喜马拉雅 PC端文章详情页顶部23-26

重组产业链—-五谈大数据时代

在即将到来的大数据时代,网络业的产业链将发生重组性的巨变。对每一个具体公司或未来创业者而言,不是积极抢占成为产业链的核心,就是被迫迁移成为产业边缘的一分子。

在即将到来的大数据时代,网络业的产业链将发生重组性的巨变。对每一个具体公司或未来创业者而言,不是积极抢占成为产业链的核心,就是被迫迁移成为产业边缘的一分子。

互联网进入商业化市场化运营的二十多年来,产业生态环境和产业链都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在即将到来的大数据时代,网络业的产业链也必将发生重组性的巨变。

近年来,网络业经历着一系列深刻的变化,姑且称之为“分离化”。在网络业早期,典型的模式是一个网络公司开发运营一个网站,其中包含若干产品和服务,公司的服务器通过网络线连接一台网络终端对一位用户服务,由此产生的网络数据归公司独有,形成单一固定封闭的循环。但时至今日,这种模式已经难以应对产业的发展。一个公司的网络产品和服务,未必只通过自己网站运营,还可以作为第三方应用在其他公司的开放平台上运营,形成网站与产品的分离。随着一个用户使用多个网络终端以及云计算成为时尚,产品与终端之间产生了分离。WEB2.0模式兴起,使得信息的生产和传播以及产品与服务的推广更多地依赖用户之间的互动加以实现,网站与用户之间产生了分离。种种分离趋势对网络公司的运营产生了巨大的挑战。面对N个产品×N个平台×N个终端×N个用户关系的庞大服务矩阵,按老一套玩法势必加剧网络数据的非结构化,非关系化和碎片化。一个公司在经营中仅仅抓住一个或几个点不可能取得全面的市场收益,处处都抓又消耗极大,资源不够分配。所以,必须找到一条路,能够从过去简单孤立的经营环境逐渐过渡到复杂互动的产业生态圈中去。也许,头尾倒置,从数据端而不是产品端开始重新一轮战略思考和定位是个值得尝试的路子。

如果从大数据的角度看去,整个网络业势必重组。产业的上游是一批能够掌握大数据标准,入口,汇集和整合过程的公司,它们在大数据储存,使用和分析的基础上推出个性化,精准化,智能化的机制,跨网站,跨产品,跨终端,跨平台,让人与人,人与物,物与物之间实现高效撮合与匹配,从而建立起崭新的商业模式。这些公司的理想目标是掌握全部网络用户和全部网络服务提供商的全部网络行为。这种驾驭大数据的能力反过来会深刻影响网络业未来的走向和人们使用互联网的方式。从目前的产业格局看,FACEBOOK,谷歌和苹果是最接近这一目标的公司。当然也有相当的可能,目前领先的公司不能完成这一历史使命,要靠尚未创业的未知公司来重新制定游戏规则,颠覆现有格局。无论如何,下一个类似雅虎,谷歌和FACEBOOK在产业发展史上地位的公司应该在大数据方向上产生。雅虎1996年上市,而此时谷歌尚未创业。8年后的2004年谷歌上市,而此时FACEBOOK尚未创业。再过8年的2012年FACEBOOK上市,而下一个产业游戏规则制定者也许还没有创业,而这个尚未问世的公司也许会在8年后的2020年上市。

产业的中游是一批在某些垂直领域或者某些特定区域能够掌握大数据入口,汇集和整合的公司,它们的理想目标是掌握全部网络用户的部分网络行为或者是部分网络用户的全部网络行为。这些公司有机会在这些垂直领域或特定区域成为规则制定者和商业模式创新者。从目前的产业格局看,亚马逊是典型的产业中游领先者。在更低一点的层次上,中国的腾讯,百度,阿里和新浪微博也有机会抱住产业中游的位置。

产业的下游由目前存在的一半左右的网络公司组成,它们基本上扮演的角色是大数据生态圈里的数据提供者,特色服务运营者和产品分销商,基本通过开放平台和搜索引擎获取用户,没有独立生存发展的能力和机会。剩下的另一半左右的网络公司,由于缺少足够的认识,决心或能力,未能及时转型加入大数据生态圈,或者被淘汰,或者苟活于产业的边缘地带。

制造业可以分成自动化,机械化和手工化三种,商业可以分成标准化连锁,品牌化联营和特色化独立经营三种,都分别代表着不同时代的进步和不同的市场价值。随着网络业的发展,无论规模大小都采取单一形态运营模式的时代已经过时,我们将看到由大数据的引领者,参与者和排斥者所组成的产业链在今后三五年内逐渐形成。对每一个具体公司或未来创业者而言,在一个正在重组的产业链中只有主动与被动的两种选择,不是积极抢占产业链上游或成为产业链核心的一部分,就是被迫迁移到产业链下游或成为产业边缘的一分子。

本文系作者 谢文 授权钛媒体发表,并经钛媒体编辑,转载请注明出处、作者和本文链接
本内容来源于钛媒体钛度号,文章内容仅供参考、交流、学习,不构成投资建议。
想和千万钛媒体用户分享你的新奇观点和发现,点击这里投稿 。创业或融资寻求报道,点击这里

敬原创,有钛度,得赞赏

赞赏支持

喜马拉雅文章页评论上方

发表评论
0 / 300

根据《网络安全法》实名制要求,请绑定手机号后发表评论

登录后输入评论内容

扫描下载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