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CTIS-文章详情页顶部

国际化的盲区

国际化其实是一个抵消中国成本优势的过程,企业公民形象才是中国企业走向海外最重要的品牌建设。

在越南同奈省教育厅采访时,一个数字让我感到震惊和反思。从2001年-2009年,同奈省共收到教育资助980亿越盾(1元人民币大约相当于2600越盾),其中企业捐助约占10%,大部分来自于日本、韩国,而来自中国内地企业的捐助只有几亿越盾,而且全部来自一家企业——TCL。

据中国商务部统计,截至去年底,中国8500家境内投资者设立对外直接投资企业已达1.2万家,分布在全球174个国家和地区,对外直接投资累计净额(存量)1839.7亿美元,境外企业资产超过1万亿美元。国内媒体对中国企业的国际化进程也保持了高度关注,但大多是去追踪报道中国企业在国外开疆拓土的成果和艰辛,无外乎都是怎样适应当地文化,怎样发挥成本、运营和渠道的优势,怎样发现当地需求、快速反应切入市场。这些都很重要,但是似乎企业和媒体都忘记了一件其实最根本的事情——那就是承担当地的社会责任,成为合格的企业公民。

反思起来,原因无外乎3点:

第一,企业社会责任的概念这几年才在国内慢慢受到关注,在国内浮躁的商业环境里,能够把社会责任持续落实的企业就已经少而又少,在国外就更难顾及了;

第二,中国走向海外的企业背负了太多的压力——从财务到舆论,这种心态导致了企业太过急于证明自己能够成功,因此把注意力过多地集中在了具体营销的层面。

第三,我们的国际化心态还不够成熟。对于所有第一次走出国门的企业来说,所有的管理层都会通过各种渠道和数据表达对海外市场的重视,但是在他们的心里,海外市场到底是一个需要长期投入和经营的分公司,还只是一个需要尽快实现盈利、必要时可以放弃的异国市场,我相信还很难达成统一的认识。

要打入一个新兴市场,只有价格优势是万万不行的。在2000年前后,中国摩托车因为极其便宜的价格(大约只有日本摩托车的几分之一、甚至1/10)一度占据了越南80%的市场,本田等日本品牌甚至准备退出这场竞争。但是很快,因为中国摩托车一味以竞相降价为竞争手段,导致在质量、节能、售后服务以及品牌方面的问题越积越多,终于又一窝蜂地退出越南市场。现在的越南市场,日本摩托车可以卖到8000美元,而中国大陆的摩托车售价只有500美元,还问津者寥寥。更可怕的是,摩托车的快进快出,给整个中国企业的形象带来了极大的伤害,在几年后还在释放可怕的潜在影响。

越南是TCL最早开始国际化尝试的国家,早在1999年,TCL就通过并购香港陆氏在越南的工厂,开始进军东南亚市场。2001年起,越南分公司开始盈利,一直到现在。在经历了金融危机后,TCL电视在越南2009年的销量,达到了2008年的10倍。更难得的是,TCL电视在越南市场已经可以和市场占有率最高的三星卖到同样的价格。现任TCL越南公司总经理的王成说,对国际化最深刻的感受就是要坚持。这句大实话背后其实有太多东西。国际化其实是一个抵消成本优势的过程——TCL工厂在越南和三星等企业在人工成本上并无什么区别,但因为生产规模的差距,在当地的生产成本反而居于下风。而联想和华为的财务状况也面临同样的问题。此时,怎样提升在本地的运营能力和品牌影响力,就变得至关重要。而提升品牌的影响力,不仅需要产品性价比和服务质量不断提高,更需要把树立在当地的企业公民形象当做一个战略目标持续耕耘,为自己的品牌增加责任感和亲近感。中国企业只有把当地市场当做自己的家来经营,才会赢得市场真正的认可和接受,而不再被视为只是一群不停压低成本、唯利是图的经济“蝗虫”。

转载请注明出处、作者和本文链接
声明:文章内容仅供参考、交流、学习、不构成投资建议。
想和千万钛媒体用户分享你的新奇观点和发现,点击这里投稿 。创业或融资寻求报道,点击这里

敬原创,有钛度,得赞赏

赞赏支持
发表评论
0 / 300

根据《网络安全法》实名制要求,请绑定手机号后发表评论

登录后输入评论内容
2

扫描下载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