喜马拉雅 PC端文章详情页顶部23-26

【The daily 之死】《The Daily》是传统大众新闻的失败

总结《The Daily》的失败,只能审慎地说:这说明在移动端创立一个《今日美国》或《纽约邮报》那样的媒体是不现实的。

 总结《The Daily》的失败,只能审慎地说:这说明在移动端创立一个《今日美国》或《纽约邮报》那样的媒体是不现实的。

 

【编者按】默多克旗下电子杂志The daily 宣布将停刊后,钛媒体陆续推出了一系列不同角度分析文章,也收到了不少相关投稿,钛媒体从该主题投稿中精选两篇发布,并形成了【The daily 之死】专题,与读者分享。以下为精选投稿之一:

 

《The Daily》是新闻的失败

也许如此描述《The Daily》的告别更为准确:在移动平台上建立一个全新的大众化新闻媒体品牌的尝试宣告失败。

一、此路不通

两年尝试之后,结论是:此路不通。

克莱·舍基在2009年就报业的前景写道,“如果旧模式已经坍塌,那么什么将取而代之呢?答案是:没有什么有效的模式,但所有都有可能。现在是试验的时候了,大量以及更多的试验。”默多克乐于扮演了试验者的角色。他对于数字化内容盈利的耿耿于怀和孜孜不倦让人印象深刻。他推动过的阿莱西亚计划和NIM数字出版平台无疾而终,只有华尔街日报付费墙的表现能稍稍宽慰其心。而《The Daily》代表了在另一个方向上的探索。

《The Daily》自问世就牵动着行业的目光。如果成功,无疑为忧心忡忡的报业指明了一条坦途,一旦失败,则意味着重新回到零点继续黑暗中的摸索。

然而《The Daily》并没有带来惊艳或惊喜。从市场表现来看,2011年上线首日获得5000个订户;一季度,应用下载突破80万次;10月,积累8万付费用户,转化率15%;2012年7月,付费用户数刚过10万。

可以做一道简单的算术题。收入方面,10万付费用户以每周99美分或每年40美元的价格订阅,至多560万美元订阅费,再加上预计200万美元的广告收入;成本方面,3000万美元每年。缺口如此之大,带来的压力直接导致今年7月的裁员和改版,170人中砍掉50人,取消观点栏目和体育版块,改用第三方内容。

默多克所说的50万付费用户的临界点迟迟不见到来,分拆计划倒是迫在眼前,《The Daily》的停止出版并不意外,只是走完了一段以诞生为最高潮的历程。

二、另类的探路者

可以找到很多理由来解释《The Daily》的失败,但首先要看清,它是一个很奇怪的存在。

首先是名字,一个在新的数字终端上推出的全新产品,却以“日报”(daily)命名,这说明了什么?命名往往是一种隐喻,所有界面上的酷炫都遮不住骨子里的传统。每天晚上排版,第二天上午面市,日更新三次,这样的运作模式与互联网信息发布的趋势格格不入。

它是封闭的。隔绝于搜索引擎,隔绝于社交网站,没有导出到外部的链接,也没有导入流量的方式(这点倒并不特别)。十足的信息孤岛和黑洞,提供的是旧式的阅读方式,一个人一份报,等待所有内容蜗速下载之后,看就是了。

它只有自家生产的原创内容。这使它和Flipboard、Zite等各类应用区别开来,后者内容的丰富程度是吸引用户的重要因素。它背后是全新的公司和独立的团队,有记者、编辑、摄影师和自由撰稿人,高达150人的队伍。

它只有在平板电脑上才看得到。这使它和纽约时报等媒体应用区别开来,后者往往跨纸质、网络、移动等多个平台。

在APP Store中,《The Daily》是个孤独的异类,只有它采用这种另类的模式:新舞台、新面孔、旧身段。它不如各种阅读类工具应用(新舞台、新面孔、新身段)灵活、开放,也不比传统媒体自有应用(新舞台、旧面孔、旧身段)拥有用户基础和品牌效应。它顶着”创新“的光环,然而体现的特征却无比陈旧,几乎和所有新闻阅读的新趋势背道而驰,不能被搜索、不能被分享、不能稍后待阅、不能跨设备同步……说到”内容为王“,《The Daily》在内容上又缺乏独特性,不能给出一个必须订阅的理由。

就是这样的一个应用,在推出之初就自信而勇敢地走收费订阅的路线。我们当然期望它能硬生生闯出一条新路出来,但是结果令人遗憾。

三、不可能的任务

总结《The Daily》的失败,只能审慎地说:这说明在移动端创立一个《今日美国》或《纽约邮报》那样的媒体是不现实的。

《The Daily》本质上是一个限定平台的、面向大众的、新闻内容的提供商,以《纽约邮报》为参照,间或有《纽约时报》的雄心。不幸的是,市场和用户并不需要这样一个新角色。一般性的内容是充裕的和同质的,很难聚拢成规模的用户,广告自然就不用提了;高质量的内容,一则生产成本高昂,二则创造具有不稳定,三则在移动互联网上,《The Daily》这样传统的模式封装和捆绑销售,反而妨碍了内容的价值实现。《The Daily》的结局说明,目前看来,在移动互联网上,新的媒体品牌还很难有成为大生意的潜质。正如福布斯的报道所言,“《The Daily》是苹果iTunes商店里订阅收入最高的新闻产品。这个信息说明什么呢?说明就算在iPad上当了第一,仍然赚不到钱。”

在互联网平台,世界是平的,是所有媒体对所有用户的传播。这意味着媒体间的残酷竞争,而马太效应会加剧,少数几个强势媒体的应用配搭Flipboard、Zite、网易新闻这样的阅读可能会成为用户的标配。有限的几个席位,传统列强已经预约了,因此想在互联网上逆袭,难度不小。即便是对含着金钥匙出生的《The Daily》,也是不可能的任务。

不过,《The Daily》只是证明了“传统的新闻信息服务模式已经不再有生命力”(唐润华老师语),在互联网和移动互联网上,仍然出现了一些新的内容品牌,如赫芬顿邮报,如TechCrunch,如Business Insider,如虎嗅,如韩寒的“一个”。他们都由带有浓厚个人色彩的创业公司起家,专注科技、财经、人文等细分领域,与《The Daily》的大刀阔斧不同,似乎这才是更健康的成长路径。传统媒体机构如果不能仿效,也可以象AOL那样收购下一个赫芬顿邮报,或是象浙报那样投资下一个虎嗅。个中风险仍需谨慎。

至于对《The Daily》,我们最好心存敬意。此刻最适宜引用斯坦福大学教授保罗·萨福1995年谈论互联网的论述,“不管是对社会还是个人,我们都有一个通病,我称之为超级短视。在这个模型中,我们对于某项新技术的威胁的希望、期待或者恐惧往往使我们高估了其短期影响,而现实往往无法满足这种膨胀的预期。因此,我们随之而来的失望让我们掉转矛头,开始低估其长期意义。”■

本文系作者 王武彬 授权钛媒体发表,并经钛媒体编辑,转载请注明出处、作者和本文链接
本内容来源于钛媒体钛度号,文章内容仅供参考、交流、学习,不构成投资建议。
想和千万钛媒体用户分享你的新奇观点和发现,点击这里投稿 。创业或融资寻求报道,点击这里

敬原创,有钛度,得赞赏

赞赏支持

喜马拉雅文章页评论上方

发表评论
0 / 300

根据《网络安全法》实名制要求,请绑定手机号后发表评论

登录后输入评论内容

扫描下载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