向豆瓣学习,手Q缺少的不是产品技术,而是太不淡定

手机QQ虽然改版招到不少骂名,但是还是符合一定的产品逻辑。但是,“所有幸福的家庭都一样,不幸的家庭各有各的不幸”。尽管豆瓣改版也引来骂声一篇,但是豆瓣更相信自己的产品经验。“用户的意见永远是要听的,但你听并不等于马上要变成行动。”

最近手机QQ全新手机版近日一出,网络上立即骂声一片,甚至在部分媒体有意无意的推波助澜下,民间掀起了对新版手机QQ吐槽的全民运动。于是乎人人都是产品经理,纷纷为手机QQ的产品经理指点迷津。

广大群众们的观点简单梳理下,火力无非集中在两点:

一、头像全部点亮,弱化了实时性功能

二,退出按键隐蔽,不易退出。

群众们继续发挥想象力,认为这是腾讯内部手Q和微信之间的“宫斗”,这是宫廷戏看多了还是封建余毒意识残留的表现?更有滑稽者,以从腾讯内部员工套话的口气编出活色活香的段子“此次改版决策是Pony做出的,底下的人都不同意,但Pony坚持,就只能硬上了。”先不说如此神神叨叨的传闻是真是假,总之看得出群众对宫廷段子的饥渴需求那是肯定的。

论证手机QQ弱化实时性的逻辑合理性

照笔者看,这无疑又是一次用户价值和体验习惯之间的博弈,手机QQ产品经理也在知乎上做出了解释,笔者是同意其中的产品逻辑的:

1 移动化是趋势,手机随身携带,信息可以即时推送,而隐身抑制了交流的动机。

2 即便存在隐身和在线选项,在不同的沟通场景下,用户的开场白仍然是“hi,在吗”

笔者认为,即时通讯本身解决的应该是通讯交流,而非侧重即时,如果单纯追求即时,那么电话是最好的即时工具。需要在线才能开启对话,“hi,在吗”后仍然像kik,微信这样的工具等待对方回应,在交流前多了一步考虑,这本身就是一项负担。据说手机QQ也做出了大量的数据调研和用户分析,才做出了淡化实时性的决定。再问一句那些抱怨的人,

微信没有在线隐身选项,手哥,您觉得能打几分?

他山之玉-豆瓣的十万用户定律 

托尔斯泰说“所有幸福的家庭都一样,不幸的家庭各有各的不幸”。用在这里,把家庭换做改版似乎也挺有理,豆瓣曾经也因网站改版引来一片骂声,但是豆瓣的产品经理是这么看待这件事的,“用户的意见永远是要听的,但你听并不等于马上要变成行动。”不仅如此,豆瓣提出了一个十万用户定律,即当用户数超过10万,产品直接获得用户意见的渠道就失效了。在这么大的用户基数上,如果有1%的用户对你不满,其中又有1/10的用户表达出来,这就意味着天天有100个用户在骂你。

那种感觉就是铺天盖地的骂声,而你没有办法分辨到底是100个人还是1万个人在骂,它可能是一个很小的比例,但你已经无法去衡量。所以直接反馈之外需要采用别的方式,比如用数字说话,量化分析。这时候就要求你不能被动地坐在那儿听,你需要采取更主动的方式去得到真实的反馈。

同样,手机QQ是否也应该去分析下ios上万个打分用户在全国几亿用户中的比重,和这些用户在整体用户分布中的特性分布,同时估量下给差评行为中随众跟风的心理因素。

 

改还是不改,这是一个问题

在收到大量差评后,手机QQ官方迅速做出了回应:“QQ团队十分重视,预计在两周内完成优化的开发。优化后的版本将会在兼容在线状态的基础上改进联系人列表,方便沟通和使用。同时,还会在安卓版提供便捷的退出键。”

很明显,这是QQ团队安抚群众情绪的应急招,但肯定不是心里最想出的招,如手机QQ产品经理所说“移动化和多终端是未来 QQ 坚定的战略方向,我们将和用户一起,来完成 QQ 在移动互联网时代的自我革新。“当然笔者同样更愿意看到有勇气革新,坚持用价值吸引用户而非用妥协取悦用户,用润物细无声的快速迭代而非步子迈大了扯着*的手机QQ团队。

文末,让我们再次用做出好产品的敬畏之心,读一遍勒庞的经典之作《乌合之众》:

1 群体没有推理能力,它不能辨别真伪或对任何事物形成正确的判断

2 群体情绪的夸张通过暗示和传染会迅速传播,它所明确赞扬或批评的对象的目标就会力量大增。

3 他们兴奋、狂热、愤怒、急躁、冲动,如地上被风暴卷起的树叶,向各个方向飞舞,然后又落到地上。

本文系作者 左耳进右眼出 授权钛媒体发表,并经钛媒体编辑,转载请注明出处、作者和本文链接
本内容来源于钛媒体钛度号,文章内容仅供参考、交流、学习,不构成投资建议。
想和千万钛媒体用户分享你的新奇观点和发现,点击这里投稿 。创业或融资寻求报道,点击这里

敬原创,有钛度,得赞赏

赞赏支持
发表评论
0 / 300

根据《网络安全法》实名制要求,请绑定手机号后发表评论

登录后输入评论内容
  • 瞎说!问题是山寨之王的QQ,有啥自信可以像豆瓣那样淡定?

    回复 2013.05.17 · via pc
1

扫描下载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