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CTIS-文章详情页顶部

香港开始抢人:房价全球第一,科技产业缺失成难

钛度号
留给香港布局新兴科技产业的时间不多了。

图片来源@视觉中国

文|王新喜

香港开始抢人了!

中国香港行政长官李家超不久前发表了他上任后首份「施政报告」,推出了「高端人才通行证计划」。该计划针对两类人才:其一是过去一年年薪超过250万港币;其二是毕业于全球百强大学并在过去五年内累积三年或以上工作经验,此外,如果是最近5年内毕业于top100的毕业生也可以获得签证,但每年限1万人。

香港的抢人计划中,有一个关键点就是买房退印花税。符合资格外来人才在居港七年成为永居之后可以退回15%买家印花税及新住宅的花税。

香港的人才计划的要求,从内地人才的契合度来看,清华、北大、复旦、上海交大、浙大、中科大等学府的毕业生是符合要求的,这些大学的毕业生,可以申请为期两年的香港通行证。在香港找到工作后,首次签发的工作签证最长三年,而居港七年成为永久性居民后,如果此前在香港购买了首套住宅,支付了买家印花税和新住宅印花税,还可以按照永久性居民的标准进行退税。

香港的高端人才通行证计划是否能吸引高端人才来港呢?在笔者看来,香港需要解决的关键问题是,一个是高房价,一个是高新技术产业。这两个问题互相关联,但核心是后者,它的解决与否,关系香港未来的产业升级与持续繁荣的路径。

香港留不住人才,房价成心头之痛

香港早在2001年、2006年及2008年就分别开放了「输入内地人才计划」、「优秀人才入境计划」、「非本地毕业生留港/回港就业安排」等人才计划。但是,大部分“港漂”最终选择离开香港。

根据统计,九成的非本地毕业生来自内地,以入境处数字推算,只有约11%的非本地毕业生最终会成为香港永久居民;而经「输入内地人才计划」和「优秀人才入境计划」来港的内地人当中,分别只有12%和21%成为永久居民。

在今天,香港的人口还在减少与流失,有数据显示,2020年,中国香港人口还有743万人,2021年减少了3万人。到了今年8月份,香港人口又减少了11万人。人口减少的背后一方面是出生率降低,一方面是人口迁出导致人口流失。

因此,香港现在对人才的渴求与焦虑也可见一斑。

在笔者看来,要留住人才,香港要解决两个问题,其一是高昂的房价;其二是支撑职业前景的高新技术产业与创业氛围。

日前一份国际城市房价统计报告称,加拿大西部城市温哥华房价仅次于香港,排名世界第二。也就是说,香港房价在全球排名第一,有数据显示,在香港买一套住宅的平均价格为125万美元,约合890万人民币。定居难度超过纽约。

简单来说,北上广深的房价跟香港的房价相比,是小巫见大巫了。熟知娱乐圈的朋友就知道,香港明星蔡少芬在影视圈已经走红多年,但现在一家四口住在香港80平方的房子里,但她已经觉得非常知足了。

因为,在香港工作的人,许多中产都会选择租住在40平米的“牙签楼”,拥有一套80平的房子已经超过了很多人。有数据调查显示,在香港最受欢迎的房屋面积为16平方米,这还仅是产权面积。而这种房子的起拍价却高达390万,内地赴港的大学生想要在香港奋斗买一套房,尤其是达到内地人对于居住面积的需求,是一个非常难实现的梦想。

香港房价贵,与它的国际金融中心地位、经济高度发达、地小人多的城市面积相关,香港只有1106平方公里,但是人口达到了740万,又是高度繁荣的亚洲金融中心,房价贵自然有它的道理,而且由于香港地小人多的关系,房价大幅下降的可能性非常小。

但是房价贵之外,香港缺乏支撑高房价的产业。也就是说,你在香港工作,如果本地存在大量高薪工作,自然也能吸引人才,但在今天这个时代,高薪工作其实更多需要高新科技产业来支撑。

比如说硅谷的房价很高,但硅谷有苹果、微软、谷歌、Facebook、英特尔、思科、甲骨文等一系列科技巨头,这些科技巨头每年的营收利润非常大,员工薪水自然也非常高,要在当地买房并不难,但香港并不是。

香港以传统产业为核心支撑的产业模式下,年轻人的职场财富积累是缓慢,买房只能在职场拿着固定的薪水攒钱慢慢熬,缺乏实现财富爆发式增长的路径。

1998年,香港TVB经典港剧《创世纪》中,许文彪有句经典台词:“我试过安分守己,拼命干活!挣那么一点点钱,但外面那些人,他们懂建筑,懂盖楼吗?他们只是拿一点点钱出来,花一点点时间,把房价炒高,不断赚大钱!这公平吗?你去随便问一个人!问问他们需要什么?他们的答案很简单,只想要一间很普通、很普通的房子!

多少年来,由于香港的产业结构导致年轻人的职场发展受限,可选择空间与薪水涨幅有限,房子一直是港漂一族心底之痛。

而从内地过去10余年的发展来看,席卷国内的科技互联网领域的创业创新成就了众多新型产业的发展,也让许多创始人以及大厂的职场人实现了财务自由,这种科技创业创新的产业氛围是香港所缺失的。

香港多年来一直依靠四大支柱产业——金融服务、旅游、贸易及物流、专业及工商业支持服务。香港各产业与科技产业缺乏关联、科技的自主性不足,从未来趋势看,如果科技产业跟不上,也可能让香港的专业及工商服务产业无法跟上发展的需要,从而失去服务贸易的优势。

香港科技产业跟不上,其实与香港过去对科技产业研发投入与重视程度不够相关。有数据显示,近20年来,香港研发强度(研发投入占GDP比重)一直低于1%,2013年香港研发强度为0.73%,而韩国、日本、新加坡分别为4.15%、3.49%、3.12%,同期深圳则为4.02%,差不多是香港5倍。

研发投入低,进一步导致创新指数与竞争力指数下滑。据世界经济论坛公布的《2019年全球竞争力报告》显示,2019年香港整体表现位居全球第三,但“创新能力”在全部12个指标中得分最低,排名全球26位。

香港需要解决的关键难题:科技新兴产业的缺失

说到底,香港如果想要吸引人才,就必须要有繁荣的科技、互联网产业、生物医药等高新技术产业去吸引资本与人才。

在过去,香港也曾经为此而奋斗过。早在90年代,当谷歌还是小公司,Facebook,推特还没影,国内老牌门户163,新浪还在艰苦创业之时,当时的香港政府就提出了数码港鼓励科技互联网产业,意图将其发展成类似美国硅谷的高科技中心。

1998 年,当时的中国香港特区董建华政府发布名为“数码 21 新纪元” 的特区时代首个信息科技政策,并大举兴建数码港,想要成为高科技企业的“总部基地”。

在这一年,中国内地出现了内容门户(搜狐+网易+新浪)+BBS论坛社区+IM(腾讯)+游戏(联众)的互联网格局,初步形成了互联网基础设施的雏形,但香港有着吸引全世界和国内人才的配套设施与比当时内地更优越的宽带环境,与非常完善的资金渠道。

当时发源于美国的“.com热潮”也在席卷香港。大量热钱投向香港互联网领域,李泽楷当时还购入了腾讯20%的股份。1999至2000年的香港出现大量互联网相关企业,部分更成功上市。

当时香港互联网工程师非常吃香,有几年经验的甚至可以开到近10万的月薪。1999年5月,由李泽楷创立的盈科数码登录港股市场,市值一度突破2000亿港币。

李嘉诚旗下的TOM网曾经做过SP、门户网站、体育、娱乐、游戏、IM等业务,年收入最高的时候有几十亿量级。

随着2000年互联网泡沫破灭,香港市场的科网股全线崩盘。盈科数码的市值从5800亿港元跌到200多亿港元。

互联网泡沫破灭后,资本市场对互联网不再有信心,无论是私有化退市还是科技业务转型,互联网创业者遭遇冷落。

随着互联网泡沫破裂,资本市场对互联网不再有信心,无论是私有化退市还是科技业务转型,互联网创业者遭遇冷落。后来香港巨富们依然将钱撒向房地产、物流、金融、电力、码头、电信等具备传统收租特性的产业。进一步巩固了香港传统产业的地位。

在今天,香港的十大企业是恒生银行、李锦记、周大福、长江实业集团、汇丰HSBC、嘉顿、雅兰、美心食品、华润、新世界集团。基本是集中在地产、零售与银行金融等传统产业领域,在新兴的科技互联网行业,香港几乎是一片空白。

后来香港梁振英政府于 2015 年成立“创新及科技局”,试图将分散于各职能部门的资源整合起来。但仍没能让香港科技初创公司体验到“简政放权”,也没有推动香港在智能交通、电子商务、互联网金融等前沿领域的发展。

后来香港又增拨资源、成立配对基金以及进一步开放科技人才入境计划,成立了“人工智能及机械人科技创新平台”和“医疗科技创新平台”,希望吸引更多海内外创新企业、人才落户香港和培养本地人才。

从当下来看,内地的优秀人才,往往会更青睐科技互联网、新能源汽车、半导体、生物工程等高精尖产业集聚的城市,这些行业能提供更大的成长性、更多的资本关注,对于人的成长来说,无疑要更快。

根据相关的报告数据显示,从今年上半年全国青年人才投递专精特新企业的行业类型分布来看,互联网/移动互联网占比最高,为17.91%;制药/生物工程、电子技术/半导体/集成电路均以10.03%的占比并列第三。从数据来看,科技产业、互联网、制药/生物工程等行业内的专精特新企业更吸引青年人才。

这些新兴领域的年薪,芯片、人工智能、5G位居前三,高技术门槛对应的是优厚的薪资待遇。

在国内上半年全国青年人才投递的公司TOP30中,包含了字节跳动、美团、蔚来、吉利、比亚迪、三一集团、特斯拉等涉及的基本是互联网、新造车、机械制造等科技互联网厂商,因此,从职业发展前景来看,这些科技大厂代表着时代的趋势与未来。

但是从今天的香港来看,它在各种高新技术产业层面的缺失,意味着许多高端技术人才去了香港可能也无用武之地,职业发展非常受限,而更有可能与时代的风向脱节,产业前景与职业发展前景,这是青年人才考虑的重要方向。

因此,香港要吸引人才,需要有高新技术产业来吸引人才带动香港的产业升级,从新兴的产业发展中,才有实现财富快速积累的可能性,才有可能打破固化圈层与薪资结构,实现更高的人生发展可能性。

而从一个城市的人才吸引度来看,创业氛围其实也很重要,我们知道,最近几年,内地互联网公司纷纷赴港上市,但香港本土却是互联网创业的荒漠,也缺乏自己的互联网巨头。

而深圳的发展与开放的创业氛围与土壤不无关系。开放包容的创业氛围也推动深圳诞生了许多知名的巨头公司,比如华为、腾讯、大疆等都是在深圳创造了奇迹。

但香港的创业土壤其实也是缺失的。香港的商业基础早早就发展的非常成熟了,原有金融业、零售、物流等产业结构已经非常稳固,地小人多,从铜锣湾、尖沙咀到旺角,都是1小时生活圈,24小时便利店与购物广场遍布,出门购物、消费等一切都相对比较方便。

整体来说,香港的商业基础成熟,也缺乏科技互联网等领域创业的土壤。在香港,医生、律师和金融从业者才是社会认同度最高的职业,而IT界的专业人才,大多都投身于金融机构的后台领域,因为那里会有一份不错的薪水,当一个社会的商业金融与社会分工高度发达的时候,往往会压制创新创业的活力,并且抬高创业的成本。

在香港的教育领域,香港偏向于工商管理与金融、法律建筑等学科,而不是IT软件专业领域。有业内人士谈到,香港的大学里商科和法律专业录取分数最高,信息工程之类的专业则几乎垫底。

因此,整体来看,香港目前从产业到教育以及创业土壤等各方面,其实都没有形成对高端技术人才的吸引力。甚至,很多在港培养出来的高科技人才转去深圳发展。比如大疆创新创始人、CEO 汪滔就是典型。

对于香港而言,一个近800万人的大都市,如果没有各种新兴产业以及高端制造业的支撑,职场人的发展受限之外,创业创新也缺了榜样的力量。

正如很多年前就有专家指出,香港学生缺乏好的学习榜样,没有像台湾的张忠谋、郭台铭、林百里那样的成功榜样作刺激,也就没有做“张忠谋第二”的动力。

留给香港抢人的时间不多了

在过去的90年代,香港是除了东京之外,全亚洲最发达的地方。被誉为“亚洲电影王国”和“东方好莱坞”,曾创下年产超过300部港产片以及港产片票房年收入12.4亿港元的纪录,香港的影视剧影响了两岸三地尤其是内地80、90后一代人的成长。香港对于很多人来说,曾是一个梦想中流光溢彩、五彩斑斓的城市。

但是,今天的年轻人的想法与心态都变了,随着时代的发展与内地城市以及各种产业的崛起,香港有的繁华城市面貌,内地北上广深也已具备,但从产业来看,中国香港其实一直停留在过去的传统产业中,过于依赖金融产业与房地产、零售等行业,但内地的各种新兴产业都在发展,对人才的集聚效应很强。两相对比,香港的吸引力也在褪色。

因此,对于香港来说,房价是个核心难题,地少人多的环境,要把房价大幅打下来很难,同时又因为香港高企的房价,对高新技术产业形成了抑制作用,如上所述,香港在科技产业上的研发投入总额本身就很少,但是其中一半更是租金成本。

当前中国香港针对永久居民的印花税退税政策,也是有意识的在针对房产这个关键的问题上动手,但房价之外,核心难题还在于缺乏新兴科技产业。

对于香港来说,亡羊补牢为时未晚,如今的粤港澳大湾区,其实有利于香港背靠广州、深圳,去布局、承接相应的科技信息化产业链,事实上,香港也有这方面的觉悟了。

比如2021年12月在香港成功上市的商汤科技,是香港科学园孵化出的第一个上市科技企业,也是中国香港+内地协同创新的一个范本。

高技术门槛对应的是优厚的薪资待遇,新兴领域发展潜力大,就业前景广阔,科技产业的壮大能吃到全球化的高利润,反哺区域经济,对高端人才有更好的吸引力,从而形成正向的循环。

对于香港而言,要抢夺高端人才,需要解决科技产业的这个关键问题,这个问题解决了,有望提升香港的产业薪酬竞争力,让更多的优质人才有落户买房的可能性,才有望解决当下香港竞争力下降、人才流失、吸引力弱化等一系列问题。

随着粤港澳大湾区的协同发展推进,香港有望在科技产业发展上获得一定的区域经济的人才与资源助力。

从当前的全球人才争夺环境来看,新加坡正在成为中国香港的有力竞争者,香港需要在产业布局上有更远的前瞻性与更快的行动力,留给香港布局新兴科技产业的时间不多了。

本文系作者 王新喜 授权钛媒体发表,并经钛媒体编辑,转载请注明出处、作者和本文链接
本内容来源于钛媒体钛度号,文章内容仅供参考、交流、学习,不构成投资建议。
想和千万钛媒体用户分享你的新奇观点和发现,点击这里投稿 。创业或融资寻求报道,点击这里

敬原创,有钛度,得赞赏

赞赏支持
发表评论
0 / 300

根据《网络安全法》实名制要求,请绑定手机号后发表评论

登录后输入评论内容
  • 香港这是全球抢人才

    回复 2022.10.29 · via h5
  • 香港住房真实大问题,房价在全球排名第一

    回复 2022.10.29 · via iphone
  • 香港如果想要吸引人才,就必须要有繁荣的科技、互联网产业、生物医药等高新技术产业去吸引资本与人才

    回复 2022.10.28 · via iphone
  • 留给香港布局新兴科技产业的时间不多了

    回复 2022.10.28 · via pc
  • 房价贵之外,香港缺乏支撑高房价的产业

    回复 2022.10.28 · via pc
  • 随着粤港澳大湾区的协同发展推进,香港有望在科技产业发展上获得一定的区域经济的人才与资源助力

    回复 2022.10.28 · via android
  • 随着粤港澳大湾区的协同发展推进,香港有望在科技产业发展上获得一定的区域经济的人才与资源助力

    回复 2022.10.28 · via android
  • 北上广深的房价跟香港的房价相比,是小巫见大巫了

    回复 2022.10.28 · via pc
  • 由于香港的产业结构导致年轻人的职场发展受限,可选择空间与薪水涨幅有限,房子一直是港漂一族心底之痛

    回复 2022.10.28 · via iphone
  • 新加坡正在成为中国香港的有力竞争者

    回复 2022.10.28 · via pc
更多评论
13

扫描下载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