4个完成,其它很多都在挣扎的过程当中,这与跟资本市场也好,融资环境也好,监管环境也好都有关系。

对此,邱文友讲到了推动中概股近两年频频私有化的原因。钛媒体编辑总结概括如下五点:

1) 企业认为其价值被长期低估,这个现象的背后有两层因素,第一,你的价值被低估到底是你企业本身的问题,企业本身没做好;还是存在外在环境或结构性的问题,比如某些行业在某些资本市场上就是没有产生所谓的群聚效应,所以不管公司做得好或不好,它的基本面很难反应到它的估值上来。第二个结构性的问题是属于私有化比较好的一个动机。

2)是所谓战略方面的考量和企业转型的需要。这也应该再往下看一层,你的战略或企业的转型是需要逐渐演化的过程,还是需要做一个彻头彻尾的非常大的改变,不管是结构性还是业务性上的动作。泰富电气看起来就是在资本市场上碰到了很大问题,需要彻底的改变,这个情况下做私有化其实是非常合理的动作。

3)是监管环境,海外的监管机构对中国企业的的确存在一些偏见,在应对这个监管环境时,又分善意还是恶意的监管。如果说监管环境是出于善意的角度,是希望在保护投资人的同时又促进企业运作得更加规范,这是好事,不应该作为企业希望下市的原因,如果是的话,这个企业可能本身有问题。但如果外在监管环境和资本市场开始对中概股企业有一些恶意,比如它在监管时一来的目的就是先要找出你到底是骗子还是傻子,所谓骗子就是你有意识地做坏事,所谓傻子就是你没意识的做坏事,如果它的前提条件是这样的话,这又构成了企业下市非常合理的驱动力。

4)是大股东和管理层希望在下市过程中产生额外的经济利益。我们常常会看到管理层配合外头的私募基金或一些投资人透过杠杆的方式,把公司下市,透过这个过程,原来管理层只有15%的股份,但透过财务杠杆操作以及跟投资方的协议,将来这个公司在上市时他摇身一变可能就拥有了25%的股份。这一点目前还是在国外比较多,尤其是所谓的管理层杠杆收购,在国内比较少,国内,尤其是在海外上市的公司相比国外公司本质上有一个很大的不同,国外公司大股东甚至不太参与经营,管理层都是一批职业经理人,在国内,常常你会发现管理层就是最大的股东。

5)财务投资人和投行的很大的推手作用,尤其在现在的国内,虽然整个资本市场的情况不太好,但不可否认,投资的热钱还是非常非常多,并且苦于找不到出路,在这种情况下,不管是国内的大私募还是国外的大私募,希望追求有大体量的项目,自然而然,私有化就变成很重要的业务机会。但在这方面要格外小心,实际上在很多方面,不管是项目之前、项目当中或项目之后,财务投资人是不是可以跟原来的管理层或原来的大股东真正达成目标一致,这其实是需要大家去探索的。

 

不管这个企业私有化的动机在哪里,最重要的是要想清楚下市到底要达到什么目的,下市以后要做什么,有什么事儿是非要下市才可以做的,而下市只是一个过程,下市以后下一步怎么做,出口在哪里?出口其实不外乎把公司卖掉或者重新再上市。重新再上市可能又牵涉到在美国、在国内、在香港等因素,而且财务投资人跟管理层,原有股东想法的不一致,特别容易在这个地方显现出来,这方面是企业考虑要不要下市时一个非常关键的因素。

本文系作者 范俊杰 授权钛媒体发表,并经钛媒体编辑,转载请注明出处、作者和本文链接
本内容来源于钛媒体钛度号,文章内容仅供参考、交流、学习,不构成投资建议。
想和千万钛媒体用户分享你的新奇观点和发现,点击这里投稿 。创业或融资寻求报道,点击这里

敬原创,有钛度,得赞赏

赞赏支持
发表评论
0 / 300

根据《网络安全法》实名制要求,请绑定手机号后发表评论

登录后输入评论内容

扫描下载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