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CTIS-文章详情页顶部

效率的陷阱

效率不仅仅在于速度,更在于可持续。

7月中旬,与3G门户总裁张向东等一干朋友参与环青海湖骑行。在海拔3200米的高原上,用4天时间骑行360多公里。虽然明知保障车随时在后备用,但对于我们这些平时运动较少,缺乏骑行经验的人来说,也是一个不小的挑战。

挑战的不仅仅是心理和体力,更在于技术与习惯。一如专业人士所言,长途骑行最大的挑战在于爬坡,而爬坡最大的挑战在于掌握骑行的节奏——也就是结合自身情况,对自行车的变速挡位之切换。

其实,人的本性都是追求“效率”的。而这种出自本能的“效率”往往意味着想用最简单的方式来快速地做功,并达成目的。所以,我们这样的非专业人士骑车的时候大多不太习惯频繁换挡。即便是换挡,也喜欢选择较高的挡位,大有最好让脚上蹬一圈,轮子就跑三圈的劲头。

但是,这种“效率”心态在爬坡的时候最是害人。实际上,大多数人开始时并不习惯在爬坡的时候,随着坡度增加不断用更低挡位骑行,因为自己蹬车的节奏会被迫变化;而那种脚下蹬三圈,轮子才走一圈的感觉也的确很不给力。

然而,每天的骑行是一个长达近百公里的旅程,不善用随时调节挡位来保持节奏的骑行者,往往一两个大坡之后呼吸就乱了,体力透支,在后面的平路甚至下坡时也难以坚持。之前骑得再快,一停车总会被超越。

作为深刻体会此教训的骑行者,当我精疲力尽坐在保障车中的时候,胡乱联想起不少企业家朋友之前对如何做企业的探讨。其实做企业也未尝不是如此——有时候自以为关键的“效率问题”,其实是个最害人的魔障。

在整个中国的效率文化中,一向重视短期的作用而往往忽视长期的效果。我们习惯用最快的速度和最简单的方式去实现一个短期的目标,但是其代价往往是资源和能力的透支,进而造成前进速度的不可持续,以及长期目标的迷失和错位。

比如“只争朝夕”这样的词汇,一直是很多创业者和企业家心中的潜台词。但是,这种对速度和效率的渴望往往造成企业在产品、销售等某些环节的过度聚焦,而对制度、文化、创新能力等方面的忽视。因为后者往往是一种长期效率的体现,而它们需要在较低的“挡位”才能建立起来并发展壮大。

与此同时,“效率”往往被等同于对速度的追求,而速度由于是相对的,所以极易成为影响企业发展节奏的陷阱。当年TCL收购汤姆逊的失败,如今李宁换标遭遇的挫折,都是有抱负的企业在发展顺境的时候,对“上坡的难度”做出了错误的判断,导致企业发展的节奏被打乱,资源被消耗。为了前进的速度,却在中途就耗尽了能量。

其实,长途骑行给人留下的最深刻印象就在于,效率不仅仅在于速度,更在于可持续,在于不停车。掌握好前进的节奏,善于使用不同的挡位,甚至有意识地把效率降下来一些,才能够保证整个旅途的速度和效率。而想用最简单的方式、用最快速的做功来直达目的地,往往会遭遇欲速则不达的结果。

就像一位骑行者所说的:“最有效率的骑行,就是不精疲力尽的骑行。因为你永远不知道下一个坡还有多长。”

本文系作者 zhangpeng 授权钛媒体发表,并经钛媒体编辑,转载请注明出处、作者和本文链接
本内容来源于钛媒体钛度号,文章内容仅供参考、交流、学习,不构成投资建议。
想和千万钛媒体用户分享你的新奇观点和发现,点击这里投稿 。创业或融资寻求报道,点击这里

敬原创,有钛度,得赞赏

赞赏支持
发表评论
0 / 300

根据《网络安全法》实名制要求,请绑定手机号后发表评论

登录后输入评论内容
  • 精辟啊,效率应该综合考虑速度和可持续时间,应该是在总量不变,甚至增长的前提下考虑快速完成。

    回复 2011.08.06 · via pc
  • 只争朝夕,大干快上,抢工期的献礼工程,等等,体现的是管理者的"成败论英雄"的成功价值观,从大炼钢铁到深圳速度,都是抢出来的,这种"急"还是心态上"穷"导致的。

    回复 2011.11.01 · via pc
  • 与其说是'心态的穷'导致的,不如说是我们被束缚在一种观念里。很长时间以来我们所认为自身对老祖宗所传承下来的思想,只停留于事物的表象,没有达到入里解释的境界。可悲的就是这点。现在很多中国人盲目的学习西方的思想,而许多外国人都在学习中国的兵法、儒学等等。我们把太多太多的东西扔掉了,却还在计较一些无关轻重的细节。

    回复 2012.08.02 · via pc
  • 一个企业要将自己的品牌和产品注入灵魂,而不是急功近利,山寨厂家就是很好的例子。

    回复 2011.08.07 · via pc
  • 重要的是质量

    回复 2013.11.18 · via pc
  • 非穷,是愚。

    回复 2013.10.09 · via pc
  • 嗯,确实很有道理

    回复 2011.09.03 · via pc
9

扫描下载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