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CTIS-文章详情页顶部

65岁的李安留下了三个“致命”问题

李安遭遇“连败”,但这场赌局上没有赢家。

文 | 跃幕电影,作者 | 庞宏波

“李安那么大的导演都玩不转,我们就更别想了。”

这是某位青年导演在《双子杀手》之后的一句感叹,但只是没想到这种感叹慢慢演变成了一场巨大的“遗憾”。

《双子杀手》在国内的票房成绩和口碑表现同样不佳,甚至和上一部《比利·林恩的中场战事》相差甚远。因此,失去中国市场的“庇护伞”,《双子杀手》预计亏损达到7500万美元。

其实伴随着《双子杀手》上映,就不断有“反对”的声音出现。电影是否需要如此清晰?耗费这么大精力拍摄一部故事薄弱的动作片是否值得?抛开叙事谈技术是否恰当?

不同的产业观给出了截然不同的答案。而从事实结果来说,《双子杀手》的确存在着内容上的不足。但李安还是给全世界的电影工作者留下了最急需回答的三个问题,这三个问题关乎的是整个电影产业的未来。

01. 120帧以后还会存在吗?

李安也很悲观。

其实对于李安来说,高帧率并不是挑战,而是一种复原。电影在胶片时代采用最经济实惠的24帧,其实早就无法跟上时代。但因为一百多年来极少有人会去质疑帧率,所以24帧成为了定律,模糊感反而成为了高级感。

李安此前表示:“我只是不服气为什么数码时代要去模仿胶片。”实际上,李安之前也是胶片的坚实拥护者。在拍《少年派的奇幻漂流》之前,李安更倾向于胶片拍摄。

但3D带给李安的却是疑问和不解。为了解决3D存在的模糊感,李安开启了自己的高帧率之旅。相比胶片可控的高成本,高帧率反而像是不可控的高成本。缺乏足够的技术支撑,导致高帧率制作极其昂贵。

因此经过了《比利·林恩的中场战事》,李安在更具动感的《双子杀手》上进一步试验。然而因为“老套”的讲述方式,《双子杀手》在故事内核上丢失了李安一贯的“深度”,而整个技术革新的尝试建立在这样的基础上自然存在着极高的风险。

事实上从结果来说,李安失败了。对于李安来说,比前作成本更高的《双子杀手》恐怕要亏损7500万美元。那么“正在筹钱”的《马尼拉之战》是否会顺利开工呢?

作为一部拳击电影,高帧率必然会带来更流畅更有沉浸感的观影体验,可以想象《马尼拉之战》一旦拍成会达到的理想效果。但《双子杀手》的失利,让一切都变得更加不确定。

李安也表示在《比利·林恩》之后,李安需要一个“大项目”。但如今“大项目”的效果甚至不及《比利·林恩》,这对李安的杀伤力是巨大的。

但李安对于高帧率已经不再是尝试或者挑战,所以未来李安依然可能会拍摄高帧率电影。只是经历了“连败”的李安,《马尼拉之战》的筹钱是否能达到预期成为了疑问。如果没有足够的资金支持,《马尼拉之战》会好吗?

同样,对于120帧的技术来说,好莱坞本身对这种技术就并不感冒,而李安高成本并没有换回高票房对于中国导演的吸引力也有一定程度上减退。可以说,李安如今所遭遇的对于全世界电影工作者在120帧尝试的信心上进行了一次打击。

那么,120帧倘若依然找不到成功的标杆,那么未来是否会成为特殊场景的特殊手段?

例如在赛车和搏斗场景,通过120帧去拍摄部分场景来突出沉浸感。但这种小范围的运用,是否会持续推动电影升级呢?这已经变得很难说了。

02. 中国资本的出海野心,还在吗?

产业逻辑。

其实在《双子杀手》背后,中国资本的重要性已经变得不言而喻。在经历了《比利·林恩》溃败之后,好莱坞巨头对于李安的信心开始减弱。在《双子杀手》的出品方当中,除了其发行方派拉蒙外,其余的公司已经不再是好莱坞的主流影视公司。

具有硅谷背景的技术公司和中国资本,成为了李安坚定的支持者。那么对于中国资本来说,除了李安的“黄皮肤”为什么要坚定的支持呢?

对于背后的复星影视和阿里影业来说出海是必然选择,这一点是毋庸置疑的。但是需要认清的是,如今出海的形势。

从早年的资本收购到单片投资,其实无论哪一种都是回报率并不高的投资逻辑。相比之下,国内市场有着极大的想象空间,无论是引进还是运营都是如此。

对于复星来说,其实更渴望的是李安的“回归”。所以履新复星的张昭不停的问李安未来是否会拍摄一部华语电影。这里其实有一个疑问,就是如今中国电影市场呈现出的高度头部化,李安究竟能带来什么?

显然,单靠李安拍摄一部华语剧情片,想要达到30亿起步并非易事。但李安的“奥斯卡光环”加上120帧的技术创新,是否能达到30亿呢?复星发力电影是一个必然,“陪李安创新”也是一个必然,这是决定复星未来在国内市场身位的“马尼拉之战”。

那么,对于阿里来说,又需要李安什么?从早期投资阿汤哥的《碟中谍》系列到投资斯皮尔伯格的安倍林公司,从而拿到了《绿皮书》这样的奥斯卡影片。阿里影业在出海的逻辑上,从“中国玩家“变成了”中国合伙人”。

显然,阿里影业看中的也是引进电影在国内的市场前景。那么,李安给阿里影业所带来的某种程度上和复星需求的类似,只是阿里影业在宣发上的“基础设施”和李安在国内的“基础需求”更贴合。

但无论是复星影视还是阿里影业,其实背后都是所谓的“产业资本”

但对于其他中国资本呢?真正在二级市场“挣扎”的中国资本又该怎么办?

如今,好莱坞似乎又面临着“新旧抉择”,新是以Netflix、亚马逊甚至苹果为首的流媒体“新”,旧是几乎停滞不前的好莱坞超英大片体系。但这种“新旧矛盾”本质上是一次内战,超英大片是好莱坞“五大”的命脉,中国资本跻身其中的可能性微乎其微,而流媒体和中国资本没有半毛钱关系。

那么,中国资本现阶段其实在好莱坞的定位和存在感发生了不小的变化。那么即便中国资本持续挺进好莱坞,投资二级商业大片所带来的是什么?

李安“连败”后,大部分中国资本是否还敢于通过更高昂的成本去支持更新鲜的技术?

03. 影院瓶颈怎么办?

结果论。

对于普通大众,当然可以结果论,好就是好不好就是不好。毕竟花了将近200元的电影票,所应该得到的就是200元的体验。但对于从业者来说,是否也可以结果论?

如果从业者结果论,那么影院瓶颈或者说“影院寒冬”就必然会延续更长的时间。

在《比利·林恩》上映的时候,全球仅有五块可以放映完整高格式版本。其中中国的两块是临时改建,但这两块银幕贡献了18%的国内票房。相比之下,好莱坞的反响平平。

在《双子杀手》上映的时候,派拉蒙在北美市场早早就动员影院升级设备。但收获的反响依然平平,而国内华夏电影在《比利·林恩》之后就研发CINITY系统。在上映时,国内已经有30多块银幕可以放映。

全球影院都面临着极大的冲击,所以无论是北美还是中国都面临着“影院寒冬”。但从物理建设上来说,中国影院在改变影院瓶颈上付诸了实际行动。此前无论是博纳影业的董事长于冬还是华夏电影的董事长傅若清,都极力的“动员”。认为影院只有加强剧场效果,才能应对市场冲击,否则苦苦经营近二十年的影院生意将会面临更大程度的冲击。

但不巧的是,《双子杀手》在内容上并没有和受众达到“供需一致”。这样的结果所来的就是影管的“摇摆”,毕竟一套CINITY系统的成本在550万左右。虽然完整版高格式一线城市的电影票价达到了接近200元,但从这次的结果来说反响并没有达到预期。

《比利·林恩》两块高格式银幕贡献了18%的票房是一个极大的诱惑,但《双子杀手》显然一定程度上挫伤了影管的积极性,那么升级设备的速度是否会因为《双子杀手》的结果而变缓呢?

倘若影院在升级设备上摇摆不定,那么未来即便还有《双子杀手2》,大部分观众看到的依然是“技术阉割版本”,那么带来的不就是恶性循环吗?但影院本身是盈利生意,缺乏足够的盈利空间也无法“道德绑架”影院升级设备,所以未来高格式观影面临的困难依然是巨大的。

只是如果从产业的角度来说,对于影院鼓励升级是一个必然。只有熬过痛苦的“磨合期”,才有可能回到良性循环上。起码从现在看来,影院生态安于现状只会更差不会更好,电影的恒定规律决定了影院的风险在增高。

对于产业来说,李安留下的问题要比结果“致命”的多。看似是一部电影,实际上远远不止如此。

本文系作者 跃幕 授权钛媒体发表,并经钛媒体编辑,转载请注明出处、作者和本文链接
本内容来源于钛媒体钛度号,文章内容仅供参考、交流、学习,不构成投资建议。
想和千万钛媒体用户分享你的新奇观点和发现,点击这里投稿 。创业或融资寻求报道,点击这里

敬原创,有钛度,得赞赏

赞赏支持
发表评论
0 / 300

根据《网络安全法》实名制要求,请绑定手机号后发表评论

登录后输入评论内容
  • 我看的60帧的,为何大景把演员的头都被切掉了一半

    回复 2019.10.25 · via android
1

扫描下载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