喜马拉雅 PC端文章详情页顶部23-26

缺乏优质的内容,流水线复制的“papi酱”只是一时的笑点

对于任何行业而言,能够站在金字塔尖的人都是少数,网红也不例外。就算现在出现了不少网红孵化公司、网红培育学院等,在大家对网红的认知偏差的情况下,网红被流水线模式化量产后的相似度极高,往往新人还没寻找到适合自己的个性化之路,就已经淹没在同行大军之中。

最近不知道从哪冒出了个用电钻啃玉米的新玩法,一个妹子借此火了一把,因为电钻转动的时候把她的头发扯下了一大块,直播啃玉米直接变成直播秃头。看起来只是一场简单无聊的模仿,结果因为妹子变成了秃子。一个本来没有任何亮点视频,点击量和转发量蹭蹭地涨,上了各个网站的热播榜。

不过,经验丰富的网民们嗅出了一丝炒作的味道,有人质疑妹子戴了头套在演戏,因为一般人不可能在头发被揪掉后,还能那么淡定地对着镜头展示头皮。

很快有个名叫“刘娇娇”的微博用户就站出来说自己是视频主角,并且发布了一个澄清视频,她揪着自己留存的头发说:“你们看,头发是真的,我头真秃了,不是炒作。”

越是这样,越是有一种此地无银三百两的味道。到了现在,还靠博出位走红的做法,你当大家傻啊?

围观不等于走红

随着网红经济成为了一种现象甚至是潮流,尤其是年轻的中戏研究生papi酱30多段小视频融资1200万,估值过亿,广告卖出了2200万的天价后,越来越多人开始朝着网红的方向发展,走在网红的路上或者准备朝网红的方向发展。

在很多人看来,只要能“博出位”,就能踏上成功捷径,以为露个肉扮个丑就能当上网红了。如果还这么想,那么这些人就too young,too simple。

想走红的low咖惯用三招来求关注:

  • 第一招是扮丑,“尽其所能的夸张”,比如拍一些假装偷情和小三、捉奸的段子,各种不可思议的手段来自毁形象,借此娱乐大众,从穆雅斓到用电钻吃玉米的妹子,都属于这一类。
  • 第二招是冒险,“用常人不敢轻易尝试的噱头”,比如生吞活青蛙、吃带刺的仙人掌、一次性吃4管芥末等等,通过这种脑残式或自残式的夸张表演来制作噱头。
  • 第三招是情色,或者连球都懒得擦了,直接露胸露全身,直播情色,蛇精男刘梓晨就是这样,放出来的视频尺度不亚于陈冠希老师。不过让人开心的是,他被新浪微博注销帐号了。

围观只是一种现象,是纯粹的数量的集合和眼球汇集,按国内人的无聊,马路上压死一条狗,也会有很多人围观,难道我们会说,这条狗很红吗?而有粉丝的走红,是受众对价值的认可,是有情感归属的,比如papi酱,并不是靠着巧舌如簧,而是在她的表演背后的价值观,对于当下社会一些现象的调侃,引发了大家的心底共鸣。

价值感是网红的关键

前阵子某网络平台上直播啪啪啪,这事让很多人目瞪口呆。但是引发了数十万人围观,食色性也,这些内容的存在,确实契合了人性深处的对于窥私、性等多种心理的满足。但是,单一靠着性、扮丑、自残、装逼等元素不仅没法走远,更不可能称为网红。

还记得风靡一时的匿名社交应用吗,秘密、无秘、乌鸦等等,当时的火爆不亚于去年的O2O和现在VR,但是现在除了无秘生存之外,其它的都已经无影无踪了。即使是无秘,估计也淡出了很多人的记忆。

爆同事、朋友的隐私,吐槽熟人圈的人和事,扒皮和揭秘各种不为人所知的内幕、爆料男女或者男男女女之间的纠葛,等等。不管是那一条,都是让围观的人们津津乐道和交头接耳或兴奋不已的,但是为啥这么刺激的东西。最后却被人抛弃了呢?

是粉丝素养在增加?大家都被社会主义正能量感召,都去看莎士比亚十四行诗了?显然,并不是。还是那帮用户,还是那帮粉丝,还是那样好奇的心理。围观造人的也是他们,但为啥他们转移阵地了呢?

尽管窥私、八卦、情色等是人性的需求,但这些负能量的东西并不是人的刚性和持续性需求。那什么是刚性需求呢?是能给人带来温暖、力量、或者存在感和价值感的东西,或者简称为正能量(这个词被玩坏了),让人性朝着有建设性的方向引导或者发展。这是人性的底层的刚性的永久性的需求。

比如罗辑思维的读书,不管多少人看不上他,多少人调侃他二道贩子,但是他确实给了很多人不具备的知识,读书会和线下活动也给了一批提高精神需求的一个群体一定的空间。

比如高晓松,他的奇闻说今古,谈笑有鸿儒。确实在很多大事件和历史人文方面,提供了很多不一样的解读和观点。

比如暴走大事件的王尼玛,在解读很多热门和社会事件时,绵里藏针,用调侃和娱乐的方式说出了独特的见解。

再反观那些直播啪啪啪的、啃玉米的、吃青蛙的、可以扮丑的,他们提供了什么样的价值,唯一的得到的就是用户们转瞬即逝的无聊和好奇心,再加上一句“傻逼”!

没人记得聒噪的小丑

很多人以为,papi酱随便吐吐槽就能红了,却没看到papi酱的中戏导演系研究生的专业背景,和之前四年左右的视频制作推广、失败的经验积累,学识积累和专业素养。

很多人以为雪梨拍拍美照、摆摆pose就能钓到国民老公了,却没看到她每天在健身房度过两个小时,吃任何食物都需要小心翼翼的克制,日夜操劳和各种热点的把握,才把自己的服装生意经营成好几亿的规模。

他们以为自己靠博出位一时获得关注就是网红,却不知道看客们只把他们当作聒噪的小丑。跟风用电钻吃玉米的那些人,他们想告诉我们什么?这样吃玉米比较快?

没有优质内容输出,没有获得粉丝的价值观支撑,就算博出位能红一时,他们注定走不远。说着“一百块都不给我”的“小红帽”、号称“最帅流浪汉”的犀利哥、“不介意奉陪到底”的叶良辰,谁还关注他们现在在干嘛?甚至谁还有人记得?

不久之后人们会发现,这个秃头和那个秃头并没有其他区别,这个冒险和那个冒险没有区别,这个裸体和那个裸体也没有区别,我们只是一时兴奋,之后会觉得他们的内容毫无生命力可言。

炒作快,无声无息地消失得更快。对于任何行业而言,能够站在金字塔尖的人都是少数,网红也不例外。就算现在出现了不少网红孵化公司、网红培育学院等,在大家对网红的认知偏差的情况下,网红被流水线模式化量产后的相似度极高,往往新人还没寻找到适合自己的个性化之路,就已经淹没在同行大军之中。

没有网红是可以随随便便复制出来的,博出位热闹一时不能红一世。不信你看看,一个月之后,谁还会在意啃玉米的女孩头发有没有长出来。

本文系作者 南七道 授权钛媒体发表,并经钛媒体编辑,转载请注明出处、作者和本文链接
本内容来源于钛媒体钛度号,文章内容仅供参考、交流、学习,不构成投资建议。
想和千万钛媒体用户分享你的新奇观点和发现,点击这里投稿 。创业或融资寻求报道,点击这里

敬原创,有钛度,得赞赏

赞赏支持

喜马拉雅文章页评论上方

发表评论
0 / 300

根据《网络安全法》实名制要求,请绑定手机号后发表评论

登录后输入评论内容
  • 又有谁不想做像王羲之、李白、苏东坡、唐伯虎、这样的人呢,能够名扬四海,同时还都是满满的完美形象,但那是需要天赋和付出努力的,我也相信很多人都努力过,但天赋却不会因为个人的努力而被上帝重新分配,说到底勤能补拙只能作为弥补先天不足最有效的方法,但无法成为替代..

    回复 2017.04.24 · via pc
  • 现在想火的人太多了

    回复 2016.05.24 · via pc
  • 但是papi已经不怎么好看了

    回复 2016.05.17 · via android
  • 主要就是无聊的人太多,不只是简单的存在

    回复 2016.05.17 · via android
  • 无语啦!只能说别站着

    回复 2016.05.16 · via android
  • 确实是笑话!

    回复 2016.05.16 · via android
6

扫描下载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