喜马拉雅 PC端文章详情页顶部23-26

阿里借助VR再造一个淘宝,梦想美好现实残酷

VR购物未来会成真吗?

阿里在VR领域的布局由来已久,集团旗下的全景视频业务早在今年年初就已经铺展开来,而他们随后更是以7.935亿美元的资金领投了Magic Leap,使得这家在硅谷声名鹊起的MR公司逐渐开始被国人所知。蔡崇信借此机会加入了Magic Leap的董事会,而这次行动恰恰是为了配合之后BUY+面世所埋下的伏笔。

BUY+业务的启动实际上要追溯到今年的3月份,阿里成立的GM Lab(VR实验室)在内容方向就为BUY+开辟了一条专属道路,试图将VR与购物结合起来。在质疑声中,BUY+服务在“淘宝造物节”上正式落地,这其中也引用到了Magic Leap的技术展演,人们纷纷开始憧憬VR购物的未来。

而就在不久之前,阿里又给VR购物计划划上了浓墨重彩的一笔,即将推出的VR Pay将有机会让用户直接在虚拟现实的情境下完成支付。(参见钛媒体文章:支付宝VR Pay或在9月落地,但面对的难题还是缺少帮手)自此,阿里在VR购物领域的链条似乎已经组装完毕。“BUY+”与“VR Pay”,再加上与第三方厂商联动的“造物神计划”,再造一个虚拟现实的淘宝看来也不是不可能。

然而,虽然阿里的蓝图已经展开,但真正实现起来还存在诸多的难点。依附于本身就不成熟的VR技术,VR购物在内容开发上更为复杂。而当前这项服务的需求也不太明确,实际上并非一条康庄大道。

欲推支付宝VR Pay,阿里野心初显

在BUY+的概念视频中,确实有很多经不起推敲的漏洞。在一台什么都不配备的移动VR上,使用手势来控制虚拟现实场景还很难做到。而BUY+购物视频的曝光时间正值今年的愚人节,当时大家也顺势的认为这只是一个玩笑。

不过,这个“玩笑”短短几个月后意外的在“淘宝购物节”上落地了。虽然现场的演示没有概念视频中来得那么玄幻,但阿里至少是完完整整的利用实机完成了一系列操作,而且体验看起来还算不错。

概念视频中的手势识别被替代成了HTC Vive的手柄操作,而移动方式也借鉴了VR游戏中的坐标位移机制,商品的信息交互界面、完善的物品建模、试穿等功能也得到了实现。虽然展演中的BUY+系统已经相对完善,但终归只是个披上了华丽羽衣的DEMO。对于阿里来说,他们还缺少一个能在VR中实现便捷支付的核心服务。

虽然支付只是购物操作中的很小一环,但它几乎决定了在线购物的可用性。在智能手机的发展初期,由于手机支付的种种不便,人们更愿意使用PC来进行网购。但扫码支付、一键支付等方式的出现改变了现状,手机购物因此也变得越来越泛用。

名不见经传的Mutual Mobile赶在阿里之前铺设了VR的支付业务,并成功通过Uber外卖点餐兜售出了第一杯饮料。为了应对这种情况,蚂蚁金服终于按耐不住,透露了VR Pay的相关消息。

VR Pay试图让顾客直接在虚拟现实中完成支付操作,这也大大简化了VR购物的支付流程。毕竟,让用户在虚拟现实的情境中选好商品之后,再跑到PC中下单实在是有点强人所难。据CBN(第一财经日报)透露,VR Pay将在9月底发布,而在VR Pay的帮助下,用户通过眼球追踪和手势动作等方法,就可以直接在虚拟现实的环境下登陆支付宝,输入密码并完成交易。

与BUY+消息放出时有些相似,VR Pay目前所透露的这些内容可能最终不会完全得以应用。但BUY+与VR Pay的配合几乎复制了淘宝在线购物的基本模式,再加上现在正在强化的菜鸟物流,阿里在VR购物领域的野心已经显露无疑。

复制淘宝,梦想美好现实残酷

1.VR购物不是个伪需求,但它还不是主流需求

对于某些应用场景来说,VR购物的确有锦上添花的效果。服装试穿、家居设计、大型电器和机械产品的采购都能通过虚拟现实获得更好的感官。不过,需要VR来进行演示的商品范围还十分狭窄。坦诚的说,它确实不是一个伪需求,但也不是一个必要的核心需求。

泡面、饮料、水果、牙刷等日常生活中常见的食品和日用品,实际上完全不需要通过VR来进行购买。这些商品不涉及用户的个性化定制,它们的基本形态也已经被人们所熟知,经由VR重构不过只是画蛇添足罢了。

在面对类似的商品时,传统的线上与线下购物可能更有优势。线上购物能够得以准确且快速的下单,省去了虚拟情境中游逛的必要。而线下购物在生鲜商品的把控上更胜一筹,单单只靠VR建模还无法反馈出食品的保质情况。除此之外,一些生活场景的购物也不需要用到VR,在户外吃饭打车或是观影订票时,VR设备只会显得无比累赘。

另一方面,虽然阿里一再宣称Buy+和VR Pay将主要在Cardboard一类的无屏VR设备上得以应用,但这个说辞与BUY+的实机演示产生了矛盾。在“淘宝购物节”上,BUY+是通过体验最为优秀的HTC Vive才得以实现的。

如若保留现有的方案,用户则不太可能消费上万元去购置设备,以体验还未成熟的VR购物,随着成本上升,相应的需求也会逐渐下降。而一旦阿里将应用下放到无屏VR设备上,整体的购物体验将大打折扣。

2.VR购物不比传统网购,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远比当初的淘宝要复杂

阿里的VR购物也有很多亟待解决的技术问题,物品建模、购物情境的搭建、用户和商品之间的交互手段等,目前都没有特别好的解决方案。

阿里VR Lab的第一个项目“造物神计划”,目的就是联合第三方厂商建立VR中的三维商品库,以解决物品建模的难题。实际上,物品的建模技术已经非常成熟了,如果VR购物中的整体商品基数只有数百上千件,那么以阿里的能力来说这几乎不成问题。但参考淘宝就能发现,其中整体的商品数量只能以次幂来计算。

而为了提供更好的VR购物体验,商品建模也不能过于粗糙,以每个模型400人民币的制作费用计算,总体成本相当高昂。羊毛出在羊身上,阿里不可能一个人背负“造物神计划”的全额费用,物品建模的成本将均摊到入驻的商家身上,这实则提高了BUY+的上架门槛,而当一个店铺失去了商品的支持时,它的活力也会锐减不少。

在BUY+和VR Pay服务发展的初期,阿里VR购物的交互性体验肯定是不足的。简单来说,像概念视频中那样,仅使用无屏VR设备来进行眼球追踪和手势识别操作几乎是不可能的。

参考其它厂商在这个方向的努力就能发现,FOVE为了眼球追踪得以实现,特制了一块感应屏还加强了传感器的布置,但这也无法解决人类眼睛无意识移动和闭合的难题。而基础的手势识别,至少也要用到几年前的Kinect技术。如若要牵扯到深层次的触感问题,阿里则需要投入更多的精力。

除此之外,由于每个商店贩卖的物品存在差别,单独创建一个虚拟消费场景对于提升用户体验来说也是非常必要的。这其中还要引入全景视频的拍摄、拼接等工序,而它与物品建模的制作也有同样的成本痛点。

更加令阿里困扰的是,他们的VR购物体验已经出现了相似的竞品。意大利开发团队inVRsion此前就制作了一款名为ShelfZone的VR应用,主要用来帮助大型零售商搭建VR购物环境。ShelfZone也是基于HTC Vive进行运作,而他们的VR演示也比BUY+要显得成熟。

阿里试图打造VR领域的淘宝是个很好的构想,但在市场和技术都还未成型的情况下,全力投身其中最终只会迎来黄粱一梦。也许从细分领域着手,再逐层拓展宽度可以成为一种解决方案。可以看到的是,VR买车、VR电器、VR奢侈品这些服务在市面上已经悄然展开了。

【钛媒体作者:凌晨6点,虚拟现实第一自媒体,专注于VR产业评论,微信联系vryouxi1】

更多福利与互动,关注钛媒体微信号:钛媒体(ID:taimeiti)

钛媒体微信二维码

本文系作者 凌晨六点TMT 授权钛媒体发表,并经钛媒体编辑,转载请注明出处、作者和本文链接
本内容来源于钛媒体钛度号,文章内容仅供参考、交流、学习,不构成投资建议。
想和千万钛媒体用户分享你的新奇观点和发现,点击这里投稿 。创业或融资寻求报道,点击这里

敬原创,有钛度,得赞赏

赞赏支持

喜马拉雅文章页评论上方

发表评论
0 / 300

根据《网络安全法》实名制要求,请绑定手机号后发表评论

登录后输入评论内容
  • buy+最初提出的视频 只能是美梦和理想状态。作为专业的建模公司来说 搭建每种商品的精致模型 几件还好 如果数量“巨大”且让操作变成需要更加专业的人员才能进行的时候 VR的体验就会下降。毕竟不是每个人都是工程师和技术人员。买家想看到的就是“实际产品”而卖家想最低成本的来推销商品。等VR技术再获突破才有可能实现体验上的突破。否则buy+就只能是想想而已

    回复 2017.01.29 · via iphone
  • 好事不可能再次重来

    回复 2016.08.17 · via android
2

扫描下载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