喜马拉雅 PC端文章详情页顶部23-26

比起“科幻”的无人驾驶汽车,无人挖掘机的需求可能更为迫切

无人驾驶挖掘机听起来似乎有点太接地气儿,可实际上作业车对于无人驾驶的需求可比民用市场迫切多了。

题图来自:视觉中国

题图来自:视觉中国

到了今天,我们仍然能不断听到有新玩家入局自动驾驶的消息,绝大多数团队都把眼光盯在了民用市场上,今天我们想探讨的是,在竞争激烈的民用市场之外,无人驾驶是否存有更多机会?

这里的非民用市场指的不是人间大炮一类的军用市场,而是我们生活中随处可见的作业车。什么叫作业车?比如离我们很近的洒水机,又比如离我们稍远一些的压路机、矿车、挖掘机等。

无人驾驶挖掘机听起来似乎有点太接地气儿,可实际上作业车对于无人驾驶的需求可比民用市场迫切多了。

首先,作业车工作都是以创造价值为目的,自然就需要计算成本。其中人的成本是性价比最低的,员工不是固定资产,除了支付工资以外,还要承担很大的风险。

并且像矿车、挖掘机等等作业车常常要面对恶劣环境、危险环境作业,对人的身体有着很大的伤害,甚至一些较深的矿洞都是人类无法进入的。

还有一点,作业车常常都是集体作业,几辆矿车长时间在一个矿区开采,可常常调度工作还是通过对讲机+纸币记录,无人驾驶附带的车联网系统会让这一切更加有序。

这时无人驾驶+远程作业就成了企业迫切的需求。可对于民用市场来说,无人驾驶也只不过是锦上添花罢了,有的人还觉得这样会剥夺他们驾驶的乐趣。

不仅仅是迫切的需求,从场景、技术等多个角度看来,作业车也比民用车更适合无人驾驶技术发展。

场景上看来,作业车的驾驶场景更加简单。较为空旷的路面、行驶速度慢、红绿灯一类交通管制较少,是非常适合的无人驾驶试验田。

从技术上看来,由于场地通常较为固定,作业车的无人驾驶很适合利用SLAM技术——即时定位于同步地图构建,同时对传感器要求较低,大部分作业车利用单目摄像头和红外传感就可以实现驾驶+作业两种功能。没有突然出现的行人,也不会出现种种路标,降低了对图像识别要求。

更重要的是,作业车作为一种“器械“,不需要倚仗种种政策批准就能上路。

其实这也是无人驾驶目前最需要的:尽快上路,尽快实践。民用无人驾驶轿车由于交通法规的限制,想要上路是一件很困难的事,像福特的无人驾驶,在特殊天气上路实测都能成为一桩新闻。大多数无人驾驶团队还在等待层层审批和城市进行合作,或者花大钱使用场地,甚至很多还停留在仿真环境里模拟驾驶。而作业车,却能让技术尽快落地。

另外,作为ToB市场,作业车无人驾驶技术更容易被企业买单。在这个竞争激烈的行业里,这也不失为一种先让团队存活下来的方法。

当然,无人驾驶作业车并不是一项简单的技术,不仅仅是把民用无人驾驶的技术放到作业车上就行了。

无人驾驶作业车,最起码要实现无人驾驶和无人作业(至少是远程作业)两种功能。其中最大的难点,在于无人作业。

以智能矿车为例,在黑暗、阴冷的地下环境作业,需要特殊的无人作业传感器,配合车载监控终端和数据中心。作业传感器,例如液位传感器、电流/流量积算仪、温度/压力传感器等等针对不同作业场景,其实很多作业车已经拥有了这些传感器。

下一步,就是利用车载终端对这些数字进行采集,传送至数据中心来进行下一步交互。像是通过继电器让用户远程操控作业车,又或是监测数据发送警报等等。剩下的,就是类机械手臂的种种操作了。

(据说基律纳矿山已经实现了无人采矿)

打个比方,如果我需要制造一款无人驾驶挖掘机,首先要有激光传感器/摄像头等应用于驾驶的传感器,通过SLAM建立好作业路径。然后我需要在动壁、配重和驾驶室等等地方安装天线类的传感器,确定这些部件的坐标和高度。同时还要在斗杆、铲斗液压缸一类的地方安装传感器,测量机械运动的速度和行程。最后还需要电子控制器实现远程操控、自动停止控制功能保障安全等等。

在几年前,有消息称卡特彼勒提出用20亿美金研发智能矿车,相比之下,中国企业显得有些动作缓慢。不过从目前互联网造车泛滥、无人驾驶扎堆的情况来看,中国企业跟进缓慢的原因很可能是找不到研发团队。

目前中国服务与智能/无人作业车的团队大概有以下几家:新晋团队主线科技、在智能作业车领域已经有了不少经验的小松以及专注物流配送的智行者等。

剩下的,就是作业车中的中外大厂,除了上文提到的卡特,还有徐工、海伦哲等等。不管是服务大厂还是自己创业,对于技术团队来说,都有很多想象空间。

其实民用和作业两种领域无人驾驶的发展差异,似乎体现出了我们对于AI技术的一种误区。如果我们真的坚信,AI是可以让社会发展加速的革命性的技术,我们更应该关注的是如何用AI技术提高生产效率,而不是用AI吸引更多目光。无人驾驶上下班和无人驾驶挖矿,这两项工作哪一项更能提高生产效率不言而喻。但要说哪一项听起更“科幻”、更吸引眼球,恐怕答案也很明显。

现如今,不管是无人驾驶还是泛AI,我们缺的是能真正便利社会,让消费者买单的技术,可多得却是在VC眼前上演科幻大剧的演员。

本文系作者 脑极体 授权钛媒体发表,并经钛媒体编辑,转载请注明出处、作者和本文链接
本内容来源于钛媒体钛度号,文章内容仅供参考、交流、学习,不构成投资建议。
想和千万钛媒体用户分享你的新奇观点和发现,点击这里投稿 。创业或融资寻求报道,点击这里

敬原创,有钛度,得赞赏

赞赏支持

喜马拉雅文章页评论上方

发表评论
0 / 300

根据《网络安全法》实名制要求,请绑定手机号后发表评论

登录后输入评论内容
  • 听起来不错

    回复 2017.09.03 · via iphone
1

扫描下载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