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何“雌雄同体”的智识女性越来越多?| 钛度特写

“智识女性”越来越多,一个很重要的原因,是互联网让信息鸿沟越来越小,社会的宽容度却越来越大。

大写一个“她”字。

中国女性群体正在完成某种进化。

你的身边总有这样一位女性,既是姐妹、又可能是你的上司、还可能是一位妻子、一位母亲;在职场中,是游刃有余的决策者,在家庭里,是老中少“三明治”家庭的定心丸。

多重角色,无论职场还是生活,大多数时间很忙碌,但哪一件事儿都不耽误;忙碌,对她而言不是负担,而是享受。好像有种天赋,从容切换角色。

我们尝试定义这个“她”——独立?理性?智慧附身?这些形容词都还不足以完美阐释。

“男性特质”渗入了她的生活,比如,和传统社会对于女性的定义不同,她不撒娇、很果断、正能量、基本没什么委屈向你吐、理性思维、即使在变故中也能保持本色。

无数个这样的“她”,让“雌雄同体”成为一种社会人格的新趋势,给身边的人带去一些正能量,一些自省、一些希望。

她们看上去很有智慧,那是因为她们从未停止自我学习;

她们看上去毫不费力,那是因为她们很努力。

她们为自己而活。

“智识女性”,我们乐于看见身边的女性成为这样的人,一个很重要的原因,是互联网让信息鸿沟越来越小,社会的宽容度却越来越大。

在今年3月8日国际妇女节,钛媒体推出此篇特别报道,对谈了五位“智识女性”,试图寻求答案。她们有来自科研机构的知识女性、大学教师、自由职业者、外企女高管和“妈妈哲学”的提出者。

她们靠什么成为更智慧的决策者?她们的理性和韧性来自何处?她们如何炼成独立的人格?

以下五份真实分享,值得你认真读完。

邓睿

33岁,科研单位管理人员,得到APP用户

人生就像一场球赛一样,会有高峰,会有低谷。

我在一家科研单位已经工作了八年,因为职业的缘故,大多数时间我和一群科学家泡在一起。同时也是妻子、妈妈,也是一位日本文化的爱好者。我是独生女,和很多人一样同时肩负多种角色。

我很喜欢这份工作带来的成就感,但自己的兴趣和工作没有太多交集,那么,在业余我更愿意花时间去创造一些空间,满足自己对于人文素养的渴求。

我是“读库”系列杂志书的忠实订阅用户,因为时间久了,甚至能观察到他们每一年在选题上的变化;我在得到上喜欢听《超级个体》,也订阅了香帅教授的《北大金融学课》。除此之外,我还会看魏坤琳、武志红等开设的专栏。

两年前,我成了一名母亲,先后关注很多“育儿博主”,但后来渐渐取关了好几个人,比如鸡汤型的、卖货型的,“做好了这十件事就能带好宝宝”;在知识平台上也不太喜欢“100天炼成职场领导力”这一类快餐式、成功学的内容。

我现在关注一些意见领袖,十分认同她们对于儿女更看重精神上的陪伴,我也希望成为这样的母亲。

这些“妈妈博主”们都很独立,有丰富的经验,她们吸引我的是,每个人生活各不一样,都有挣扎,但都对生活很有希望。

我是女排二十年的忠实粉丝,女排是一项很小众的运动,但我很喜欢比如团队配合、结局大逆转这样的兴奋点。

忠实到什么程度呢?我偶尔会带着不到三岁的闺女和我一起看排球比赛,在她两岁多的时候,第一次带她到光彩球场去看了女排比赛。

记得有一次,母亲住院手术,我作为家属在外等待。看起来是个应该蛮焦虑担心的场合,这个时候,我打开手机,看一场荷兰队和巴西队的经典比赛。是的,我很少看电视剧。

人生就像一场球赛一样,会有高峰,会有低谷;人生也不是一个人的事,需要人的凝聚力。

相对于同龄人,我不是一个容易焦虑的人,可能没有那种“焦虑基因”吧。

大概这和父母给我的教育有关。我的爸爸妈妈算是老“文青”吧,即便现在帮我带孩子,等小朋友睡着后,在我们家会是这样的场景,每个人捧一本书,安静地阅读和相处。

从大学到职业生涯,我算是没有在竞争的环境中成长的。虽然也特别爱看小说,但考入人民大学也挺顺利。确实,偶尔我也会对没能进入CBD地区的“高楼大厦”工作而有点遗憾,但当我更深入到科研管理中,这并不影响我的幸福感。

幸福感是来自于人生的宽度。

我出生在一个普通家庭,但父母从不吝啬定期带我去不同的城市旅行,引导我发现自己的阅读兴趣,在我们家曾经都会开个三人“读书会”这样子。这让我的内心很富足。

有了孩子后,父母参与我们的育儿,但能给我们最大的空间,决策上绝对尊重我,这让我的家庭氛围很好。

成长经历影响到我自己如何做一位妈妈,比如,不焦虑,我不会过早让孩子学习各种兴趣班;学习不是都要在课堂里完成的。我自己通过一些内容平台,一直保持好奇心,和社会保持相对深度的连接。

学日语、爱排球、大量的阅读和消费知识产品,我不是为了去成功还是怎样,或许都内化成了一种生活的力量吧。

我曾经写过一句话:你种下了很多种子,但不必要求都开出花朵。

每一个人,从出生到八十多岁,精神世界本质是孤独的,但我觉得,我们都要相信平常心的力量。

常宁

33岁,大学教师、创业者、钛媒体APP“72问大学”讲者

女性应该拥有知识和“学习力”。

从最开始的媒体人变成老师之后,有很长一段时间,我一直觉得,我是一半在媒体圈里,一半在大学校园当老师。

对于我来说,职业的上升会带来越来越多的角色和身份——媒体人、大学老师、研究所负责人、儿童科学教育品牌创业者。

不过,在我心里,我最认同的主要身份角色就是“教师”,“教书育人”。

把我的多年所学、经验和经历,我对社会、媒体发展变化的最前沿知识,输出给我的学生,是最让我有满足感和成就感的一件事。我的一生将会致力于“教育事业”,很享受自己是教育者这样的身份和状态。

作为大学老师,我的日常在外人看来很“清闲”,但这是一种表象。除了上课,我有很多工作要做,要思考带学生一起研究什么样的前沿项目,要想如何通过项目训练和提升学生的实际能力等。

现在做了新的儿童科学教育品牌,我给自己的定义仍然是:“良心”教育工作者。

作为一个教育创业者,每天都有太多琐碎的事情要做,要去规划和安排,要带领团队。时间完全被打散了,最开始的时候会觉得自己难以协调,但这需要慢慢调整和学习时间规划和管理,平衡各项事情的占比和轻重缓急,否则,就会把自己逼疯了。

我是一个很知足的人。在我的价值观里,不刻意追求金钱和物质的不断丰盛,但非常追求精神的丰满,所以,会为了自己的兴趣、爱好和理想,“幸福”地去努力。

即便很困难,我也会觉得乐在其中。

现在,仍让我感到焦虑的是时间。每天都有很多事情要做,但如何平衡各项事情的时间,如何留出空白时间完全属于自己,似乎成了很奢侈的事情了。

目前还没有找到好的办法化解焦虑,只能不断地学习更多时间管理知识,让自己慢慢游刃有余起来。所以,我仍会学习很多课程,包括:管理、心理学、整理、家庭教育等等方面的课程。

我认为,除了经济独立以外,女性应该拥有知识和“学习力”。

一个女性心中的“知识”越多,身上会散发出越来越“自信”的状态和优雅从容的气质,不会毛躁,不会跳跃,不会卑躬屈膝,而是非常优雅、从容、不卑不亢的面对任何人。

无论外界多么繁杂,多么杂乱无章,她都会像一股清流一样,散发着难以掩盖的魅力。这种气质并非刻意练习就能达到,而是“知识”的力量赋予的,这种气质其实就是女性的修养。

无论在生活中,还是工作中,我一直或主动或“被迫”地在成长,回头想想,自己还非常享受这份成长的过程。

我曾经问过自己这样的问题:如果让我选择“最好的年华”是什么时候?我一定会选择“现在”。

映月

29岁,前德勤审计师、得到APP用户

如果担得起最坏的可能,我一定要做自己最想做的事。

我去美国读的会计学的硕士,之后在达拉斯德勤的会计师事务所做审计师,审计工作可以让你看到一个公司真实的盈利情况,保护投资人的财产,但回归个人,在一个大机构里我很难看到自己的价值。

工作进行到第5年的时候,有了瓶颈,你了解了这个行业,有了知识储备,但困惑于自己工作的价值在哪,想有一个更长远的规划。

我没有成家,暂时没有养育后代的责任,没有一个声音跟你说“经济来源不能断”。

前四五年的积蓄,让我觉得哪怕一两年没有收入来源,也可以负担得起。如果担得起这些最坏的可能,我一定要做自己最想做的事。我喜欢与人接触,在人身上会看到更高的成就感,因此想从事和教育有关的工作。

开始一个新行业的时候,你需要快速地知道这个行业必需的3、4项技能,需要找一些对的人,哪怕要花钱,他会保证你在大方向上不会走弯路,跟他们聊一个小时可能胜过我读十几本书。

从媒体上,或者你听说的,会有一些固化的认知,人在美国,决定去留的时候会特别慌。

这背后可能就是一个信息的断裂,没有一个持续的信息来源让你知道大的趋势发展和中国的现状,当你做决策的时候,一个持续的信息积累和知识体系会给你底气。

当你可以在大局上掌控生命,一定要留出空间给这些未知和不可控。允许混乱的情况进入生活,会获得更多惊喜和可能性。

我认为自己成长最快的两个阶段,一个是刚到美国的时候,你要适应新的语言环境,另外一个是去年,选择回国,进入教育行业。我发现成长总是来自新环境的挑战。

现在我在家工作,帮助一些在美国的留学生做咨询,偶尔外出和教育领域的从业者聊天。

我很喜欢旅行,也爱去逛博物馆、美术馆,严伯钧老师的《西方艺术课》给了我很大的信心,以前都是傻看,现在跟着严伯钧讲的内容去旅行,会更有意思,更看得懂。

我也还没结婚呢,朋友圈也都是晚婚的状态。大家并不是不愿意结婚了,只是没有在年轻的时候结婚,推迟了结婚的计划。

对于催婚的压力我不太能感同身受,这主要还是感谢我的父母。他们会和我一起坚守”不应该为了父母而结婚”的原则。

电影《剩者为王》的情况和我很像,女主的爸爸说,我的女儿只能幸福,她要像个胜利者一样昂首挺胸地走进婚姻殿堂。

我想,既然他们都真真切切地想象出了那个画面,为什么不耐心等待它的到来呢。

Ronnie

48岁,奢侈品集团公司从业者、得到APP用户

幸福和快乐其实才是你的主线,你没有的东西,想破脑袋你也想不来。

我是92年进入外企的,最早在外企做文员,那个年代进入外企还是很特别的。

看了一部电视剧叫《公关小姐》,我特别向往这种生活,第一份工作大概是在中国最早的写字楼。

后来,到一家跨国复印机公司做了HR,过了一段时间,觉得实在是有点boring,就跳到了现在的公司,在这家公司待了22年,几乎把公司所有的岗位做了一遍。

2010年的一次学习经历对我人生经历影响很大。公司与香港大学合办了一个EMBA,大老板问我,去上EMBA的都是高级销售,你还比较初级,愿不愿意去试一下?

我本身是专科毕业,虽然工作后考了一般的本科,但在跨国企业这个学历背景非常弱,真得要去和来自东京、马来西亚的经验丰富的高级白领们一起上课吗?

但我的心态非常好,心想,就去试试,当学习好了。我认真听课,用心完成作业,不懂就拽着老师问,当时我们的管理学教师还是说,“Ronnie,你的基础实在 so weak”。

上课期间,同事们都爱结伴出去玩儿,我就跟他们说,“你们去吧,功课交给我,小组演讲提纲我来写,你们不愿意上去讲,我来。”结业的时候,我和一个东京的同事,拿到了“最佳学生”。

在这之前,我觉得我这辈子就这样过了,从来不觉得我可以做得这么好。但之后我相信,只要努力,我要想拿到的东西。

2014年又了变化。这之前我一直在广州,工作特别稳定,生活轨迹很简单。那时的生意实在是好做,我做销售每年都可以提前把全年的任务搞定,拿到奖金。

这样的生活似乎一眼就看到头,那时候我已经44岁了,但我不想之后五六十岁的生活也是这样的,申请了一个技术含量比较高的工作,从广州搬到了上海。

其实挺挣扎的。在广州日子挺舒服的,上海物价更高,想要住得好,花销也很大,新职位挑战也很大,四十多岁也还要重新学习。

但我是这样的,无论多少事情,我一件件去做,一点点去问。参加行业会议、早出晚归,差不多一年的时间里,几乎没有见到过上海的白天。

二、三十岁的时候我基本上是一个人旅行,那个时候很苦,曾经一个人拎着一个大箱子,跑遍整个欧洲,还觉得蛮酷的。现在不喜欢一个人旅行了,太孤单了。现在都吆三喝四的,上一次我把我上海的朋友,香港的朋友和北京的朋友,4个女孩子拉着,去了一趟西班牙。

年轻时候的爱情真是要死要活的,现在中国女性的心态是越来越好了,独立女性越来越多,反而有的男性飘飘然。我感谢年龄,感情有很好,没有自己过也很好呀。

我眼中的幸福感就是吃得香,睡得好,做自己喜欢的事,有你挂念的人,也有人挂念你。

韩谨

40+岁,“妈妈哲学”创始人、知名博主 @渡渡鸟

不是只有一个导师可以掌握真理。

我写微博已经有十年了,很多人喜欢我,微博有了26万的读者。我是三个孩子的妈妈,第一本书《妈妈是什么》也已经出版了。

要说对于女性粉丝的影响,不能说是“导师”。我们是互相“激活”的关系。今年我尝试做了“会员付费阅读”,我竟发现,付费用户和我的联系会更紧密,他们对我有更高的期待,更好的包容。

付费内容成了我的安全区,这里的文章是我写得最轻松的文章,可以嬉笑怒骂,展示自己,甚至可以分享一些私房话。不过,我和别的博主不一样,我不是一个“好为师者”的人,你看我自己年轻的时候,都属于逃学那一类型的孩子,特别讨厌脸谱化教学。

三年来,我差不多每天都收到粉丝提问,但并不全由我来回答,我会征求用户们的答案。因为这个世界上,不是只有一个导师可以掌握真理。

我很钦佩我的粉丝们,有些问题提出来的时候,当我没有充分的时间和精力作答,我会发到微博上,大家七嘴八舌,这个问题就被回答得非常完整。大家专业背景、思维方式都不同,非常互补,每一个都有他看待事情独立的视角和判断。

而且这些判断不是矛盾的,是互补的,只是,大家的智慧需要被“激活”。当一个人有了一个好的谈话对象,会被激发说出一些我们日常生活中说不出来的话,否则就只能去聊柴米油盐。好的话题,能成为她们的能量,能在彼此间流动。

我自己的智慧,一方面是我自己的生活经历,另一部分是来自于阅读。我从小喜欢读书,喜欢交朋友,读人。所以,阅读不只是读书的问题,我会去阅读周围的人,像解读一本书那样解读一个人。

对现在的我而言,很少去为“知识课”花钱了,毕竟我阅读文字的速度,比听一个知识付费的音频或者视频速度要快。每个人获取知识能量有自己独特的通道。比如,和一位90岁的老人聊天,会让我获得深刻的洞见,而这些高龄老人,可能除了一对一的聊天很难接受到他们累积一生的智慧。

我自己做付费,我并不认为大家来付我费是来听“知识”的,大家在听我把心得感受、未经计划的东西分享出来,这是最真实的,是大家在看我的流动。

还有,很多向我私信提问的人,心中完全是有准确的答案的。当一个人,一位妈妈、一位年轻女性必须面对某个问题,会有情感上的惰性,问题像一个球一样朝我们跑过来,这是一个人最彷徨的时候,只不过是不愿面对自己内心的答案。

我能帮到她的,就是陪伴,我不能帮助她搞定问题,她依然要靠自己。

这个有点像闺蜜之间互相请咖啡的关系,但我不可能同时喝几千上万人的咖啡。因此开通付费,使自己能喝很多人请的咖啡,保持亲密的连接,这就是我专栏的意义。

培根时代就说了,“知识就是力量”,现在也没有变。只不过,这个时代有点知识过剩了。去作一个“意见领袖”,也一定应该有底线吧。

如今“人生导师”这类人特别多,什么才是有价值的知识、内容呢?你要看她本身的生活状态怎么样的,她是特别焦虑,还是煽动焦虑?还是心态平衡而安然?更准确的说,这个意见领袖到底是不是具备“知行合一”的素养。

对大多数人尤其是女性而言,你需要给自己的知识去做一个选择和升级,这很重要。知识的台阶也是这样,从故事性的阅读,到兴趣阅读,最后是哲学、社科类。

另外,当你愉快多、平静多、烦恼少的时候,知识获取就是有价值的。由此而来的成长,意味着安之若素,无论顺境逆境,你还是能够保持着你的本色。

有人问我,“如果有下辈子,想当男人还是女人”。我说,女人啊,我当妈还没当够呢。(本文首发钛媒体,部分采访对象由得到APP提供支持。采访/葱葱、李程程、赫婧,编辑/葱葱)

————————————

钛媒体72问3·8专题

用2018科技新知,让你更女神

慢养有益

142篇资讯

粉丝

钛媒体创始团队成员,前总编辑。现居北京乡野,倡导慢养生活与多元生活方式,向朋友们提供反焦虑的生活灵感。搜小宇宙电台:「慢养有益」

转载请注明出处、作者和本文链接
声明:文章内容仅供参考、交流、学习、不构成投资建议。
想和千万钛媒体用户分享你的新奇观点和发现,点击这里投稿 。创业或融资寻求报道,点击这里

敬原创,有钛度,得赞赏

赞赏支持
发表评论
0 / 300

根据《网络安全法》实名制要求,请绑定手机号后发表评论

登录后输入评论内容
  • 渡渡鸟,我大概知道谁采访的她了。。。实际上女性独立对社会有益,对男性而言也是一种新的可能(虽然竞争成分略大)。不得不说除去应排除因素,比如田园女权主义者还有男性沙文主义者以外,实际上随着社会基础教育水平的提高,以及一线城市开放先进的思想向下一级城市的扩散,国内的女权问题越来越受到了重视。(吐槽一句,别老跟企业家过不去,我国中小型企业节约开支已经成为了本能了,而且企业女性职工生育待遇问题目前来说仍然没有得到很好的解决,而我个人认为这个应该是由社会福利制度结合政府机构来推动,而不是使用法律逼迫企业家去执行,毕竟我国“上有政策,下有对策”的习俗应该还能流传几十年,这解决不了问题。)

    置顶
    回复 2018.03.08 · via pc
  • 现代女性的思想正在发生着改变,智慧不仅仅来自知识,而是来自生活的阅历和经历,以及自己对待人生的态度,精神世界的追求!多看书,看好书,很重要!

    回复 2018.03.09 · via iphone
  • 文章写得不错,在一些社会问题上面不仅仅是对于女性,对于男人也是有很大借鉴、学习的地方。

    回复 2018.03.10 · via pc
  • 为什么要强调是得到APP用户? 莫非如今得到APP在某种程度上都可以作为智识的标签了?

    回复 2018.03.09 · via pc
  • 雌雄同体没什么不好的

    回复 2018.03.09 · via android
  • 独立自主!

    回复 2018.03.08 · via android
  • 自己看了一下,我觉得我大概率要被骂?算了匿了。

    回复 2018.03.08 · via pc
  • 雌雄同体?这个概念不太好

    回复 2018.03.08 · via iphone
  • 故事很好看!人生算法,还要靠自己写。

    回复 2018.03.08 · via pc
  • 就怕到时都是中性人了,阴柔=阳刚?

    回复 2018.03.08 · via android
329
15
325

扫描下载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