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CTIS-文章详情页顶部

战斗浪潮和时代心事

制造业巨大身躯的大部分长期处于媒体镁光灯之外,硕大和木讷常让人忽视了它惊人的力量和敏锐的思想。

​文 | 立方知造局

今年是我进入媒体写作的第十年,人们对这行的评价通常是,“它生来追逐金钱、权力和戏剧。”但当观察和写作的主体成为中国制造业时:

制造业巨大身躯的大部分长期处于媒体镁光灯之外,硕大和木讷常让人忽视了它惊人的力量和敏锐的思想。

立方知造局的上线筹备期中,我们的研究员刘铮告诉我,当他在齿轮、隔膜、电解液和减速机中穿行时,“常感到说不清的情绪。”这份难以言喻的触动来自于他对“中国机器人谐波减速机的国产替代”和“大飞机背后中国制造业变迁”的写作。

大飞机这样的项目会带动整个产业链的发展,也是一个国家综合实力的体现。而谐波减速机这样的小体积零部件同样把握着一个国家工业生产最精细的命脉。“一大一小”中透露着中国制造业各领域的某种共性:

夯实基础后,先艰难完成各个小模块的技术突破,再拼凑成更大的模块。然后以一个个大模块为基础,逐渐构筑成更大一级的模块。

最终,你会看到身边的产品升级了,回家的速度变快了,一眨眼,核潜艇也下海了。

一种超过大多数人认知边界的工业化进化速度在日常被轻易感知。

但速度的底层,无数制造业细分领域内正在进行一场场不为人所熟知的技术突围。像一只可能改变未来的机械蝴蝶正用螺母和电子元器件组成的翅膀完成振荡。

立方试图记录的,就是这些发生在冰山下的不为人知的变革,它们可能来自半导体产业链的设备、材料、制造等环节,也可能来自液晶面板、光纤通信、新能源等领域。

立方同时试图记录我们全情投入的时代正迎来怎样的机遇——当蝴蝶持续振翅向上,会怎样改变每个人的明天。

图源:wikimedia

互联网批量制造野心,但制造业让一切雄心得以落地。

挖掘制造业的故事并不容易。中国工业拥有41个大类、207个中类、666个小类,“是世界上工业体系最为健全的国家。”

这其中,有一大批在各自领域做到世界顶尖的制造业公司和专精特新小巨人,这些企业的报道数量并不和他们的重要性成正比。这意味着,当我们将目光放到这些企业身上时——遇到了一个选题金矿;也必须创作出一手内容。

不为人知的好故事就像岩层下的恐龙骨架。首先,你得有一把铲子。

我们对写作设定了一些硬性要求:

作为研究型写作,我们强调调研,而不仅仅是访谈。每篇文章在写作提纲前需要完成数十份研报的梳理和数十万字的相关阅读。同时,单篇文章不少于4小时的行业人士访谈。

上线前,我们完成了一些制造业选题的写作,发现每篇背后都交织着“国家意志、产业升级”等多重主题。

立方体有三个维度,在这篇开篇中,与其自我介绍,或是输出我们尚不够严谨的结构性思考,更想告诉大家,构成立方知造局长宽高的,是制造业写作过程中带给我们的三种深刻情感体验。

也是我们理解的,中国制造业庞大冰山下炙热的三重维度——

1、战斗浪潮

今天,突围的前提是:凡是我们制造的东西,要比,就和第一名比。

历史螺旋上升。先发者以技术优势,打压、封锁后发者;后发者奋起直追,从技术突围的故事不断上演。

今天作为质量担当的“德国制造”也曾是粗制滥造的代名词。

19世纪初,英国经历工业革命,完成从工场手工业到机器生产的转型,成为世界强国,但同时对外封锁技术。

此时仍是农业国家的德国开始效仿英国工厂模式,发展工业。其中,德国城市索林根以山寨英国品牌刀具而闻名。

英国人一怒之下,要求所有进入英国及其殖民地的德国产品打上“德国制造”的标记,将德国制造绑在耻辱柱上。德国制造失去市场,倒逼德国人把控质量,自研技术。

十几年后,德国制造的刀具再度进入英国人的厨房,其中就有在索林根诞生的品牌——双立人。

高端品牌双立人从臭名声的德国制造中站起来了 图源:双立人官网

德国索林根的工厂车间 图源:unsplash

这一次,故事中的后发者是中国。在制造业写作中,我们文章里“卡脖子”三个字出现的次数就像汪峰歌里的“理想、朋友”,像美国民谣里的“girl、trunk”一样高频。

中国被卡脖子的技术不只芯片制造的光刻机,还有工业机器人核心元件RV减速机、国防军工材料碳纤维、工业母机领域的数控机床等,涉及高端制造产品、原料、设备。

这些卡脖子的领域,美日欧已形成技术壁垒,直指中国制造业软肋——无论你所处产业的下游产能规模多大,市场内需多大,一旦海外断供关键部件、材料,你的产业立马歇菜。

立方知造局根据公开资料不完整统计  制图:立方知造局

别人有了技术优势,自然就能躺赚。

我们的研究员孙鹏飞在操作《中国复合纤维》系列选题时看到:以芳纶纸为例,成本只有20元的纸,日本企业卖给中国企业的价格高达2500元。相关日企一年能在中国薅走10亿元羊毛。技术受制于人,交货时也不得不忍受对方的一拖再拖。

另一段鲜有人知的故事是,1960年代,中国虽然是全球稀土储备最高的国家,但受限于稀土提炼技术,不得不低价出口稀土原料,再以高出成本几十倍价格购回精加工的稀土。

稀土突围从1970年代开启。中国稀土之父徐光宪通过自研稀土串级萃取法,不断尝试,最终实现中国稀土提纯技术从0到1的突破,更在提炼纯度、成本和生产时间上吊打他国企业,最终确立了中国稀土强国的地位。

越来越多人追随徐光宪的脚步,加入技术突围大潮。这得益于国家对技术和高端制造的引导和扶持。

路线是个纲,规划是张网。1986年3月,国家提出863计划,以政府为主导,连续30年总投入600亿美元在自动化、激光、能源等多个高新技术领域研发上,只为高科技集成应用和产业化做铺垫。

此后,中国制造2025确立“制造强国”战略的十年纲领,指明制造业需要重点攻克的方向。

政府部署,为行业发展点亮明灯。研究院、高校搭配专精特新企业,加快研发和产业化步伐。今天,我们看到中国锂电池、稀土永磁体等行业独步全球。也看到RV减速机、微球、轴承钢、碳纤维等多项高精尖制造领域的技术突破和产能爬坡。

国产替代曙光将至。

图源:Pixabay

先发者不会放弃对后发者的打压,是客观规律。

当中国制造实现技术突围,开始量产后,全球高精尖产品往往会出现大降价。没有了技术优势,美日欧企业无法持续高价,价格战和专利诉讼也随之而来。

在全球制造业中,中国通过技术突围,将产品惠及全球产业链,实现共赢。每次技术突围,都可能是中国制造的历史性转折点。

我们记录的不是制造业卡脖子的至暗时刻,而是突围浪潮中的点点微光。

还远没到庆功的时候,但我们挣扎过来了。

2、硬核浪漫

圣地亚哥的大马林鱼被鲨群啃光后,他梦到再多的狮子也没用了。就像一个打不到鱼的渔夫说再多次“人可以被摧毁但绝不能被打败”一样苍白。

缺乏实力的浪漫不堪一击。

研究员赵笑达关注无人机和航空航天领域,在了解制造业的过程中,他有一个感触:制造业不但支撑起了一个社会的实体经济,也为人类几千年深藏在集体潜意识里的浪漫,提供了实现的可能。中国式浪漫是“做梦的勇气”加“行动的魄力”。

2020年6月23日,随着第55颗北斗卫星升空进入轨道,北斗全球导航系统组网完成。联合国认定的全球四大卫星导航系统中,有一个是100%中国产的北斗导航。

硬核的中国制造没法用钱砸出来,没法用PPT包装出来,更没法换个商业模式就“跑通”。硬核,只能靠熬——

从北斗立项到全球导航系统组网成功,北斗人花了26年时间;

一个月前,2021年10月26日,中国成功构建出“祖冲之二号”及“九章二号”,这两台计算原型机,在求解不同的数学问题时,一个比目前全球最快的超级计算机快1000万倍以上,一个更是快了亿亿亿倍(没错,就是10的24次方倍)。

从1957年中科院的第一台数字电子计算机,到今年祖冲之二号与九章二号研制成功,中国成了世界上唯一在两条技术路线上达到“量子优越性”里程碑的国家。

中间的跨度,超过一个甲子。

北斗卫星导航系统工程总设计师杨长风回忆,以“两弹一星”精神为榜样,北斗人在两年之内,成功研制出了国产星载原子钟。 图源:CCTV《开讲啦》

这也是立方所理解的硬核浪漫:把高耸入云的理想主义和铁打的行动力融为一体。

从此地心引力的拉扯、世界强国的牵绊、“不可能突破”的技术难题,都没能阻止中国北斗卫星一颗接一颗冲向太空。

写作制造业的故事,就是让“冷硬”制造背后的浪漫与艰险,被更多人看到。 

3、智造升级

刘铮是立方知造局里唯一一个下过车间的研究员。他给我讲述了一段带有浓郁“故事会”风格的车间往事——

“两年多前,我在芜湖奇瑞一家供应商的冲压工厂里做过几个月的操作工。工作之余和工段长抽烟吹牛的时候,那个比我大不了几岁的领导常面带嘲讽地看着窗外忙碌的车间,在冲压机床此起彼伏的巨大噪声里,用满是唏嘘的口吻告诉我一个‘遥远’的故事:

在德国奥迪工厂,工人们每天上班时会带一块布,一本书,一盒饭,到了厂里后,从储物柜取出属于自己的工具箱,然后打开工具箱用布擦拭各种规格的起子、扳手、钳子、套筒、标尺等工具……

擦完起子擦扳手、擦完扳手擦钳子、擦完钳子擦标尺。大约擦到中午,然后开始吃饭。吃完饭后翻开书本,静静阅读直到下班……

看着工段长由嘲讽转变为向往的目光,我的心里却满是怀疑——当然这个德国奥迪工厂的故事,直到今天我也没在网上找到相似的说法。” 

刘铮说,他曾站在整个车间的中央,耳膜被“哐啷哐啷”声砸至麻木,触目所及,只是一台台大冲、小冲、液压机、油压机,还有机器两侧上料下料的工人。

巨大钢卷被裁剪成一摞摞钢板,叉车将它们送到流水线的第一道工序……直到他被一个身上同样沾满油污,着急上厕所的工友撞个满怀,才从茫然里清醒过来。

“如果在当时问我,对制造业有何感想,那么回答只有五个字:有序的野蛮。”

刘铮从工厂离开的那一天,在工段长办公室门口拍摄的照片。

他从没想过制造业能和“专精特新”四个字搭上关系。

刘铮在立方的第一篇稿件,是关于中国企业突破机器人用谐波减速机技术。按他之前的看法,这种轴承和齿轮组成的小部件,即使生产出来,也不过是为有序的工厂里某台彰显野蛮生产力的巨大机器,增加一个组件罢了。

“但随着阅读资料变多,我对谐波减速机的看法变了,这个最小只有拳头大的零件,在远到航空航天国之重器,近到每个人握持的手机,都在产业链某一环中发挥着作用。和减速机一样,中国制造业也在我原先的视界之外,发生着由巨入微的变化。”

在工业内很多领域,中国现代化起步都较晚,为了迎头追上欧美老牌工业强国,满足庞大人口的物质需求,必须要快速发展更追求产量和质量的大型企业。

高级机床、零部件、原材料,没有国产替代品,就只好从国外进口。如果某个核心零部件发生被垄断、“卡脖子“的情况,那么小到一家企业的流水线,大到整个国家的产业市场,都会受到影响。

于是在10年代后,“专精特新”的概念被提出,其主要目的就是通过“点对点”创新的中小型企业,发展核心技术,完善中国各个行业的产业链环节。

“专精特新”企业大多以半导体、新能源、医疗器械、软件和信息技术、新材料及智能制造等产业为发展方向,辐射中国制造业的方方面面。

类似“减速机”的国产零部件、核心技术,不断帮助制造企业突破瓶颈。制造向智造升级的浪潮,正在席卷曾经的“世界工厂”。

工厂午休时,刘铮在车间外拍到的一株油菜花。

在刘铮离开那家工厂短短两年后,工厂招工简章上的年龄限制从55岁变成了45岁。虽然待遇变高,但似乎无法阻止年轻一代远离“有序的野蛮”。

一方面,招工变得困难。但另一方面,自动化产线、AGV和AMR物流机器人的普及,让各工厂和仓库依靠“智造升级”渡过难关的例子也屡见不鲜。

在“专精特新”技术支持下,中国本土工业机器人企业已有余力向“产品+解决方案”发展,让“重人力、碎片化”的制造业变得更聪明。

一些工种消失了,但另一些新职业出现了——机械手替代施釉工人喷釉;冲压车间、涂装车间、焊接车间正在实现无人化;物流机器人替代了搬运工——搬运工人成了物流机器人的项目工程师。

智能工厂层出不穷。更多从重体力劳动中解放出来的人们将在智能化时代完成岗位转型。

那些刘铮熟悉的、沾满油污的忙碌身影,也许终将随记忆远去;工段长叼着烟诉说的遥远“奥迪故事”,会以另一种形态日渐清晰——中国制造升级到中国智造,在数据革命和提高效率背后,为的是“升级”这片土地上最广大人民的幸福感。

这也是我们所看到的,中国制造业正在发生的事。

4、尾声

很难用任何一种已有的经济学理论来解释中国制造业的崛起。

它更像一股由无数人对明天的信心和愿意为此奋斗一生的信仰所组成的巨大国运。

在同事们关于制造业的叙述中,我最喜欢“车间往事”。两个朋友在劳动间隙,抽根烟,透透气,讲一个“合着德国人上班一天啥也不干”的段子。

它精准捕捉到了某种时代心事,却把这心事用一个笑话的形式表达出来。

就像在制造业写作过程中,我们遇到的那些庞大的、史诗的、英雄的情绪,但如果把这情绪无限放大,你会发现其中绵延着的微小的、个体的、同样真实的情绪——真实的,每个个体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一种力量正在形成,裹挟惊人的广度和猎猎风声。它同时锚定了立方在制造业写作中的坐标:记录勃发的力量。

如果往更久之前眺望,你会看到这股力量在大国初立时就展开了第一轮吟唱。棉纱、油田、磷矿被唱出。第一个音符是钢铁。从首钢奔涌而出的第一炉钢水起,征服海洋的巨舰被唱了出来,探索星辰的飞船被唱了出来。神圣不可侵的陆地边界、水域边界被加固吟唱。

工业大国的第一枚螺丝钉被唱了出来。有人看见鲲鹏再次于东方展开双翼。

时间之矢自过去射向未来。回到记录中国制造业的语境,我们仍然面临复杂的写作状况。

在复杂的写作和现实中,立方将保持乐观昂扬,投入滚烫的时代。

本文系作者 立方知造局 授权钛媒体发表,并经钛媒体编辑,转载请注明出处、作者和本文链接
本内容来源于钛媒体钛度号,文章内容仅供参考、交流、学习,不构成投资建议。
想和千万钛媒体用户分享你的新奇观点和发现,点击这里投稿 。创业或融资寻求报道,点击这里

敬原创,有钛度,得赞赏

赞赏支持
发表评论
0 / 300

根据《网络安全法》实名制要求,请绑定手机号后发表评论

登录后输入评论内容
  • 有情怀,有干货,期待关于制造业更多精彩故事

    回复 2021.11.24 · via iphone
  • 制造业好像变得有温度了……

    回复 2021.11.24 · via pc
  • 制造业还能写的这么有情怀

    回复 2021.11.24 · via android
6

扫描下载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