喜马拉雅 PC端文章详情页顶部23-26

来电显示成本不高、真假难辨,运营商再成众矢之的

这一次质疑声瞄准的是运营商的来电显示业务:来电显示业务的成本究竟有多少?定价是否合理?能否保证来电显示的号码都是真实的?

“齐达内退役了,法国六年没缓过劲来。普斯卡什退役了,匈牙利六十年没缓过劲来。高俅退役了,中国一千年没缓过劲来”、“我们不进球,我们只是足球的搬运工”……在最近的一档节目中,郭德纲的徒弟调侃起中国足球,引发社会的关注,也引起了李毅大帝的怒火。

闲话扯远了,不过要说到运营商,和国足的境遇还真有点类似,屡屡被竖起成靶子,成为舆论抨击的对象。最近新华社的一篇文章,再次将运营商置于风口浪尖。这次新华社将矛头指向运营商的来电显示业务:成本已经很低,为何还要收取数元的功能费?为何不能保证来电显示的号码都是真实的?

的确,国内运营商的服务水平还有待进一步提高。但是有时候对运营商的批评“过火”,是基于对实际情况的不透彻了解。就拿来电显示的费用来说,现在运营商都在主推4G套餐,而4G套餐中基本上都包含了来电显示服务,怎么说来电显示费用贵呢?至于来电显示号码“保真”的问题,国内运营商的确可以做得更好一些,但从根本上说,解决这一问题需要国际上的运营商一起努力,从源头上抓起,仅凭国内运营商一方行动是无法做到的。

来电显示的定价与成本脱节了?

外界对于运营商来电显示业务的质疑,在于认为这项业务的成本已经可以忽略不计,收费已与成本脱节,所以不应该收取每月数元的功能费。那么现在运营商收取来电显示功能费的实际情况如何呢?以运营成本作为资费定价依据的做法策略真的就妥当吗?

记者调查:4G套餐基本不收来电显示费

运营商现在收取的来电显示功能费是多少呢?

按照原信息产业部于2000年5月发布《关于调整部分移动电话资费的通知》,移动电话主叫号码显示功能收费的上限标准为10元/月。过去运营商对来电显示的收费标准不一,同一城市的不同运营商,或者同一家运营商在不同的省份,收取的来电显示功能费都不一样,这是国内通信行业在2G/3G时代的特色,省级运营商决定各自的资费套餐政策。随着4G时代的到来,运营商开始推全国统一的4G资费方案。记者发现,在运营商4G套餐中,来电显示基本上都包含在其中,没有单独收费。

以中国移动为例,今年6月面向全国用户推出4G新资费,内容包括4G自选套餐、4G飞享套餐、4G上网套餐、4G商旅套餐四款主套餐。记者查阅套餐详情后发现,无论是4G飞享套餐、4G上网套餐、4G自选套餐,还是4G商旅套餐,均包含来电显示功能,没有单独收费。再来看看中国电信的4G套餐,其天翼乐享4G套餐无论是59元/月最低档套餐还是399元/月最高档套餐,均赠送来电显示功能。中国联通也基本如此,在其推出的4G全国套餐中,均向用户赠送来电显示。

当然,现在一些用户使用的一些老套餐可能会收取来电显示费用,但是这些套餐现在已经是非主流,而且运营商对很多老套餐不再受理。在媒体的报道中,点名一些地方的中国联通“世界风新商旅套餐”、“新势力畅聊套餐”等不包含“来电显示”服务,其实这些套餐都是中国联通多年前推出的套餐。“世界风新商旅套餐是2G时代的套餐,现在都在推4G套餐,那个套餐都不受理了”,呼和浩特联通的客服人员说道。

以非主流的老套餐作为运营商收取“高额”来电显示费用的佐证并不妥当。从目前的趋势来看,运营商普遍将来电显示作为套餐内包含的服务提供给用户。

专家说法:来电显示仍有成本

“来电显示业务目前在运营过程中的成本的确不高,但是,网络建设成本不可忽视。”电信业专家项立刚对《IT时报》记者表示,来电显示的成本应该包括两方面:运营成本和网络建设成本。

从来电显示的运营来说,成本的确不高。来电显示业务的学名为“主叫号码信息识别及传送”业务,是指在被叫用户终端设备上显示来电的主叫号码、呼叫日期、时间等主叫识别信息,并进行存储。“现在信令中都包含主叫方信息,最终在用户端显示,这个成本的确不高”, 一名运营商内部负责核心网管理的人士告诉记者。

他同时表示,最早传统的交换机是没有来电显示功能的,不过后来用户对来电显示的需求越来越强,“所以我们当时就要加设备,专门配电路板。当时这是一项很大的工程,因为全网的设备都要改造、加配置。”后来,设备商提供的产品中已经将来电显示作为标配,和其他的功能合成在一起。

“所以即使说现在来电显示的成本很低,但它总归是有成本的,而且很难把它单独拿出来计算成本有多少,都是统一打包的。”这位人士说道。

来电显示号码真假难辨

除了质疑来电显示的收费与成本脱节,不该收取每月数元的功能费外,一些媒体也在批评来电显示号码的真实性不能令人满意,显示的号码并非主叫方的真实号码,使得骚扰电话、诈骗电话肆虐。对于来电显示的保真(保证号码真实性)问题,国内运营商应该做得更好一些,但将责任完全归咎于其头上也是不妥当的。

改号诈骗电话多从境外而来

10月9日中午,王化的手机响了,他打开屏幕一看,来电显示的开头是“+20”,归属地是埃及。王化有些迟疑,自己从来没有去过埃及旅游,也没有亲朋好友在那边,怎么会接到来自埃及的电话呢?他之前听朋友说过,现在有人通过境外电话来进行诈骗,于是他挂断了来电。

放下电话后,王化将自己刚才碰到的情况和同事说了一说,没想到引起大家的“共鸣”。旁边的同事小李前些天接到了来自蒙古国的电话,接听了以后发现是诈骗电话就挂断了。其他同事也都说,接到过来自境外的电话,有的来自保加利亚,有的来自埃塞俄比亚、希腊等等。来自境外的诈骗电话的手法仍很老套,比如冒充公检法,或者吓唬用户违法了,要求用户将钱转移至安全账户。《IT时报》记者也多次接到过来自境外打来的电话,不过都直接挂断。为什么现在来自境外的诈骗电话会多起来呢?

“国内管控得越来越严,所以现在很多不法分子都从境外发起主叫。”一位运营商内部负责核心网业务的人士告诉记者。

这位人士介绍,他们当地对传送出去的主叫号码真实性控制得非常严,设置了技术门槛。“我们根据集团公司和通管局的相关要求,制定了规范主叫号码传送的管理办法,对所有接入我们的用户均开启了主叫号码鉴权,对于接入用户外呼的主叫号码与我们分配给他的号码不相符的实施拦截。”这位人士介绍。

所以现在很多不法分子通过VoIP网络电话的方式,将网关放在境外,通过境外运营商发起主叫,从而对国内用户进行骚扰、诈骗。

主动拦截技术难度大

既然现在很多诈骗电话来自于境外,那么国内运营商为什么不拦截呢? 实际上,拦截的难度是非常高的,无论是从技术本身而言,还是从法律角度而言。

上述运营商人士表示,由于通信网络非常庞大、业务非常复杂,由被叫侧判断主叫号码的真实性和规范性是不切实际的,主叫号码的真实性和规范性只能由发端接入源头来控制,即“谁接入、谁负责”。

在早期,国内运营商对于境外来电按照自己的规则对来电号码进行统一规整,但是这样做也有不利之处,用户看不到来电的原本号码,也无法回拨过去。而且境外的运营商也要求,不要对自己网络传送过来的主叫号码进行改变,“也就是说,对方传送过来的是什么号码,我们就显示是什么号码,不做改变。”上述运营商人士表示。之后,越来越多的国内外运营商之间都签署了这样的协议,不对对方送来的主叫号码做改变。这样做对促进国内外用户的交流是有利的,但也使不法分子有了可乘之机。“有些是一些小国家,他们对主叫号码的真实性把控不是很严,国内不法分子改号并通过对方网络发起主叫。”

对于国内运营商来说,要百分之百地识别这些境外电话是否是改号诈骗电话,是不可能的。而且因为无法做到精确识别,运营商也就无法进行拦截。“即使拦截有80%的成功率,我们也不敢做。因为万一拦截错了,这就侵犯了用户的通信自由权。”

无法提前拦截,不代表国内运营商对来自境外的诈骗电话“不作为”。“我们通过信令监测系统,只要主叫号码是某些数字开头的,在对方与国内用户通完话后,我们的平台就会再次拨通用户的电话,提醒他之前接到的电话可能是诈骗电话。”

这种做法有一定的成效,市民张小姐表示她家前段时期两次接到过境外诈骗电话,随后就接到了运营商打来的提醒电话。在无法提前拦截的状况下,运营商采取事后提醒的措施来防止用户上当受骗。“但最根本的手段,还是要国内外各家运营商都采取措施,从各自的源头来防止虚假主叫号码的传送。”

归罪于来电显示太表面化

将诈骗电话横行归咎于运营商来电显示业务不能“保真”,显然是过于表面化。从技术的角度而言,要使来电显示百分之百“保真”需要全世界运营商一起努力,从源头上抓起。从法律角度而言,判定骚扰电话的依据是什么?该如何处罚?运营商能采取什么样的手段?在法律上没有明确规定。一些运营商人士表示,由于《电信法》缺位,企业行为面临“无法可依”的困境,很大程度上治标不治本。

同时,电信专家付亮坦言,要达到对诈骗、骚扰电话的遏制效果,除用户提高防范意识外,还需要多方联动。

今年6月,国务院批准建立了由运营商、银行等23个部门和单位组成的打击治理电信网络新型违法犯罪工作部际联席会议制度。10月9日,国务院更是召开了首次打击治理电信网络新型违法犯罪工作部际联席会议。公安部部长郭声琨在会上表示,要坚决禁止网络改号电话运营,严格规范对“一号通”、“400”、“商务总机”等重点电信业务市场的管理。

付亮表示,真正能够解决问题,还是需要通过国家、工信部牵头,让公安机关、运营商、银行形成联动机制。只有在各方汇总大数据分析的基础上,才能遏制诈骗电话的发展势头。

屡现“天价账单”,运营商成为众矢之的

除了最近的来电显示风波,运营商近年来屡屡被置于舆论的风口浪尖,时不时就被媒体拿出来当做靶子。国内运营商真的是那样“罪大恶极”吗?从实际情况来看,媒体解读有些过度、失当。

国际漫游费定价权不在己手,国内运营商没收着钱却惹得一身“臊”

一直以来,国际漫游“天价账单”的报道不时见之于报端。今年“五一”,安徽胡女士去塞班岛旅游,用微信给国内朋友发了几张图片,流量费却高达1.6万元。这件事经过央视报道后,迅速成为社会热点,运营商被批得体无完肤。

“天价账单”的事件以前发生过,以后或许还会发生。但是板子全部打在国内运营商身上显然是不对的。

为什么会产生国际漫游费?因为用户出国后,所使用的网络不再是国内运营商的网络,而是海外运营商提供的网络,使用它的网络,当然是要交钱的。

从全球来看,国际漫游费一般由两部分组成,一是漫游地运营商收取的国际漫游网间结算费,二是漫出地运营商收取的网络运营服务费。在这其中,第一部分占据绝大比例。据了解,在国际漫游语音资费中,上述两者的比例一般是85∶15;而国际漫游流量资费的这一比例更高,基本由漫游地运营商收入囊中。形象来说,国内运营商只是“收费员”,收取的国际漫游费几乎都交给了漫游地的运营商。

归根结底,降低国际漫游费还是要通过与海外运营商的谈判来解决,因为定价权掌握在对方手里,但是谈判过程中的艰难实际上超乎了很多人的想象。

“谈判的确很艰难,要一家一家地去找,但是很多时候别人都不睬你,”中国电信的一位人士表示。有的国家或地区只有一家运营商,人家根本不接受结算资费下调谈判。

就拿“容易出事”的塞班岛来说,岛内本地人口只有5万多,但是每年来这里的中国游客就达数万人。“对方运营商不需要降价来让中国的用户充分使用起来,没有谈判动力。”电信业专家项立刚表示。

流量当月不清零,一小步还是一大步?

近年来对于运营商当月流量清零的做法,外界产生了诸多抱怨。事实上,运营商在流量套餐清零的问题上早已经出现松动,比如推出流量季度包、半年包等产品,流量在季度内、半年内都是有效的。而从今年10月开始,运营商则针对手机上网按流量计费的月套餐客户推出了流量当月清零服务。

但有评论说,三家运营商此次推出的流量当月不清零服务,只是将月套餐内的流量使用期限从30天变为60天而已,只是迈出了一小步。初听上去,说法很有道理,但真的是这样吗?

运营商此次针对按流量计费的月套餐推出流量当月不清零服务,按流量计费的月套餐可是目前用户使用的最主流方式。而运营商之前推出的季度包、半年包都只是叠加流量包的方式,相对来说,操作较为容易。而对向按流量计费的月套餐推出流量当月不清零服务则是项不小的工程,涉及实时计费、离线计费、余额管理中心等数十套系统的改造割接,以及销售、用户服务等方面的流程改造,涉及的工作量很大,细节非常多。

要着重提及的是,目前在国际上,推出流量当月不清零这类流量延期服务的运营商可谓是凤毛麟角,仅有4个国家的4家运营商这样做。比如美国AT&T在今年初推出的Rollover Data服务,也是采取流量当月不清零的做法,允许用户将没有用完的数据流量挪到次月继续使用。

总的来说,虽然国内运营商此次推出的流量当月不清零服务不是网友眼中真正意义上的流量不清零,但是这是运营商迈出改革的一大步。流量正从一种“服务套餐”转变为运营商向用户售卖的一种“虚拟商品”,也许在不久的将来可以实现流量的自由流通兑换。(本文作者钱立富、戚夜云,由IT时报授权钛媒体网络首发)

本文系作者 IT时报 授权钛媒体发表,并经钛媒体编辑,转载请注明出处、作者和本文链接
本内容来源于钛媒体钛度号,文章内容仅供参考、交流、学习,不构成投资建议。
想和千万钛媒体用户分享你的新奇观点和发现,点击这里投稿 。创业或融资寻求报道,点击这里

敬原创,有钛度,得赞赏

赞赏支持

喜马拉雅文章页评论上方

发表评论
0 / 300

根据《网络安全法》实名制要求,请绑定手机号后发表评论

登录后输入评论内容
  • 流量不清零,是一种进步。由俭入奢易,由奢入俭难。

    回复 2015.10.19 · via android
  • 我是从北京过来的,在北京有5元卡,一年下来费用极低。只有在地铁或者出差时需要用些流量,单位住处均有wifi。 可是到了浙江,基础月份最低的是9元,来电显示要6元,你不开通谁给你打电话都不知道。相当于月租就15了,然后算上流量包,一个月就是30左右的基本费用,是北京的6倍。 作者这洗地文最好是多了解下全国各地的情况,帝都目前确实比较优惠。

    回复 2015.10.19 · via pc
  • 说什么工作量大技术难,其实就是不想放弃高收入而已→_→

    回复 2015.10.19 · via android
  • 我不吐槽,我只是骂脏话的搬运工~

    回复 2015.10.19 · via android
4

扫描下载App