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CTIS-文章详情页顶部

多地“组团出海”抢订单火出圈,能否破解“出口隐忧”?

钛度号
各地争相组团出海,没有最拼只有更拼。

图片来源@视觉中国

图片来源@视觉中国

眼下,除了各地防疫政策优化调整的新闻不断刷屏外,多地政府带队企业家组团出海搞钱的场面也相当热闹。

最先引发轰动的浙江,12月3日,浙江省启动了“千团万企拓市场抢订单行动”,由省级政府部门牵头,联动企业赴境外参展、开展商务洽谈,助力企业拓展海外市场。12月4日,一支由浙江省商务厅牵头组成的“浙江拓市场经贸代表团”从上海出发飞往欧洲,开始了为期6天的欧洲行。浙江省商务厅相关人士称,此次出访德国、法国是疫情三年来浙江省级部门首次带队出访,是顺应企业开拓市场的迫切需求。

现在,全国上下组团出海抢订单的队伍浩浩荡荡。除浙江外,广东、江苏、四川、福建、海南等地政府相关部门都陆陆续续推出了带队出国的行动。从南到北,从沿海到内陆,又一场城市间的竞赛开始了。

不少网友在评论区纷纷表示,被浙江等多地的一波霸气操作和行动力震撼到了。稳外贸、拼经济,时不我待,保民生、促发展刻不容缓,感受到了一股誓要夺回在疫情中失去的三年的拼命势头,一种逆势而上的魄力,是要在逆境中拼杀一条出路。

浙江等地为什么迫不及待?一个必须正视的现实是,作为一个外贸大省,浙江经济的外贸依赖度高达近百分之五十,但疫情爆发这三年,不少外贸企业日子真不好过,有倒闭的有关门的。第一年还能勉强靠往年积累的订单吃老本,到了第二年靠线上维系勉强盈亏平衡。到了第三年,很多外贸企业都难以为继。数据显示,在今年的十月份,浙江省外贸出口出现了今年首次负增长,所以看得出浙江有更强烈的危机感和紧迫感,必须争分夺秒,绝不能坐以待毙。

中金公司认为,疫情政策加速优化、近期海外需求下降、稳外资稳外贸政策支持等多重因素推动了包机争订单。防控政策优化支持下,在国际交流中恢复客户线下交流对出口订单会有积极作用。虽然疫情影响下外贸企业也能通过互联网等方式接单,但产品不那么标准化、成本比较敏感的产品仍会受到影响。预计疫情防控政策优化支持下的包机争订单对出口订单有一定积极作用。

出口增速“断崖”式下跌,2023凛冬将至?

然而,组团出海的热闹火爆下正暗藏着中国的出口隐忧。

12月7日,海关总署公布出口数据,11月出口同比-8.7%,较前值(-0.3%)下降8.4个百分点,下行幅度较大。今年8月,出口同比较7月腰斩,从8月至今,中国出口已经连续4个月同比增速下行。尽管市场已经准备好迎来11月出口同比负增,然而-8.7%的读数还是低于绝大部分市场预期。

经济学家们普遍认为,出口超预期下滑,主要受到需求侧海外景气度回落的影响,以及供给侧海外供应链恢复。种种迹象表明,支撑过去几年出口超级繁荣的诸多因素在消失甚至逆转。比如海外经济过热、疫情冲击,比如俄乌冲突等。在内需不振、地产入冬的过去三年,出口实现了超级繁荣周期,支持着中国经济稳定在合理区间。未来,随着美联储加息效应显现,外需下滑趋势确定。此外,海外供应链也在快速恢复,出口的“收入效应”和“替代效应”,都出现反身性恶化。

中金证券指出,牛鞭效应(Bullwhip effect)会导致最终客户端的需求波动在原始供应端被放大,这也是前期全球供应链紧张时支撑中国出口的重要因素,而随着终端需求下行和全球供应链紧张程度缓解,累积至高位的库存去化压力加大,反过来加剧了中国出口的下行压力。

信达证券认为,短期内出口阴霾或难消散。出口负增速的风险仍可能持续。第一,在欧美紧缩政策下,短期内经济难以恢复,且明年欧美经济或仍将继续下行,因此直至明年年初欧美的双拖累格局仍难改善。从经济领先指标来看,欧美将持续拖累我国出口,一是11月欧美制造业PMI均位于收缩区间,制造业景气度仍低迷,二是欧美的OECD综合领先指标持续走弱,经济增长放缓。第二,东盟对我国出口增速的支撑作用已经十分薄弱。很可能在年底,东盟的支撑作用也会转为拖累。再加上年初有春节的影响,整体的出口增速都会受到抑制,短期内,预计对东盟的出口或难以扭转出口继续负增长的局面。

民生证券认为,11月出口大幅低于预期,信号已经很明显,2023年中国出口将将迎来深度下行,凛冬已至。全球贸易扩张时期,出口有多辉煌,那么全球贸易下行时期,出口便将有多落寞。

2023中国经济春上寒枝,扩内需成政策必选项

中国经济在2022年遭受了疫情以来最为严重的冲击和创伤,各项经济数据跌入谷底,消费需求萎缩无力,经济动能缺失。今年前三季度,中国经济增长3%。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则预测,今年我国经济增速可能落在3.2%左右,是40年来除2020年外的最低。

疫情是压制2022年中国经济的核心因素。随着防疫的逐步放开,流动人口在短期得到了明显增长,这将带动短期消费的增长,实体经济的压力会得到缓解,经济和市场的活力正在回升。中国经济的规模大,韧劲强,只要最大的压制因素解除,经济活力就会得到一定程度回归。

当下,随着防控政策的持续优化,各地都在加紧步伐将重心转移到“拼经济”上来。尤其是在全球产业链重构的大背景下,江苏、浙江、广东、四川等地能适时“组团出海”难能可贵。

最近,多家国内外知名金融机构纷纷发布了2023年宏观经济展望,机构首席们普遍认为明年中国经济将会有一个较大的复苏动能,GDP增长能达到4%~5%,在全球主要经济体中处于相对领先水平。而更乐观的预测则认为,中国仍然有足够的政策空间,只要政策搭配得当,无须大水漫灌就完全有可能在2023年促进经济重回6%~7%的合理增长区间。

不过,多数专家认为,衰退与通胀将成为2023年海外经济的两条主线,外需走弱对我国出口仍将形成较大下行压力。在此背景下,政策进一步支撑内需的必要性上升。民生证券指出,若对2023年全年经济增速有诉求,面对出口深度下行,光靠基建独木支撑,GDP增速难以达到4%以上。要实现超过4%的GDP增长,需要地产和消费迎来大幅改善。

历史上面对内外经济困局的时候,“扩大内需”成为核心抓手。1998年面对东南亚金融危机,扩大内需的抓手主要靠基建,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的冲击下,扩大内需的抓手靠地产。

二十大报告提出“实施扩大内需战略是应对外部冲击、稳定经济运行的有效途径”。12.6政治局会议强调“把实施扩大内需战略同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有机结合起来,实现质的有效提升和量的合理增长”。广发证券认为,与1998、2008年两轮扩大内需时的特征相比,现阶段有相似性。而本轮扩大内需战略大概率会托基建、稳地产,并把制造业当作扩大固定资产投资(FAI)弹性的主抓手之一。既注重经济增长“量”的提升,又注重“质”的提高上。这一过程会对应财政空间和金融政策趋宽。

(本文来源于钛媒体智库 何俊妮)

本文系作者 精选 授权钛媒体发表,并经钛媒体编辑,转载请注明出处、作者和本文链接
本内容来源于钛媒体钛度号,文章内容仅供参考、交流、学习,不构成投资建议。
想和千万钛媒体用户分享你的新奇观点和发现,点击这里投稿 。创业或融资寻求报道,点击这里

敬原创,有钛度,得赞赏

赞赏支持
发表评论
0 / 300

根据《网络安全法》实名制要求,请绑定手机号后发表评论

登录后输入评论内容

扫描下载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