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CTIS-文章详情页顶部

豆瓣6.6,《黑镜5》为何“致郁”变“治愈”?

与创意的枯竭相比,致郁或者治愈风格的选择更为致命,不知《黑镜》系列接下来能否继续,又会如何取舍呢?

文 | 一点剧读,作者 | 棉花

这周《黑镜5》的回归格外引人注目,从未开播时观众预期的豆瓣8.5分一路跳水至6.6,大家的失望之情溢于言表。不少人表示,如果《黑镜5》不是顶着《黑镜》的名头,或许口碑不会遭遇如此的滑铁卢。

时间回到2011年,《黑镜》(Black Mirror)横空出世,以新鲜的“黑科技”概念和强大的脑洞征服了无数观众,风靡一时被封“神剧”。据悉,该系列1-4季共获得79项艾美奖提名,其中21项获奖。

《黑镜》系列向来以虚构的科技为外衣,以讽刺现实的黑色幽默为内核,探讨科技改变人性的终极话题。每集45至60分钟不等,独立成章,剧情多重反转,暗藏深意。

如今《黑镜》的口碑急转直下,若仍要以所谓的“养刁了观众的口味”、“玩过的梗成了窠臼”来解释,未免太过苍白,那么是什么令《黑镜》逐渐变味的呢

人性的拷问威力不再,故弄玄虚后只余乏善可陈?

8年前,《黑镜》制片人兼编剧查理·布鲁克在接受采访问及剧名时,曾如此解读,“‘黑镜’是你在每面墙上、每张桌子上、每个人的手掌上都能看到的电视屏幕、电脑屏幕和智能手机屏幕……如果科技是一种毒药,那么它的副作用是怎样的呢?”但其实相较于上述提及的那些日常科技,剧中出现的科技概念如记忆芯片、人工智能、虚拟意识等虚构的“黑科技”更为夺人眼球,可谓将对于未来科技的幻想和复杂人性的探讨表现到极致

​《黑镜》以理智的口吻,讲述被科技支配、利用的人性故事,旨在警醒沉溺于享受科技便利的人类。正如查理·布鲁克所言,“《黑镜》的每集都有不同的演员、不同的背景,甚至一个不同的现实。但都是关于我们当今的生活方式的——如果我们愚蠢,十分钟之后就会是这样。”剧中科技高度发达的社会背景下,自私黑暗的人性、无法逾越的阶级及无尽的贪婪欲望,不可避免地令观众感到熟悉和细思极恐,所谓的荒诞未来,何尝不是现代社会的缩影

第五季就主创阵容而言,其实颇为可观,也曾备受期待,除查理·布鲁克负责剧本创作外,还云集了多位大家耳熟能详的大咖,曾出演《神探夏洛克》的安德鲁·斯科特、《复联4》中的新任美国队长安东尼·麦凯及小天后麦莉·赛勒斯等。只是内容架构虽仍以科技和人性的矛盾冲突为主题,不少人却表示每集开头的紧张气氛渲染和人物关系铺垫虽很到位,但不痛不痒的结局和乏善可陈的价值导向,不免落了俗套,有故作高深之感。

​第一集《生死搏击》中,VR游戏对两性生活的冲击直指对于“精神出轨”伦理问题的讨论。科技飞速发展的背景下,精神出轨与肉体出轨的纠结剧情不免复古得有些违和,此外勉强圆满的结局,对婚姻家庭及性取向等展示也终结于浅尝辄止;第三集《瑞秋,洁柯和小艾希莉》则主要阐述了偶像应该活出自我的中心思想。剧中人类可以通过高科技,将自身的思想和意识数字化,通过批量生产人偶或者全息投影,复制克隆具有独立思考能力的个体。但炫目浮华的科技背后,“这个世界上只有一个你”的最终落点,难免被指童话得有点不合时宜。

​整体的平庸下,第二集《碎片》相较于其他两集收获了不少好评,却仍逃不掉故弄玄虚的评价。男主因沉迷手机应用痛失未婚妻,于是心怀报复开展一起乌龙挟持案件。本集剧情看似批判数字化对于我们日常生活的侵占和榨取,及资本市场对加深用户依赖性和攫取利益的商业信条,但“开车不要玩手机”的血的教训相较手机应用的“穷凶极恶”,显然更为清晰明了,无法引发观众的更多共鸣。

“重形式轻内容”疲态尽显,观众不再买账?

虽仍秉持着前作的主题“意识数字化”,探讨未来、科技、人性和爱,但本次《黑镜5》,一改往日的致郁风格,彰显“个人英雄主义”等好莱坞气质,无疑伤及了《黑镜》系列的核心竞争力。或许这一趋势早有预兆,也无怪不少观众声称不再期待。如同样被批“形式大于内容”,且同属低分行列的,为该系列此前距今最近的2018圣诞特别篇——《黑镜:潘达斯奈基》。

该片虽曾以由观众互动选择剧情、打破传统体验为噱头,吸引了不少观众。但互动剧的新鲜劲儿过后,6.9的豆瓣评分表达了观众对其内容的实力拒绝。该片讲述了1984年,19岁天才游戏开发程序员斯戴芬,因受到开创交互式阅读体验的小说《潘达斯奈基》的启发,自主开发了一款游戏,并沉浸于游戏背后的逻辑,开始怀疑现实和自我认知的故事。

​《黑镜:潘达斯奈基》的交互式观影,集中体现在观众需要替剧中男主斯戴芬,做出不同的选择,以决定剧情的走向。为了保证多线程复杂情节的观剧体验,该片采用了多种先进的技术手段,如其中“状态跟踪”技术,可保证细节影响接下来的剧情场景,加强观众的沉浸感。该片还在剧中对此种娱乐模式进行了自我讽刺,借着主角之口,“玩家以为自己有自由意志,做出自己的选择,其实所有的结局,都是我来决定的”,也不可谓不狠辣。

但真实的观剧体验却大打折扣,实则没有很多选择权的互动被指“伪互动”。对此,Netflix官方曾承认,“如果把电影里所有出现过的选择题排列组合,可能的组合可以多达一兆种,但出于工作量和制作成本的因素,并不是所有的组合都有对应结局,电影的主要结局只有5个。”不止结局数量,片中通过梦境强行串场、选错需要重来等不允许观众做出自由选择的限制,让互动电影的概念变得尴尬。

从重形式轻内容,到结尾“高高举起、轻轻放下”的价值表达,《黑镜:潘达斯奈基》与本次的《黑镜5》如出一辙。如前者以“平行宇宙”这一万金油作为所有的结局解释及生命不能重来的训诫一样,《黑镜5》的科技概念和价值导向,同样不再惊艳和发人深省,反而自带一股心灵鸡汤的味道。

英国基因VS美国血统,《黑镜》致郁变治愈?

纵览《黑镜》系列的豆瓣评分,不难发现其“出道即巅峰”后逐渐走低的规律。从《黑镜1》《黑镜2》及《黑镜:圣诞特别篇》分别为9.4、9.2、9.1的豆瓣评分,到《黑镜3》《黑镜4》跌落神坛的8.8、8.3,再到此番的直逼及格线,制作方的更换,成为《黑镜》不“黑”绕不过的话题。

虽同以查理·布鲁克为主创编剧,但《黑镜》一、二季由英国4台制作,篇幅不长,却因地道的英式黑色幽默称著。以《黑镜:圣诞特别篇》为节点,2016年查理·布鲁克加入Netflix及《黑镜》版权易手后,Netflix为《黑镜》系列“注入了膨胀的剧集数和预算”

《黑镜3》由英美共同制作,《黑镜4》《黑镜5》已完全由Netflix注资。由国际化的内容平台主导,剧集的内容也逐渐开始“美化”,从私人的带有作者风格的极客剧,逐渐转变为情节直白、易于传播的话题剧

英式的《黑镜》,用科技审视人性,不乏惊鸿一瞥意味深长的镜头。如《国歌》中首相妻子在丈夫蒙羞后,决绝离去的身影;《一千五百万里程》中男主宾在向利益妥协后,将碎玻璃收进盒子时的小心翼翼。此外,接连不断的反转也颇为吸睛,以《黑镜:圣诞特别篇》为例,内容节奏感强,自成段落,悬念迭起,片末警员那句“我把他的时间调成了一分钟一千年”的惩罚,类似永世不得超生的诅咒,令人悚然一惊。

若要一味批判《黑镜》的“美化”,也大可不必。三、四季的《黑镜》在被扩充为6集后,有机会涉猎更多的题材和风格而且暗黑设定下,美式《黑镜》较英式更为积极阳光的特质,虽饱受诟病,但受众的扩大和奖项的青睐,同样不容辩驳

​第三季中“不那么暗黑”《圣朱尼佩洛》,同时荣获第69届艾美奖最佳电视电影奖和最佳编剧两项大奖。第四季中的《卡里斯特号》,令“黑镜之父”查理·布鲁克,蝉联了艾美奖最佳电视电影编剧奖,受到业界的认可。

我们曾经以为,《黑镜》系列会将英剧对现实的批判和思辨,与美剧的温情娱乐完美融合,可如今看来还是太过乐观,不同风格总是兼容不易,不应以简单的烂尾总结概括。与创意的枯竭相比,致郁或者治愈风格的选择更为致命,不知《黑镜》系列接下来能否继续,又会如何取舍呢?(本文首发钛媒体)

本文系作者 一点剧读 授权钛媒体发表,并经钛媒体编辑,转载请注明出处、作者和本文链接
本内容来源于钛媒体钛度号,文章内容仅供参考、交流、学习,不构成投资建议。
想和千万钛媒体用户分享你的新奇观点和发现,点击这里投稿 。创业或融资寻求报道,点击这里

敬原创,有钛度,得赞赏

赞赏支持
发表评论
0 / 300

根据《网络安全法》实名制要求,请绑定手机号后发表评论

登录后输入评论内容

扫描下载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