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人机“黑飞”屡禁不止,是时候给它套上“金箍”了

在接二连三的“黑飞”中,我们看到了无人机监管问题的迫在眉睫,在这之中,无人机将何去何从?

近年来,随着相关人工智能技术的发展以及行业应用领域的开拓,无人机越来越多的出现在人们的生活中。然而,伴随着行业的爆发,各种争端和议论也随之而来。

就在上个月中旬,一架无人机在高空中近距离拍摄民航飞机的视频传遍了网络,引起了公众和执法部门的注意,一时间,关于“无人机监管”的议题再次被顶上了舆论的顶端。与此同时,就在最近,各省相继召开两会,多名代表和议员也对将此问题提上了法案,要求加强无人机的监管和安全。由此来看,“无人机监管”已经脱离于行业,上升成为了一个国民性的问题。

行业爆发,无人机毁誉参半

航拍、监管、植保……近期以来,无人机已经进入了多个行业领域,而从去年CES展会到年底,无人机渐渐向轻巧便携、智能化方向逐渐靠拢,将无人机行业的发展推向了一个高峰。然而,尽管无人机给人们的生活带来了娱乐性,也确实提高了某些工作的效率,但从整体而言,发展中的无人机可以用“毁誉参半”来形容。

在赞誉上,无人机的积极意义主要体现在行业应用上。以快递行业为例,对于该行业而言,“最后一公里”永远是一个难以跨越的山,尤其是在山区等物流格局不完整的地域,而相对于人力和汽车,施展空间更大的无人机显然更适用于这一问题的解决。

目前,亚马逊、京东、邮政等公司已经开始了无人机送货的测试,甚至是投入了正式运营之中。借助于无人机送货,不管是从公司还是从消费者的角度来讲,在提高快递投送效率的同时,这一新形式也大大的降低了成本,可以说是两头讨好。此外,从最近的无人机出没的新闻来看,在营销、表演方面,无人机也在渐渐开始自己的布局,其流畅的飞行方式更是获得了观众的一致好评。

都说是毁誉参半,在“毁”上面,无人机最大的问题出在“安全”上。据统计,自2013年12月17日至2015年9月12日期间,无人机和遥控飞机与民航共发生了327起危险接近事件,其中28次导致航班为了避免与无人机相撞而改变航线。

另外,根据美国联邦航空局(FAA)的一项统计数据显示,自2015年8月至2016年1月这段时间,总计发生了583起无人机事故。从表面来看,这些数据只是一些数字符号,但在背后,我们看到的只有疯狂的玩家和漏洞百出的无人机监控,相对于无人机本身技术的不足,这些原因导致的事故显得更为严重。

无人机“黑飞”泛滥,个中原因皆哪般?

自2016年初,国内开始实施《轻小型无人机运行适行规定》(以下简称《运行规定》),其中按照重量将无人机分为7类,1.5公斤以下的无人机可不受《运行规定》的管理,其余类型的无人机除了限定禁飞区域、高度等等之外,也被要求安装电子围栏和接入无人机云,从而定时反馈信息。虽然《运行规定》对无人机飞手和厂商都做了一番规定,但在实际运行中,我们可以发现,其中还是有着诸多的不足,另外,还有一些其他的因素,种种原因依次累加,从而造成了如今“黑飞”滥行的现象。

无人机法规漏洞百出:以《运行规定》为例,其中引人关注的就是电子围栏和无人机云的规定。从理论和实际来讲,这两种设置的确可以在很大程度上加强无人机的安全监控,但在某些细节方面,《运行规定》并没有做到位。

比如电子围栏,这其中涉及到一个禁飞区域的设定,在这里,《运行规定》并没有给出一个明确的框架,而厂商的设定范围多是依据从公开渠道获得的相关数据,由此就造成了双方各执一词的“尴尬”场景,也为电子围栏安全距离的设置带来了一定的混乱。若是机场也就罢了,毕竟不是什么特别敏感的区域,厂商可以与相关机构对接以获得精确的地图数据,但是对于某些敏感度极高的区域,厂商也是无可奈何,正如某业内人士所言:“国家机构与企业分享具有一定敏感性的数据并不容易。这不仅需要双方在主观上有强大意愿,还要处理很多流程上的问题。”

无人机门槛降低:从2016年无人机行业爆发式的发展中,我们可以看到,在应用领域不断拓宽的同时,消费级市场也在快速增长中。其中,市场的增长纵然有厂家宣传等因素的推动,但无人机门槛的降低是关键所在。

当前,随着相关技术的发展,悬停、智能跟随等功能一一得到实现,从而降低了无人机的操控难度,另外,因为市场竞争、华强北等因素,消费级无人机的价格也随之下调,逐渐变得“亲民化”。在这一系列因素的推动下,无人机飞手的数量越来越多,在这其中,多数的飞手都是零经验的“小白”用户。对此,无人机厂商大疆的公关经理张梵晞表示:“‘小白用户’对无人机的理解并不深入,很多人认为无人机是一种无需学习,开箱即用的‘高级玩具’,用随意态度对待飞行,由此也带来了种种风险。”

飞手自身行为的有意无意:从最近几次无人机引发的事故来看,相对于政策的漏洞,最关键的因素还是在于飞手本身。当然,在“黑飞”一事中,有的飞手是追求刺激和新鲜,有的是因为“法盲”,有的则是迫于无奈。

像追求刺激和新鲜的飞手就不同多说了,而“法盲”的根结在于法规宣传落实的不到位,由于无人机行业还是一个新兴产业,此前并没有引起相关机构足够的重视,甚至《运行规定》都只是一个适行版本,而不是正式版本。由此一来,宣传没到位、又不接受系统训练,出现那么多的“黑飞”事件也就不奇怪了。此外,对于部分无人机飞手而言,“如何申请空域”也是一个问题。目前,按照我国飞行器管理制度,空域使用必须经过空管委的批准,而飞行申请还必须是单位提出,不接受个人申请,从而在大多飞手面前放置了一个阻碍。鉴于此,无奈之下,他们只能选择“黑飞”。

方方面面,无人机监管应该怎么做?

近期,无人机的监管问题受到了浙江等多省代表和议员的关注,照当前的趋势来看,新的无人机相关政策和法规极有可能在今年制定或颁布。对此,有业内人士分析猜测,政府或将出台类似于《一般运行和飞行规则》(CCAR-91)的一部适用于无人机的条例

政府出不出台无人机政策和法规,我们目前尚不能知晓。不过,依据当前的情况,在无人机安全的监管问题上,除了进一步完善无人机的政策法规,明确禁飞区域之外,行业的各环节还能做些什么?

从技术出发,为无人机套上“金箍”:在《运行规定》中,不管是安装电子围栏,还是接入无人机云,这其中的关键部分在于无人机厂商。

目前,诸如大疆等厂商都在试图利用技术为无人机添加一层限制,比如大疆在无人机系统中设定的地理围栏,当到达某个限定的禁飞区域后,无人机将返航或是降落。就在最近,大疆又宣布将为无人机安装一个ADS-B广播式预警系统,届时,对于正在接近的载人飞行器,无人机会进行预警并不断提醒和警告操控者。同时,系统会根据民航客机的相对距离、航向等信息自动进行风险评估,从而做出应对措施,比如强制无人机下降或迫使其降落。

从出厂到出售,实施“一机一照”制度:在国外,无人机法规要求飞手在网上登记自己的无人机,从而获得一个编号,以方便无人机的管理。从实际上来讲,这种措施并不能完全解决问题,毕竟此时最终依靠的还是飞手自己的自觉性。不过,“一机一照”制度依旧有着值得借鉴地方。

在“一机一照”制度之上,厂家可以和相关机构进行对接,摆脱对飞手自觉性的依赖,强制性的进行无人机注册,让每一架无人机提前拥有自己的“身份证”。此外,在出售之时也可以参考“一机一照”制度,尽量进行“持证购买”的,可以在一定程度上避免小白用户。

加大宣传力度,提升飞手自律性:日常生活中,我们常常会看见一些公益广告,其中意义多是民族传统道德、安全驾车意识等的宣传。虽然这些广告在某种程度上造成了人们的“审美疲劳”,但不得不承认,这些广告还是能够起到一定宣传作用的。虽然无人机的体积不大,但论起对安全的威胁,比之汽车绝对是有过之而无不及。目前,在无人机法规的宣传上,仅仅依靠厂家和商家已然不大行得通,既如此,不如学习公益广告依样画葫芦,对无人机法规进行“轰炸式”宣传广告。

抗拒即从严,用“黑科技”抓捕无人机:不能收复就打击,在过去的2016年,除各型各色的无人机,我们同样也看到了反无人机行业和设备的兴起。目前,为了对抗“嚣张”的无人机,国内外不少公司已经尝试或已经推出无人机干扰装置与设备,通过干扰无人机定位系统或是数据链路来达到保护低空领域安全的目的。

结语

当下,“黑飞”事件接二连三的发生,已经引起了公安部门对于无人机安全监管问题的重视。如同汽车一般,无人机的安全监管已经不仅仅是一个行业问题,而是上升到了社会层面,如何解决它已经成为了一个放在所有人面前、迫在眉睫的考题。

“没有明确界定哪些飞行是‘黑飞’,没有明确哪些飞行需要监管、哪些无须监管,没有明确无人机不能去哪些区域。”对于无人机当前的政策法规,西北政法大学通用航空法研究所副所长、研究员燕福民如是表示。而在政策监管之外,作为无人机生态圈的三个支撑点,监管机构、厂家与飞手之间的合作与配合也是至关重要的,在保证各方利益之下寻求一个平衡点,从而推动整个行业的良性发展。

【钛媒体作者:镁客网,微信公众号:“镁客网”,微博@镁客网】

本文系作者 镁客网 授权钛媒体发表,并经钛媒体编辑,转载请注明出处、作者和本文链接
本内容来源于钛媒体钛度号,文章内容仅供参考、交流、学习,不构成投资建议。
想和千万钛媒体用户分享你的新奇观点和发现,点击这里投稿 。创业或融资寻求报道,点击这里

敬原创,有钛度,得赞赏

赞赏支持
发表评论
0 / 300

根据《网络安全法》实名制要求,请绑定手机号后发表评论

登录后输入评论内容
  • 规则不明确 监管不力

    回复 2017.02.16 · via iphone
  • 无人机会比风筝,孔明灯,气球还多?我不认为管理起来会比那些更难。说到底他们想控制的是信息,而不是无人机。

    回复 2017.02.16 · via pc
2

扫描下载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