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业空心化背后,一座城的放弃与坚守

大批优质企业资源流失,经济结构失衡,让这座创新之城措手不及。在无法左右企业选择的前提下,深圳将何去何从?

图片来源:视觉中国

钛媒体注:近期,一份来自深圳市政协的43万字调研报告引发各界的广泛关注。讨论的焦点不是其他,正是深圳产业之痛。据不完全统计:截止去年,已有超过1.5万家企业出走深圳。先进制造类企业大批流失、产业结构失衡,让深圳面临产业空心化的空前危机。在无法左右企业选择的前提下,深圳将何去何从?如何提振现有经济,重回跨越式发展轨道?围绕这一话题,笔者分享了些许看法和思考,欢迎各位拍砖!

深圳怎么了?产业空心化是否已动摇根本?

2016年,深圳市生产总值超1.93万亿,平均下来,每平方公里GDP产出高达9.76亿元。“寸土寸金”,让深圳成为国内大中型城市的翘楚,同时,也让其渐渐失去引以为豪的很多东西,比如可供支配的空闲土地资源,再比如因政策、劳动力、成本优势发展起来的产业集群。

据爆料,近年来因为空间资源不足、成本虚高等原因,超过1.5万家企业“出走”深圳,其中包括华为、中兴、比亚迪、富士康、欧菲光等明星企业。同时,深圳第二产业发展情况越发不乐观。在深圳统计局最新公布的数据中,第二、三产业结构由上年同期的39.0:61.0调整为38.6:61.4。略微浮动4个点,距离分析师所说的35%“警戒线”仅一步之遥。

大批企业外迁,导致消费市场和就业环境也发生着微妙的变化。不知大家有没发现:近两年,深圳关店潮和商家跑路现象明显增多。在近期一次社会调研中,30%的求职者反馈:今年校招、社保缩水严重,再就业、待业时间增加近50%。

此外,因房租、生活成本居高不下,部分在深工作者转而辞职去东莞、广州等周边城市发展。企业和人才逃离带来的双重困境,正一步步向这个年轻的城市逼近。

深圳到底怎么了?“产业空心化”是否在动摇这座城市的根本?种种谜团,让深圳未来的发展显得扑朔迷离。

产业空心化的促因是深圳的放弃与坚守

有人认为:成本是逼走企业和人才的主谋。

诚然,由于政策红利、人口红利的消失,加上可供深度开发的空间资源有限,一般企业在运营成本攀升的情况下,都会倾向于向外迁移,转嫁成本。

不过对比华为、中兴、比亚迪、富士康、欧菲光、兆驰、兴飞科技、海派通讯、霍尼韦尔等上万家“出走”的企业,我们发现这场“集体出走”,并不是毫无预兆的暴走,很大程度上有计划撤退或扩张的成分。

比如2014年将生产基地迁往河源的中兴通讯。据爆料,此举其实是深圳市政府以财政资金入股的方式,一手操办深圳部分制造业向河源转移的大戏。这一过程中,深圳市政府实现了对河源的“对口帮扶”,中兴也同步完成了业务扩张和降本,只不过3年后项目依然停留在一期。

2015年比亚迪投资汕尾与之类似。新汽车产业基地落户汕尾,被视为当地招商引资的里程碑。据比亚迪总裁王传福透露:此举主要在“实现深圳、汕尾、比亚迪三方合作共赢”。

扩张性外迁是中兴、比亚迪扩大市场和产能的“跳板”。对于华为、欧菲光等来说,虽然出于成本考虑对外转移了生产线,保持深圳总部“大脑”,形成了类似“深店莞(惠)厂”的新商业模式。对于他们来说,在低人力成本、生产规模的需求导向下,战略性撤退是难免的事,可深圳在市场环境、进出口贸易、消费力、政策、人才等方面的优势依然具有莫大吸引力。跨区域协同发展,成了折中的选择。

从富士康、欧菲光等企业的迁移时间看,大规模外迁并不是近两年的事,大部分2010年前后就已经开始行动,只不过近年来成本上扬太快,迁移频率更高。

大批产业迁移,造成了深圳实体经济的暂时性空虚,却为繁荣周边创造了契机。比如东莞。据官方透露,2015年引进的内资项目,34%源于深圳,刚落户的华为终端已连续2年贡献上亿税收。在深圳税收直接与中央分成的既有模式下,广东省整体税收有增无减。

“双转移”的另一情形:适应性外迁,也是导致深圳产业空心化的诱因。据不完全统计,自2007年开始,深圳就开始大范围计划性企业外迁,其中限制性产业、高污染高成本产业是重点迁移对象。以家具制造业VOC治理行动为例,过去5年,深圳800多家家具企业就有565家撤除或搬迁涂装生产线。

产业转移带来的市场空白 由谁填补?

从上文看,成本压力、企业自发性战略扩张或撤退、“双转移”政策等都是深圳产业转移的促因。站在后工业时代的风口,深圳实体经济颓势是否难以避免?偌大的经济空虚,将由谁填补?

就目前来看,部分产业转移并没有对全市生产总值造成太大伤害。相反,在原有经济基数和产业规模,以及新兴产业经济势能的协同作用下,市GDP还有回暖迹象。

据深圳市统计局透露:2017年上半年全市生产总值9709亿,同比增长8.8%。就此来看,市政府之前针对产业迁移做的两手准备:“固本”、“开新”初见成效。

固本”表现在推动低端制造向高端制造链转型。在新公布的“深圳区级经济图谱”中,南山重夺“广东经济第一区”宝座,靠的就是“低端淘汰、高端引进”机制和对“四上企业”的大力扶持。

开新”体现在新兴战略产业鼓励性发展上。除了十二五、十三五规划括定范围,今年6月,深圳发改委印发《深圳市产业结构调整优化和产业导向目录》,正式划分出互联网产业、生物、新能源、新材料、节能环保、生命健康产业等多项深圳未来经济增长的新势能。

就目前来看,这些新兴产业不仅为未来描绘了蓝图,还为提振深圳经济、增强发展弹性提交了创造性思考。据介绍:去年深圳市“三新”(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经济增加值达9827.45亿,占GDP比重50.4%,其中新产业尤其是互联网产业高达767.5亿,增长15.3%,为鼓励发展类最高。

部分战略产业,如以软件即服务(SaaS)、平台即服务(PaaS)、设施即服务(IaaS)等为核心的A03类云计算应用服务,经过几年发展,已经崭露头角,被视为经济增速换挡期实现动力转换的关键。

之所以被视为关键因子主要因为:一,此类产业可直接助力产业结构和管理升级,实现企业自发性降本提效。二,企服市场拥有万亿体量,可极大弥补制造产业转移造成的空白。

除了重点扶持的几大新兴市场,房地产也被视为深圳提振经济的一大助力。随着7月底恒大总部的迁入,目前中国地产十强已经有4家(恒大、万科、中海、金地)的总部位于深圳。利用地产扩充DGP对于深圳很有吸引力,不过大量核心制造业企业被高地价逼走,房产经济高风险,又多泡沫,显然很难让人放宽心。据媒体报道,截止今年7月,深圳房价已经出现连续九个月环比下跌。

崭露头角的新势能 能否托起深圳的明天?

换个角度思考,深圳当前的云计算发力程度和产业成熟度,条件也算得天独厚。

就产业集群看,深圳是国家超级计算深圳中心(深圳云计算中心)、阿里云、中兴云、华为云、腾讯云等的战略重地,已孵化出了daydao(理才网)、极光推送、小满科技、六度人和、有容云、法大大等一大批高增长、高潜力的云服务企业,整体实力在国内属于领先水平。

就经济贡献度看,2016年全球公有云服务市场规模达2092亿美元,2017年增长率高达18%,市场前景可期。国内起步晚,不过云业务扩张性、可持续发展性强,又处于高速发展期,贡献度有赶超之势。

以SaaS、PaaS为例。目前部分初创企业如2014年成立的daydao,公司估值已超32亿,海内外市场并行,近3年盈利能力以5倍左右速度增长,今年营收或超4亿。

转型云业务的老牌软件商,如金蝶、蓝凌、深信服,营收也相当可观。以金蝶为例,据其年报显示,2016年金蝶营收18.62亿,其中云服务3.4亿,占总收入的18.3%。CEO徐少春透露:2020年金蝶云业务收入或占比超过50%。

基于IaaS形成产业化规模的阿里云、腾讯云更是势不可挡。比如阿里云,2016年全年营收55.66亿元,今年第一季度已经狂收21.63亿。腾讯云方亦表示:明年将开放8个海外数据中心,2019年营收或达百亿级别。

以上数据表明整个国内市场已经达到一定体量。不过因“三新”监管规则体系不健全、产业规模缺乏准确统计,加上云计算等新兴产业很难顺利实现大规模产品试验、产业应用和市场推广,深圳整体的市场规模和发展潜力被严重低估。在官方透露的互联型经济业态发展税收数据中,记录在案的深圳典型云计算企业为101家,整体税收贡献仅为2376万元。

“云计算将成为推动深圳产业创新和智慧城市建设的重要支撑。”深圳市副市长陈彪曾如是描述。着眼于此,因势利导,推动新兴产业快速发展,成了深圳产业空心化预警后的重头戏。

为了广开言路,为未来经济导航,8月5日,深圳市人民政府办公厅就《深圳市可持续发展规划(2017—2030年)》和《深圳市国家可持续发展议程创新示范建设方案(2017—2020年)》向社会各界征求意见。规划对未来电子信息、生命健康、人工智能、新能源、新材料等战略性新兴产业增加值占GDP 比重超过42%,成长出一批世界领先的龙头企业和隐形冠军表示出期许。

谁将托起深圳的明天?对于崭露头角的新经济势能,市场和官方已有所暗示。

(钛媒体作者:V观世界,首发钛媒体,部分数据参考网易、财经网。)

本文系作者 V观世界 授权钛媒体发表,并经钛媒体编辑,转载请注明出处、作者和本文链接
本内容来源于钛媒体钛度号,文章内容仅供参考、交流、学习,不构成投资建议。
想和千万钛媒体用户分享你的新奇观点和发现,点击这里投稿 。创业或融资寻求报道,点击这里

敬原创,有钛度,得赞赏

赞赏支持
发表评论
0 / 300

根据《网络安全法》实名制要求,请绑定手机号后发表评论

登录后输入评论内容
  • 土地成本上涨也是一个重要原因 办公成本越来越贵了。

    回复 2017.08.11 · via pc
1

扫描下载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